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語文知識>説課稿>

實用的説課稿模板彙總6篇

説課稿 閲讀(1.25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的説課稿模板彙總6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蒲公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三組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選取了三個有趣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説明了一個道理,分別告訴學生怎樣正確認識自己,怎樣理智看待別人,怎樣拿出實際行動。《蒲公英》是一則童話故事,全文采用擬人的手法,寫蒲公英的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有不同,從而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那就是做事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實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在仔細對教材進行分析解讀基礎上,依據課文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1、方法性目標:

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和運用詞語;通過理解關鍵詞語來理解課文內容,讀好人物對話;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

2、情感性目標:

通過課文的學習,明白做人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3、能力性目標:

以初讀、細讀、精讀、賞讀為主線,在不同方式朗讀訓練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多讀多想、讀懂課文,讀書感悟”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學重點: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來理解課文,讀好課文。

教學難點:深刻體會故事的含義,明白做人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教學突破:採用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出理解,讀出感受,並創設情景讓學生敢想敢説。

二、説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前,我讓學生多渠道多途徑蒐集有關蒲公英傳播種子、發芽生長等方面的資料進行閲讀了解,這既為上課做好了準備,又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情趣盎然法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創設情景談話激趣,撥動學生心中的理智的琴絃,由此“披情入文”,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課堂中,教師的談話也必不可少,或指導、或點拔、或解疑、或釋惑,將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

3、體驗教學法

讓學生走進課文,當太陽公公、當“小降落傘們”、當那兩顆小種子,通過不同的角色體驗,與文本展開零距離的對話,實現“三維一體”的教學。

4、讀書指導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識其真”。(葉聖陶語)如何帶領學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讀書指導十分重要。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初讀、細讀、精讀、綜合訓練”對學生的讀進行四個層面的指導,讓學生的讀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幾個來回,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三、説學法

1、聯繫生活法

“語文的學習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課標一語道出了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土壤。教學中,必須將課堂與生活進行有效地整合。《蒲公英》一課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結合自己,想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2、讀書入境法

朗讀是十會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學習方法。新課標尤其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實現素質的全面提升。學習《蒲公英》過程中,我着力於創設情境,開展多層次、多視角的讀,如初讀、精讀、賞讀,個人讀、小組讀、齊讀,指名讀、比賽讀、分角色讀等等,讓學生讀中入情入境,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從而優化自身的綜合素養。

説課稿 篇2

浙教版《品德與生活》第一冊第三單元第三課《讓我自己來吧》第一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等方面來説一説。

一、説教材

《讓我自己來吧》是浙教版小學《品德與生活》第一冊第三單元我愛我家中的第三個主題。本課由“我會打扮我自己”、“我會管好我自己”和“我來當個小幫手”三部分組成。其中“我會打扮我自己”是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我會管好我自己”中的“展示台”是督促學生實踐並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一個記錄。實際上,一年級的學生能管好自己,就已經是爸爸、媽媽的“好幫手”了。本課的最後以“我來當個小幫手”為主題,用編兒歌和模擬生活場景等形式,再次強化了學生積極主動為家服務的情感導向與能力基礎。

二、學情分析

在課前向學生和家長調查了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現狀(見調查表),其中會整理書包是新生入學後第一個月要學會做的事情,差不多的學生已經能做到;另外自覺鍛鍊身體,是《家校聯繫冊》裏的內容,根據批閲情況,學生的習慣也還不錯。這兩項在本課的教學中就省略。另外,根據調查,扣扣子學生全會;出門要關燈、玩具換着玩、轉告電話大部分的學生能做到;理被子,也是多於半數的人都會理,而且是課堂上不易操作的;這幾部分內容也省略。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基於本課特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 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願意嘗試、自己動手。樂於為父母做事,並能體會到成就感。

2、行為與習慣:培養學生穿衣等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學生基本學習習慣。能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知識與技能:懂得繫鞋帶、刷牙、整理學習用具的小要領,鍛鍊學生多方面能力。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尤其是穿衣能力。讓學生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努力使家變得更可愛,更温暖。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教學教法:

本教案設計力求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通過競賽、評判、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教學遊戲、討論等各種兒童樂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來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學生們則在徒手操、個別示範中學習;在評比、鼓勵中糾正;在競賽、唱兒歌中鞏固;在表演中體驗、提高。整堂課安排了五個活動,體現了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活動性,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五、活動過程

活動一:置身好孩子樂園

課上,將學生分六組沿教室一圈坐好,中間留空。教師帶鳥的頭飾飛來:小朋友們好,我是從好孩子果園裏飛來的一隻快樂鳥。秋天到了,果園裏桂花飄香,黃澄澄、金燦燦的果子都成熟了。我從那裏捎來了一些,專門獎勵給積極參與,認真聽課的好孩子。你們準備好了嗎?(教師拿出獎品)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創設美麗又輕鬆的氛圍,為一年級課堂上的組織教學提供方便,同時讓一年級的學生覺得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是很愉快的事。

一年級的孩子對自己的缺點往往容易忽略,而對別人的缺點卻看得很清楚,所以通過看其他小朋友起牀時要爸爸媽媽為她穿衣服的錄像,讓孩子以旁觀者的身份從心底裏發出:爸爸媽媽,讓我自己來吧的呼聲,以此引出課題。

活動二:自己的事自己做

通過課前的調查,一年級學生會穿衣的佔大多數,但真正是自己穿衣的44人中只有12人,所以提高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是本環節的重點。在這一環節中通過以小組進行穿衣比賽,評出每小組的優勝選手一名,在採訪優勝選手時,為在家都自己穿衣服的優勝選手戴上成熟的紅蘋果頭飾,為在家不能自己穿衣的優勝選手戴上未成熟的青蘋果的形式,鼓勵並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動二的第二環節是學習繫鞋帶,課本當中安排的是“繫鞋帶、扣扣子-我是巧手好孩子”。這裏做了兩個改變,一是扣扣子省略,因為調查時發現所有孩子都會扣;二是將課本系鞋帶的穿鞋帶步驟省略,因為調查中發現就光光繫鞋帶,會的只有22人,佔半數,平時自己繫鞋帶的只有14人。而穿鞋帶的方法過多又複雜,一節課中既要學會繫鞋帶還要學會穿鞋帶,要求過高。所以本環節只選取單純的繫鞋帶為知識技能訓練目標。通過小組內選出繫鞋帶小能手,讓他們介紹不同種的繫鞋帶的方法,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來掌握繫鞋帶的要領。運用可愛的水果貼圖(自制吸鐵石),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活動的設計打破了課堂裏單一、師生相對立的空間關係,課堂中有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增大了每個學生髮出和收取的信息,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師生互動,彼此融合,課堂變得更加活潑。

活動三;照鏡子

這一活動通過兩兩照鏡子的遊戲,即一人做動作一人當鏡子的遊戲(模仿他的動作),在學習簡潔易懂的兒歌中,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儀表,同時也讓學生明白:鏡子是我們的好朋友,它可以正衣冠,而小夥伴、家人和老師也是我們的好朋友,除了可以正衣冠,還可以正言行。

活動四:自己的事爭着做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已經掌握的本領。如何在活動過程中體現榜樣示範的作用?在這一活動中,在教室裏設計一棵樹,樹上長着各種各樣不同顏色的果子,果子後面分別寫着:“你會獨立作業嗎” “你會梳頭嗎”“ 你會刷牙嗎”“做完作業後自己會理桌子嗎”等一些調查中主要存在的又是孩子經常要面臨的問題。通過讓不同小組對於這個問題特別能幹的孩子來摘果子,並做一做,介紹介紹自己的經驗。讓這些摘到果子的孩子得到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也受到鼓勵,其餘小朋友在羨慕中進步,顯示一種榜樣示範作用。既能面向全體,又能因材施教。在這個活動中,也讓孩子們動一動,做一做刷牙的徒手操,唱一唱、跳一跳《我有一雙小小手》,在動動、做做、唱唱、跳跳中讓孩子掌握一些生活的基本技能,增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為父母的情感意識,

活動五:幫助爸媽做事

本活動的第一環節也由身邊的榜樣入手,讓兩名學生演一演《媽媽回來後》,其他學生説一説:你從哪些地方看出這位小朋友是媽媽的小幫手?並且誇誇這丙位孩子。

本活動的第二環節,讓孩子們交流一下遇到下面的情景你會怎麼做:

a 、爸爸下班回到家,很累了,你會怎麼做?

b 、媽媽做好飯了,你會怎麼做?

c 、媽媽要去洗衣服,你會怎麼做?

d 、爺爺在家悶得慌,爸爸媽媽工作又很忙,你會怎麼做?

第一環節的'表演是生活的重現,體現學習內容從生活中來。第二環節將學學到的知識又回到生活中去。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交流,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使師雙向互動,彼此融洽,課堂變得更加活潑,並能使學生得到情感體驗。

小結、導行

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知道,我們雖然是做自己的作業、幫媽媽拿碗筷的小事,但這些小事加起來會讓我們的家變得更可愛,更温暖。

習慣養成不是一節課就能完成的,所以課堂的最後讓學生針對自己的不足選擇項目填入表格,在平時的生活中,讓父母來評一評。將課堂的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努力做父母的小幫手,在現有的生活中有所提高。使學生的行為得到鞏固。

教學反思:

本設計經課堂教學實踐,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慾望,孩子在課堂上的收穫比較大。反思這堂課:

1、能針對學生實際和教學目標重組教材。這是根據《我愛我家》第三課《讓我自己來吧》設計的。《讓我自己來吧》一課,教材分三個部分:《讓我來打扮自己吧》、《讓我來管好自己吧》《讓我來當小幫手吧》,我根據學生的實際重組了教材,精心策劃了幾個活動片段,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點和難點。

2、教學內容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一年級的學生依賴性很強,自理能力不強,我在課前能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調查,針對學生實際生活選取教學內容,學生有親切感,有吸引力。這樣的內容就有價值。

3、教學形式活動化。本設計安排了四個活動內容,讓學生在説説、做做、比比、演演的過程中懂得道理,提高認識。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堂參與率高。

4、師生合作,氣氛融洽、活躍。教師一開課就戴上頭飾,以果園裏的一隻快樂鳥的身份,飛到學生的中間,吸引了學生,學生從無意注意轉變為有意注意。下課了,教師又戴上頭飾,帶上學生的成果飛回“果園”,前後照應,留有餘味。

説課稿 篇3

尊敬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要説的課是《金孔雀輕輕跳》,這是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三冊第九課,這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數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歌曲為2/4拍。曲調清新、優美,整首歌曲如同描繪了一幅秀麗的圖畫,給人留下美好的遐想與回味。

一、説教材

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指出音樂教學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音樂對人情感的陶冶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滲透過程,它比其他藝術更直接訴於人的感情,它的效果是深刻而久遠的。但長久以來音樂教學中存在着只重視技能訓練、知識傳授,而忽視學生心靈感悟、情感體驗的生成與發展,音樂課缺乏美感的問題。因此,我嘗試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審美體驗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挖掘教材中的“情”字,貫穿課堂的始終。

教材分析:

《金孔雀輕輕跳》一課是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三冊第九課的教材,這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數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2/4拍。曲調清新、優美,整首歌曲如同描繪了一幅秀麗的圖畫,給人留下美好的遐想與回味。

教材內容:

1、課內內容:學習歌曲《金孔雀輕輕跳》。

根據教學內容結合音樂課程標準和二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我開始制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感受傣族風情,對當地民俗活動有一個初步印象。

2、學會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富有有感情地演唱《金孔雀輕輕跳》。

3、能選用幾個簡單的傣族舞蹈動作,跟音樂的節奏表演。

一節課能否成功,我覺得重點的突破,難點的把握非常的重要。我這節課的重難點是:感受傣族風情,以自然、優美的歌聲演唱《金孔雀輕輕跳》。

教具準備:錄音機、電子琴。

二、説教法、學法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後可成。”又曰:“教必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運用得當,可以保證學生正確地領會和系統的掌握教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陶冶美的情操。在教學中,創造一個寬鬆的教學氣氛,營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民主環境,以情境創設為第一主題。以實踐活動為第二主題,本節課沒有節奏練習、發聲練習、視唱練習等機械枯燥的技能訓練。但這並不意味着摒棄它們,而是把這些分散滲透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創設多種體驗、感受,表現的形式和通道,如通過師生聊天、表演、遊戲、創作等途徑,使學生能夠在更寬廣的領域中發展自己的藝術潛能,獲得音樂美的體驗。使學生能在“玩中學、學中玩”,並且充分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三、説教學過程

人們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課前準備等環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其營造一種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樂,寓教於樂。

1、課前準備、説傣寨

情緒理論家希爾曼認為刺激是引起情緒的有效原因,積極的情緒則會產生良好的能動效應。在組織教學中,學生往往因由課間活動轉入新的課堂教學,情緒不穩定。所以我先和學生聊天,和學生聊聊傣族,説説傣族人的生活習慣和一些特產等,然後老師和學生一起聊聊旅遊的話題,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以一種平等互動的氛圍進入課堂,非常自然的過渡引入到介紹傣族。喚起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整了情緒又活躍氣氛,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興趣。

2、遊傣寨

師:好聽嗎?老師今天就帶你們去參觀傣族人居住的這個美麗的地方。我們閉上眼睛聽着音樂出發了,音樂停下再睜開眼睛。(欣賞《金孔雀輕輕跳》)

1)、獨樹一格的傣族民俗

潑水節、孔雀——傣族吉祥物等

潑水節是傣族特有的節日,潑水節一般在公曆四月中旬,傣歷六月,為期三至五天。每逢節日,都要進行潑水、丟包、划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

傣族的特產是竹子。

(老師演唱“金孔雀輕輕跳,雪白的羽毛金光照”並表演)學生跟老師做一做。模仿幾次後讓學生邊唱邊做。這樣從有趣的民俗介紹自然的談到孔雀是傣族的吉

祥物,並講一講孔雀的姿態老師以演唱的形式表現,模仿中使學生學會歌曲的第一句。

2)、絢麗多彩的傣族服飾

師:你們動作做的挺漂亮,如果穿上的傣族的衣服就更漂亮了。傣族特有的服裝是色彩鮮豔的那一種,而女孩子叫小卜少,小夥子叫小卜冒。我們班是小卜少的舉手,是小卜冒的舉手。我呼喚小卜少女孩子應一聲“哎”,老師呼喚小卜冒男孩子應一聲“哎”。

老師以唱歌的形式呼喚學生,唱“小卜少”女孩子答應,唱“小卜冒”男孩子男孩子答應,然後男女生互相呼喚。以這種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課堂輕鬆而愉快。

3)、渾然天成的傣族建築

[通過傣族建築的介紹説到傣族的竹樓,再説到雨後傣族竹樓現彩虹的美麗景色,引出歌詞“傣家的竹樓彩虹繞”,分析學唱後解決歌曲的難點]

師:有沒有同學會跳傣族舞蹈的?試着和老師學一學。蹲一蹲,點一點,(重複多編)加上手上的動作。誰能把手的第二個動作變一變(創編動作)跟音樂跳。

[感受傣族特有的舞蹈,通過老師的表演激發學生興趣,從而積極去學幾個傣族舞蹈動作並創編幾個簡單的手位動作,對學生的即興創作要多肯定和鼓勵,給學生愛的期待,激勵學生進步。學生完成了創作展示自己,品嚐到成功的喜悦,創作的自豪感、滿足感為以後的再學習創作注入活力和激情,並培養了學生的創作意識和創作能力。而且第二次感受了歌曲《金孔雀輕輕跳》的旋律,為學歌打下基礎。]

4)、自然古樸的傣族音樂

然後揭示歌名,聽音樂範唱《金孔雀輕輕跳》[完整的感受歌曲,直接揭示歌名再一次為學唱歌曲鋪砌一塊基石。]

3、唱傣寨

在之前遊傣寨的鋪墊下學生已經完整感受了歌曲四遍並學會了歌曲1、2、4、5四個樂句,只剩第三樂句不會,在這個基礎上學歌就水道渠成的事情了,學生演唱幾遍就學會了歌曲,學歌的輕鬆也使學生對唱歌有了興趣,不會有往常反覆練唱的厭煩感,以最佳的狀態最佳的情感演唱歌曲,美的歌聲給予大家的是美的享受,對音樂的陶醉。

4、愛傣寨

1、在學生陶醉在優美的歌聲中時我説:真美啊,老師好象又到了孔雀的故鄉西雙版納看到了美麗的孔雀,那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然後學生齊唱歌曲《金孔雀輕輕跳》並進行編創歌曲的律動,讓學生髮揮想象力。學生可能編創的不夠完整,教師就教給學生完整的歌曲律動。

2、學再次完整的演唱歌曲並做律動。

3、接龍遊戲

遊戲規則:男、女生各為一組,男生唱第一句,女生接第二句,以此類推。(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讓學生不再覺得學習是一件枯燥而乏味的事情,並能自主的去學習。)

最後在聆聽歌曲《金孔雀輕輕跳》中結束課堂,讓學生感覺意猶未盡,對音樂課的興趣會日益高漲,讓孩子們的心時時牽掛的音樂課,期待着下一節課。

“書山有路趣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是我設計這節課的出發點,這一“趣”一“樂”突出了趣味教學,快樂教學,把學習變得輕鬆愉快,突出體現了新課標“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理念,“同主題,多角度”是這節課的中心,這種方法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從而更好的啟發聯想想象,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説課稿 篇4

一、 説教材:

《奇異的琥珀》是第十冊新教材中第三單元的課文,此單元以“神話傳説,科學天地”為主題,訓練的重點是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反覆推敲重點詞句,記錄自己的疑惑和體會,也可以查找一些資。同學們會隨着語言文字進行特殊的旅遊。根據這些要求,我以我校一貫堅持的培養學生十大創造性學習習慣為核心,努力關注文本,關注學生,盡力把讀的時間,説的機會,問的權利,評的自由還給學生,為此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了教學過程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深切作者説明語言的生動準確;二是體會作者推測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 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與學生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這塊琥珀形成的 過程以及這樣想象的依據。

2、複述故事過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情感目標: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三)、發展目標:培養學生的默讀、朗讀、理解、想象能力。

本課教學的重點: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

2、體會科學家合理想象的依據。

教學難點:理解科學家想象的依據。

三、 説設計理念:

課文語言樸實自然,敍寫生動具體,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深切感受作者説明語言的生動準確;體會作者推測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教學中重朗讀、重感悟、重情感、重創新。在聽、説、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四、 説教學思路與意圖: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回顧舊知,教師導入:(課件出示課題)

2、課件出示琥珀的圖片,設懸:

要知道在世界上,琥珀裏面有一個小動物並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這塊琥珀裏同時存在着兩個小動物,還有掙扎過的痕跡,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有趣的故事吧。

[意圖:回顧舊知,鞏固上節課所學知識,加深學生的印象,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展示圖片,給學生設置懸念,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學習松脂球形成的部分(2—9自然段)。

(1)、課件出示有聲動畫——松脂球形成的過程(學生觀看動畫)

[意圖:用動畫課件展示這一過程既直觀又形象,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也為後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看後,教師問:你覺得這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2—9自然段,邊讀邊用直線畫出相關的句子。

(3)、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找出松脂球形成的條件,教師巡視幫助。

(4)、全班彙報交流。

學生讀出相關句子,教師點撥,引導學生歸納出松脂球形成的相關條件。(課件展示)

(5)、師:請同學們找找文中有幾處是描寫太陽的?太陽光熱辣辣的, 這會與松脂球的形成有什麼關係呢?(指名讀相關句子)

(6)、師:課文中哪一句話説蒼蠅、蜘蛛同時巧遇松脂球呢?在這裏“剛好”是什麼意思呢?

指名讀相關句子,出示課件,理解句子。

(7)、分角色讀2—9自然段,邊讀邊想象這個松脂球形成的過程。

2、學習形成化石部分(10—12自然段)

(1)、過渡:松脂球的形成我們都瞭解得很清楚了,但松脂球並不等於琥珀,琥珀應該是古代松樹脂的化石,下面我們繼續來了解一下由松脂球變成化石的過程。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10—12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松脂球成了化石的原因。

(3)、學生彙報,教師歸納松脂球成為化石的原因(學生邊説教師邊隨機出示課件)

指名讀相關句子體會漫長的變化過程:“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時間一轉眼過去了。”“又是幾千年過去了,”“陸地漸漸沉下去,海水漸漸漫上來,”“水把森林淹沒了,樹腐爛了,”“剩下的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

(4)、[課件出示動畫——松脂球化石的形成過程]

a、我們知道了由松脂球形成化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下面我們就來展開想象,看看整個形成過程是如何變化的?

b、出示松脂球化石的形成過程的動畫課件,激發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

[意圖:在已有的文字教學的基礎上,再次用動畫展示琥珀完整的形成過程,讓想象,畫面,文字完美統一,更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c、教師小結,過渡:我們知道了琥珀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是一種地殼運動、滄海桑田鉅變的結果。那這塊琥珀又是怎樣被人發現的呢?

3、簡單瞭解琥珀的發現過程

(出示課件,指名反饋)

4、複述故事過程

先同桌之間交流,再指名全班複述,然後完成下面説一説的練習:(課件出示練習)

a、琥珀是由松脂球變成,推測出( )

b、琥珀中有蒼蠅和蜘蛛,推測出( )

c、蒼蠅和蜘蛛的腿的四周有好幾圈黑色的圓環,推測出( )

d、琥珀是海灘上發現的推測出( )

[意圖:這一環節可以讓教師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也能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歸納概括能力。]

5、學習瞭解琥珀的科學價值部分(18自然段)

a、教師導入,請同學們快速默讀最後一段

b、默讀思考:科學家研究這塊琥珀有何科學價值?

c、指名反饋後,出示課件

d、齊讀最後一句。

[意圖:精讀課文這一板塊是本堂課最重要的一環,這一環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看、讀、思、議、畫等手段,教師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力量,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逐步瞭解琥珀的形成過程以及條件,體會科學家合理的想象。]

(三)、談收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瞭解到了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及時給予一定評價)

(四)、總結全文。

(五)、佈置課後作業:收集了解一些其他化石的形成過程,如: 恐龍、大象等。

[意圖: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執教的題目是《分數的初步認識》。

一、 説教材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91頁到93頁內容。

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掌握了萬以內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無論是意義,還是讀寫方法、計算方法,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材將分數的知識分段教學。本學段是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認識幾分之一。認識幾分之一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

二、説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觸過二分之一這樣的分數,但並不理解它的含義。分數的產生是從平均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學生生活中已經有這樣的經驗。例如,媽媽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給弟弟和妹妹,每人分得半個月餅。但學生不會用分數來表述。所以,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去獲取分數的相關知識。

三、 説教學目標

本節課有以下目標:

1、認知目標: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2、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經驗。

3、情感目標:通過具體事例,感受到數有整數向分數擴展,體會分數在數學和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根據教材的特點,我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情況,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結合具體圖形理解並描述幾分之一的含義。這節課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圓片、正方形和長方形還有線繩等教具和學具。

四、説教學流程

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一開始,由狗哥哥和狗弟弟分月餅的故事導入。在預習案中提到了,第一天,他們買了4個月餅,狗哥哥想要3個,狗弟弟不願意,引導學生們説出必須要平均分月餅,分得的同樣多,這樣才公平。在這裏強調平均分和分得同樣多。接着出示情境,第二天,2個月餅,每人分得1個。到了第三天只買了一個月餅,那每人分得多少?這個問題成為教學的出發點和矛盾產生的創生點,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説出每人分半個。由此導入新課,半個月餅怎麼用數來表示,引出今天學習的知識內容。讓學瞭解本節課要學習的知識,而且説一説通過什麼樣的途徑來達到這些學習目標。熟悉的分月餅的情境喚醒了學生對“平均分”的回憶,學生根據已有的認知基礎,讓學生自己創造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學生們各抒己見,有寫二分之一和一分之二2種寫法的,老師比較兩種不同寫法的相同之處,都有1和2,很容易理解了毎人分得的個數可以用整數2、1表示。由分數的演變過程讓學生了解數學上是怎麼規定分數的寫法的。強化二分之一的意義和寫法。

二、動手操作,構建新知

1、深入認識1/2

接着,我讓學生們用選擇自己喜歡的學具來自己表現出二分之一來,學生有用圓片的、有用正方形的,有用長方形和線繩的,我將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別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説一説它們的含義,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和同位交流,發現相同點都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不同點是平均分的圖形不同。看來,表示分數時一定要説清是“誰的”很重要。

這樣在學生動手動腦,交流分享中,豐富二分之一的表象,進一步感受到分數的含義。然後讓學生説説我們教室裏有什麼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的,加深對二分之一的認識。

2、動手操作自己創造一個分數

引導學生要想得到分數必須平均分某個物體或者圖形,讓學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學具,小組共同合作創造一個分數,先折,再畫。然後考慮這些分數都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創造出了許多的分數,讓同學們上台展示自己的分數,並且説説每個分數表示的意義。都是平均分成了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幾分之一。還有同學思維能力比較強,創造出了像八分之四這樣的分數。接下來就來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每個分數都有一條線和2個數字,這條線就是分數線,表示平均分。

下面的數字是分母,表示分了幾份;上面的數字是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幾份。就像母親揹着孩子,學生們就更加深刻的記住了分子和分母,也比較容易的區分。由此,讓學生更好的把握分數的本質屬性,同時在“做數學”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悦。

3、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我由小猴和小豬爭論誰吃西瓜吃的多出示比較分數大小的題目。

1/2 :1/4

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西瓜的圖片很容易就得出2分之1大,讓學生自己提問,然後自己總結出為什麼2比4小,2分之1卻比4分之1大呢?學生説出了平均分的分的份數越多,其中的一份越小。接着再出示8分之1.

總結出分子是一的分數比較大小的基本方法。再由一條紙條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進行比較,內化對整體1的認識。

五、 聯繫生活,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先讓學生看德國國旗,健身器材,巧克力上面藏着的分數,然後讓學生説説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出現過哪些分數,學生説出了,吃一個饅頭或者一塊麪包或者一盤菜的幾分之幾。體現了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四)課堂小結,延伸鋪墊。

講到這,這節課接近了尾聲。我對學生的課上的表現給予積極的評價。(出示8支鉛筆)先把8支鉛筆的1/8獎給發言積極的同學,每人獎勵幾支鉛筆?再把8支鉛筆的1/4獎給遵守紀律的同學,每人獎勵幾支鉛筆?通過獲得鉛筆的支數不同活動,學生了解分數不但表示一個物體的一部分,還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一部分,為今後理解分數的意義做好鋪墊。

最後,在這種獎勵的愉快氛圍中進行全課小結。我讓學生説一説: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有利於建立完整的認知機構。

根據教學的基本要求,我設計了三組練習。第一題,填分數。第二題是比較分數的大小。第三題是拓展題,供學有餘力的同學做。這幾道練習題形式不同,強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利於對知識的鞏固。

六、説學習評價

這節課我採用自我反思評價,師生互相評價的方式,有利於建立學習自信心、主動性,體現評價的多樣性,發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板書主要是由我的書寫和學生的作品組成的。突出重點,克服了課件上沒有完整板書的弊端。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分析

《我們都是公民》是粵教版教材初二第五單位第一課的內容,第五單元式初二下冊的單元,學好本課既有助於瞭解以後各課的內容,更有利於從總體上把握各課之間的內在聯繫。本課內容是本冊書的理論基礎部分,學好本課知識對掌握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以及憲法的作用相當重要和關鍵。

2.結構分析

本課題的主題是講述公民身份的內涵,圍繞這個主題,全文分為兩個部分、三個小節:

第一部分(第一、二小節):簡要地説明公民身份的確認和公民

身份的內涵。

第二部分(第三小節):從四個方面指導學生樹立公民意識。

3.邏輯關係

我是中國公民——公民與國傢俱有的法律關係——我們如何提高自己的公民素質。

4.目標分析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初二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掌握法律所規定的“公民”身份的含義,瞭解自己所具有的中國公民身份,並懂得運用相關的法律規定去分析一些與公民身份有關的情境問題和簡單材料。

②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園”中的“情境研討”文例分析等活動,觀察、分析、思考公民的內涵,對怎樣樹立公民意識進行剖析。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自主學習和引導性教學,喚起和強化學生對自己中國公民身份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增強法律觀念,養成學法、守法、護法的好習慣。

5.教學重、難點

本着初二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一些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重點——公民身份的確認與公民身份的內涵

本課的課題是我們的公民,要講好這個問題就要從公民的含義、國籍的含義以及公民資格的確認這幾個角度入手,明確公民的含義以後展開公民的內涵的講解,在講公民身份的內涵時,不僅講公民身份表示着個人與國家的法律的關係,更要重點講公民具有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權利義務,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權利,這一重點講解為以後學習第2、3課奠定基礎。

②難點——如何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

這一難點不是理論知識上的難點,而是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難點,學生的公民意識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因素,難就難在學生如何培養公民意識,並把它落到實處,在突破時,我準備從公民與國家、社會的關係上來展開説明國家的安危、社會的穩定對公民的積極作用,從而培養這種意識。

二、學情分析

我認為對學生的分析很重要,不瞭解學情就無法對症下藥,我任課的初二兩個班級層次明顯,一班學習氛圍較好,學生整體素質較高,接受較快,但學生普遍發言不積極,我在教學中主要引導他們把知識拓寬、學精,引導他們積極發言;二班的尖子生較少,中等偏下的較多,我認為對他們的教學主要抓牢基礎,適當擴展,尤其要培養一部分差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方式

1、教法分析

我們知道政治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問題引入法、討論式教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並與下面的教學模式緊密聯繫,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教學模式:疑—解—導—悟

疑:疑問。疑從何而來?一是教材之疑;二是教師設疑;三是學生質疑。“疑”是教和學的先導和起點。

解:解答。誰解?誰答?解什麼?答什麼?一是教師解疑,解教材之疑,解教師設疑,解學生質疑。二是學生答疑。答教材之疑,答教師設疑,答自己之疑。這一環節注重學生常規知識的掌握,重視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

導:引導。導什麼?導學,導思,導解,導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導課堂氣氛,導思路開放,導思維靈活,導知識深化,導認識昇華。這一環節注重培養思維的創新,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

悟:悟知,悟理。悟是解和導的結果,是課堂創新教學的歸宿,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知識深化,認識昇華,會學會用的重要表現。

3、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本課對初二學生而言,理論性較強,知識難度較大,我在教學中會採用多媒體教學,一方面可以採用大量的事例,增強教學直觀性,把抽象內容具體化,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四、學法分析

現代學習方式適應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開放體系。針對我所任課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對他們進行這集中學習方法的培養:一是以學案為載體的自主學習法,重在突出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二是以問題為載體的探究學習方法,重在培養學生自覺發現問題的能力。三是以活動為載體的合作學習法,重在培養學生溝通、表達、競爭、合作的現代學習意識。

五、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故事:“探究園”中的“情景研討”

〔問〕以上説法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這裏出現的問題補要求學生回答,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帶着“疑”進入新課,在教學中來解來悟。

第二環節:講授新課

〔多媒體展示〕我們都是公民

(一)公民身份的確認

〔問〕什麼是公民?

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內容,找出公民的含義

結論: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

深化理解:這個概念有兩個要點:一是個人具有某國國籍就是該國公民;二是公民是按照國家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個人。

〔問〕公民與國籍

關於“公民”與“國籍”兩個概念都比較抽象,只需要學生識記即可。

〔問〕我們一出生就具有公民資格嗎?

參照第五頁“小鏈接”學生討論後明白:如果父母雙方或一方是中國公民,在中國的領土上出生,那麼一出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

〔多媒體展示〕鞏俐已加入新加坡國籍

〔問〕她還是中國公民嗎?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參見相關的法律規定:我國法律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因此,她已不是中國公民。

回顧“探究園”中的“情景研討”中的問題,此刻,學生基本能準確的判斷。

活動:新聞回放—當中國遊客被困國外機場

分組討論:中國遊客為什麼能順利擺脱困境?你對此事有什麼看法?

小組代表發言:

結論:我國公民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義務,這些權利的享受沒有地域的限制,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條件下,只要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國家都要義不容辭地提供保護和幫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公民身份的內涵—

(二)公民身份的內涵

⑴公民身份表示着個人與國家的法律關係。

⑵作為公民,我們具有國家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公民的權利和公民的義務。

⑶作為公民,我們享有平等的權利。

結合具體事例説明。

〔多媒體展示〕錢學森事蹟

從錢老的身上你感悟倒了説明?

引導學生感悟: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公民,應樹立國家觀念,培養民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問〕做一個好公民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後:

(三)樹立公民意識,做合格公民

⑴要樹立國家觀念(要有愛國意識)

⑵要培養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識

〔多媒體展示〕材料

〔問〕人們為什麼回讚揚那個孕婦?那個偷孕婦提包的人為什麼會受人唾罵?

〔問〕什麼是道德?為什麼要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通過事例分析使學生明白:道德是規範人們行為的一種基本行為準則,它對於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每個公民應自覺用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⑶要增強法律意識,遵守國家法律。

〔多媒體展示〕材料

〔問〕是什麼幫助青年討回了公道?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這樣的事例?

由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法律是國家和生活的“衞士”。國家的治理離不開法律,公民的生活也離不開法律,每個公民都要知法、守法,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利和自由,自覺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

第三環節:本課小結

和學生一起回顧這節課的知識

第四環節:自我檢測

六:板書設計

我們都是公民

(一)公民身份的確認

(二)公民身份的內涵

⑴公民身份表示着個人與國家的法律關係。

⑵作為公民,我們具有國家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公民的權利和公民的義務。

⑶作為公民,我們享有平等的權利。

(三)樹立公民意識,做合格公民

⑴要樹立國家觀念(要有愛國意識)

⑵要培養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識

⑶要增強法律意識,遵守國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