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實用範文>論文>

紀錄片電視文化的論文

論文 閲讀(9.98K)

一、紀實化是文化類紀錄片現實主義精神的體現

紀錄片電視文化的論文

紀錄片的核心價值在於真實,在於記錄正在進行的一段時空跨度相對較大的一段現實或歷史。那麼,無論是新聞紀實類的紀錄片,還是歷史文化類紀錄片,都應立足當下,做到真實、可信,做到“真、善、美”。紀實化,是文化類紀錄片的現實主義精神的體現,是紀錄片貼近動態現實的一種方式和手段,是歷史與現實結合的必然。文化類紀錄片紀實化的主要表現特徵為:

(一)從正在進行的一件文化事件入手,運用紀實長鏡頭切入對文化與歷史的表述,讓歷史與現在交錯進行;例如央視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大多以現實和過去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通過對傳統和現代的飲食文化的交錯敍述,讓觀眾可以深切地體驗到所講述的事物的一個完整的發展過程;現在一些文化類紀錄片也大量運用情景再現的手法,將歷史與現實一起呈現在觀眾面前,既提高了紀錄片的可看性,也令紀錄片的講述更加有理有據,讓觀眾感歎,看一部好的紀錄片就像看一部電影,例如酒泉台攝製的紀錄片《玄奘瓜州歷險記》,選取了玄奘取經路上最險惡的一段,講述初唐時期玄奘為西行求法,置朝廷通緝於不顧,夜半偷渡玉門關,歷經九死一生,終達伊吾的傳奇故事,和以往不同的是,這部紀錄片不僅使用高清設備拍攝,而且運用了大量的劇情表演,再現了千年前的傳奇故事。文化類紀錄片還可以通過完整記錄一個鮮活的文化活動,例如,婚喪嫁娶、社火、祈雨、祭祀等。

(二)充分運用自然的現場聲音。現場聲音是表達的另一個主體,因為電視是一種視聽語言藝術,聲音語言的作用不可缺少。今年年初,筆者拍攝的《尕海湖邊的故事》中,效果聲的運用就為節目增色不少。在尕海湖邊拍攝冬候鳥大天鵝時,清晨清亮的天鵝叫聲,頓時讓冬天的尕海湖邊響起了候鳥的歌聲。如何能讓觀眾也能體會到當時尕海湖邊的這種場景,光靠唯美的畫面是不可能做到的,《尕海湖邊的故事》就將常規的效果聲的音頻指數略微提高一些,突出候鳥的叫聲,充分吸引了觀眾的眼球。

(三)各種聲音元素交錯進行,擴展聲音時空。比如表現崆峒山、武夷山、少林寺,聲音除解説、音樂之外,還有鍾、鳥、風、遊人和做佛事所發出的聲音,而這些聲音是文化類節目內容的重要組織部分,也是紀實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甘肅電視台10多年前創辦的.日播文化類欄目《美麗甘肅》中我們看到,天水台反映民俗的《年初一》就是因紀錄而取勝,它充分反映了民俗中原生態的搖曳多姿。甘肅衞視的《中國西北角》欄目,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紀實化的元素也在大大增加。

二、文學化是文化類紀錄片成熟的標誌

紀錄片不僅需要真實的影像記錄,同時也需要依靠文字的邏輯來推動紀錄片的敍述向前發展,而僅靠影像是不能完成推動這一邏輯敍述的發展,所以紀錄片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文學化的表述。文化類紀錄片不是新聞專題,恰到好處的文學化是此類紀錄片的必要因素。從《話説長江》到《望長城》,再到近些年出現的大型文化系列片《江南》《蘇園六記》以及中央台9套節目的開播,我們可以看到,電視一直與各種文學類型相伴相生,文學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類紀錄片成熟的標誌。《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舌尖》體”一時成為人們所喜愛的一種紀錄片的語言表達方式,被觀眾們所喜愛和接受。文學化是編導對採訪對象的發現、創造與想象,是對過往歷史的復活。簡單、沁人心脾的解説詞,可以讓觀眾更好地融入節目當中去。文學化是編導個人情感的投入,畫面因情感而復活生動,節目因情感被長久記憶。

三、社會化是節目的深度體現

社會化的過程是編導將紛繁的採訪素材進行系統化的過程,它要求我們不要單一地看待一個問題,而是將採訪素材納入到廣闊的社會學空間,來判斷取捨,並闡釋文化的社會含義。紀錄片始終是小眾的精英文化,社會化並不等於低俗和媚俗,而是需要更大膽地運用先進的高科技手段,用更完美的視覺衝擊力去吸引觀眾,更好地滿足和服務於人民大眾。如今,隨着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和4G時代的來臨,電視也受到了新媒體的衝擊,越來越多的紀錄片開始在網絡上放映,越來越多的紀錄片開始運用高清數字化拍攝,運用電腦3D技術合成等。紀錄片適應全媒體時代的要求,是紀錄片社會化的一個有效途徑。説到底,文化類紀錄片最後的落腳點必須是對文化的、社會的、現實的透視、提煉、表述與發現,是對社會與時代精神的深度挖掘。中國紀錄片應擺脱傳統紀錄片用宂長的數據或蒼白的專家發言來講述歷史的做法,而是應該面對生活,真實地講故事,這種表達方式才能促進中國紀錄片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