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育隨筆>

找準景點以觀迷惘的豪客(教師中心稿)

教育隨筆 閲讀(1.86W)

                     --欣賞《峨眉山月歌》

找準景點以觀迷惘的豪客(教師中心稿)

                 貴州省  綏陽縣  鄭場中學     563302

大約十八歲時,李白便隱居岷山之陽的大匡山讀書,並從趙蕤學縱橫之術,後與叫做東巖子的隱者生活在一起,日與珍禽相伴,但這種隱居讀書、漫遊求仙的清淡的生活怎能讓胸懷“奮其智能,願為輔弼”的壯志的'李太白安心呢?自認為德才兼備的他,不走“尋常路”--科舉入世,偏學古代策士“編於諸侯”“歷抵卿相”,寄希望於風雲際會,一鳴驚人。為了實現理想,25歲的他便“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走出隱居的地方峨眉山,從清溪乘舟外出時便寫下了《峨眉山月歌》,以抒當時之心情。

《峨眉山月歌》是運用景點的變化來搭構框架和調動專有名詞來營造意境的。所以,欣賞時一定要找準景點,注意專有名詞的藝術效果,還得把握修飾詞的含義,這有助於品味詩人另闢怪徑、走塵封之路時的心境。

“峨眉山月半輪秋”,景點是巍巍的峨眉山,描寫的對象是月,修飾詞“半輪”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之意。“秋”字給人有迷茫惆悵之感,詩人出遊入世之道艱難而漫長,心中自然而然地生髮天高地遠之迷惘。

“影入平羌江水流”,景點是平羌即青衣江也,“影”不僅是月景,也是人之影,更是人之遠志也。“江水流”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晝夜。”之意。本句的深刻含義是:詩人的政治理想隨着時間的流逝而不會改變的,追求鴻鵠遠志的熱情也像江水一樣奔騰不息。堅貞如斯!豪壯如斯!

“夜發青溪向三峽”,景點是青溪驛,“夜發”表現出詩人內心的焦急。因為漂泊在外的人一到夜幕降臨,便趕快投宿,但詩人偏偏卻趁着月色趕路。而前方面臨的是長江天險--三峽,路途之艱難,路程之漫長,怎能不讓人心急如焚呢?

“思君不見下渝州”,景點是渝州,也是詩人暫時預定的目標。“不見”表明了詩人為前途擔憂之情。“思君”以第三人稱的寫法來表現詩人不安的情緒來得客觀而自然。常言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歷代文人墨客,只有遊過此地,無不生髮去國懷鄉、艱難困苦、憂讒畏譏的失落之情。李白過此,面對遙遠的前方,能不追憶古人、感同身受嗎?

統而言之,全詩運用了白描手法,通過移步換景的寫法,營造了一種清澈高遠的氣氛,表達了作者對仕途不光充滿了希望,還充滿了迷惘、憂慮、不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