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反思>

遊園不值語文古詩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閲讀(2.07W)

人教版第十冊四單元第一課為古詩三首。第一首為《遊園不值》。

遊園不值語文古詩教學反思

我在學這首詩時是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編排成一幕獨角戲將作者去遊園的整個過程表演下來。在表演過程中,提醒學生通過動作、神情、語言將作者的所做、所思、所感表現出來。

學生對這個活動非常感興趣。然而在表演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其中的第一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有了不同的解釋。

一個學生是這樣表演的:(欣喜的看看天空):哇!今天的天氣真好!風暖暖的。瞧,柳枝都綠了。我朋友的園子裏一定是春意融融了吧。(快步走上來,輕釦柴扉,再扣,再扣)咦?為什麼不開門?哦,大概是怕我猜壞了他園子裏的蒼苔,所以才不給我開門吧。(失望的低頭,然後四顧)哈哈!雖然你不讓我進去,可是你園子裏的`春天是關不住的!你瞧,那一枝火紅的杏花正從牆上探出頭呢!

從這個學生動作、神情的表演和語言的描述上來看,她的這幕戲應該是比較出色的。但是,她的表演一結束,馬上就有很多學生舉手表示有話説。

台下學生的意見主要有這樣幾個:

第一:主人不是不讓進去,是不在家。這個從題目就可以看出來。所以,剛才的表演中,作者的猜測是不對的。再説,既然是朋友,園子的主人要是知道有朋友來訪,就不會這樣做,而作者作為朋友,也不該這樣想。這裏應該理解為:作者覺得應該愛惜這小路上綠意茸茸的蒼苔,所以走路時總是小心翼翼,儘量不讓木屐踩踏在蒼苔上而留下印痕。

對於這個問題,我把解決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再讀一讀古詩,認真想一想:你覺得哪種解釋更有道理?為什麼?經過討論,學生覺得還是解釋成作者因愛惜路上的蒼苔而怕木屐踩出印痕來為好。第一,這樣和題目不矛盾。第二,也符合作者與園子的主人是朋友這一條件。再有,更能體現作者愛春天事物的情感。

對於這個教學環節的處理,我覺得比較滿意,因為,從學生的思辯中,我看到了人文性的感悟,看到了情感性的理解。但是,我也有這樣的疑惑:“應”在古詩文中有沒有“應該”這一意思呢?還有,我今天在一個資料中看到了這樣一種解釋:這是作者的一種幽默化的寫法。輕釦柴扉後,他明知朋友不在家,卻故意説成是“應憐屐齒印蒼苔”才“小扣柴扉久不開。”藉此來表明園子的主人也熱愛這滿園的春光。如果這樣來講,也能講得通。到底有沒有證據可查呢?

第二:園子裏的春色本來就沒有關住,因為是柴扉,柴扉是用樹枝編的,作者隔着柴扉,是可以看到園子裏的景色的。所以,根本不用為“輕釦柴扉久不開”而失望。

對於這個問題,我先是稱讚學生的細心。但是,如果説作者能夠隔門盡攬園中景色,則“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意境就體會不到了。所以,我引導學生看圖並想象:作者是怎樣隔門望春的?當時感覺該是怎樣的呢?學生覺得挺有趣,漸漸感到,隔門望春總是不夠盡興,未免感到遺憾。這時,再理解作者“猛然抬頭,看到伸出牆外來的那枝紅杏”時的心情,就能夠理解到位了。

第三:杏花是白色的,文中怎麼説是紅杏呢?

大概由於學生實際生活中沒有見過紅色的杏花,所以都不能解答。我告訴學生:杏花的品種不同,顏色也不同,紅杏花還是有的。而且,顏色是洋紅,而不是大紅。(如果我提前能夠預設到這個問題,提前準備一些圖片就好了。)

這節課使我想到了上學期學習《望天門山》一詩中,在理解“孤帆一片日邊來”時的教學片段。那時,我也是把兩種不同的解釋提供給學生,由他們自己選擇答案。我想,凡是遇到無證可查的問題,我們不妨就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解釋古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