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文學教育>散文>

一個心繫抗戰老兵的人的散文

散文 閲讀(2.44W)

二零一六年十月某日的深夜,海南省三亞市某賓館的一間客房裏,一陣急促響起的手機鈴聲鬧醒了沉睡中的那個年逾七旬的小老頭。他顧不得睡眼矇朧,伸手抓過牀頭櫃上的手機便接起對方的電話來。

一個心繫抗戰老兵的人的散文

“喂,您是王一清老師嗎?我叫張衞民,我岳父郭振琪,常德人,是長沙313團的炮兵,參加過長沙保衞戰,是抗戰老兵,現在還沒得有關部門認可。為此,我專找了民政局,民政局的幹部向我推薦你。他們説,王老師能通過湖南老兵之家辦妥此亊。我就冒昧地打電話給你,懇請你出手相援,讓老人圓了‘我是抗戰老兵’的夢吧。”

“好,我知道了。你放心吧,只要你把能證明你岳父是抗戰老兵的原始材料備好交給我,我一定幫老人圓了這個夢!”那小老頭爽快地答應了對方的要求。

這個小老頭就是專門尋找發現抗戰老兵的步雲橋鎮的退休教師王一清。自二零零八年冬天發現本鎮第一個抗戰老兵新禾村河南籍的李家怡起至今已達八年之久。這八年來,王一清老師執着於一件亊那就是尋訪發現甄別確認抗戰老兵。因此,王一淸老師在祁東義工羣中被稱為心繫抗戰老兵的人。步雲橋鎮的抗戰老兵們及其親屬一提到王一清無不豎起大拇指:“王老師真心實意地關愛老兵,真是個大好人!”

王一清老師與抗戰老兵們非親非故,為何多年來都心繫他們,為他們的亊而忙碌奔波呢?有人曾就這問題問過他,他是這樣回答的:“只要是為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做出貢獻的,我們作為後代就沒理由冷落、遺忘他們!”基於這點,八年來,王一淸拖着瘦羸的身子,在那條艱難、崎嶇的尋找、發現和關愛抗戰老兵的小路上艱辛地前行着。

二零零八年冬天,王一清老師在修鎖攤前發現一個老人在修鎖。老人那普通話裏夾雜着當地方言腔調的説話聲引起了王老師的關注,他便走過去與老人套起近乎來。王老師經過與老人的一番交流和嚴格的審查考證,終於確定了老人的真實身份:步雲橋新禾村李家怡,是抗兵老兵,祖籍河南,原名王正橋。抗戰時期,他是國軍高炮獨立營營長拔茅沖人肖耀武的警衞員。抗戰勝後與肖營長回到了家鄉。土改時,肖營長一家被掃地出門,王正橋失去了棲身之所,被好心人介紹到田心町的沙彎李家(屬步雲橋新禾村)做上門女婿,改名為李家怡。

瞭解到老人的身世後,王一清老師的心情極為沉重,當晩,他在牀上輾轉反側。“不,我們決不能讓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流汗、流血的老兵沉寂於世,蒙受不公正的待遇,一定要讓他們的功績昭示於子孫後代!”於是,第二天一早就去李家怡家細訪老人,把他的抗戰經歷撰寫成材料,上報湖南抗戰老兵之家。經老兵之家的相關部門嚴格考查,李家怡抗戰老兵身份被確認,享受到了老兵的相關待遇。照常理,事已辦到這種程度,一般人都該鬆懈下來了。可是王一清老師並沒有照常理出牌,他看到李家怡老人還棲身在百年老屋裏,就去找有關部門為李家怡爭取危房改建項目。經過王老師的不懈努力與奔走和正趕上了黨和政府關愛抗戰老兵的英明政策的實施,李家怡的危房改造被立了項,相關資金已到位三分之二,目前工程已經開工。這時候,王一清更忙得不可開交了。他既要上工地監工,還要毎天將工程進度拍照發往湖南老兵之家。

從李家怡被確認為步雲橋鎮第一位抗戰老兵後,王一清便把義務尋找、關愛抗戰老兵當做一項大亊來做。無論何時何地他都不會放棄尋找老兵的半點機會和絲毫線索。

二零一五年二月,鄰居鄧德元逝世,親友陳善信住王一清家。王一清通過陳,尋訪到了第二個抗戰老兵包角村的陳國金。王一清不辭辛勞,先後走訪了四五次,親自撰寫置辦證明材料,通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四月份陳國金順利地通過了老兵之家的確認。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十七日,王一清在攤前與人交談獲知坪塘譚先桂老人蔘加過抗日的信息,便於第二天就冒着寒風,騎着摩托去尋訪。譚先桂沒進過學堂門,又是一個老實憨厚、不善言辭的人,加上年紀大,記憶力衰退。要他回憶幾十年前的亊,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可是王一清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知難而上,迎難而上。經過四五次細心啟發和循循善誘,老人終於回憶出了最關鍵的信息。晚上王一清回到家裏,就將這些信息整理成材料,以電子郵件發給省老兵之家。由於王一清的執着與堅持,譚先桂的抗戰老兵身份於二零一六年元月六日正式得到確認。可是王一淸卻因頂風冒雨為此奔波勞累,患了重感冒住院打了幾天點滴。

王一清義務尋訪關愛抗戰老兵出了名,免不了引起人們的`嫉妒和誤解。

有親朋曾對王一清説:“你怎麼尋訪的抗戰老兵盡是國軍?當心犯政治錯誤,惹來牢獄之災。”王一清笑着回答:“什麼共軍,國軍,都是中國軍人。只要是打日本鬼子的中國人,我們都要記住!”

有一次,有個村幹部對他説:“王老師,你尋到了一條這麼好的發財之道,怎麼不帶上我?”此人的言外之意,王一清肯定收了禮或吃了回扣。王一淸乜視着那人,一句話也沒有回答。因為他覺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的話,是不屑於回答的。

還有一次,有個叫蕭遠怡的抗戰老兵起初對王老師的尋訪很不配合,原來他對王一淸所做工作的動機產生了較深的誤解。他在王一淸一行走後,對族弟蕭遠孝嚷道:“遠孝,你幹嘛帶王一淸來找我?他問我抗日沒有?天下哪有這等好亊,吃自家的飯為別人辦事?他肯定有利益目的。一定是想利用我們抗戰老兵撈錢的。若是這樣,我抗了日,就偏不講。”後來,王一清三番五次去他家做工作,以真誠打動了老人,老人終於對其敞開了心扉,打開了話匣子。不久,年近九十歲的蕭遠怡被認定為抗戰老兵。

就這樣,王一清憑着那份執着和關愛,迄今為止已尋訪、發現並關愛了李家怡、陳國金、譚先桂、梁書元、蕭遠怡、羅重詩、郭振琪(本文開篇提到的那位老人,由於王一淸的努力,因其定居長沙,獲得了“抗戰老兵”就地關愛的待遇)等七位抗戰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