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事務文書>年度總結>

2020學年度第二學期學校教科室工作總結

年度總結 閲讀(2.86W)

時間飛快,一段時間的工作已經結束了,這段時間裏,相信大家面臨着許多挑戰,也收穫了許多成長,我們要做好回顧和梳理,寫好工作總結哦。可是怎樣寫工作總結才能出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0學年度第二學期學校教科室工作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0學年度第二學期學校教科室工作總結

本學期,學校教科室根據太倉市教育主管部門要求,以教育科研、繼續培訓為抓手,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為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而努力,現將本學期工作總結如下:

一、以備課組建設為抓手,加強教科研隊伍建設

教育科研隊伍建設是教科室工作取得成效的突破口,也是教科研工作的重點之一。本學期,我們進一步加強了學校教科研的隊伍建設。繼續完善了學校科研網絡,形成了“學校校長室——學校教科室——各教研組、課題組——教研骨幹教師”科研網絡。積極創設平台,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將日常教育科研活動下放到教研組,由教研組長負責開展工作;各級科研課題工作則由課題組長負責進行具體研究,教科室在這些具體工作中主要發揮了協調、規劃、上通下達、檢查督促等服務性作用和管理功能。與此同時加大對教科研骨幹教師培養力度,經常對他們提出一些要求,促使他們不斷進步。

二、以校本培訓為平台,營造學校科研氛圍

學校科研文化是學校教科室與教師共同開展教育科研活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研究氛圍、風氣和制度,具有隱性的滲透力量,能強有力地推動教師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被動到主動地參與學校科研活動。

1.加強理論學習,強化科研意識

學校教科室積極促進教師讀書活動深入開展,向教師推薦《怎麼想就怎麼教》、《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等書,以此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教科室把寒暑假讀書活動、《燃荻》讀書活動納入校本課程。本學期開學初進行了寒假讀書心得評比活動,遴選了一批優秀的文章,並上載學校網站,供全體教師學習。

2.加強實踐研修,強化科研能力

由於疫情的原因,教師們不能外出學習,教科室積極為教師們搭建學習的平台,採用線上培訓、視頻直播培訓的方式,引導教師進行教科研學習。組織教師視頻學習了王月芬博士的講座《教學、作業和評價改革與實施建議》、上海特級教師孫宗良的《文學閲讀的文化視野與思維建構》等。培訓給教師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新的課堂管理方式。同時也加強了全校教師的理論學習,大幅度提高了教師們的'科研水平。

三、以課題研究為抓手,提升教師科研水平

根據蘇州市、太倉市教科研部門要加強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要求。本學期加大了對市級以上課題指導及督促工作,要求各立項課題組規範操作,強化過程管理。指導各課題組建研究網絡,讓課題研究工作成常態化;認真指導各課題組開展實施研究工作,指導各課題制定本學期研究的細化目標,使各課題有具體的、明確的研究任務;幫助和指導各課題組制訂課題研究的具體步驟和問題的解決思路。通過檢查督促,各課題組均能做好課題研究各階段性計劃和整理好過程性材料,保障了各課題有序、各效地開展研究活動。本學期蘇州市級規劃課題《基於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升學生合作品質的研究》、太倉市級規劃課題《基於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的多學科小組合作閲讀研究》順利結題。課題《初中地理實踐活動中學生學具的製作與使用》順利立項。

四、以教師隊伍建設為目標,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1.發揮骨幹教師輻射引領作用。

本學期,教科室繼續關注我校骨幹教師的隊伍建設,並注意提高骨幹教師層次。校長室聯合教科室共同推薦了一批骨幹教師,徐靜倩、潘婧芸、周俐和陸怡青被評為“沙溪第一中學學科帶頭人”。為發揮各級骨幹教師的示範引領作用,教科室通過做講座、開示範課等方式為全體教師提供學習機會,以此帶動更多教師向優秀教師學習,加快自身專業成長,促進校內骨幹引領、謙虛好學的良好學習氛圍。

2.加強青年教師成長建設。

本學期教科室繼續組織開展“青年教師會課”活動,共開設14節展示課,評出7節優課。繼續組織開展青年教師原創論文評比,對於優秀的文章將在下學期推薦發表。通過學校不斷加大對青年教師的考核力度,從而加快青年的成長。

五、以服務意識為基礎,幫助提煉展示教師科研成果

教科室始終堅持“為教師服務”的出發點,努力做好各項評比工作。本學期組織了一批教師論文的發表推薦以及論文評比活動。在省級及以上刊物上推薦了12篇文章發表,同時推薦了3篇文章參與2020年江蘇省中小學幼兒園優秀教育管理論文評選活動,6篇文章參與江蘇省行知杯論文評選活動、1篇文章參與黃浦杯徵文評選活動、2篇文章參與江蘇省“師陶杯”論文評選活動。本學期省級以上發表文章7篇,中國教師報上發表文章1篇,參加比賽的論文結果均未出來。

本學期,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這既是上級領導、學校領導指導關心的結果,也是全體教師共同努力的結果。教科室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努力開創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