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設計>

《遼闊的草原》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閲讀(2.43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遼闊的草原》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遼闊的草原》教學設計

《遼闊的草原》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充分感受到作品所塑造的草原的形象美和意境美,獲得愉悦的情緒,繼而產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與追求。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聽、看、想、説等活動,提高學生對於音樂的感受與鑑賞能力、表現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情操。

3.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草原民族音樂的形式與特徵,並能用語言簡單表達自己的感悟。瞭解歌曲的風格特點,並能夠哼唱歌曲的主題旋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歌曲的風格特點,體驗民歌的魅力。

難點:瞭解草原民族音樂的形式與特徵。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鋼琴等。

四、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播放蒙古歌手騰格爾演唱的《蒙古人》。提問:你們能聽出這是哪個民族的音樂作品嗎?

師生總結:這是一首我們在小學階段曾經欣賞過的歌曲。它表達了蒙古牧民為自己生長在草原上,生活在牧民家庭感到驕傲和自豪,以及對蒙古家鄉的熱愛之情。聽着這首悠揚的《蒙古人》,我們又一次進入了音樂的王國。今天就讓我們帶着自由、舒緩的心境,去領略草原那獨特的民俗,去傾聽蒙古族那跳動的音符。讓我們現在就走進音樂的世界,開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二)新課教學

1.簡介內蒙古

提問:同學們對蒙古族有什麼瞭解?

師生總結:內蒙古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蒙古族又稱“馬背上的民族”,總體而言,蒙古民族是一個質樸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開闊的胸襟在他們身上一覽無餘。同時,蒙古人的歷史充滿了蒼涼、悲愴的藝術之美,這些特點在蒙古族民歌中有着深刻的體現。

2.初步感知

教師播放長調《遼闊的草原》的音樂,請學生聆聽並思考:這首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有什麼特點?

師生總結:《遼闊的草原》是一首愛情題材的民歌(情歌),表達了蒙古族人對愛情的憧憬和嚮往。表現的是一個年輕人思念愛人,擔心愛人像遼闊草原上的泥沼一樣難以捉摸。

這首歌曲節奏自由、舒緩,旋律悠長,在多處出現了裝飾音。這種旋律形態具有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特點。其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優美流暢,旋律起伏較大,字少腔長,節奏自由而悠長,是蒙古族音樂草原風格的標誌。

3.介紹長調

提問:根據蒙古族牧民的生活習性,大家思考長調是怎麼產生的呢?請學生小組討論,自由回答。

師生總結:長調是蒙古族牧民在長期的.遊牧過程當中,觸景生情,即興創編而成,無垠的草原,廣袤的蒼穹,養育了長調,我們不難想象,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在沒有任何現代通訊設備的條件下,來長調來述説心中的喜怒哀樂,是最好的方式了。演唱長調是自由的、即興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兒有不同的演繹。“長調歌后”寶音德力格爾老師在20世紀50年代她也帶着這首歌曲參加了世界青年聯歡節,贏得金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4.再次聆聽

聆聽寶音德力格爾的原聲回放,提問:為什麼用“長調”來表現“遼闊的草原”?請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總結:長調具有舒展悠長的旋律,節奏自由,恰當的表現期盼和美麗的遐想,善於表現遼闊草原的意境。用長調來表現遼闊的草原,不僅與音樂特點有關係,而且跟長調產生的根源也息息相關。《遼闊的草原》是“長調”的典範之作。

5.分析長調的演唱技巧

再次聆聽歌曲,並思考:長調有其特殊的演唱技巧,與平時我們聽的歌曲有什麼不同之處?

師生總結:氣息綿長,有顫音,這種顫音在蒙古族稱為“諾古拉”,可譯為“波折音”,是一種特殊的發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裝飾,即發聲時,配合口與咽腔的複雜動作,發出類似顫音的抖動效果,一般抖動兩三次。“諾古拉”對形成蒙古長調的獨特風格具有重要作用。

6.哼唱歌曲

教師範唱,請大家跟着一起哼唱這首內蒙長調,感受一下游牧民族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生活的場景。

(三)鞏固提高

欣賞《嘎達梅林》,與《遼闊的草原》進行對比欣賞,思考:這兩首歌曲有什麼不同?各有什麼特點?

師生總結:

(四)課堂小結

蒙古族的歌曲悠長、親切,沁人心脾,既擅於抒情,又注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係。我們共同瞭解了蒙古族的民族風情和獨特的音樂文化。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多關注民歌,多聽、多唱民歌,熱愛民族音樂文化。讓這顆璀璨的明珠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永遠放射出不滅的光輝。

五、板書設計

遼闊的草原

長調:旋律悠長、節奏自由、字少腔長

短調:句幅較短、節奏整齊、字多腔少

《遼闊的草原》教學設計2

設計思路

《遼闊的草原》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音樂教材第四單元《神州大地》(1)──遼闊的草原。是一節以學習蒙古族民歌為主,其他教學方式相互配合的綜合課。通過對《牧歌》的學唱以及對無伴奏合唱《牧歌》的欣賞,讓對地域性民歌特徵不甚瞭解的七年級學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風格特點,探究地域文化對草原民歌的影響。在教學設計思路上體現了“體驗、探究、昇華”的教學方式。

體驗:在歌曲的教學中,讓學生用聽唱法直接學唱歌曲,有利於學生感受、體驗、掌握蒙古族民歌的特點和風格。對於歌曲的處理,層層深入,讓學生在反覆體驗中感受和理解,為探究地域文化對草原民歌的影響作好鋪墊。

探究:通過播放草原風貌,介紹蒙古族獨具特色的衣食住行,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讓學生在看、聽、想、議中去發現、探究影響草原民歌的因素,從而進一步瞭解內蒙民歌的風格特點,特別是“長調”的特點。

昇華:通過看、聽、唱、對比等方法,使學生感受到蒙古族民歌的純美,通過學生的才藝展示以及瞭解“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已不多見的現象,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熱愛家鄉、美化家鄉的情感。

教學目標

l、通過欣賞和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風格特點;探究地域文化對草原民歌的影響,體驗內蒙民歌獨特的魅力。

2、通過對比、情景展示、體驗等教學過程,使學生認識民歌特徵與地域文化的聯繫,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和勇於探索的能力。

3、通過學生眼睛與心靈的對話,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熱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對民歌的學唱及對內蒙民歌風格特徵的把握;探究地域文化對草原民歌旋律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體驗

1、導入

師:“今天,老師將帶同學們到一個非常令人嚮往的地方,請同學們聽着這首熟悉的歌曲隨我一同前往。”(播放《蒙古人》,邊聽邊觀賞草原風光。)

師:請同學們把你所看到和聽到的美麗的東西告訴大家,並談一下你的感受。

生:看到了美麗的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聽到了騰格爾演唱的《蒙古人》。老師要帶我們去看內蒙古大草原,聽魅力無窮的蒙古族民歌……

師:那就讓我們一起體驗一下蒙古族民歌的`無窮魅力吧!(板書課題)

2、學唱歌曲

聽:播放《牧歌》。

師:請談一下你對歌曲情緒、風格特徵的認識。

生:《牧歌》是一幅有着豐富色彩的美麗畫卷,是一首讚美家鄉美麗富饒的讚歌。旋律悠揚、動聽,節奏舒展、寬廣,速度較慢,有顫音及很長的拖音。

再聽:再次播放《牧歌》。

師:你認為旋律的節奏有什麼特點?

生:第1、2小節與第5、6小節、9、l0小節在節奏上相同,即:XX│X·X

聽唱:(第三次播放)請學生輕聲和着伴奏哼唱旋律。

再唱:讓學生自主選擇分別採用:全班齊唱、小組唱、領唱、對唱、表演唱等形式熟悉鞏固歌曲。

唱譜:歌曲唱熟之後,請學生集體視唱歌譜。

在演唱中教師提示學生注意:歌唱時的呼吸、換氣、咬字吐字、長音的拍數、力度的把握、演唱的情緒等。

二、探究

1、欣賞

聽: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播放錄音)

師:通過聆聽,你認為什麼是無伴奏合唱?這首無伴奏合唱《牧歌》與我們剛才唱過的《牧歌》在演唱方式及感受上有什麼不同?

生:無伴奏合唱就是沒有樂器伴奏的合唱。演唱方式上前一首獨唱,後一首是合唱。無伴奏合唱比獨唱更能表現出草原的空曠、一望無際,給人的感受更加豐富……

教師補充:……

再聽:播放無伴奏合唱《牧歌》。(進一步感受無伴奏合唱的音樂魅力)

2、播放草原風光的影片

師: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的知識介紹蒙古族人民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及蒙古人的性格,並談一談地域文化與其民歌的聯繫。

生:通過談論與相互補充得出初步的觀點。

3、探究結論

師、生:內蒙古獨特的地域特徵,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獷熱愛藝術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們獨特的音樂形式……

三、昇華及延伸

1、昇華

師:通過學唱和欣賞,你認為蒙古民歌有哪些特點?

生:曲調悠長、連綿起伏;節奏舒展、寬廣;旋律中有顫音及下滑音,充滿了遼闊、奔放的草原氣息……

師:為什麼昔日那種“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景色現如今在內蒙已不多見?國家採取了哪些措施?

生:草原、草場沙化嚴重,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目前,我們國家正在退耕還林還草,建設生態林,大力發展人工草場,推廣欄養和封沙育草等措施……

師:今天同學們都有哪些收穫?

生:……

2、延伸

才藝展示

師:有了這麼多收穫,大家願與老師一起通過歌舞表演的形式來表現我們對草原民歌以及家鄉的熱愛嗎?

師、生進行才藝展示。

知識拓展

師:我們國家還有哪些地方有草原?那裏風土人情、民族性格、文化藝術又有哪些獨到之處呢?請同學們在課餘的學習中認真去捕捉、去思考。

教學反思

當前,流行音樂衝擊着學校的音樂課堂,越來越多的學生對民族音樂不感興趣。通過《遼闊的草原》這一課的教學,我有如下體會:

1、充分體現學科本位。音樂是聽覺及實踐的藝術形式,要讓學生在充分的聽和唱中感受作品本身的旋律特徵,為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音樂特徵作鋪墊;同時,在學生學會歌曲的基礎上再唱歌譜,降低了學習難度。

2、注重音樂內容與相關知識的聯繫,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探究、認識民歌特徵與地域文化的聯繫,體驗內蒙民歌的獨特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教學中多次採用提問、及時評價等方法及學生積極主動的才藝展示,多方位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反應強烈。

4、採用對比法、情景再現法、聯繫實際法、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遼闊的草原》教學設計3

指導思想:

1.充分發揮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藉助網絡資源視聽結合、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豐富等優勢,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蒐集音樂資料,自主合作探究,在聽、觀、思、辯中,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羣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鍛鍊和發展。

2.充分給予學生自主交流的空間,利用多媒體的視聽效果,通過豐富的畫面,生動的視覺、聽覺的衝擊,使學生迅速融入本堂課的主題,讓學生在猜一猜、看一看、聽一聽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欣賞美、感悟美、創造美的激情,力求體現音樂與相關藝術形式緊密連接所呈現的人文性,使之藴涵在音樂鑑賞、表現和創造活動之中。

3.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發揮教師輔助點撥的作用。教師在課下是學生合作學習的指導者,輔助學生完成活動的創意與合成;課堂上在參與學生活動的同時,完成《音樂課程標準》“讓學生從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基本的音樂常識”的要求,在學生感性的認識之後,給予學生理性的指導。

框架結構:

本課採用學生自主學、教師輔助點撥的教學方法從以下方面入手:

1.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自主合作探究,從蒙古族的風土人情音樂、舞蹈、樂器、服飾等方面瞭解草原民族音樂的形式與特徵。

2.教師從理性的層面分析歸納、總結民族音樂的特徵。

教學目標:

1.瞭解草原上的民族(蒙、哈、藏)的風土人情。

2.從音樂、舞蹈、樂器、服飾等方面瞭解草原民族音樂的形式與特徵,並能用語言簡單表達自己的感悟。

3.初步運用綜合藝術手段,進行文藝活動的創意與設計,並能大膽、自信地加以表現,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提高學生對於音樂的感受與鑑賞能力、表現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

教學內容:

1.欣賞內蒙民歌《遼闊的草原》、馬頭琴演奏《萬馬奔騰》(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學音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2.瞭解蒙古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

3.瞭解蒙古族音樂的特點及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草原音樂的形式及特徵,擴大學生的藝術視野,從而加深對音樂地域文化的印象。

課前準備:

1.全班分為三組,各代表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從音樂、舞蹈、樂器、服飾、風土人情等方面收集相關資料,並在課上展示(每組由組長負責)。

2.請音樂課代表做這節課的主持人,由他來把三個小組收集的資料串起來做展示。教師和主持人、三位組長一起課前準備好撰稿。

課 時:本單元共3課時,本課為第3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的知識

我們上節課已經欣賞了藏族、哈薩克族的音樂作品,也分析了這兩個民族的音樂特點。有哪位同學來幫我們回憶一下?

學生回答這兩個民族的音樂特點:藏族民歌節奏舒展,旋律自由起伏、歡暢;歌曲演唱高亢、嘹亮、裝飾音多。哈薩克族民歌常有附點、切分、連續十六分音符等節奏形態,歌詞具有即興的特點。

二、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再來欣賞另一個草原民族的音樂風格。同學們先來聽一首歌曲,你能聽出這是哪個民族的音樂作品嗎?

播放蒙古歌手騰格爾演唱的《蒙古人》。

這是一首我們在小學階段曾經欣賞過的歌曲。它表達了蒙古牧民為自己生長在草原上,生活在牧民家庭感到驕傲和自豪,以及對蒙古家鄉的熱愛之情。大家説對了,今天我們要來了解蒙古族,欣賞蒙古族的音樂作品。據説蒙古人有三件寶,那就是:草原、駿馬和蒙古長調。“即使蒙古人的歌曲沒有那草原上的青草多,也肯定多過那奔馳的駿馬。”提起蒙古歌曲,可能很多人的腦海裏都會出現這樣的畫面:藍天白雲,遼闊草原,彪悍的蒙古漢子縱馬馳騁,延綿不斷的歌聲就這樣從馬背上直衝雲霄……

三、簡介內蒙古

內蒙古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面積約佔我國總面積的1/9。

蒙古族又稱“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塞外苦寒之地的艱辛生活讓蒙古族養成了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在與大自然抗爭的同時又延續着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總體而言,蒙古民族是一個質樸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開闊的胸襟在他們身上一覽無餘。同時,蒙古人的歷史充滿了蒼涼、悲愴的藝術之美,這些特點在蒙古族民歌中有着深刻的體現。

現在,請出主持人開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四、學生用課件、圖片等展示他們的收穫

主持人:聽着這首悠揚的《蒙古人》,我們又一次進入了音樂的王國。今天就讓我們帶着自由、舒緩的心境,去領略草原那獨特的民俗,去傾聽蒙古族那跳動的音符。Let’s go!讓我們現在就走進音樂的世界,開始這奇妙的旅程吧。

組長總結生活方式:蒙古族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遊牧民族,牛馬羊羣是他們的夥伴,他們過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馬和駱駝是蒙古人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工具。

組長總結服裝服飾:蒙古族隨着草原草地沙漠的變化無常的氣候和長期遊牧生活形成了奇特的服裝服飾:首飾、長袍、腰帶、靴子等。

組長總結飲食住所:蒙古族居住的大多是圓形的蒙古包,四周圍上白毛氈,冬暖夏涼,易於搬遷。蒙古族以乳類、肉類為主。特色食品有奶酪、奶茶、奶豆腐、手扒羊肉。

我們請老師帶我們走入民族音樂欣賞這個環節。

五、內蒙民歌欣賞

1.欣賞長調《遼闊的草原》

有人説長調和馬頭琴是蒙古文化的典型代表,獨一無二,藴含着草原文化的精髓。如果這兩樣消失,蒙古文化也就消亡了。

如今,一直在草原上自由迴盪的蒙古長調獲得了世界性的聲名。去年的11月份,蒙古長調入選為聯合國第三批“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中國和蒙古國聯合申報,在此之前,同為草原文化精髓的馬頭琴已由蒙古國獨立申報成功。

蒙古長調究竟有多大的魅力,“長調歌后”寶音德力格爾曾經講過她親歷的一件事:她七歲多的時候,有一回父女倆被幾頭野狼圍住,情急之下失明的父親拉起了馬頭琴,女兒唱起了《遼闊的草原》,狼停下腳步聆聽,而後慢慢離去。

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神奇?《遼闊的草原》是一首愛情題材的民歌,表現的是一個年輕人思念愛人,擔心愛人像遼闊草原上的泥沼一樣難以捉摸。歌中的“他”字可以不確定為男性或女性,因此這首民歌可以有着寬泛的理解。

聽《遼闊的草原》

請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總結:正如同學們所説的,這首歌曲節奏自由、舒緩,旋律悠長,在多處出現了裝飾音。這種旋律形態具有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特點。其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優美流暢,旋律起伏較大,字少腔長,節奏自由而悠長,是蒙古族音樂草原風格的標誌。演唱長調是自由的、即興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兒有不同的演繹。長調歌詞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對草原和駿馬的讚美,有對家鄉的思念,有婚禮歌,有宴歌,還有對季節變化、對生命與死亡的思考。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長調都表達了一種延伸的時空感,這種感覺源於開闊的大草原,兩者是渾然一體的。

再放一遍《遼闊的草原》,請大家跟着一起哼一哼這首內蒙長調,感受一下游牧民族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生活的場景。

2.欣賞馬頭琴演奏《萬馬奔騰》

下面我來出一個謎語,看誰能説出謎底。

有匹馬兒歌聲美,

只有頭來沒有腿,

沒有腿,跑得快,

跑遍草原人人愛。

歌中唱的是什麼樂器呢?你能猜出來嗎?對!是馬頭琴。這種琴,琴桿又細又長,琴身是又扁又平的梯形,兩面蒙的是馬皮,琴桿兒的頂端還有一個雕刻得非常精美的小馬頭,所以才得名為馬頭琴。它是既能獨奏又能伴奏、合奏的,最有特色的蒙古族拉絃樂器。它的發音圓潤、婉轉,適合演奏悠揚、遼闊和深沉的旋律。

下面大家來欣賞一段音像,這是著名的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演奏的《萬馬奔騰》。

同學們來談談你對這首曲子的印象,你聽到了什麼?(同學發言)

這首曲子情緒熱烈、節奏緊湊,展現出草原特有的壯觀場面。由於演奏速度較快,音調在表現意義上不同於《遼闊的草原》,在後半段出現了模仿馬嘶的聲音。

再聽一遍,注意聽馬頭琴獨特的音色。

六、課堂拓展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蒙古的另一個寶:一種特殊的演唱形式“呼麥”。我第一次聽到它,是“喉”,所以,它被稱作為一種“喉音藝術”,它是一種特殊的聲音技巧,可以一個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而形成罕見的多聲部。下面我們來聽聽。

播放《阿爾泰山頌》

這就是被音樂界譽為“天籟之音”的蒙古族“呼麥”唱法,在內蒙古自治區失傳百餘年後又獲重生,最近被文化部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名錄。關於“呼麥”產生的時代,已很難考證,有人認為在蒙古史詩説唱盛行的13世紀就可能產生了。有關“呼麥”的產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説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動,見河汊分流、瀑布飛瀉、山鳴谷應、動人心魄、聲聞數十里,便加以模仿,遂產生“呼麥”。“呼麥”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別奉富。大體説來“呼麥”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詠唱美麗的自然風光,諸如《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之類;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象,如《布穀鳥》、《黑走熊》之類,保留着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音樂遺存;三是讚美駿馬和草原,如《四歲的海騮馬》等。“呼麥”的產生與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很有關係,它是從大自然中受到啟發而創造出來的,它反映了高山、草原的空曠、遼闊,天高雲淡的景象,也使人感受到風聲鶴唳、萬物混響的氣氛。總之“呼麥”演唱藝術的內涵是頗為獨特的。它體現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諧、交融以及相互作用與滲透,並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淨化、昇華,進入一種新的境界。今天我們對這種神奇的音樂做了一個初步瞭解。如果同學們有興趣,可以上網查相關資料,做進一步瞭解。在今年的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原生態演唱比賽中就有“呼麥”的演唱,受到評委和觀眾的好評和喜愛,同時也反映出民族音樂旺盛的生命力。

七、感受與體驗

播放音像:熱情的蒙古人在宴會上高唱祝酒歌敬獻美酒的情景。一排學生手舉美酒,一排學生手捧哈達,其餘學生跟唱祝酒歌。體驗蒙古人熱情好客的豪爽性格,感受蒙古人民熱愛家鄉、熱愛草原生活的思想感情。

八、課堂總結

蒙古族民歌節奏自由、裝飾音多而細膩,並具有較強的朗誦性。其曲調嘹亮、悠長、親切,沁人心脾的歌詞既擅於抒情,又注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係。在這個單元中我們共同瞭解了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的民族風情和獨特的音樂文化。希望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大家在生活中能多關注民歌,多聽、多唱民歌,熱愛民族音樂文化。讓這顆璀璨的明珠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永遠放射出不滅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