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文學教育>古籍>

《舊唐書·張孝忠傳》原文閲讀及翻譯

古籍 閲讀(2.67W)

舊唐書 原文

《舊唐書·張孝忠傳》原文閲讀及翻譯

張孝忠,本奚之種類。開元中以眾歸國授鴻臚卿同正以孝忠貴贈户部尚書孝忠以勇聞於燕趙形體魁偉長六尺餘性寬裕事親恭孝。天寶末,以善射授內供奉。後為偏將,破九姓突厥,先登陷陣,以功授果毅折衝。

上元中,李寶臣奏授左領軍郎將。寶臣以孝忠謹重驍勇,甚委信之,以妻妹昧谷氏妻焉,仍悉以易州諸鎮兵馬令其統制。前後居城鎮十餘年,甚著威惠。

田承嗣之寇冀州也,寶臣俾孝忠以精騎數千御之。承嗣見其整肅,歎曰:“孝忠在焉,冀州未易圖也!”乃焚營宵遁。

無幾,寶臣死,其子惟嶽阻兵不受命,朝廷詔幽州節度使討之。滔以孝忠宿將善戰,有精兵八千在易州,慮軍興則撓其後,乃使判官蔡雄説孝忠曰:“惟嶽小子驕貴,不達人事,輒拒朝命。使君誠能去逆效順,必受重任,有先歸國之功矣!”孝忠然之,乃遣衙官隨雄報滔,又遣易州錄事參軍董稹入朝。德宗嘉之,授孝忠檢校工部尚書,仍賜實封二百户。

及朱滔、王武俊謀叛,將救田悦於魏州,慮孝忠踵後,滔軍將發,復遣蔡雄往説之。孝忠曰:“李惟嶽背國作逆,孝忠歸國,今為忠臣。孝忠性直,業已效忠,不復助逆矣。”滔又啖以金帛,終拒而不從。易定居二兇之間,四面受敵,孝忠修峻溝壘,感勵將士,竟不受二兇之熒惑,議者多之。

貞元二年,河北蝗旱,米鬥一千五百文。復大兵之後,民無蓄積,餓殍相枕。孝忠所食,豆瓣而已,其下皆甘粗糲,人皆服其勤儉,孝忠為一時之賢將也。三年,加檢校司空,仍以其子茂宗尚義章公主。孝忠遣其妻鄧國夫人昧谷氏入朝,執親迎之禮。上嘉之,賞賚隆厚。七年三月卒,時年六十二,廢朝三日,追封上谷郡王,贈太傅,再贈魏州大都督,冊贈太師,諡曰貞武。(選自《舊唐書.列傳九十一》)

譯文

張孝忠,原本出身於奚人種族。開元年間率領部隊歸順朝廷。授予鴻臚卿同正,因為張孝忠顯貴,又授予户部尚書。張孝忠因為勇敢在燕、趙一帶聞名,身材高大健壯,身高六尺多,性格寬厚,侍奉父母恭敬孝順。天寶末年,因為擅長射箭授官內供奉。擔任副將,攻破九姓突厥,衝鋒陷陣,因為軍功授予果毅折衝。

上元年間,李寶臣上奏朝廷任命他為左領軍郎將。李寶臣認為張孝忠謹慎穩重,勇猛善戰,委以重任很信任他,將妻子的妹妹昧谷氏嫁給他,還將易州各鎮兵馬全部交給他統領。在城鎮先後任職十多年,聲威惠政都十分聞名。

田承嗣進犯冀州的時候,李寶臣派張孝忠率領精鋭騎兵數千人抵禦他。田承嗣看到張孝忠的軍隊陣容整齊嚴肅,感歎道:“張孝忠在這裏,冀州不容易謀取了。”於是燒燬營寨連夜逃跑了。

不久,李寶臣死了。他的兒子李惟嶽擁兵自重不接受朝廷的命令,朝廷命令幽州節度使討伐他。朱滔認為張孝忠是一名有經驗的老將,善於作戰,又在易州統領八千精兵,擔心興兵之後張孝忠從背後襲擾,於是派判官蔡雄勸説張孝忠説:“李惟嶽這小子位尊而驕橫,不懂人情世理,總是抗拒朝廷命令。使君如果能夠離開李惟嶽效忠朝廷,必定受到朝廷重用,並有率先歸國的功勞。”張孝忠贊同他的意見,於是派遣衙官跟隨蔡雄報告朱滔,又派遣易州錄事參軍董稹入朝。德宗嘉獎他,授予張孝忠檢校工部尚書,還賞賜實封二百户。

等到朱滔叛亂,將要到魏州去救田悦,擔憂張孝忠背後襲擊,朱滔的.軍隊將要出發,又派遣蔡雄前往勸説。張孝忠説:“李惟嶽背棄朝廷叛亂,孝忠選擇歸順朝廷,現在是朝廷忠臣。孝忠生性正直,已經選擇效忠朝廷,不會去幫助叛臣了。”朱滔又用金帛引誘他,(他)始終拒絕不聽。易定處於兩個叛賊的轄地之間,四面受敵,張孝忠深挖壕溝、高築堡壘,感召激勵將士,最終沒有受到兩個叛賊的誘惑,議論的人稱讚他。

貞元二年,河北發生蝗害旱災,一斗米售價一千五百文,又經戰爭之後,百姓沒有糧食儲備,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張孝忠的飯食,也只有磨碎的豆子而已,其部下都甘心吃粗糧,人們都佩服他的勤儉,張孝忠堪稱一代賢將。貞元三年,加封檢校司空,並讓他的兒子張茂宗娶了義章公主。張孝忠遣其妻子鄧國夫人昧谷氏入朝,奉行親自迎接的禮儀,皇帝讚賞他,賞賜非常豐厚。七年三月去世,享年六十二歲,朝廷停止朝會三天,追封為上谷郡王,追贈太傅,再次追贈魏州大都督,冊贈太師,諡號為貞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