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語文知識>説課稿>

説課稿範文合集八篇

説課稿 閲讀(1.14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説課稿範文合集八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XXX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河流地貌的發育,它是選自於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次説課適用於高一年級的學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板書設計分析五個方面來進行本次説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躍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與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關係非常密切,本節以河流地貌發育為案例,剖析了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以及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從教材安排上看,體現一個從原理分析到實際運用的這樣一個過程,這也體現了地理是來源於生活也運用於生活的這樣一個思想。

2、學情分析

學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讀取圖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於閲歷還比較淺、知識面還不夠寬,分析深層次問題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但是高一學生個性活潑,思維活躍,積極性高,這也為探究式教學法和圖示教學法提供了條件。

3、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程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同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設計和陳述都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鑑於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①掌握流水侵蝕地貌類型,説出河谷演變過程;

②知道流水堆積地貌類型,描述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點。

③理解河流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2)過程和方法分析

學會運用本節課所學的原理和規律分析,解釋與本節課有關的地理事物的分佈特徵及形成原因,提高分析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分析

①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與慾望,體會學習地理的成功感

②樹立起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和環境觀

4、 教學重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學情,我制定了以下的重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河谷的演變過程。

②不同類型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

③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2)教學難點

①河谷發育過程中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的分析。

②在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

二、教法、教學手段分析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同時倡導學生學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的理念,再結合學生的年齡思維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探究式體驗教學法,圖示教學法,實驗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視聽衝擊力強,信息承載量大的特徵,在結合本次教學需要的教學活動和情景創設,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作為最主要的教學手段,版圖版畫實驗用具作為輔助教學手段。

三、學法分析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同時新課程背景下越來越注重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高考葉注重於考察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現象能力的考查,同時高考和學業水平測試也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圖表分析能力的考察,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學習方法

觀察發現法,實驗操作法,讀圖分析法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導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展示出珠江流域上游峽谷,中游河漫灘、河口三角洲以及黃土高原的地貌景觀圖,分別讓他們説出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再問學生這些地貌形態是怎麼形成的?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設計意圖

一方面起到温習舊知的作用,另一方面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同時也達到一個引出課題的效果。

(二) 體驗新知

版塊一 河流的侵蝕地貌

通過多媒體播放《河流侵蝕地貌》的視頻,同時讓學生帶着這樣兩個問題河流侵蝕作用的類型?對河谷形態的影響?並且要求學生拿出草稿紙或者作業本記錄下關鍵詞

設計意圖:把抽象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河流侵蝕地貌的作用過程,並且達到一個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這個版塊裏面存在着一個難點,就是連續河灣出現過程中對凹岸和凸岸的分析,我主要採取對比分析法

給出北半球平直的和發生彎曲的河流以及河流的平面圖和剖面圖河流地貌的發育説課稿

讓學生分別分析河流的凹岸和凸岸,通過平面圖分析得出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這樣一個結論

通過對剖面圖分析得出凹岸和凸岸坡度的區別

並且設置這樣;兩個情景,如果要是你要去淘金的話你會選擇什麼地方?如果是建港口又會選擇什麼地方?

設計意圖:通過平面圖和立體圖的對比分析讓學生重點理解凹岸和凸岸的區別,通過趣味情景的設置,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從而學會對凹岸和凸岸的運用,並且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版塊二 河流的堆積地貌

1、學生看書

給出三個問題 三種堆積地貌的類型?分佈位置?形成的過程?

把學生三個小組,每組討論分析,合作探究,派出代表發言,其他成員補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合作探究,加強合作意識

2、引導學生做實物演示實驗,沖積扇的形成

設計意圖:直觀教學,增強學生的興趣。

3、展示實際地貌圖片

設計意圖:讓學生形成直觀印象,熟悉常見的河流地貌形態

總結提示:河流的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某個階段有可能以某一種外力作用為主。

版塊三 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影響

出示一幅既有高原、山地、平原地形的聚落分佈景觀圖

學生看圖分析

聚落分佈的位置?聚落分佈的形態? 聚落規模的大小? 聚落分佈的條件?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概括總結能力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們以基本掌握本節課所要求的內容,此時他們缺少用武之地和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把學生們帶入到課堂訓練環節

(三)課堂訓練

依據綜合性,思考性原則,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設計課堂聯繫題目,力求體現個知識的縱橫聯繫,也讓學生尤其是中下層的學生找到學習地理的成功感

(四)小結歸納

小結歸納不應該是對知識的簡單羅列,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學習知識、方法、體驗三個方面分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明確本節課的重難點的同時,強化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起到回顧知識的作用

(五) 佈置作業

分必做題和選做題

設計意圖:力求體現分層練習,達到學以致用,鞏固提高的目的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説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六年級數學第十二冊P55-P56條形統計圖。

2、學材分析:

在第八冊教材中,已經教學過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學生已經知道一些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學習過一些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以及一些簡單的製作方法。本單元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教學編制複式統計表、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認識各種統計圖的特點及作用學會製作一些簡單的統計圖。學過這部分內容,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統計圖的特點及作用,並受到國情教育。

本單元先説明統計數據經過分類整理以後,除了可以製成統計表以外,還可以製成統計圖,通過讓學生看錶(或看圖)回答問題,加強對統計工作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知道製作統計圖的方法,還説明了製作各種統計圖的步驟。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這個單元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統計表所提供的信息和方法是本節課學習的直接基礎,同時,這節課中對統計圖製作方法的掌握情況將直接影響到後面折線統計圖的學習。

本節課的教材遵循“整體——局部——整體”的編寫思路,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進一步學習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並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進一步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含義,並能預測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3、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動手製作、展示交流評價等主動探索、互動合作的學習過程,認識條形統計圖,知道條形統計圖的意義與用途;瞭解製作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能製作簡單的單式條形統計圖。

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能簡單解釋統計結果,根據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並加以交流,在學習中受到國情、愛國主義等方面的教育。

3、鼓勵學生自主實踐探究和合作活動,發展自主和創新能力。

4、教學重點:條形統計圖的製作和讀圖練習。

5、教學難點:

1、根據作業本的大小確定所畫條形統計圖的位置和大小。

2、恰當確定縱軸上的單位刻度的大小。

二、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嘗試教學法教學,通過引導學生經歷觀察、瞭解(理性)——嘗試動手製作(感性)——掌握規律(理性)——運用規律(實踐)的主動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探索與學習的全過程,採用觀察、動手製作等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與自學能力,能根據有關信息加以分析並作出判斷和預測,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三、總體設想

整個教學過程首先通過創設情景,新舊知識的比較,引入新授,通過對條形統計圖相關的內容的介紹,使學生初步瞭解,感知條形統計圖,接着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這兩個環節的設計主要為下面的教學環節打基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依照圖例,根據提示步驟嘗試製作,讓學生初步感知條形統計圖的製作,並通過師生的交流,使學生初步瞭解製作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強調突出重點、難點。從而進一步再次嘗試並設計製作,這一次要求學生在相互協作與老師引導的基礎上,能夠突破難點。通過以上幾個環節,學生有了理性知識與感性體驗,這時通過師生交流總結出條形統計圖的意義、特點、製作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到此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便結束。接下去的環節是實踐應用、鞏固拓展深化,在這個環節中的相關的內容都是學生經歷過的發生在身邊的與生活密切聯繫數學事例,課前佈置學生蒐集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數據,並運用到課堂中,這樣讓學生有意識地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的全過程進一步學習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並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並進行交流,注重在具體情景中對可能性的體驗,避免單純的統計量的計算。

四、教學理念

1、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2、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五、教學過程透析

(一)創設情景,激情引趣

1、 多媒體播放08奧運申請成功時刻的錄像

【這一環節是通過播放錄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感情,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再一次讓學生體會當時的情景,感受奧運申請成功後的驕傲自豪感。】

2、出示我國往屆奧運金牌數的比較調查統計,看看能發現一些什麼信息?【讓學生有意識地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和描述數據,為引入新課做好準備。】

3、引入新課

(1)教師出示與前一統計表相對應的條形統計圖。

(2)比較統計表與統計圖的優缺點,並做出選擇。

(3)提示課題。

【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引入新授,對條形統計圖相關的內容的介紹,使學生初步瞭解,從直觀感性上感知條形統計圖。】

(二)觀察探究、積極思考、嘗試製作

1、談話引入:大家知道了條形統計圖,你還想學習它哪些方面的內容?

【引導學生自己提出研究的問題,教師儘可能不直接提出。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學生有了強烈的問題意識,也就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有效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前提。而通過對學生問題的瞭解,特別是對基於學生經驗的真實問題的瞭解,可以使教師把握正確的探究方向。從學生產生的問題出發組織教學活動,可使教學活動成為學生需要不斷髮展的一部分,如果再與學生一起討論這些問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這些問題所需要的條件,選出一到兩個可以在課堂上利用現有條件進行研究的問題,學生當然很有興趣,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就變得比較強烈,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過程之中去,學生就會很輕鬆的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

2、出示20xx年雅典奧運會獲獎牌總數前5名的國家和地區的統計圖。觀察條形統計圖,你能看懂什麼?

3、要把這麼漂亮的統計圖畫出來,你覺得該怎麼畫?(先觀察再同桌合作交流)

【由教師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由“幕前”到“幕後”,做一個導演。主要是安排好情景,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由“旁聽者”轉變成實際參與者。】

4、師課件展示製圖過程。

5、現場調查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製成統計表,讓學生根據統計表的內容製作成條形統計圖,小組合作完成。

【 現代教學觀對課堂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學實踐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討論,自主探索。在實際參與中,獲得親身體驗和直

説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能體現電腦神奇的文章,所寫的內容極為有趣。文章的敍述方式也很有特色。文中果園機器人各種特性的介紹,是隨果園生產需要的變化一步步體現出來的。這樣的敍述一方面使得果園機器人特點的介紹有層次,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生產需求是科技的發展動力。瞭解果園機器人的有趣設計,激發學生對機器人世界和科技的興趣,繼續培養獨立閲讀的能力。

設計理念:

簡明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瞭解果園機器人的基本情況,引起對機器人的興趣,培養獨立閲讀的能力。

簡約的教學環節:

一、看報告,愛上機器人。

教會學生處理收集信息的方法:挑選與整理。

二、獨立閲讀課文。

獨立閲讀課文,達成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果園機器人是怎樣的?能幹什麼?它有趣嗎?還需進一步改進的地方?

3、交流學習成果。

4、小結,機器人,服務於人。

三、暢想心中的機器人。

24果園機器人(教案)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瞭解果園機器人的基本情況,引起對機器人的興趣,培養閲讀的能力。

學習重點:

瞭解果園機器人的有趣設計。

學習難點:

繼續培養學習後進生獨立閲讀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看報告,愛上機器人。

同學們,喜歡機器人嗎?它對我們來説,有些陌生,只要我們跨上了信息高速路,關於機器人的知識那是應有盡有,我們彷彿一下子就熟悉了,成了朋友。我也收集了一些關於機器人的資料,還進行了認真地整理,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喜歡我收集的這些資料嗎?喜歡我的彙報方法嗎?同學們以後收集資料的同時也應該學會對內容進行挑選與整理。

二、獨立閲讀課文。

想不想對機器人有更深入地瞭解?這裏就有一篇很好的文章:板書:果園機器人。

獨立閲讀課文,明確要求。

交流學習成果。

小結:科學家發明機器人是不是為了好玩呀?板書“服務於人!”

三、設計心中的機器人。

説課稿 篇4

本節課教學植樹問題中兩端都栽的這種情況,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孩子們熟悉的、生活中常見的植樹問題的實例,探究發現兩端都栽這種情況中植樹棵數與間隔數(段數)之間的規律,從而運用所發現的規律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向孩子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藉助線段圖、化繁為簡等手段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感悟數學的思想方法。

基於以上目標,我特對本節課作如下設計:

1.以孩子們喜歡的猜謎活動引入和我們形影相隨的手。然後通過觀察張開的右手,發現手指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引出間隔數)。再通過預習彙報,讓孩子發現植樹問題的幾種情況,並且為各種情況取名,明確我們本節課所要探究的植樹問題(兩端都栽),讓我們的學習探究目標明確。

2.探究新知:從例1入手,通過讓孩子猜猜一猜活動產生孩子們的探究慾望,究竟是多少棵?我們能想辦法驗證嗎?啟發孩子想到用線段圖畫一畫這一數形結合的方法進行驗證。這時老師加以引導:100米長的小路我們一直畫下去、一棵一棵地栽下去,會讓孩子感到很麻煩、複雜,因為100米太長了,那麼有更簡單的方法嗎?引導、啟發孩子選取100米中的一小段進行研究,這樣數據小,畫起來就會簡單、方便,便於研究,讓孩子體會到化繁為簡的優勢。為此給孩子創設小組合作探究的機會,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學習的主動權,選取自己喜歡的數據進行合作、交流(在此做引導:選取的數據必須能被5除盡的,也就是沒有餘數),避免孩子選中有餘數、出現一端不能栽的情況。因為各組所研究的數據不同,出現的結果也不同,經過板書整理,孩子就會很輕鬆地歸納、推理出其中的規律,讓孩子親身經歷猜想、驗證、歸納、推理的探究過程。

3.延學中應用所發現的規律,培養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了與例題略有不同的變式,旨在進一步讓孩子感悟這一數學思想方法和思維的靈活性。

説課稿 篇5

一、説活動教材

這首詩歌獨特而有韻味,讓我們看到秋天是色彩斑斕的。用多彩的顏色來表達秋天,具有奇妙別緻的想像意味,將秋天的水果—梨、棗、蘋果、葡萄用重疊的形容詞來修飾,彷彿讓我們嗅到了香噴噴的味道,同時,把風擬人化,比喻成娃娃在翻着彩色的畫報。本詩一景、一頁,給人以視覺和味覺上的享受。要想讓幼兒瞭解和體會到詩歌中的內容,感受詩歌中的美,就必須對詩歌中所提到的各種景色和食物有所瞭解,知道它們之間的依存關係。這是瞭解這首詩歌的知識基礎,也是本次活動的知識點。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豐富,思維以具象思維為主,並且常常伴隨着動作。因此,我們要為幼兒創設學習的情境,引導幼兒運用原有的知識、技能到新的情境中,嘗試將詩歌與表演相結合,動作與語言相結合,使幼兒多渠道地參與活動,自主地投入到看、説、做、讀中去,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及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

二、説活動目標

1、活動目標

依據《綱要》中語言教育的要求——-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及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任務,從認知、情感、能力三方面出發,制定三個活動目標:

(1)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詩歌歡快的意境,初步嘗試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初步學習使用動詞:鑽、翻,進行仿編詩歌的嘗試。

(3)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2、活動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並能初步學習朗誦。

分析語言的教育意義指出:語言是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進幼兒認識能力的發展,提高審美觀。這首詩歌含有豐富的知識性,用詩一般的語言描述了秋天的美好,是幼兒認識秋天的好教材。幼兒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內容和感受到詩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產生共鳴並進行朗誦。

3、活動難點:理解動詞和重疊詞,根據詩歌的結構嘗試詩歌創編。

分析語言教育能激發起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培養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的感情色彩對幼兒有很大的感染力。小班幼兒生活經驗貧乏,理解能力欠強,但他們對水果的認識還是很多的,他們也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有創編的渴望。可是這種渴望要變成實踐行動,小班幼兒靠自己是難以實現的,必須有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因此這是本次教學活動的難點所在。

三、説活動過程

教師放課件: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們欣賞一個好看的影片,認真看,裏面都有些什麼?

提問:

(1)這是什麼季節?(秋天)

(2)你看到了什麼,它是什麼顏色的?

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引起幼兒觀察、學習的興趣。

1、欣賞詩歌,感受詩歌的色彩美。

師:秋天真是一個多彩的季節。有黃色、有紅色、有金色,今天老師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首關於秋天的顏色的詩歌。(音樂:秋日的私語)

教師朗誦詩歌一遍。(音樂停)

2、學習詩歌,理解詩歌的大意。

師: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歌吧。(音樂:秋日私語)幼兒跟念。

提問:詩歌中所説的梨、棗、蘋果是怎麼樣的?風娃娃又在幹什麼呢?

3、完整朗誦詩歌。

師:秋天多美啊,我們一起用很美的聲音把詩歌朗誦一遍。

幼兒傾聽優美的音樂和觀看秋天的圖畫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學習詩歌。

師:老師在教室的周圍準備了一些水果的圖片,請小朋們找到自己喜歡的三種不同顏色的水果,把手中的水果圖片按照詩歌內容,邊編詩歌,邊貼到果樹上,把你編的詩歌念給身邊的小夥伴聽。幼兒仿編,教師巡迴指導。(音樂)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們編的詩歌吧。

幼兒自由選擇水果圖片粘帖,引導幼兒仿編詩中的其中一句。

四、説活動準備和活動延伸

1、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圖片。

2、活動延伸:秋天的田野圖、其他顏色水果圖。

五、説活動特色

現代兒童觀認為:幼兒是認識的主體,幼兒的發展是主動活動的結果。詩歌教學當然也不例外。因此,只有讓幼兒充分地去看、去想、去説、去體驗、去發現、去創造,幼兒才會更快、更好地掌握詩歌內容,同時獲得詩歌以外的能力發展,為其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運用啟發式的方法,創設支持性的語言環境

充分利用詩歌的特點,啟發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想像創造,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活動中教師注重了“導”的精彩,教師“導入”的語言、方法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興趣及其探索知識的渴望。教師在導入部分引導幼兒看多媒體課件,加深對果林的感性認識,然後引出詩歌,既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又為學習詩歌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綱要》明確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造一個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因此,要儘量讓幼兒多説,要鼓勵幼兒説,哪怕他説的是錯誤的,也不要干預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孩子,更要給他們機會説,説的自由。在幼兒自己觀察的基礎上,教師讓幼兒自由選擇水果,並進行粘帖,創編,突出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為了讓幼兒理解詩歌,除了運用語言,還通過手勢、身姿等表情和動作,創造性地表現詩歌,理解動詞,加強詩歌的藝術感受。

2、注重引導幼兒傾聽講述、探索嘗試

教學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指導,一方面就是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大膽表述。幼兒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傾聽這一途徑。教幼兒注意傾聽,才能正確的感知語音、詞彙和語法規則。根據《綱要》中讓幼兒“想説、敢説”的要求,從“想”和“敢”這兩個方面進行具體指導和幫助。首先,在示範朗誦前着意設計提問:“仔細聽一聽,詩歌中説了些什麼?”讓幼兒帶着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認真傾聽。在示範朗讀中藉助於想象的圖片和優美的音樂,進行聲情並茂的朗誦,刺激幼兒的各種感官,為幼兒提供學習朗誦的榜樣,激發幼兒想説的願望。其次,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遊戲,給幼兒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通過語言的激勵調動幼兒仿編詩歌的積極性,讓幼兒敢説。第二方面的指導是在啟發幼兒通過探索嘗試,進行詩歌仿編的方法。《綱要》指出:兒童語言學習是開放而平等的學習。教師和幼兒是構成愉快學習和交流過程的共同體,因此,我們為幼兒創設了支持性的語言教育環境,支持幼兒在活動中擴展語言經驗。在引導幼兒進行仿編詩歌的同時,提供了各種水果的圖片。由這些圖片引發幼兒的思考,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讓幼兒在探索中自主學習、突破教學的難點。

附詩歌:《秋的畫報》

秋天的樹林裏

黃澄澄的梨

紅彤彤的棗

金燦燦的蘋果

亮晶晶的葡萄

風娃娃鑽進樹林

在翻着跟斗

就像彩色的畫報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這節課是平均數是人教版義教課程標準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是“統計與概率”中的基礎部分。統計中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與集中趨勢的統計量,也常用於不同組數據的比較與分析,解決相關實際問題。這裏的平均數是指算術平均數。平均數是在學生已學習理解了平均分與除法運算等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教學的。認識掌握平均平均數能為以後進一步學習統計相關知識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數意義,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能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過程與方法方面:引導學生經歷認知平均的探索過程,培養增強學生觀察分析數據,解決相關實際問題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使學生在認識平均數的過程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作用,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數學興趣與學習自信。

三.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與理解,本課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作用,運用平均數相關知識進行簡單數據分析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有關平均數的數據統計表。

四、説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教學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讓“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下的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同時教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依據教材與現代建構主義學習論,結合學生學情,我擬將選擇情景教學、直觀演示、談話啟發、激疑,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思考、合作交流、歸納構建新知,實踐應用,理解掌握平均數意義與計算方法,發展思維,訓練能力。

五、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感知引新

1、課件出示情景問題:在我家的書櫥上、中、下兩層書架上的圖書本數如下表所示:怎樣整理才能使每層書架上的圖書本數一樣多?

2、引導思考彙報整理方法

3、教師談話引題: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先合併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數,就稱作這幾個數的平均數。今天就來進一步認識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二)引導探索,認知平均數

1、教學例1

(1)課件出示情景,提出問題

通過課件展示呈現:在學校開展的“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活動中,四年級環保分隊4名隊員收集的飲料瓶數量如下圖(課件出示例1主題圖)所示,環保分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

(2)引導觀察思考,探究方法

引導觀察,思考討論(課件呈現思考問題)

隊員收集瓶子數量的條形統計圖中,橫軸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

名隊員收集的個數分別是多少?誰最多誰最少?

題目中要求的問題是什麼?

有什麼方法能使他們收集的數量變成一樣多呢?

(學生交流討論中,教師指出:思考討論交流中,可看圖説方法,也可以動手算一算)

交流彙報,總結方法——移多補少(結合課件展示)

一是結合課件直觀展示隊員收集的數量,強調指出他們收集的個數“不一樣多”並板書:“不一樣多”。

二是學生彙報將多的移給少的時,結合課件展示移動方法,啟發學生説這種方法可簡單概括為幾個字?(“移多補少”,同時板書)。

三是質疑:移多補少後,他們平均收集的個數一樣多嗎?是多少?這個數叫什麼數?,學生認識明白後在板書“移多補少”後面板書:“一樣多”,再在“一樣多”下面補上“平均數”。

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質疑:還有別的方法嗎?學生彙報方法算式與計算過程,説想法,教師通過課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

平均數算法質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麼?(隊員收集個數的和——總數量);為什麼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總數量平均分為4份,4表示總份數,結果13就是4名隊員收集瓶子個數的平均數,也就是環保小分隊平均每人收集的個數) 也印證了移多補少法的結果。

板書: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強化平均數意義

質疑:13這個平均數是每人收集到的飲料瓶的實際數量嗎?同學們發現了什麼?13是怎麼得來的?平均數的大小範圍怎樣?

(不是,每人收集的實際數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數13是通過移多補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個數據的平均值;平均數大於四人收集的四個數組中的最小數並小於其中的最大數)

2、教學例2

(1)教師質疑談話引入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平均數,誰能説説平均數的意義?

生: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平均值

師:學習了平均數,有什麼作用呢?人們常常通過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來進行數據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課件出示例2及主題圖)

(2)問題觀察思考分析討論(課件出示)

從主題圖和數據統計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男、女生隊人數相等嗎?

成績比較哪個好?怎麼判定?

(3)彙報交流,解決問題(結合課件展示思考討論問題和問題解答)

教師重點質疑:你是怎麼判定的?可否根據兩隊各自的總人數來比較判定?為什麼?怎樣計算各隊的平均成績?

問題解答後質疑強調:如果男、女生兩隊人數相等,還用計算每隊的平均成績來比較嗎?但在兩隊人數不等的情況下,用平均數來表示和比較各隊的成績更為公平。

(三)應用拓展,強化鞏固新知

依據教學重難點知識,結合教材後“做一做”與習題進行變式拓展應用鞏固練習,實踐應用,學生獨立操作,深化理解,鞏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總結歸納,引導學生談收穫

通過質疑彙報:“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哪些收穫?”回顧、反饋本課所學知識。教師小結。

六、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學知識點的濃縮再現,梳理整合。本節課我擬通過以下簡潔的板書突出重點,促進增強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識記。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內容:

盪鞦韆是孩子們喜愛並經常玩的一種遊戲,讀本中的猴子和鱷魚也是孩子們熟悉的兩種對比鮮明的動物,都能很好的引起幼兒的共鳴。讀本的圖畫也非常有特點,使用了抽象的油彩塗抹出形象的鱷魚和猴子。而且猴子和鱷魚的表情非常傳神地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心理較量,鱷魚從趾高氣昂到垂頭喪氣,猴子從驚慌失措到戰勝鱷魚順利逃跑,每一頁中動物的表情都值得我們和幼兒好好談論。

二、説教學目標:

1、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注意畫面上動物的表情和動作。

2、能夠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能夠配合手指遊戲,增加讀本的趣味性。

三、説重點、難點:

重點: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能夠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難點:把握畫面上動物的表情和動作之間的聯繫。

四、教學準備:

大書(遮擋文字的大書)(遮擋第一頁的鱷魚,只露出尾巴)

五、説教法:

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法、提問法、觀察法。

提問在教學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通過提問引導幼兒逐頁觀察並感受讀本的內容,幼兒在講述中可以擴散思維,豐富詞彙。並採用看圖猜測的方法,鼓勵幼兒大膽想象、思考、表達。體驗閲讀給自己帶來的無窮樂趣。

六、教學程序:

整個活動分為三大部分:導入活動、圖畫閲讀、總結分享。

㈠導入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引出主題。

手指遊戲《四隻猴子盪鞦韆》,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幼兒的興趣,增加讀本的趣味性。為下一步的教學的開展進行鋪墊,這個遊戲是我們幼兒園的小朋友經常玩而且很愛玩的一個遊戲,尤其是到了最後沒有猴子了,他們就特別興奮,這個遊戲中還涉及到了猴子數量的變化及數字1—4的倒數,我想通過遊戲孩子們更容易接受。

㈡圖畫閲讀:觀察畫面並大膽表達。

引導幼兒逐頁進行觀察。從封面開始,我針對性地提出問題,鼓勵幼兒大膽回答,敢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並且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畫,如:猴子的表情、動作,鱷魚的想法。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與口語發展能力。

㈢總結分享:認讀題目,總結故事

在這個部分,我翻回封面,給幼兒講述完整的故事,給幼兒一個完整的結尾。

帶領幼兒去户外盪鞦韆,讓幼兒開心地離開場地。

這個讀本講述的是幼兒所熟悉的猴子和鱷魚的故事,因此孩子們在看大書的時候都很興奮,對於老師的提問也能積極發言,觀察圖畫時,孩子們基本能説出圖畫的意思來,而且語言表達也比較完善。如:觀察第一頁時,孩子們把小猴子的形態描述得很仔細,當問帶猜猜誰來了?孩子們根據手指遊戲的聯想,很快便想到了鱷魚。

在第三頁和第七頁中,我引導幼兒模仿鱷魚的動作,幼兒興趣很高,他們喜歡用肢體動作來表現。

總結分享環節中,讓幼兒進一步熟悉故事內容,加深了他們對讀本的印象。

孩子們在愉快的氛圍中閲讀了這個讀本。

説課稿 篇8

一、 説教材

大班的幼兒活潑好動,他們對外界充滿了好奇,一把沙、一塊磚都可能成為孩子們手中的寶,可以樂不思索的上半天。《綱要》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為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於拓寬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選擇了“布條”作為教學內容既符合現實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在本次活動中我選擇幼兒身邊常見的“布條”作為載體來開展,將語言與藝術結合起來,讓幼兒圍繞布條在聯想中大膽表述,在音樂聲中大膽進行身體動作創編。

二、説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能力發展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能力、語言、動作等方面的目標:

1.欣賞布條的不同姿態,感知線條的變化與美麗,對線條進行聯想並大膽表述。

2.能記錄布條舞動的軌跡,並根據記錄進行身體動作創編,體驗自由表現的快樂。

三、説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並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

物質準備主要是:各種布條,勾線筆、記錄紙若干,《採茶》音樂。

知識經驗準備是:幼兒有過在活動中記錄的經驗。

四、説教法、學法

(一)教法

1、活動中我將運用啟發提問法、觀察法、演示法等。對於這些方法的運用,以幼兒為主體,教師以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2、活動過程中,我滲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將各個領域中的知識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如:在觀察活動中滲透了語言表達的教學;在身體動作創編的過程中感受音樂、跳舞的快樂等等。

(二)學法

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運用師幼間、幼兒與幼兒間的相互交流、討論、學習這種學法來獲得能力上的提高。

五、説教學程序

一、出示布條,引導幼兒觀察、想象並表述

1.幼兒觀察靜止不動時的布條,發揮想象力,説説它們像什麼。

(1)教師讓布條處於垂直狀態,引導幼兒觀察,這像什麼?

(2)教師手拿布條的兩端,使布條處於水平狀態,讓幼兒觀察、想象。

(3)將布條放成弧形,繼續引導幼兒觀察:這又像什麼呢?

2.在音樂伴奏下,幼兒舞動布條,感受舞動過程中布條變化出的線條。

二、引導幼兒嘗試用圖標記錄線條,並根據線條進行身體動作的創編

1.引導幼兒記錄自己喜歡的線條

2.展示、欣賞記錄的線條。

3.教師挑選便於用身體動作表現的線條,啟發幼兒進行創編:你們記錄的線條真漂亮!我們能不能用自己的身體來學這些線條跳舞呢?

4.幼兒在優美的音樂中自由表演自己創編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