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育隨筆>

《論語》十則翻譯及賞析

教育隨筆 閲讀(3.07W)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論語》十則翻譯及賞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翻譯:

孔子説:“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温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兒嗎?我有才學,別人不瞭解我,可是我自己並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嗎?”

孔子説:“温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孔子説:“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什麼都學不到。”

孔子説:“由(子路)!教給你什麼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人們諡為‘文’呢?”孔子説:“孔文子聰敏好學,不認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羞恥,因此諡他為‘文’啊!”

孔子説:“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這些對我來説,有哪一點是我所具備的呢?”

孔子説:“三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孔子説:“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孔子在河邊説:“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

孔子説:“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來思考,卻沒有長進,不如去學習。”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説:“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忠實?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複習?”

賞析:

1.《論語學而》篇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有什麼關聯,後兩句跟學習有什麼關係。如何整體理解這三句話呢?

答:初看這三句話確是沒有關係。但反覆研讀,就能發現這位祖師爺在教育他的弟子時,是何等的刻骨銘心。

先看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裏他在告知弟子學習方法的同時很明確地表達了他對學習的濃厚興趣。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面上是説與朋友交往的態度,其實,還是講了學習的問題。古代求學方式有自學與從師而學,在從師方面,有請固定的老師指導,也有遊學從師。元代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就有記載:"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元且如此,何況先秦。遊既是求學,也有探討,彼此通過交談,可以從對方那裏學到很多知識與道理。孔子對朋友的到來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感到非常的快樂,故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既然如此好學,其才學肯定淵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須知孔子為實現其政治理想,曾率領一批弟子周遊齊、衞、宋、陳、蔡、楚等國,終不見用。這裏他告誡弟子,當人家不瞭解你的時候卻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風範。所以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關於個人修養問題。由此觀之,從學習方法,談到學習態度,再到學習的成果,這三句話的聯繫是多麼嚴密。

其次,此文遣詞造句也很講究。"説"(悦)與"樂"似乎是同義詞,但聯繫上下文來看,還是有細微的差別:"説"是心裏感到喜悦、高興,可見孔子教育弟子對待學習要從內心感到高興,要很愉快地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學好。而"樂"是快樂、歡喜之意,有形之於色的意思,對待朋友的'到來應現出歡樂的表情以示歡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時,可謂是恰如其分,頗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問句式,表明了孔子對自己所闡述的觀點是堅定不移的,強調弟子們要實現它的意義。

2.整體理解:

第一方面,關於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則;第二方面,關於思想品德修養,包括第1、4、5、6、7、8、9、10則;第三方面,關於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包括8、10兩則。當然,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做人,做人就得不斷學習,學習和做人兩方面不可能截然分開。

解題方法鏈接:

學習這類文言文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記住原話,為以後“反芻”提供材料;三要聯繫實際,用來指導自己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