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語文知識>寫作指導>

2015年應用文寫作基礎知識:結構

寫作指導 閲讀(3.35W)

應用文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文體,是人們傳遞信息、處理事務、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應用文還用來作為憑證和依據。

2015年應用文寫作基礎知識:結構

【結構】

1. 結構的含義

結構是指文章內部的組織和構造,是作者按照主題的需要,對材料所進行的有機組合和編排,又稱謀篇佈局。文章的結構具有兩重含義:一是宏觀結構,即文章的總體構思、大體框架;二是微觀結構,即對文章的層次、段落、開頭、結尾、過渡、照應和主次的具體設計。

作用:

①使文章言之有體。“體”指體裁。應用文在長期的寫作實踐過程中,大都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結構形態,也叫程式。

②使文章言之有序。合理安排結構,就是根據一定的思路,將零散的材料組織起來,使之條理清楚,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③使文章言之成文。通過精心安排結構,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從而增強其可讀性。

2. 安排結構的原則

①要服從表現主題的.需要。主題是作者的寫作目的、意圖的體現,結構必須服從主題的需要,為表現主題、突出主題服務。例如怎樣安排開頭與結尾、怎樣劃分層次與段落、怎樣設置過渡與照應、怎樣確定主次與詳略等等,都要圍繞主題進行。這樣,才能使文章組成一個嚴謹周密、內容形式統一的有機整體。

②要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繫。應用文是對現實生活、客觀事物的反映,客觀事物總有一個發生、發展、結局的過程,作者對它的認識也遵循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性,也就表現為文章結構的基本形式。

③要適應不同文體的要求。文體不同,結構的樣式和要求也會不同。應用文不同於文學作品,不同類型的應用文體結構方式也存在着區別。

3. 結構的要求

①嚴謹自然。指文章結構精當嚴密,順理成章。要求作者思路清晰,思維嚴密,以主旨貫穿全文始終,不枝不蔓。層次段落的劃分要恰當,組織嚴密,聯繫緊湊,脈絡暢通,行止自如。過渡和照應要自然,不能刻意的雕鑿,更不能牽強拼湊。

②完整勻稱。指文章各部分要配置齊全,比例協調,詳略得當,完整合理,重點突出,符合格式要求。如文章一般都有開頭、主體和結尾三部分,三部分比例要協調,主體要內容充實,不能虎頭蛇尾或尾大不掉;對並列內容的處理,要注意處理好詳寫和略寫的關係,以保證結構的完整和勻稱,使之渾然一體。

③清晰醒目。大多數應用文不要求行文曲折波瀾,而要求綱舉目張、清晰醒目,以便讀者把握要領或貫徹執行,所以常採用加小標題、寫段首撮要、條目式等形式。這在一些法規性文體中最為明顯。

4. 結構的內容

①層次與段落。層次是文章中作者表達主題的階段和次序,是文章內容展開的次序。層次體現了事物發展的階段,是問題的各個側面和作者思維的過程,又稱為“意義段”、“邏輯段”、“章”、“節”等。段落,又稱“自然段”,是組成文章、表達思想最基本、相對獨立的最小單位。段落的形式是層次的再分割,是文章意思的間歇或轉換,以換行為為標誌。兩者有明顯的區別,層次側重於內容的劃分,段落側重於文字形式的表現。有時一個段落恰好是一個層次,有時幾個段落表現一個層次或一個段落內有幾個層次。安排層次有兩種模式:

(1)縱式,即思路縱向展開的結構方式。具體有兩種類型:時間順序式和邏輯順序式。前者是按照事物的生產流程、事情或事件的發展過程或時間的先後順序安排層次。需要注意的是,採用這種結構方式,不能事無鉅細地記流水賬,要抓住事物發展的關鍵環節。邏輯順序關係是按照事理內在的邏輯順序安排層次。這種邏輯關係表現為:現象——本質,原因——結果,宏觀——微觀,個別—一般等。按照這樣的關係先後為序、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地安排結構,就是邏輯順序。

(2)橫式,即思維橫向發展的結構方式。表現在形式上,它是把整體劃分為若干相對的層次,各層次之間互不交織、平等並列,從不同方面和角度共同揭示了事物的整體面貌和主旨,或按照空間方位的變換,或按照材料的不同性質和類型,或按照問題的不同側面等。這種結構形式,在應用寫作中運用很廣泛,述職報告、調查報告、總結等均可採用。

②過渡與照應。過渡是指層次與段落之間的銜接與轉換,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啟下、穿針引線的作用。照應是指文章內容的前後呼應和關照,可以使文章結構周密嚴謹,渾然一體,還能使某些關鍵內容得到強調,突出主題。

一般情況下,當內容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時、意思轉換時以及表達方式變化時,需要安排過渡。過渡的形式有段落、句子或詞語。如上下文空隙大,轉折也很大,常用過渡段連結。上下文空隙小,多用提示性的句子,如公文中,常有“特此如下通告”、“現將有關事項告知如下”、“為此,特制定本條例”等作過渡。在意思轉折不大的情況下,多用關聯詞,如“因為”、“所以”、“但是”等作為過渡詞。

在應用文中,常用的照應方法有:

(1)首尾照應,即在文章的結尾處,把開頭交待的事或提出的問題再次提起,有的進一步加以概括、歸納、補充,如論文、總結、調查報告等。

(2)文題照應,即指在行文中時時照應標題,對主題加以強調、提示。如大多數公文標題中都包含着“事由”,文章內容自然要與標題相照應。

(3)文中照應,即文章自身前後內容間的照應,如某些細節和問題在行文中不斷被提起,這樣能強化印象,更好地實現作者的表達意圖。

③開頭與結尾。開頭是全篇文章的第一步,可以起到統領全篇,展開全文的作用。結尾是全文的收束和結局,能幫助讀者加深認識,把握全篇,達到預期的寫作目的。

常見的開頭方式有:

(1)目的式。就是將寫作的目的和意義直接説明。一些公文常用這種方式,常用介詞“為”、“為了”領起。

(2)根據式。就是開頭闡明撰文的根據,或引據政策法令和規定指示,或引述全文,或引據事實和道理,常用“根據”、“按照”、“遵照”等領起下文。

(3)原因式。就是以交待行文的緣由作為開頭,常用“由於”、“因”、“鑑於”等引出原因或簡述某種情況作為原因,再引出寫作目的。

(4)概述式。就是在開頭部分對文章內容的背景、基本情況、主要內容加以概述。採用這一方式,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5)結論式。就是將結論、結果先作交待,再由果溯因。

(6)提問式。就是開篇提出問題,然後引起下文,常見於調查報告的寫作。

(7)引述式。常用於有具體規定格式的文體中,如“合同”,或引述下級來文、上級指示精神,或有關政策法規,以此作為撰文的依據。如批覆、函等常用這種方式。

常見的結尾方式有:

(1)自然收尾式。就是在主體部分寫完之後,事盡言止,自然收結。

(2)總結歸納式。指在主體寫完後,對全文的主旨進行簡要的概括,總結全文。

(3)強調説明式。是在應用文的結尾處,對全文的主旨意義、重要性進行強調,以引起讀者的注意。

(4)希望號召式。就是在結尾部分提出希望,發出號召,展望未來,以鼓舞鬥志。

(5)專門結尾用語式。就是在結尾處,採用特定的用語結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