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唐代詩人>温庭筠>

唐詩:温庭筠《楊柳枝·織錦機邊鶯語頻》翻譯賞析

温庭筠 閲讀(1.32W)

《楊柳枝·織錦機邊鶯語頻》

唐詩:温庭筠《楊柳枝·織錦機邊鶯語頻》翻譯賞析

織錦機邊鶯語頻,停梭垂淚憶徵人。

塞門三月猶蕭索,縱有垂楊未覺春。

【前言】

《楊柳枝·織錦機邊鶯語頻》是唐代文學家温庭筠的詞作。此作具有從詩到詞過渡的特徵,因此有人認為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全篇共四句二十八字:前二句隱括李白詩意,暗用蘇蕙典故,點出女子相思;後二句寫邊塞春天來臨,徵人卻無從察覺,更不知妻子的春思。作品運用比襯手法,細膩地抒寫了閨中女子思念丈夫的情景。

【註釋】

⑴楊柳枝:詞牌名。又作“楊柳”。

⑵“織錦”二句:隱括李白《烏夜啼》“黃雲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詩意。織錦:暗用前秦蘇蕙織錦為迴文璇璣圖的典故。

⑶“塞門”二句:暗用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意。塞門,一作“寒門”。

【翻譯】

我正在機上織錦,耳邊傳來黃鶯的陣陣鳴叫聲,讓我想起遠在塞外的丈夫,不禁停下梭子,淚流滿面。雖然如今已經是陽春三月,但塞外依然是那樣荒涼蕭條,縱然有楊柳樹也未發新葉,徵人還是感覺不到春天的來臨。

賞析

此詞寫閨思。首二句隱括李白名篇《烏夜啼》的詩意,謂女子在機上織錦,機邊傳來黃鶯叫聲,著一“頻”字,足見鳴聲此起彼伏,春光穠麗,句中雖未提楊柳,但“鶯語頻”三字,已可以想見此地楊柳千條萬縷、藏鶯飛絮的景象。織錦雖是敍事,同時暗用了前秦蘇蕙的典故,點出女子相思。思婦織錦,本欲寄遠,由於鶯語頻傳,春光撩撥,只得停梭而流淚憶遠。

後二句和首二句跳躍很大,由思婦而轉到徵人,由柳密鶯啼的內地而轉到邊塞,説塞上到了三月仍然是一片蕭索,即使有楊柳而新葉未生,徵人也無從察覺到春天的.降臨。這裏用王之渙《涼州詞》句意而又更翻進了一層。思婦之可憐,不僅在於極度相思而不得與徵人團聚,還在於徵人連春天到來都無從察覺,更不可能遙知妻子的春思。這樣比單從思婦一方着筆又多了一個側面,使意境深化了。

此詞主要運用比襯手法,在同一時間內展開空間的對比。它的畫面組合,猶如電影蒙太奇,先是柳密鶯啼、思婦停梭垂淚的特寫,一晃間想起畫外音,隨着詞的末二句,推出一幅絕塞征戍圖,徵人面對着蕭索的原野,對春天的來臨茫然無知。兩個鏡頭前後銜接所造成的對比,給人留下深刻而鮮明的印象。陳陶《隴西行》中有“可憐永定河邊骨,尤是春閨夢裏人”的詩句,也是採用兩個方面進行對照,但刺激性很強,把問題明確地告訴讀者,作者的情緒顯得激切。温庭筠此詞則是冷靜客觀地展開兩幅畫面,讓讀者自己慢慢地領會、思考,比較含蓄,這是温詞風格的一種體現。

這首詞口氣和神情非常婉轉,不像一般七言詩,但如與宋代的一些詞相比,卻又顯得渾樸。這顯示了詩到詞的過渡狀態的一種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