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學習資料>家庭教育>

殘疾兒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家庭教育 閲讀(1.54W)

過去的認識裏,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殘疾兒童的家庭教育策略,希望有所幫助!

殘疾兒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殘疾兒童,如:視力殘疾者,即盲童;聽力殘疾和言語嚴重障礙者,即聾啞兒童;肢體殘疾者,即病殘兒童,他們也是社會的弱勢羣體,實施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於他們克服身體殘疾,健全心智,健康心理具有重大的作用,也能為他們建立幸福的生活打下基礎。

(一)殘疾兒童的身心特點

1、孤獨感強。這是殘疾兒童心理的最顯著的特點,由於身體的缺陷,聾啞兒童只能感受“無聲的世界”,盲童只能感受“無光的世界”,肢殘疾者侷限在一個“小天地裏”生活,使他們的生活出現不便,加上與常態兒童差異的比較,他們體會到了自己的缺陷帶來的不幸,面對別人的同情、厭棄或歧視,他們會遭受更大的刺激,不願與人交往,孤獨感會油然而生。

2、自尊心強。正常的智力發展和缺陷的身體狀況,會使殘疾兒童產生內心的不平衡,產生自卑感。於是他們對人、對事過於敏感,表現出強烈的自尊心,更容易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傷害,並會表現出憤怒反抗,甚至做出自衞出擊的反應。

3、富於同情心。由於身體的殘疾,他們有更多對身心健康的渴望,也就能更深體會到不幸的含義和感受,因此對於別人的痛苦和不幸更能有反響,特別是對於其他的殘疾兒童更能產生深刻的同情心,他們經常願意對別人伸出援助之手。

4、不同殘疾兒童具有身心反應的補償。

盲童。由於視覺通道的障礙,使他們的其他感知出現了特殊的補償現象。盲童的聽覺、觸摸覺、平衡覺發展超過常態兒童,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思維發展正常,因而具有較高的聽覺定向能力,能很好地辨別聲源方位;他們還能精確地判定時間;並對觸摸覺極為敏感;他們的嗅覺也十分敏鋭,這是神經系統代償作用的結果。

聾啞兒童。聾啞兒童雖語言表達產生障礙,但他們具有正常的思維活動,視覺、嗅覺\觸覺的.代償能力很強,因此視覺敏度很高,觀察事物比正常兒童更敏鋭、細緻而周密;嗅覺也很敏鋭,能夠用以瞭解周圍人和物的距離;觸角靈敏,可以憑振動覺欣賞音樂。

肢體殘疾兒童。肢體殘疾兒童的認知過程,行為的發展都比較正常,有時會產生奇蹟的代償作用,如:以腳代手等,完成正常人能夠做到的事。但肢體殘疾的兒童活動受到某一方面的限制,面對人們的正常生活,形成很大的困難與挫折,如:面對升學、就業、婚姻等問題遇到挫折後,最容易產生悲觀、失望、憂慮、憤怒的情緒,長此下去還會形成冷漠、孤僻、懦弱、狹隘、自卑的不良性格傾向。

(二)殘疾兒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1、父母要讓殘疾兒童感受更多的愛。生理殘疾孩子的自卑感、孤獨感強,父母要給予更多的愛心和關懷,讓他們感受温暖,更不能對他們歧視和嫌棄。

父母對殘疾兒童的愛,不僅要表現於大量的付出,生活的照顧,更要根據他們智能健全的特點,從精神上給他們關愛,給他們支持。要使殘疾兒童能及時向父母敞開思想,宣泄情緒,緩解緊張心態,消除內心的痛苦。特別當殘疾兒童遇到困難和煩惱時,父母可以利用電影、電視、有興趣的活動和變換環境等方式,轉移子女的注意力,消除內心的抑鬱情緒。父母要經常鼓勵殘疾子女多為他人、為社會做好事,使他們獲得心理的滿足,提高生活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信心。

2、實施針對性教育,充分發揮優勢。在殘疾兒童的家庭教育和訓練中,應加強針對性,因人而異,具體指導。盲童多善思考,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潛力很大,記憶力強,父母要予以教育引導,教他們多聽音樂、聽廣播、聽故事,發展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其特長,建立其信心;聾啞兒童一般視覺、觸覺發展良好,動手能力也強,父母可教他們學手工、繪畫,改善自卑心理,樹立自強、自尊、自信的良好心態;肢體殘疾兒童,要利用他們的代償作用,幫助他們樹立“身殘志堅”的思想觀念,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發揮出他們的優勢。

3、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殘疾兒童一般來説智力因素沒有缺陷,只是某方面出現障礙,而往往又有其他方面的優於常態兒童的代償。但他們容易在非智力因素的某些方面出現偏差,特別嚴重的會產生心理問題,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對他們發展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施以必要的心理衞生保健教育非常重要。父母要幫助殘疾子女克服自卑心理,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相信自己的知識和力量,增強自信心,敢於面對現實,不斷奮鬥;父母要教育殘疾子女學會心理的自我調節,鼓勵子女進行各種實際鍛鍊,提高能力,控制情緒,保持平衡心態;父母還特別需要培養殘疾子女的良好性格,創造條件鼓勵殘疾子女擴大社會交往,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發揚自主精神,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和開朗豁達的性格。因此,對殘疾兒童子女的家庭教育應是全面的教育,更加註意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品德,幫助他們醫治殘疾帶來的心理創傷,提高他們戰勝殘疾的信心。

4、更加註重能力的培養。對於殘疾兒童,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儘可能地幫助他們克服生理缺陷,掌握賴以生存的技能和技巧。因此要特別注意對殘疾子女操作能力的培養。通過引導殘疾子女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對殘疾子女採取揚長避短的方法,加強培養訓練的針對性,為他們日後的擇業打好基礎。例如培養盲童子女按摩、推拿技術,便於未來從事按摩醫療工作;聾啞子女可以學習手工編織、繪畫、縫紉等技能,獲得一技之長,便於謀職;肢體殘疾兒童可根據個人殘疾情況選擇適當的手工操作技能或心智技能。只有重視對殘疾子女技能的培養,才能使他們自立於社會,從事有利於國家、家庭的職業。

總之,殘疾兒童更需要温暖和愛心,父母應奉獻出偉大的親情和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