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反思>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教學反思 閲讀(6.67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1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好處上、讀寫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學生初次感知會有必須的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創設一些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情境,使學生在主動的操作活動的基礎上,感悟並明白分數的含義,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本人認為在本節課中在以下幾方面做得還能夠:

一、創設情境,感悟知識

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知上的突破,為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平台,在課的開始,我藉助學生熟悉的“分蘋果”事例,引導學生感知從用整數表示2個蘋果、1個蘋果,到兩個人分吃一個蘋果怎樣表示,自然地將分數的產生在平均分基礎上的事實展此刻學生的面前,讓學生體會到“平均分”的重要性,不僅僅增強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繫,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設計了“小猴和小豬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強了學習的情趣性。

二、藉助經驗,自主探究

分數對學生來講是陌生的,但“物體或圖形的一半”卻是學生熟悉的。因此我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透過動手、動腦、動口等活動,親自經歷數學知識的構成的過程。如引導學生透過折一折、找一找、説一説物體或圖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聯繫的橋樑;親身感受物體或圖形的“一半”都能夠用分數表示,為繼續探究分數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

三、加強實踐,主動建構

“分數”對於學生來講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時刻注意將分數的認識與圖形的操作活動相聯繫,發揮動手操作在學生主動建構中用心的促進作用。發奮構建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在操作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活動,用心實踐,主動建構知識,提升學生的思維。如學生在用長方形折1/2、1/4的實踐活動中,透過對不一樣折法的分析比較,進一步加深了對分數好處的認識。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與提高,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但同時也存在着許多不足:

第一、在教學中本人在如何激勵學生方面做得不夠,言語平淡、缺乏熱情;第二、在引導學生突破難點方面缺乏有效性,雖然能夠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建構知識,但當學生對認知出現分歧的時候,如何給予正確匡正、引導還是感覺力不從心。

期望各位同仁能夠給予傳經送寶,本人在這邊先謝謝了!讓我能在教學方面有更大的進步!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2

這次年組教研課由我開課,我上了“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節課。“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分數的知識是分段教學的,本課只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創設情境,遊戲導入

一節新課,往往是從舊知識引入,關鍵是要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用數字回答把4個蘋果和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分幾個?把4個蘋果、兩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後,每一份的個數可以用整數表示。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學生就無法用數字回答,這時,我請學生到黑板寫出你心中的一半。於是我就抓住機會由此引入新課。從上課的情行來看這方面做的是比較成功的,通過直觀而形象的多媒體演示,以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上來而且使課堂氣氛變的很好,對整堂課的教學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教師的啟發引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

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自主的學習過程,每個學生都是從自己的認知水平出發,依靠自己的思維方式理解數學的。所以,數學是無法灌輸的,是難以講授的,只能依靠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學好數學。我在教學設計時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考慮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幫助學生在學習上突破難點。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是有主動學好數學的願望和潛能,氣氛民主、活潑、開放,教師既尊重學生的人格,也尊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選擇,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數學知識。我讓學生在小組內用自己手中的紙表示出自己想認識的分數。在中,積極地創設出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餘地,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三、教學既面向全體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全面發展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注意面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能力發展、思想品德及個性心理品質養成方面都能有揚發展。同時,由於學生的個性素質存在差異,教學中,我也尊重了學生的這種個性差異,要求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學習水平。在本節課中我既解決了後進生學習難的問題,又幫助了學習上的自卑心理。如他們也都能用紙折出1/2、1/4這樣的分數來,從而建立起分數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數概念的含義,樹立起學習上的自信心,為今後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四、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説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的的難度。

但是,在教學中也有一些使我感到遺憾的事,如在學生摺紙後彙報時,一名學生欲用一種與眾不同的方法表示1/2,但他在折的時候由於失誤沒有把紙平均分,我只在全班同學面前指出了他的錯誤,並沒有及時指導正確折法錯失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説明在教學中還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另外,由於在時間的把握上過於偏重學生摺紙的過程,導致後半部分教學有些急促,在強調“平均分”方面做的還不夠。這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應注意的方面。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3

1、讓學生在生活原型中作數學——經歷數學

我大膽突破現行教材的束縛,經過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幫助學生尋找富有生成性開放性的數學學習素材來建構分數1/2的概念。為此,課前我請每一位學生都走進大自然採集各種不同的樹葉,通過學生把各自帶來的所有的樹葉分成兩份根據學生的交流,自然概括出兩種不同的分發: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以強化學生對平均分的深刻理解,為學習分數打下伏筆。然後我讓學生繼續探索把1片樹葉平均分成兩份,怎樣分?每份是多少?學生通過對樹葉自然對稱的觀察,成功的把一片樹葉沿中間葉脈平均分成2分。通過學生動手做,水到渠成地讓學生經歷了分數1/2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在成功玉溪月中積累了分數的豐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學生對分數概念的抽象感和陌生感,是學生深深的感受到數學原來就是這樣豐富多彩的存在於生活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讓學生在開放學習中做數學——創造數學

這一教學片段是對分數認識的鞏固、深化和拓展。在涉及此項練習時,我徹底摒棄了傳統教學反覆機械的訓練方法,取而代之以富有開放性、趣味性、挑戰性的遊戲活動,讓學生在動態化的活動中創造數學。

情境開放,萌發創新意識。我以一大一小兩個正方形為道具,以學生喜聞樂見的魔術形式,創設了一個民主、開放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心情愉悦、精神振奮的狀態下,打開思維的閘門,萌發創造力。

形式開放,激活創新意識。我努力開放教學形式,凸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圍繞“利用準備的正方形你可以找到那些新的分數朋友?”這個問題情境,學生可以用嘗試猜測、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途徑解決問題;可以用猜想、直覺、頓悟等方法另闢蹊徑,讓每一個學生在數學的大舞台上展示激情、智慧和個性,這樣學生的創造火花就會不斷閃現。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4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整數到分數的過渡對於學生來説是認識上的飛躍,熊老師首先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數知識,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學生自始至終置身於教師為其創設的發現和討論之中,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參與探討、質疑、創造等教學活動,讓學生思考、交流、傾聽、爭論和發現中學習數學知識,培養和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善於表達的能力,整堂課以分數的意義為主線展開教學,並逐步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1、找準教學切入點,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感悟。

分數起源於分,是人們在處理“分物品”的長期經驗中形成的。教師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分蘋果,從分蘋果的過程中讓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體驗和感悟:一方面,在情境中產生“平均分”的需要,強調“平均分”乃分數的本質特徵。其二,體驗在分物品的過程中由於總量的變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個數由整數兩個到一個再到不能用整數表示的過程,自然引出分數。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們因為自身的需要而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2、讓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

本課教師比較好地詮釋了《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一全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主動建構提供了豐富素材。教師將對“”理解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安排兩個層次的操作活動讓學生來感悟“”的具體含義:第一層次,同樣一張長方形紙,學生折法不同,所呈現出的這張紙的“”形狀也不同,通過這種方式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但是在求異的同時也不忘讓學生適時地感悟、儘管折法不同,但折出的部分都是同一張的一半,因此都可以用“”表示,既所謂的“求同”。第二層次,每個同學拿出的紙片形狀大小都不同,儘管學生折出的也都是這張紙的“”但由於操作的直觀性,學生不難理解對不同的單位1,其“”不相等。學生不是簡單地接受指令,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通過這兩個不同層面的操作環節,讓學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和體驗,進行數學地思考。

金無足赤,沒有完美的`課堂教學,拖堂五分多鐘就是最大的敗筆。就教學而言,在這節課中,老師過細、過多、過白的提問,使學生彙報呈一條直線出現,除了應付老師的提問,沒有任何思維的空間,低估了學生的潛能,教學形式單一化與內容的豐富多采形成鮮明對比。如教學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且層次性也不夠,還有拓展的空間,教師僅滿足於引導出這幾個分數,老師就嘎然停止。如果老師再問:“請同學們觀察這幾個分數,你有什麼想説的,有什麼發現。”有一定思維能力的同學一定能發現可以看成是,是整張紙,就是單位1,為以後的教學做鋪墊。再如:在分蛋糕這個環節中,沒有適時引導學生説一説其他方面的收穫,更多的只關注了知識與技能。已經到下課時間,老師為了節省時間,只是講解完用幾分之幾表示蛋糕後就草草了事。其實,在分完蛋糕時可以提問:“如果是你把自己的蛋糕分了給別人,你失去了什麼,獲得了什麼”。引導學生從中體驗到與人交往中,應學會如何待人,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把簡單的知識傳授上升到人文的關懷。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5

我們經常提到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上課前精密部署,但下課後總有一些遺憾,總感覺生成與預設相差甚遠。今天我在教學完《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後又一次遇到了這樣的困惑,靜下心來細細反思,反思我的設計,反思我的課堂,反思學生的表現……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哦,找到了,原來是我的預設不夠細緻、不夠周全。我們常説:要從問題找原因,要從失敗找教訓。對,我應抓住這個契機,好好反思,以後不再重蹈覆轍。在今後的預設中我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從學生出發。課改以來一直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圍繞學生展開,我們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應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貼近學生的生活,通過學習應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

二、將活動具體化。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儘量將活動具體化,要易於學生理解,易於學生操作,這樣才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新知,也會使我們的課堂更完美。今天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有一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請學生先用學具紙折出二分之一,然後説一説自己所折二分之一的含義。設計這一活動的意圖是想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同時也想讓學生清楚無論所用圖形的大小、形狀如何,只要是將一張紙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就是這張紙的二分之一。由於我的預設過於籠統,設計意圖沒能達成。如果我將預設作以下修改,效果可能會比較好。第一步,請學生折二分之一;第二步,將學生的成果貼在黑板上;第三步,説一説黑板上二分之一的含義;第四步,觀察這些二分之一,説一説發現了什麼。

課雖然結束了,但它留給我的思考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