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文學教育>散文>

消逝的夏至即景散文

散文 閲讀(1.08W)

家鄉港城,是一個面朝大海的小城,是一座與《西遊記》相關聯的小城,那座花果山似一把傘呵護那座小城。雖然充滿着許許多多的神話傳説,但畢竟還是冒着人間煙火,那裏的人們顯然不會真的如同神仙那般逍遙自在,還得過着普普通通的農人生活。

消逝的夏至即景散文

“未到夏至勿言熱”,這是我家鄉的一句農諺,淺顯易懂,其意是在説:只有到了夏至之後,天氣才會真正地熱起來,了卻了春天的温軟之情。

每年一到了夏至時分,人們的生活習慣就不由自主地產生了許多不易察覺的變化,一如今天實行的夏令時一般。

四起炊煙早、晨露濕衣襟,就是最真實的寫照,也是一個細微的變化。晝長夜短,是夏至時節的一大特徵,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早早地起來,主婦們帶着昨夜星辰的餘韻,升起了炊火,舞蹈的炊煙還在廚房的上空盤旋,就手腳麻利地打來一桶井水,將盛在盆中的飯菜放在水上冷卻,待家人食用。

晶瑩剔透的晨露,玉雕冰凝,在文人的心中是那熣燦的詩,是那温馨的詞,充滿着幻想的空間。而在農人的眼中就是涼濕的鞋襪和褲管,還有那濕滑的田埂。為了避開中午時段的高温,農人往往在西月未逝的清晨,就合着星星咋眼的節拍,走進了自己的希望之中,在田間拔草扶苗,捉蟲打杈。夏草葳蕤,生長蛇速,稍不留意就會淹沒了莊稼,為了豐收,農人不得不三翻五次地去田間除草。這就是夏至時節難得看到“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農作畫面的原因。為了避開暑期高温,農人一般在九點左右才回家吃早餐,餘下的時間往往在家中休息。

有一曲夏至的旋律是透明的,宛如晨露。由於温度的高攀,羽衣透明的蟬儘管不停地飲食着瓊漿般的樹汁,還是經受不住高温的侵擾,情不自禁地高吭起知了歌,晶瑩的音符不僅流進了午休農人的清夢中,也溶進了池荷散發的芳香中。

“綠荺尚含粉,圓荷始散芳,”夏至時節,荷,不再羞怯,不再淑女般地靜伏清波,好像增添了許多陽剛,早已華蓋高擎,但始終沒有失去柔美,亭亭玉立,似舞女的裙,給人以無盡的品茗空間。婆娑的綠葉在微風中起舞,點綴其中的荷花,粉白的,銀紅的,紫紅的……風光乍現,楚楚動人。尖尖的小荷嫻熟地伸出纖足,早有精靈般的蜻蜓棲息其上,上觀藍天白雲,下瞰清波魚嬉蝦鬧。荷花的香味給人總是清幽幽的,攜帶着涼意,沒有半點讓人燥熱的感覺。

“亭午息羣物,獨浮愛方塘”,荷花散芳的午後,鄉巷間、綠蔭下,愛聊的.人手拿着蒲扇説着家長裏短的話兒,好奕者則擺下棋盤慢悠悠地舉着棋子,嗜睡者則枕着荷香做起了晴天白日夢……就連那狗兒也靜靜地躲在樹根,似睡半醒地伸着舌頭,唯有少年們是閒不住的主兒,東一夥採片荷葉頂在頭上,手裏拿着網拍和竹竿,去捕捉知了,高興時還壯着膽子去捅幾個馬蜂窩;西一波趁着看魚人打盹之機,偷偷地鑽進生產隊的魚塘,靜俏俏地享受着四周蘆葦帶來的清涼,還要伺機摸上幾條魚兒,用蒲草串鰓拴住,扣在蘆葦的根部,待盡興後拿回家,去打發自己那饞貓般的嘴;大多數的少年往往會直奔村子南面的青石板碼頭,一絲不掛地跳進東流不息的車軸河裏,一個猛子紮下去去看水中世界,鑽出水面後,一邊大口喘氣,一邊仰泳水面,望空中飛鳥,賽誰更自由,待暑氣洗去,不是來一場游泳競賽,就是打一場水中大仗,平靜的河水立刻喧囂起來。

為了避開蚊蟲的侵擾,農家的晚飯吃的早。收起曬在場院裏小麥,用井水噴灑一番,噪人的暑氣瞬間就消了許多,一家人團坐在場院裏的小八仙桌前,有説有笑,有滋有味地享受着天倫之樂。還未等鍋碗洗淨,喜歡串門子的人就會斜倚門框或者半躺在涼牀上,各自準備着自己的得意之作。一旦驅蚊的蒲棒和玉米鬍子點燃飄香後,會説的人講上一段古今,愛唱的人會來上幾句淮海戲,好吹的人索興來一曲陽關三疊,會拉的人不經意地湊起梁祝……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也沒有不散納涼,月明瞭,星稀了,暑氣也被夜風驅走了,串門的人雖然有點意猶未盡,還是陸陸續續地回家休息了。

那個年代,農家都會有着幾張涼牀,此時的涼牀的四個角上多了幾根竹竿,那是用來懸掛蚊帳用的,人口多的人家索性將門板摘下來,用二條櫈子一擔就成為了涼牀。只要不下雨,人們的夏夜往往就在露天的涼牀上度過的。透過蚊帳,可近觀樹梢流熒,遠眺銀河流星,簡撲的涼牀上不知做出了多少夢,也不知醖釀出多少夢想。雖然沒有撫育出多少達官顯貴,倒也彈跳出數位社會的棟樑。

有許多地方人説:夏至雨水貴如金,可在我家鄉港城卻不僅與眾不同,還要一直流傳着一句世代相傳的農諺:夏至水門開,意思是説一到了夏至之時,雨水會如同打開了閘門一般,常常會連日陰雨,好像和煙雨江南一般,走進了梅雨季節。

説起夏至,不得想起家鄉那與眾不同的習俗,北方水餃南方面,而在我的家鄉既不吃水餃也不吃麪條,吃的是炒麪,而這種炒麪並不是通常所説的:將麪條在沸水中煮熟後,撈起晾去水氣,再炒好要加入的菜,將麪條放進拌一下即可。家鄉的炒麪就是將麪粉直接放在鍋裏炒,炒麪需要一定的技術,並要掌握好火候,火急了容易焦了,炒出的面就苦,而火緩了又會炒不熟,炒麪又會有麥醒味,只有火候適中,炒麪才會噴香誘人。食用方法十分簡便,只需一瓶開水,取適量的炒麪加開水攪拌一下即可,攪拌時可根據自己的口味,愛甜的放糖,喜鹹的放鹽……

吃炒麪的習俗是否有着什麼傳説,不得而知,但與夏至後的天氣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曾經的一日三餐都是用柴火作為燃料的,一旦數日陰雨,草垛就會淋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樣也難為無柴之炊,為了預防出現這種局面,當地人就想出了炒麪的法子去應對,而且炒麪又可長期存放,不黴不爛,在沒有冰箱的時代不失為一個絕佳的方法。

走過千山雲繞,閲過白帆湍流,到頭來,還是無法忘卻家鄉曾經的夏至即景,這也許就是自己的一份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