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設計>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合集7篇

教學設計 閲讀(1.94W)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開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為某一行動所制定的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和安排等。我們應該怎麼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合集7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隨機事件的概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3第一章第一節課。

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隨機事件的概率》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概率》的入門課,也是一堂概念課。不僅要學習隨機事件和概率的概念,而且要初步感受概率的實際意義和思考方法,將直接影響到對後續概率課程的學習。這節課不僅是全章內容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向學生指明瞭概率課程的研究方向就是進一步揭示隨機事件的規律性。概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學分支,它真正直接地反映了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反過來服務生活。同時,概率也是每年高考的必查內容之一,主要是對基礎知識的運用以及生活中的隨機事件的概率的計算,都是學生今後的學習、工作與生活中必備的數學素養。

二、教學目標分析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隨機事件的概念;理解頻率和概率的含義和兩者的區別和聯繫。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師生、生生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同時,概率的定義與性質是學生學習概率的基石,其中也藴含了重要的數學思想,因此,我確定重點、難點和教學方法如下:

2、教學重點:①事件的分類;②概率的統計定義;③概率的性質。

3、教學難點:隨機事件的發生所呈現的規律性。

4、教學方法:以多媒體教學課件為教學輔助。

三、學情分析

我所面對的學生是高一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也在初步形成中,但由於年齡的原因,他們思維活躍卻不夠冷靜、嚴謹,因此較片面。雖然概率來源於生活,卻也要深刻地挖掘生活中的事例,學生會因為一點阻礙而產生厭學情緒,同時由於這堂課主要學習的是概念,學生會覺得枯燥而產生煩躁的心理。

四、過程分析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教學的主體,更是課堂的主角。設計教學過程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儘可能地帶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並盡力帶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己成為學習知識的主動者,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走出學習數學概念的煩瑣與困境。

五 、教法與學法

在課標的説明與建議中提出:概率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了解隨機現象與概率的意義。教師應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實例,鼓勵學生動手試驗,正確理解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及其頻率的穩定性,並嘗試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錯誤認識在初中教材中,已經對隨機事件和概率進行了一定的闡述和分析,因此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是初、高中教材中的表述並不完全相同,對比而言,高中教材的表述更加嚴謹,而且知識體系建立得更加完整,後續內容更加抽象。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不能簡單的回顧、對比,而是要打下更好、更準確、更嚴謹的基礎。 在經歷用試驗的方法探究概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處理數據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統計意識、發展概率觀念,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勇於探索的精神及交流與協作精神。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課前在全班同學中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是:學校要舉辦“三分球投籃”大賽,那麼你會推薦班上哪位同學參加呢?調查結果:高一(3)班鄭同學得票最高。

問題1: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學選擇李同學參加比賽,但是大家能確定這位同學在比賽中第一個球能投進嗎?

學生齊答:不能確定。

師:為什麼不能確定?

學生齊答:因為它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

師:正確。我們把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件稱為隨機事件那麼同學們還能舉出生活中隨機事件的例子嗎?

學生1:明天會下雨

師:好,這是隨機事件。那麼從事件是否發生這一角度思考,除了隨機事件,還有其他嗎?(學生思考片刻)

學生2:除了隨機事件以外,還有一定發生和一定不發生的事件。比如: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這是一定發生的。擲一枚色子出現7點,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師:那麼,我們把這兩種事件分別稱作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接下來請同學們閲讀課本108頁。(明確三種事件的概念)

問題2:既然三分球的命中都有隨機性,為什麼大家會選擇李同學參加比賽,而不是其他同學呢?

學生齊答:鄭同學贏的可能性比其他同學大。

師:大家根據什麼得出這樣的結論?

學生齊答:平時比賽時這位同學的投籃命中率比較高

師:也就是説大家使用投籃命中率來估計的。那麼命中率是怎麼計算的?

學生3:是把投籃命中的次數除以投籃總次數。

師: 這實際上就是頻率,這種方法實際上就是用頻率估計概率。

在此基礎上,導出課題。

(二)試驗探究

問題3:怎樣用頻率估計概率?

師:拋擲一枚硬幣正面(有數字的一面)向上的概率是二分之一,這個概率能否利用剛才計算命中率方法──通過統計很多擲硬幣的結果來得到呢?接下來大家一起來做試驗。為了減少誤差,在動手操作之前,請同學們討論一下試驗的規範有哪些?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互換觀點想法,教師巡迴指導,聽取學生不同觀點,對錶現積極的學生給予鼓。最後,全班交流,得出結論。)主要有以下幾點要求:

1。質地均勻的1元硬幣一枚。

2。在同一高度(以數學課本豎直放置高度為準)豎直下拋,落地不計。

3。全班共分15個小組,每小組拋30次,記錄正面向上的次數。

師:現在開始試驗。(大約五分鐘後,學生試驗結束,統計試驗結果,填入電子表格1)

表1(小組拋擲情況統計表)

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做出各組頻率折線圖

師:請同學們觀察圖表,你能估計拋擲硬幣出現正面向上的概率是多少嗎?

學生4:大概在0。5到0。6之間。

師:那就是還不能確定具體的數值是多少。也就是説數據還不穩定。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數據更穩定,能觀察出明顯的規律呢?

學生:(思考片刻,幾乎齊聲回答)多做幾次試驗。

師: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我們把各小組數據進行累計,得到表2

表2(各組累計硬幣拋擲統計表)

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做出累計數據頻率折線圖

師:再次觀察圖表,你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呢?

學生5:發現隨着試驗次數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數越來越接近0。5

師:這種説法還不夠嚴謹,認真觀察圖表,能説得更準確嗎?

學生6:應該説隨着試驗次數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數越來越接近0。5,並在0。5

附近擺動。

師:好。接下來我們利用計算機進行拋硬幣的模擬試驗。 增加試驗次數,看看有什麼新的發現。(發現在大量重複試驗下,正面向上的次數越來越接近0。5,並在0。5附近擺動。)

師:歷史上有許多數學家為了弄清其中的規律,曾堅持不懈的做了成千上萬次的擲硬幣試驗。

師:觀察頻率在0。 5附近擺動幅度有何規律?

學生7:再次説明大量重複試驗下,正面向上的次數穩定在0。5,並在0。5附近擺動。)

師:你們認為出現的規律與試驗次數有何關係?

學生8:總體上試驗次數越多頻率越接近0。 5,即頻率穩定於概率。

師生共同小結:至此,我們就驗證了可以用計算投籃命中率的方法來得到硬幣“正面向上”的概率。

問題4:為什麼可以用頻率估計概率?

師:其實,不僅僅是擲硬幣事件有規律,人們在大量的生產生活中發現:對於一般的隨機事件,在做大量重複試驗時,隨着試驗次數的增加,一個事件出現的頻率也總在一個固定數附近擺動,顯示出一定的穩定性。 由於大量重複試驗的頻率具有穩定性,由此可根據這個穩定的頻率來估計概率。

歸納:一般地,在大量重複試驗中,如果事件A發生的概率m/n會穩定在某個常數p附近,那麼事件A發生的概率P(A)=P。

問題5:隨機事件的概率P(A)有什麼範圍?對一個隨機事件A,用頻率估計的概率P(A)可能小於0嗎?可能大於1嗎?

學生9: P(A)=m/n 因為0≤m≤n,所以0≤P(A)≤1。 用頻率估計的概率P(A)不可能小於0,也不可能大於1。

(三)鞏固練習

1。某射擊運動員在同一條件下的射擊成績記錄如下:

①計算表中相應的“射中9環以上”的頻率(精確到0。 01);

②這些頻率穩定在哪一個常數附近?

③根據頻率的穩定性,估計這名運動員射擊一次時“射中9環以上”的概率(精確到0。 1)。

2。判斷下列説法的對錯

(1)拋一枚硬幣有可能出現正面,有可能出現反面。

(2)在上面的擲硬幣試驗中,擲一枚硬幣正面出現的概率為0。5,是否連續擲兩次質地均勻的硬幣,一定是一次正面朝上,一次正面朝下呢?

(3)擲一枚硬幣正面出現的概率為0。5,所以拋擲一枚硬幣16000次時,很有可能出現8000次正面朝上。

問題6:頻率與概率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學生思考、討論後全班交流。學生不能概括、歸納得完整,由教師直接出示答案。

(四)總結反思

問題7: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學生談本節課的學習感受,教師梳理、概括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並揭示藴涵的數學思想方法。

(五)作業及實踐活動

1。請同學們下課後多注意我們生活中的各種事件。

2、書本P113 練習1。2。3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1)在初中的學習的基礎上,有些學生具備了用試驗的頻率來估計概率的經驗。但對於“為什麼可以這樣做”,缺乏思考,導致在分析問題、分析數據時會出現偏差。因此從學生熟悉的命中率入手,首先説明這種方法來源於生活經驗,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得出投籃命中的可能性不相等,由此引發認知衝突,導入新課。

(2)選擇拋擲硬幣試驗的原因:①所需條件容易實現,可操作性強;②硬幣試驗歷史上積累了大量數據,更有利於問題的説明。規範試驗的條件,使數據更真實有效。合理分組,可以減少課堂時間消耗,同時在培養動手能力與探索精神中,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3)對圖表的分析本節內容的難點,需要把對數據、圖表的直觀印象轉化為抽象的概率定義。注重數與形的相互轉化,把圖形上的規律用數去描述,把數據上的規律用圖形去驗證,這幾個圖表的給出可以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高效率地得到相關的試驗數據及整理描述數據,為分析數據作準備。

(4)通過對生活中實例的辨析,進一步揭示概率的內涵──概率是針對大量重複試驗而言的,大量重複試驗反映的規律並非在每一次試驗中反映出來。 反過來,試驗次數太少時,有時不能合理估計概率。

(5)通過小結與反思,明晰頻率與概率的聯繫與區別,滲透辯證思想,同時,深化新知,突破難點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對核心思想方法有了更深的體會。 同時,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評析:

一、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根據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學習數學概念

數學來源於現實世界,又反應現實世界。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前對教學內容並非一無所知,教師對學生的瞭解應當關注他們是否具備與進行的教學活動所需要的知識與方法。在初中學生已經接觸概率的概念,並且他們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對隨機事件的大量感性認識。任課教師注意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例(三分球投籃命中率)引入,創設了一個生動的學習情景,溝通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繫,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益於學生理解隨機事件意義,體現數學的本質。無論是在隨機事件概念、還是在概率概念的教學過程中,都將學生帶回到現實中,通過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身處現實問題情境中,通過親身體驗,在感性認識基礎上,藉助綜合、概括、比較、分析等思維活動,對常識性材料進行精微化,向科學概念發展,達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概念的本質

在課標的説明與建議中提出:概率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了解隨機現象與概率的意義。教師應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實例,鼓勵學生動手試驗,正確理解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及其頻率的穩定性,並嘗試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錯誤認識使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取決與這種方法能否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有效掌握課堂知識,能否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鍛鍊思維,提升能力。學習不是教師“灌輸”知識給學生的過程,而是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把知識內化為能力,知識可能隨時間推移,會逐漸遺忘,但能力會不斷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合理安排學生動手操作環節,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顯得尤為關鍵。在本節課中學生動手進行拋硬幣試驗正體現了主動探究,建構新知的過程。學生在動手試驗的數學活動過程中,自己發現並感悟在大量重複實試驗中,隨着試驗次數的增加,事件發生的的頻率所呈現的規律性的基本事實,體會試驗結果的隨機性和規律性之間的關係,順理成章的形成了概率的統計定義。

三、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恰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揭示概念的本質

教師為上好這節課,作了精心的準備,藉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豐富的、直觀、生動的信息,創設了濃厚的學習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數學思考。本節課主要利用了多媒體設備的兩大優勢:一是強大的圖表計算功能,二是計算機的可視化。在師生的共同探究過程中,利用Exel的計算功能和繪圖功能,迅速統計小組試驗所得數據,準確繪製頻率折線圖,不僅迅速、準確,能夠同時從數、形兩方面觀察試驗結果,而且有效的配合了學生的思維過程。為學生分析、比較、歸納、判斷、概括的數學思維活動提供較為廣闊的空間,收到較好的效果。使得多媒體不僅僅表現“描述”式的數學,而且表現了需要深層思考的數學概念。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2.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3.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情節。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難點:

理解故事所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複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後,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係,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脱險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二、學習字詞:

①指導學生快速閲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②投影出示練習。

a.給加點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結合語境解釋詞義。(略)

三、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課文。

教師出示以下問題,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a.課文主要記敍了什麼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b.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c.“我”為什麼“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又為什麼跟着夥伴們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e.後來“我”又是怎樣脱險的?脱險以後“我”有什麼感覺?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敍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脱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課文)

教師可提要求:

①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②重點細節,尤其是脱險部分,儘量用課文原句。

③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四、討論:

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説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後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五、佈置作業:

①寫生字。

②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學設計:

一、朗讀思考: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敍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脱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麼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通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讀脱險部分。

②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

a.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b.父親為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啟示?

c.“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d.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麼還説“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説説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二、指導閲讀:

指導學生多角度地閲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①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説足、説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傑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②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於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③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後;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据……

三、總結全文:

①讓學生再談學習本文之後的體會。

②教師小結: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③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四、佈置作業:

1.練習:一、二、

2.閲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習,讓學生初步瞭解《坐井觀天》這個寓言故事是比喻眼界狹小,所見有限。

2.理解“説大話”、“無邊無際”等詞語,瞭解反問句的意思,練習讀出反問句的語氣。

3.結合課文中的詞句進行説話訓練。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前準備:

1.卡片:小鳥、井沿、回答、弄錯、無邊無際、抬頭、青蛙。

2.實物:玩具熊貓、蘋果、8開鉛化紙。

3.多媒體課件:

句子:

(1)朋友,別説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

(2)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啊!

小節:第6節和第7節的課文內容。

練習:

(1)選擇正確的意思:

青蛙認為天不過井口那麼大,不用飛那麼遠。

青蛙認為天不過井口那麼大,要飛那麼遠。

(2)選詞填空,練習説話:

海洋 沙漠 禮堂 森林

()無邊無際,大得很啊!

(3)想想説説:

聽了小鳥和青蛙的話,我忍不住説:“ 。”

信息:信息世界

gàibì

井:井蓋 井口 井沿 井壁 井水 井底

成語故事:九種動物圖,點擊後出現有關的故事題目、《成語故事》書。

動畫:小鳥飛過村莊、河流、高山。

4.學具:8開鉛化紙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交代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學習了生字詞語和課文的第一節。

2.讀詞語卡片。

3.用詞語練習説話:青蛙小鳥

二、整體感知

1.練習讀第2節到第7節,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2.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

3.從第2節到第7節中挑選自己喜愛的一節讀給同桌聽,同桌點評。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學習重點]

1、瞭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概況。重點了解《左傳》作為先秦歷史散文傑作的基本內容和語言特色。

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知識,以培養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學習難點]

1、掌握正確誦讀方法,養成閲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在課餘拓展遷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瞭解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政治活動,鑑賞燭之武的嫻熟而精要的外交辭令。

[文習賞識]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後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作者相傳為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認為它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具有獨立創見的歷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關春秋時期各諸候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實都有載述,具體面完整地顯示了時代概貌。顯然,傳統天命、禮教思想時有流露,這是歷史侷限性。

《左傳》又具有很高的文字價值。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敍事委婉詳盡,情節富於故事性和戲劇性,描寫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整體感知]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合攻打鄭國的一個故事。鄭國被秦、晉兩的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説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説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説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衞鄭圍,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隻身説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出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燭之武,不計前嫌,受命於危難中,義無反顧奔赴敵營。在大國國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晉間互爭霸權,權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談,句句打動對方。終於説服秦君,解除國難,燭之武的言行,體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衞國家主權的愛國思想。

課文按故事情節的發展分為四段:第一段寫秦、晉國圍鄭;第2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第3

段寫燭之武智退秦師;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

本文主要寫燭之武説退秦師,因此燭之武的外交辭令是本文記敍的重點,從而塑造了燭之武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後的胸有成竹,對秦晉兩國關係和矛盾的瞭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躍然紙上。至於其他方面就寫得較為簡略。文章波瀾起伏,亦張亦弛,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敍事中注意伏筆與照應,從而使結構嚴謹。

[課文重點存儲]

要重視積累,對常用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要寓詞於句,從意義和用法兩方面透徹理解,應牢記:積累是運用的前提。

詞類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邊為三點水,故其義必與水相關。指汜水,是位於鄭國境內的一條河流。另外,範字的讀音也是由草字頭下面的汜的讀音而來。

②縋,zhuì,字的左邊為絞絲旁,故其義與繩索、絲綢相關。

意為用繩子拴着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其造字法採用形聲構字法,左邊為繩索之形,右邊是其音,縋的讀音就是根據追而來。

③共,本為象形字,下面兩點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個通假字,通供,供給之意,讀gōng。

④闕,形聲字,門為形,闕為聲,讀作quē,意即門户受損。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時,讀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秦伯説,與鄭人盟(説,通悦,高興。讀yuè。)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聰明。讀zhì)

二、詞

1、詞類活用:

①燭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②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③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④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⑤領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⑥即東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⑦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⑧闕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2、古今異義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①東道主

今義:請客的主人。

古義: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來。

②行李

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

古義:缺少的東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義:疲勞。

古義: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三、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2、省略句

①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省略介詞於)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

(省略主語燭之武)

③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主之)

3、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誌。翻譯時要調整為有何厭)

4、狀語後置

以其無禮於晉(介賓短語於晉作狀語,後置,翻譯時要調整為於晉無禮)

[典型例題激活]

[例1]下面對文言句式的判斷,相同的一組是()

①夫晉,何厭之有?

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③諸候有在者乎?

④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②句為賓語前置句,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賓語,賓語前置。③為省略句,應為諸候子孫其繼有在者乎?④為判斷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斷。

答案:A

點評:

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時多瞭解文言句子的各種類型(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賓語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據各類句型的特點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來判斷。

自測題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對的一組是()

A、秦軍汜(sì)南夜縋(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闕(jué)秦許君焦瑕(xiá)

C、秦伯説(yuè)杞(qǐ)子楊孫戍(shù)之

D、逢(féng)孫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與,不知(zhì)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貳:兩個

B、晉軍函陵 軍:駐軍

C、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增加

D、以亂易整,不武 易:替代

3、找出通假字

①無能為也已

②共其乏困

③秦伯説,與鄭人盟

④失其所與,不知

4、下列加點詞語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點詞語沒有活用的一項()

A、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B、越國以鄙遠

C、既東封鄭

D、鄭既知亡矣

6、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B、何厭之有

C、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D、以其無禮於晉

7加點詞意義和用法與其他各項不同一項是()

A、鄰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來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課內閲讀]

閲讀下文完成812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8、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夜縋(用繩子拴着從城牆上下來)而出

B.越國以鄙(偏僻)遠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來,共其乏困

D.闕(使缺,損害)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9、以為的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

B.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C.老臣竊以為媪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

D.以為得之矣

10、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君知其難也

A、共其乏困

B、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還也

D、失其所與

11、對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國君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B、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C、越過秦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境,國君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D、越過秦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12、燭之武的話表現了外交辭令中婉曲這種表達方式的是()

A、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B、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C、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D、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課外閲讀]

閲讀下面文章完成1318題。

介之推不言祿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外內棄之

棄:厭棄

B、不亦誣乎

誣:荒謬

C、焉用文乎

文:文飾,動詞

D、以綿上為之田

田:田地

14、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是()

①祿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不同

B、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也相同

C、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也不同

D、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B、不食其食,身將隱

C、介之推不言祿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對介之推讓祿一事的分析,最確切的一項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態度和在榮譽地位面前的謙讓精神。

B、介母三次設問,表明她是一個關心兒子但並不願違背兒子意願的人。

C、本篇頌揚介之推母子不求賞賜,不圖浮名的品行。

D、晉侯是個卑鄙小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17、對文章寫介母三次設問的目的,判斷不正確的是()

A、誘導兒子追求名利。

B、考驗兒子是否堅決隱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寫介母是個深明大義教子有方人。

18、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下義其罪,上賞其奸。

譯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譯文:

③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④譯文:

[創新拓展練習]

19、仿照下列句子寫兩句話。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內容有聯繫意義。

例句:如果愛是左右手,就一隻送給兒童,一隻送給老人。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一隻送給早春,一隻送給晚秋。

A、

B、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讀課文

通過資料查閲,信息分析,激發起讓世界遠離戰爭,成為充滿陽光、鮮花與愛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信中“我”的呼籲,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

教學難點:

認識“世界並不太平,不少地區還瀰漫着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着嬌嫩的‘和平之花’”,樹立維護和平的觀念。

教學過程:

一.動情引入,感受戰爭

引入:請大家看一組鏡頭:

(多媒體放映)

解説:這是一個不平靜的新世紀,“9·11”引起的連鎖反應徹底擊碎了世界的寧靜,伊拉克的土地上硝煙四起,昔日的學校成了廢墟,就在昨天,或是今天,地球另一端的孩子們正在遭受着生命的威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聆聽一箇中國孩子的吶喊吧!

1、讀題質疑。

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1)這個中國孩子是誰?他向誰呼喚?

(2)他的呼聲是什麼?

(3)他為什麼發出這樣的呼聲?

2.、讀通課文

同學們,帶着我們想知道的問題,仔細入神地讀讀課文,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1)學生自讀課文

(2)檢查讀的情況

3、交流討論,主要解決問題:

這個中國孩子是誰?他向誰發出呼喚?為什麼發出這樣的呼聲?

二.暢遊網絡,自主合作,解決問題

1.進入“網海採集”瞭解有關維和行動,藍盔部隊的資料。

2.交流自己得到的信息。

3.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過渡:兩年以前,讓我們跟隨着雷利的思緒回到兩年以前,爸爸臨上飛機的那一刻,在爸爸對我和媽媽那深情的目光中看到了什麼?

為什麼父親要送我藍盔?

“藍盔‘:榮譽的象徵

齊讀最後一句(感情上很肯定堅信爸爸會回來帶着藍盔)

對藍盔的期待中轉向失落

4.教師範讀第三自然段的“……鮮血“(音樂)此時此刻,面對爸爸的遺體,你會怎麼做?

(撲到爸爸的身體上大哭)為什麼哭的這麼傷心?(對話)

再也看不到父親深情的母光

我們日也盼,夜也盼,高高興興地捧着鮮花去迎接爸爸,沒想到接到的卻是爸爸那覆蓋着國旗的遺體。

很傷心。僅僅就是傷心?

是什麼讓雷利失去了父親?戰爭!

爸爸的嘴張着,似乎還有未了的心願要傳達給大家,啊!我聽見了,媽媽聽見了,在場的叔叔阿姨們都聽見了,你們聽見了嗎?他呼喚的是——“和平和平和平”。(重點朗讀)

5.瞭解戰爭的罪惡

雷利的爸爸為什麼這麼強烈的呼喚和平,他看到了什麼?

(看戰爭的視頻)

教師解説:戰爭的罪惡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全球性大戰,波及六十一個國家和地區,全球二十多億人口被迫捲入戰爭。

那些死去的戰士們,他們也是有父母、有愛人,有朋友,他們也是人,他們也是一個個的生命。只是戰爭讓他們走進了罪惡!

許多年前邁克傑克遜唱了一首叫《Heal

the

world》的歌。歌前有這樣一段童聲的旁白:

拯救這個世界,是為現在也是為未來。

我們需要一場靈魂的懺悔!然後要做的正如邁克傑克遜所唱“創造一個沒有恐懼的世界……拯救這個世界/把她變的更美好/為了你也是為了外我/為了全世界!”

三.點題明理拓展昇華

1.小結:是的,是可惡的戰爭,殘酷的戰爭,無情的戰爭,奪去了許許多多的生命,為了孩子們,為了地球的未來讓我們和雷利一同呼籲:“(生齊)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這是誰的呼聲?

雷利。

僅僅是雷利的呼聲嗎?

是所有孩子的呼聲。

僅僅是孩子的呼聲嗎?

是全世界的呼聲。

過渡:是的,這不僅僅是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而是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民的呼聲啊!

(生自由讀)

2.創設情景呼籲

(1)現在你就站在曼哈頓聯合國會議大廈內,面對各會員國代表呼籲。(聽了你的呼籲,各國代表一定會向人民傳達你的呼聲)

(2)現在你正在CCTV中文國際頻道直播現場,攝象機正面對着你,要你向全球億萬觀眾呼籲。

(3)現在請你們面對的是那些蓄意挑起戰爭的人,請大聲疾呼!

過渡:你們的呼聲正代表了全世界人民的呼聲。

四.課外拓展

1.看有關與戰爭的詩歌,

2、討論交流“為了制止戰爭,保衞和平,我們能夠做點什麼?”

3、在留言班板上寫下你的呼聲。

4、指名讀呼聲。

5、師小結:孩子們,老師相信,你們今天一定將“要和平,不要戰爭”的信念深深地刻在了心裏,將來你們就是和平的使者!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課堂導入巧

師:上一節課,我們已經預習了《驚弓之鳥》,誰能告訴大家“驚弓之鳥”寫了件什麼事?(生答略。)大雁的母親悲哀欲絕,堅決要為小朋友報仇,因此將更羸告上了法庭。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森林報》記者小雁發來的消息。

(課件:出示《森林報》)

本報訊大雁之死,使大雁母親悲哀欲絕,它認為是可恨的更羸害死了自身的小朋友。據悉,死者的母親已上訴,狀告更羸,而更羸直喊冤枉,説造成大雁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他,因此,雙方將分別請辯護律師為自身辯護。至於結果如何,本報將追蹤報道。

《森林報》記者小雁

師:大雁的母親和更羸要分別請辯護律師為自身辯護。(稍停頓)大家想不想做一回小律師?

生:想!(歡呼雀躍)

師:好,現在就讓大家做一回小律師。願意為大雁辯護的小律師坐到——

(師出示“原告”、“被告”牌子。)

生(興奮地):原告席。

師:願意為更羸辯護的小律師坐到——

生(齊):被告席。

師:(戴上法官帽,莊嚴地)各位小律師請注意,請你們速讀課文,將有利於自身的證詞圈出來、劃出來,然後可以相互議一議,幾分鐘後將正式開庭!

研討:

《語文課程規範》倡議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為學生提供參與學習、體驗勝利的機會。讓學生當一回小律師,這種特殊的角色設置一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在這樣的情況下,讀書也就成了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積極性自然比為讀書而讀書高。另外,正如週一貫老師所説,“在開放的課堂裏,學生對課文的解讀是個性化的。學生們從自身的感悟動身表達各自不同的見解,經常會造成意見分岐,而這種分岐會十分有助於認識的深化和學業的推進。”小律師的各執一詞,正是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的有力契機。

二、文本利用實

被告律師:大雁已經受過箭傷,它的傷口還沒有癒合……

師:你怎麼知道大雁已經受過箭傷?法律是講求證據的,你的證據在哪呢?(生手足無措)

師:證據在課文中。

被告律師:(讀第九自然段。)

師:從這一自然段,能看出大雁受過箭傷。可是本法官覺得你的推理力度不夠,你看看這樣説會不會更好。(打開課件)

原告(或被告)律師請注意:我的證據在課文的第____自然段,它是這樣寫的________,這説明了__________,所以我認為____________。

你試着用這種方式説一下。

師:在後面的辯護中,各位小律師最好也用這種方式。

研討:

“按要求爭辯”,這個切入點琢磨得好,既使學生重視了文本的學習,又使學生將雜亂、模糊的思維引向了清晰、有序的軌道,教給了爭辯方法,提高了思辯水平,很好地體現了“知識、能力與過程、方法”的整合。

三:學生參與活

原告律師:被告律師請注意,課文第二自然段是這樣寫的: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這説明大雁受過箭傷,並且孤單失羣。假如不是更羸拉弓射它,大雁完全可以回家養傷,就不至於死了,所以我認為更羸是有罪的。

師:原告小律師,你從哪裏看出大雁受過箭傷,並且孤單失羣呢?

原告律師:課文中説大雁慢慢地飛來,説明它已受過箭傷。

師:那孤單失羣呢?

原告律師(稍停、思索狀):課文中説是“一隻大雁”。大家都知道大雁總是成羣結隊的,要麼排成“人”字,要麼排成“一”字。

師:這説明了更羸是怎樣的一個人?

原告律師:很善於觀察,很聰明。

師:對,善於觀察,又善於動腦的人。更羸觀察得那麼細緻,可我從你剛才的朗讀中並沒有聽出大雁在空中慢慢地飛,也聽不出它孤單失羣,叫聲悽慘,你能再讀一遍嗎?

原告律師:(有感情地讀)

師:很好,請坐。哪位小律師還想讀一下?

(很多同學舉手,躍躍欲試)

師:既然這麼多小律師想試一下,我建議想讀的小律師站起來,大家一起讀。

生:(讀得很有感情)

師:從剛才各位小律師有感情地朗讀中,我彷彿看到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孤單地在空中飛翔,它的叫聲是那麼悽慘。被告小律師,你們是不是也被感動了?

被告律師:法官大人,我提出抗議。因為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法制社會,雖然大雁很可憐,但罪不在更羸,因為更羸並沒有用箭——終究法不容情。

(笑聲、掌聲)

師:你説得很有道理,法不容情。

(這時,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小律師們爭先恐後地發言,各抒己見。)

研討:

俗話説:“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教師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越大,他們越學得興趣盎然。在這樣的情況下,連“法不容情”之類的詞語也能隨口説出,也就缺乏為奇了。贊可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和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和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正是由於教師發明性地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情景(法庭)中,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而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充沛地激發出來,整個課堂高潮迭起,精彩紛呈。課堂精彩哪裏來?“課堂因學生的精彩而精彩(特級教師韓春梅語)”;學生精彩哪裏來?從本課例不難看出,教師巧妙的公開課教案、對學生的充沛尊重、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出彩”的重要原因。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1.用快樂的情緒和優美的歌聲演唱《牧童》,表達牧童快樂的生活。同時,讓學生正確掌握歌曲的旋律、節奏,並培養他們二聲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節奏所表達的快樂情緒。

3.通過演唱歌曲與姊妹藝術的結合及瞭解相關的牧童作品,體現文化藝術多元文化特點, 在體驗中感受歌曲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難點

1.用和諧的聲音唱好歌曲的二聲部合唱。

2.準確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節奏。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學生伴着《春天在哪裏》的音樂做律動進教室(第一段音樂學生做律動,第二段音樂學生加上奧爾夫的節奏樂器拍擊)。

二、複習歌曲《田野在召喚》

師:我們伴着《春天在哪裏》的音樂來到了教室,春天是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禮物,大自然它那風情萬種、絢麗多彩的景色你感受到了嗎?

生:感受到了。

師:你最喜歡大自然中的哪些景色?

生1:我最喜歡碧波萬頃的大海……

生2:我喜歡清晨的蓬勃紅日……

生3:我喜歡美麗的黃昏……

師:假如你現在身臨其境,你最想做什麼?

生1:我很想拿起畫筆,把美麗的黃昏畫出來。

師:你的想法太浪漫了。

生2:我很喜歡田野的景色,因為它的綠、它的黃、它的靜……

師:田野是這麼美,讓我們一起奔向田野吧!

學生隨伴奏演唱《田野在召喚》(在演唱中,學生加上跺腳、拍手、捻指等喜歡的動作)。

師:你們美妙動聽的歌聲深深地感染了我,老師想和你們一起唱好嗎?

生:好!鼓掌……

師生一起再次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喚》。

師:我們在奔向田野的時候,還看到了什麼景色?(這時教師將一幅牧童騎在牛背吹笛子的圖畫貼在黑板上)

生:在奔向田野時,我看到了牧童騎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的景色。

師:看到這樣的景色,你想到了什麼?

生:我想到了杜牧寫的一首古詩《清明》。

師:你能背誦一下嗎?

生:能(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生:老師,我還想到了袁枚的《所見》 。

師:你真聰明,你能為我們再背誦一下《所見》嗎? (學生朗誦,其餘同學會背誦的可以同時背誦)

師:你背誦的真有感情,能不能簡單地為大家講解一下詩意?

生:能(學生講解,不足之處教師補充)。

三、學習歌曲《牧童》

1.引入新課。

師:你們朗誦的有關牧童的古詩,讓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聽嗎?

生:想。

師:老師現在把歌曲唱給你們聽,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

教師用有感情且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

師:剛才老師演唱的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歡快、節奏活潑、跳躍,是一首帶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們就學習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師用黃色標記的節奏。

學生先練習切分節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樂句。

2.學習歌曲旋律。

師:首先來學習高聲部的旋律(教師指導學生唱高聲部的旋律,特別提示要唱準1 3 2 及1—[插高音1]音高)。

學習低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