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文學教育>散文>

《姑蘇行》遊記散文

散文 閲讀(1.99W)

近十年來,因工作關係常奔波於滬杭一帶,雖置身於天堂之側,但作為過客總是一次次穿梭在機場、酒店、寫字樓的三點之間,始終難得放慢匆匆的腳步。同時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對遊人接踵比肩的景區,向來興趣不大。主觀條件是思想問題,如趙州和尚所言:"好事不如無"。客觀條件是既不多金又少閒。可對於領略陸文夫先生筆下的蘇州風情倒也網開一面。我可不想,有一天老了,走不動了。還有某個曾夢中嚮往,卻始終未能到達的遠方。那樣即便趙州和尚的禪語再有道理,也不免是人生一大憾事。

《姑蘇行》遊記散文

説也慚愧,蘇州我這還是第三次來,三十年前,初次來時只是走馬觀花逛了兩天,帶走的只有採芝齋的幾盒點心,和虎丘模糊的印象。第二次是路過,僅在寒山寺做了短暫的逗留。這次能來也不易,蘇州的朋友再三地邀請我説,您此時再不來蘇州,那天平山經霜的楓葉等不及就要凋謝了。要不是他的殷勤安排,我真不知幾時才得偷閒到此地來,為再遊蘇州我得感謝他。

到蘇州已是臨近中午,在潘儒巷找到預先訂好的客棧,先安頓下來,泡了個熱水澡,剛洗去初冬的寒意。眼睛一睜,頭腦裏便跳出一個念頭:先到朱鴻興去吃頭湯麪。所謂頭湯麪就是指麪館早上剛開門,用新換上的清水煮的第一批麪條。 那一碗沒有半點面腥的面才有嚼頭,故而在許多老蘇州人看來,放棄懶覺趕早吃碗頭湯新鮮滋味的麪條,也算是一種人生享受。願望是美好的,但這時辰必竟是趕不着了。説起"朱鴻興",這塊金字招牌已經有80年歷史了。最早的老闆朱春鴻在1938年3月,開起了一家不足30平方米的面餛店,取名朱鴻興。聘用廚藝高手陸福生掌灶,供應燜肉面、爆魚面、爆鱔面、蹄 面、凍雞面和湯包、小籠等各式點心。陸文夫先生的名著《美食家》裏的主人公平時吃麪,就非朱鴻興的面不吃,可見朱鴻興在蘇州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記憶中朱鴻興只有都察院場附近的一家老店,臨出門向客棧老闆娘打聽,方知穿過潘儒巷,不遠的靈頓路口就有一家朱鴻興的分店。

只見蘇式的門頭上正懸着朱鴻興的金字招牌,兩側分別掛着遲浩田將軍手書的,"香飄吳越、老店新輝"八個大字。這其中還有個典故,隨部隊解放了蘇州城。他進城第一次踏進麪館,就是到朱鴻興吃了一碗燜肉面。時隔40多年,將軍對這碗麪的味道;對蘇州的印象,在腦海中還未曾退去。1993年,他又重訪朱鴻興,欣然命筆為朱鴻興題詞:"香飄吳越,老店新輝"。

店堂裏的裝飾,亦如其門匾古樸雅緻,一眼望去通堂都顯得那麼整潔乾淨。錯落擺放的十幾張八仙桌上,近乎滿座的客人,彰顯着這家老字號火旺的人氣。環視間恰好看到,靠窗位置的食客吃完起身。趁着跑堂拾掇碗筷,同行的好友趕緊先落座侯着。我則徑自到櫃上買票,牆上的牌子倒有二十幾個花樣,除了應季的蘇面、澆頭,還有餛飩和湯包。未及細細看清,我己決定要來一碗招牌的燜肉面,據説朱鴻興的燜肉面在蘇州城的麪館裏特別突出,特選三精三肥的肋條肉來製作,烹調細緻,經祕法醃製後,再以四個小時的文火煨爛至酥軟脱骨。過橋上來時,需小心將燜肉挾至麪湯裏,其中的肥肉入湯即化,與本就已經味濃香醇的麪湯融為一體,鹹中帶甜、甜中藴鮮,想着就要流出口水….。"明兒個您趕早,今個燜肉賣完了"。雖説掌櫃掛着滿臉温暖的微笑,可他的'話卻把我吃麪的熱情澆得冰涼。問及麪條種類,也僅單賣細面。只好退而求其次,恁其推薦點了兩碗紅湯麪,外加響油鱔糊和蛋汁大排兩個澆頭。説實話如果僅此最初印象,我對朱鴻興就難以恭維了。

蘇州麪館,一定要等客人買完票才把現壓的面下鍋,稱為人等面。因為蘇州人對面的軟、硬各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所以只可人等面,不可面等人。説話間,跑堂的大姐已將我們點的面和蛋汁大排澆頭端了過來。青花瓷碗裏一卷碼得猶如觀音髮髻般,中間微微拱起的麪條清清爽爽地盤在琥珀色近乎透亮的湯汁裏,上面點綴着少許翠綠的蒜末。旁邊雪白的瓷盤上襯着一片炸得金黃酥香的大排。這面、湯、澆頭當然還有碗碟的組合,宛如温柔婉約、白淨可人之吳地美女,相互映襯,缺一不可,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果哪一環有明顯的短板,那都會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就像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但滿口髒話,讓人心生難過。

林語堂説過這樣的話:"人世間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們鄭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學問,而是吃"。哪怕面對的僅僅是一碗心儀的湯麪,我還是恭敬地先用茶淨了下口,當第一勺湯滑入口中,我和同伴互相看了一眼,點了點頭。這湯的鮮甜中混合着青蒜的清香,巧妙地刺激着味蕾。再來上一口略微硬韌的細面,頓時一種舒坦的快感傳遍全身。那酥黃的大排不但細,還藴含着淡淡的桔橙果香,令舌尖美得忍不住地發出歎息。接下來的響油鱔糊就只能説是中規中矩,沒啥驚喜可言。福州人本好甜口,但這道堂炒甜味顯然重了。其實蘇州麪館對現炒的澆頭,客人是有權提出要求的,如鱔糊要少放糖,多加姜蒜等。只是我原想嘗試下他家的地道風味,便不再提什麼了。值得欣慰的是今天的這碗麪有讓我失望。相比之下上海吃的大排面實在是味同嚼蠟,聊以充飢罷了。

這碗看似簡單平常,卻底藴深厚的湯麪,難道不就是蘇州人精緻內斂、不事張揚性格的縮影嗎。我相信在這座古城湧動人潮的深處,市井街巷的腠理,一定還留存着更多等待尋訪的姑蘇味道。飲食男女的我看來是抵禦不了這味覺的誘惑,那麼還是遵循蘇州文化的記憶,慢慢地一路追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