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知識文庫>專業資料>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精選22篇)

專業資料 閲讀(2.85W)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一、教學集體反思的意義

1、認識和改變自己

這種學習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變性格這個議題基礎上思考的,通過對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達到認識自我和改變自我的目的,集體反思學習最終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思想、行為和性格。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有意識到潛意識和下意識,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認知、理解、學習、行動、習慣的過程。集體反思學習的方法可以實現這個過程,讓優秀變成一種習慣。

2、培養良好思維模式

集體探討是打破思維定勢、突破思維侷限的有效方法,我們每一個人的思維有其侷限性,這是我們的成長、教育、經驗、學習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而且一旦擁有就會固化從而變得根深蒂固。有時候大家不能理解別人不一樣的想法,而這種不一樣的想法就代表了不一樣的心智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通過反思學習可以修正我們的思維模式和心智模式。世界應該是多元的,也允許不同的聲音,我們應該包容各種思想和思維。

3、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這種解決和分析問題的思路做法毫無疑問可以鍛鍊和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我們循着這種思路可以徹底找到問題發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預防問題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與企業中所倡導的全員持續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謀而合,不論是理念還是方法,都是一脈相承,只是集體反思學習有更進一步的深入。

4、掌握一種學習方法

反思作為哲人們的工作方法,越來越被我們普通人來使用,特別是管理者。反思是經驗學習的工具,經歷必須經過反思,才能昇華為經驗知識。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中,但對思想的思考還是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精選22篇)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精選22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

歲月如斯,時光流逝,一個學期又準備過去了。在第16周學校舉行了第二次綜合測試,現改卷、評卷工作已完成,學習成績總的來説不夠理想,為了在期考時能取得較好成績,對前一學段的的教學工作進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一、基本情況

段考時我所教的八年級五個班差距不是很大,其中考得最好的A班和考得較差的D班差15個百分點。第二次綜合測試時,我所教的班級人數為241人,總分為16756,平均分為69、53,極格人數為190人,及格率為78、84%,優秀人數為78,優秀率為32、27,三合率為180、74。五個班成績參差不齊,成績最好的班級和未位的班級差了35個百分點。B班得第一主要是不及格人數少,剛有6個不及格,加上班級人數最少;而D班是全年級尖子生最多的一個班,但尾巴特長,從我接手以來,任何一次考試都不及格的學生,固定有10個,嚴重影響他們班的整體排名。

二、得的方面

1、認真備課。雖然從教十幾年了,仍覺得備課難度大,畢竟教材經常更換,學生也不一樣,因此,在上每一節課前,我都能按照教學目標認真備好課,既備教材,也備學生。在授課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能及時記下來,以累積經驗。

2、能經常找學生談心。在每次考試,測驗及授課過程中發現問題能及時找學生談心,無論是尖子生或學困生。如C班的陸大有同學,本學期以來,上課總是心不在焉,又喜歡與鄰桌的同學講話,屢次被我點名。學習成績除了歷史每科考得均好,我意識到他可能對我有意見,找他談過兩次後,收斂了好多了,成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A班的陸朝明同學,人很好動,愛搞小動作,上課不聽,又説話,不做練習,學習成績差,他媽媽天天來我們學校送牛奶,我用她媽媽例子教育他,他改了不少,收效較大。

3、儘量多用多媒體上課。歷史述説的是過去的故事,與學生生活的年代久遠,理論性較強,在教室上和去多媒體教室上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如本學期上的第17課是文化課,課本蜻蜓點水,我精心製作了課件,播放了視頻畫面: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炸形狀,神舟五、六、七號發射過程,阿波羅成功登月等,學生很感興趣,又得以掌握課本內容。

4、能多聽同組老師的課。到目前為止,我聽課節數為18節,其中有一大半是聽歷史課。新課、複習課都聽,在聽課過程中受益非淺,如要注重學生的課堂筆記,生不做的要督促他們做;上課要有連貫性,整體性;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參以到課堂教學中來,而不是老師唱獨角戲;要多鼓勵學生,課堂秩序活而不亂等。

三、失的方面

1、對教材挖掘不深。備課時對每課文的三維理解浮於表面,上課時只是知識簡單羅列,想講深一些題目,學生又不喜歡。我也就不講,事實上該講的還是要講的,學生以後會慢慢習慣。

2、對學生輔導工作不到位

(1)對尖子生

每個老師都喜歡尖子生,我也不例外。但我對他們的關注不夠,某班的某個尖子生成績下降,沒得及時找他們談心,分析成績降的原因,幫助其樹立信心,沒能找時間對他們做難題的解題思路指導。上課時有個別尖子生不聽課也不提醒,任他們放任自流,導致成績下降。對他們提的意見不能夠充分採納,以致他們個別對科任有看法。

(2)對學困生

每個班都有厭學的學生,特別是男同學,每個班都有七、八個,上課紋絲不動,每篇課文都是白白的。他們就是每次考試不及格的對象。偶爾能鼓勵他們,偶爾能找他們談話,偶爾授課時能督促他們做課堂筆記,但多數時候是對他們忽略,有時心情不好還説了一些傷害他們自尊心的話,使他們對歷史更煩感。

3、教法呆板。95%的課是在教室上的,

很少用多媒體上。歷史課內容豐富多彩,用多媒體上,效果多好,學生對與課文有關的影片、視頻、歷史圖片很感興趣,但我在教室上,僅對課文作了一些補充,不能耗夠吸引學生,對學生的引導、啟發不足,導致(包括尖子生)能力難提高,考試時難題易丟分。

4、沒能更多的向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學習。如莫老師上課時內容的過渡做得佷好,環環相扣,聽她的課是一種愉快的享受;覃老師授課時很仔細,把課文內容豐富了較多內涵,利於學生的應試能力的提高;方老師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指導較到位。她們的課我聽得較多,但總是不能夠很好的內化。

5、佈置的練習量少。每兩週才改一次作業,不是每個單元都能測驗,無法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每次作業都有不少學生不交作業,我也不理,讓他們形成不交作業這個不良習慣,導致一些學生考試老是不及格。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1、加強學習,學習新課標下新的教學思想,注重重答題技巧的指導。

2、挖掘教材,進一步把握知識點和考點。

3、多聽課,學習同科目教師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

4、加強尖子生的培養、差生的轉化工作力度。

5、多用多媒體上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2

歷史學習是一個由小見大,日積月累的過程,初二的學生雖然已經初步具備解決歷史問題的歷史觀察和歷史思維能力,但是還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歷史知識體系,因此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針對這種情況,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避免大而全的問題設置。我的具體做法是化整為零,把問題的難度放緩,讓學生在逐步探討的過程中解決難題。例如關於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為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可以細化為以下問題:

1、鴉片戰爭結果如何?

2、鴉片戰爭時中國的經濟、軍力、武器、士氣如何?

3、如果林則徐沒有被撤職,中國還會戰敗嗎?

4.當時的中國人有沒有認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為什麼?你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5、綜上所述,你認為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通過化整為零的方式,步步為營,環環相扣,避免了課堂上“只見學生在活動,不見學生有體驗……”的現象,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出來了,課堂效率也提高了。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3

一、課前備課兼顧學法

備課就是對教學各環節的策劃,也是教學中的起始環節,它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為使學法指導既具針對性,又具實效性,必須在備課中兼顧學法指導,並對此作精心設計,這是搞好學法指導的先決條件。

(一)揭示知識體系

布魯納説:務必教給學生以基本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必須對教材的知識點加以組織或重組,使歷史知識結構化,並最大限度地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這樣就可以把龐雜、散亂的歷史現象變得簡化、序化、網絡化,使之構成一個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這是學生宏觀上把握歷史規律及時代特徵的前提條件。

(二)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掌握探求歷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從而為提高歷史認識創造前提條件。

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根據典型材料改進教學設計,加強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指導,這是學好歷史的基礎之一。例如,《鴉片戰爭》的備課中,傳統的教學設計是:

1.戰爭前中西方社會的對比。

2.鴉片的輸入及危害。

3.中國的禁煙運動。

4.第一次鴉片戰爭。

5.中國戰敗的原因分析。這樣的組織雖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不能使學生掌握歷史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也就是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

如果改為這樣的設計:

1.中國落後於西方的根源是什麼?體現了什麼樣的哲學原理?(傳授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

2.林則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為何稱之為民族英雄?(傳授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理論。)

3.當時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鋭,人民羣眾為何會支持林則徐的禁煙鬥爭和以後的抗英鬥爭?

(傳授階級矛盾服從於民族矛盾的原理。)

4.是否可以認為沒有禁煙運動就不會發生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傳授偶然性與必然性辯證關係的觀點。)

5.是否認同“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是必然的”觀點?(傳授現象與本質辯證關係的觀點。)

6.“落後應該捱打”、“落後必然捱打”的觀點中,你贊同哪一種?為什麼?(引導學生理解歷史定論。)通過這樣的“政史結合”,既加強了方法的指導和理論的傳授,又為學生的學習與思考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對教中的非重點內容當然也不能忽視,因為隨着問題分析角度的轉換,重點與非重點也將隨之發生變換,備課中要加強知識點的概括、歸納、綜合等,以理順知識線索,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

(三)注重學法指導的整體性和形式的多樣化歷史教學的內容包羅萬象,因而學法指導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節、不同的內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導。學法指導必須滲透於每一節課堂教學之中,從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強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學習,這就是所謂的整體性。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也不是隻有一種途徑,這就需要在學法指導中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如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選輯典型史料以供學生閲讀思考和討論,提供歷史定論要求學生整理歷史知識等。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定能使學生的歷史觀得以加強,使歷史學習的方法得以掌握和應用。

(四)以典型材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動力是能否學好歷史的根本問題,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有關材料,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學科在這方面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備課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具體可以從四方面着手:

1.利用直觀手段(如實地參觀、圖像資料等),以生動傳神的課堂描述、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繫、合適的鄉土材料等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情感教育。

2.利用著名歷史人物的優秀業績、高貴品質、治學態度等——進行意志品格教育。

3.史論結合,傳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進行方法論教育。

4.利用典型材料,培養學生正確而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進行思想素質教育。學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現出崇高的責任感,學習知識、鑽研學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覺性。

二、課堂教學滲透學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諸多環節的中心環節,它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傳遞與反愧情感交流和行為相互作用的主陣地,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需要通

三、課外輔導點撥、強化學法

一方面課外輔導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學生對課堂教學中教授的學法,去實踐或自我探求學法一般也要在課外進行,因此,課外輔導中點撥和強化學法是學法指導中的又一重要步驟和手段。

(一)提供實踐材料

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傳授的有關學法,向學生提供有關預習複習的內容或提綱,提供精選的歷史材料或有關學法指導的參考書籍等。

(二)教師設疑與學生質疑相統一

教師的設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關鍵部分提煉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適合學生實際水準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去爭論,同時向學生示範切入問題的角度。學生的質疑是指鼓勵並指導學生多問“為什麼”,並要求做到質疑要注重前提,解決要注重方法,以此來促進學生做到“學思結合”。

(三)細緻地做好解題指導

發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知識、理論,同樣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訓練和指導。

首先是審題能力的指導。通過指導來提高學生對與習慣表達不一致的已知條件的等效轉換能力,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無效信息,提煉有效信息的揚棄能力等。

其次是深刻理解題意的指導。通過指導使學生對問題外露的能分清題型、要求、限制等,對問題內藏的能找準切入角度、分析層次及所用的知識點、理論或歷史規律等。

再次是指導學生養成反思答題過程的習慣。主要是反思答題是否正確、全面,以此來不斷提高學生思維的縝密性、辯證性和創造性。

當然,學法指導是一項長期而又細緻的工作,有些步驟或做法在具體的操作中並無課前課後之分,只不過是各有側重而已,學法指導的最終目的還是在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學習,使之對知識的掌握更具廣度,對知識的理解更具深度,對知識的應用更具創造性。筆者堅信,學法指導貴在堅持,重在方法,如果大家共同來重視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4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當教師面對課程改革的各種新理念,教學反思更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為歷史教師,我在教學環節、課堂評價、教學專業化等方面都進行了反思,下面簡單説説在教學環節上的思考。以往歷史課堂上主要環節是複習提問,導入新課,新課講解,小結,練習等,授課教師往往從這些環節入手,評課教師也要評價環節是否齊全等,而事實上,這種模式本質上是學生圍繞教師的思維走,忽視了學生的發展。新的課程理念要求以發展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個性特徵、情感體驗等,因此,我在歷史課堂上嘗試了以下教學環節:

1、課前5分鐘快速閲讀教材,好處:

一是彌補學生課外很少看歷史教材的缺憾,使學生能大體瞭解本課將學習哪些內容,改變過去的盲目性、被動性;

二是培養學生讀書習慣。

2、學生彙報課外查閲的資料,約10分鐘。好處:

一是增強對歷史的興趣;

二是培養蒐集整理資料和表達的能力;

三是有利於學生間知識分享和自信的培養。為了不給學生增加過多負擔,同時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把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學生共同查閲一課內容,這樣,每學期,每個學生都能查閲兩節課的課外資料。

3、教師點撥重、難點,約10分鐘,好處:完成本課的課程目標。

4、疑難問題解答,約8分鐘,好處:

一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二是解決學生的困惑問題。

5、小結,約2分鐘,由學生自己總結,好處:

一是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二是明確本課學習內容。

6、訓練評價,約5分鐘,好處:

一是鞏固本課內容;

二是對學生做以正確評價。

通過這些環節,學生由主要聽講,偶爾發言,轉變為讀書、查閲資料、展示自我、疑難質疑、互相交流、知識分享、共同進步。教師由主要講授到查閲資料、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增強課堂調控能力。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5

1、初二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但也有抽象思維的要求,知識面狹窄,個性突出,要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予以肯定,巧妙引導,激發學生敢想敢説愛説的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本課教學主要注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着眼於學生學習方法,學習思維,學習習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力圖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實現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轉變。

3、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做到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構建新的教學結構。以孫中山為主線,貫穿全課,突出孫中山的任務形象,同時又使辛亥革命這一歷史事件對中國歷史的功績更加清晰。尊重歷史,求真求善。合理使用課程資源,注重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運用。重視師生互動,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4、教學時利用多媒體播放國慶閲兵式片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探究式學習提供契機;在瞭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時,學生在小組間交流,引導學生學會讀書,學會歸納;在對三民主義的分析中,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問題;在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的分析中,通過材料教會學生分結合資料分析歷史事件的方法,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討論,培養團隊意識,以達到互相啟迪,相互幫助的目的,同時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5、在課堂的延伸中,通過對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教訓以及啟示的認識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對具體史實有較深層次的認識。通過談課後收穫,使學生認識到歷史不是孤立地存在於過去,而可以為我所用,從而樹立為民族強大,為祖國發展而努力學習的人生理想,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但是,在教學設計中和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的問題設置不一定恰當,引導方式也有待改進,學生參與的空間不夠大,教師講的過多。另外,本課內容頭緒眾多,一節課內既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培養能力,又要實現教學目標顯得有些倉促,這些都需要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6

《洋務運動》是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邁出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國近代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

現在,我主要想分析一下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之處,以便以後的教學改進。

首先,在本課的知識方面,雖然我把具體的知識點都設計到了,但卻忽略了知識之間的聯繫性。另外,雖然具體的知識點都有了,但是卻缺乏一根能把他們聯繫起來的主線。如果這個做不好的話,即使學生在課堂上把知識都記住了,但出了課堂,或者時間一長,由於線索不夠明確,學生的印象不深,也會很容易的忘掉,這一方面還是需要我特別加強的地方。

第二,就是在重點的突破上。在以前的講課中,我都非常注重重點的突出。洋務運動的內容是本課的重點,而重點不僅僅是説給學生,或者把知識點明確的呈獻給學生,而重點在“突破”兩個字上。讓學生明白才是我們的根本目的,所以在以後教法的設計上,應該特別的下工夫,這樣才能在每節課的重點中有所突破。

第三,是在課堂的管理上。這也是我這一年來一直努力的方向。在這一節課中,我就做得不是很充分,這是我今後要特別注意並不斷改進的地方。另外,在以上問題的基礎上,我還注意到另外一個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地方,那就是教師語言的選擇上,如果一個老師的語言做不到精煉且生動有趣,那就讓我們儘量做到簡潔有效吧,有效的提問,有效的語言引導都對整節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這些是應該是在充分的備課基礎上才能完成的。

第四,需要自己儘量去完成的就是資料的補充和引導,比如説圖片、小故事及相關材料等。為了方便教學,也為了學生的理解,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學案的設計和簡要的講解來儘量補充。再者,就是教師的精講方面。比如説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上,這就需要我們下很大的功夫。在洋務運動這一課中,我本來想讓自己儘量做到少講,可因此卻發現了更大的問題,那就是學生的水平畢竟有限,他們只是能找到一些簡單的知識點然後去記住它,卻做不到理解。而想要完成“理解”這個任務,還需要我們老師去教,去精講,重點在這些學生不理解的地方下工夫,或者是在整節課的總結上用力,我想,課堂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這也是我講完這節課後的一點思考吧!通過講《洋務運動》這節課,我覺得自己今後的任務還是非常重的。

課堂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是急不來的。在學校的關心及本教研組的幫助下,我有信心,一定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及專業素質。不斷的反思是我們每個老師都必須做到的,在反思中不斷成長也是我的一個重要目標,我相信我能做得到!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7

教後記由於本課直接從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講起,而對紅軍前四次反圍剿的情況一點未作交代。所以教師必須進行補充,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前四次勝利,第五次失敗的原因。本課的重點是紅軍長征的經過和遵義會議,難點是深刻理解遵義會議的意義和長征的意義。所以要講清紅軍長征的路線圖,理清課文內容;理解紅軍為什麼要進行長征的原因;還要講清遵義會議的背景,理解其重要意義,所有這些,都需要教師通過靈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通過本次課的課堂教學,經過反思,總結如下:

1.通過學生自主探究,豐富了本節課的內容,學生對於紅軍長征的原因、經過和歷史影響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同時也聯繫了現實,學生進行了思考,為有效掌握本課打下了基礎。

2.給學生比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間,能基本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特點和要求,並且收到了較好效果。

3.教師適時導學、導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圍繞教學目標,使用恰當的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資料,多途徑刺激學生思維,同時也不會造成視覺和聽覺疲勞。

4.關注到情感教育,在培養學生情態價值觀方面做了一定的嘗試,通過思考什麼是長征精神,學生充分認識到了長征精神的實質,在此基礎上由學生談感受,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昇華,也基本掌握主要知識點。

5.運用互聯網搜索技術,通過穿插音頻、視頻、圖片等多種手段,較好地再現了歷史情境,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實現了互聯網搜索技術與歷史教學的結合,師生共同重走長征路,課堂效果良好。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8

首先,用複習提問的方式導入新課。這樣導入的主要目的是:既複習了學生熟悉的舊知識,又便於教師點明本節課在本章中的地位,體現模塊教學的專題性。本節課我用的是學生熟悉的抗日戰爭的知識來導入,激活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從宏觀的角度認識抗日戰爭時期進入到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發展進程。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本節課在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這一專題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抗日戰爭,下啟人民解放戰爭

然後通過學生自主閲讀教材,讓學生藉助導學案解決基本知識點後組內交流,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增強了小組間的合作互助意識。在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了基本瞭解的基礎上,學生再次閲讀課本,提出合作探究的問題。老師針對學生質疑的情況作補充,提出拓展性問題。然後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分析歷史資料、圖表等得出結論,形成自己的觀點,並且交流展示,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體現了生命化課堂的“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基本要求。比如説重慶談判的背景,我讓學生結合課本中的歷史照片分析出蔣介石和毛澤東各自的目的。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到當時毛澤東等中共代表冒着生命危險前去重慶談判的超凡勇氣和心繫百姓的真摯誠意。這樣不僅解放了自己,更解放了學生,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由於《內戰峯火》這節課涉及到很多的地理位置和抽象難懂的戰略部署,所以我用課件作為輔助手段,課件設計的原則是簡潔、實用。把它作為教材的輔助工具,目標是把原來晦澀、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生動。比如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既是教學難點也是教學重點。讓學生觀察地圖,在地圖中找出大別山的位置。學生從圖上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大別山是三省交界處,而這裏恰恰是國民黨統治既敏感又薄弱的地區。在大別山開闢根據地,東可威脅到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西可威脅到湖北重鎮武漢,並且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可以把將戰爭由解放區引向國統區。這樣就很容易的解決了“為什麼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開始?”一問題。在學生分析完的基礎上,我又用一個動態的示意圖把毛澤東的這一戰略部署形象的顯示出來,並作相關的補充,使學生對這個問題有了更透徹的認識和理解。使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一重難點問題得以突破和解決。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有教學設計與教學理念上的不足,對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夠。比如國民黨發動的內戰是一場非正義性的戰爭,而戰爭的性質則決定了國民黨註定失敗的的結局。對於這一問題,如果能引導學生分析出來,那麼課堂內容就會更加的飽滿、有深度。還有對用於課堂的掌控和駕馭能力都有待提高,比如在學生最後談完本節課的收穫之後,對學生作愛黨愛國的情感教育時,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感受,適時地找到恰如其分的切入點來昇華最後的情感教育,這樣就避免顯得呆板、老套。對於以上的問題及不足,自己還要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進行改進、完善。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9

如何提高課題效率,是我進行課堂教學的最基本的追求。每一節課我都要盡職盡責的去完成。課堂容量大,效果也感覺不錯,平時學生回答問題比較理想,隨着時間的推移,讓我越來越相信學生,總覺得學生都比較認真。可是通過近兩週批閲探究練習,讓我感到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過度相信學生,忽視了檢查效果,導致基礎比較差的同學存在着一些問題。

1、書寫不規範,太潦草,錯別字較多。

2、惰性心理較強,懶得動手,即使課堂一起討論處理的知識也懶得整理。

二、今後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書寫能力的培養,轉變學生的惰性心理。

2、多角度多層次的設問,提高學生的識記能力。

3、轉化待優生的差距,提高課堂效率,加大課堂力度。

4、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落實到每一個學生學習中,鞏固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能力。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0

一、內容的反思

教師的授課必先確定授課的內容是什麼,重點、難點如何把握,時間和內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深度與淺度相差懸殊,師生互動交流並非融洽,教法與學法相脱節的現象發生。通過對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課後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誤,可對下一知識點的教學產生催化的作用。有益的課後反思,可以使教學創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人的反思

教學的本質是交往的過程,是對活的活動,是師生通過課堂對活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造意義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的好與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與教學活動的人。教學活動中師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師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學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課堂的全過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並昇華到自己精神的需要。使學生自始至終都興趣盎然,精神飽滿地投入學習,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師、學生是否達到教學設計的情感狀態,有沒有更有效地途徑發展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方式的反思

授課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應包含課堂環境條件,(或是課堂氛圍)是否讓參與教學活動的人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是否提高、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教師激情是否高漲,學生學習熱情是否高亢,怎麼樣才能創造既有舒適感又有生活情調的高雅活動場所,同時,內容怎樣處理,順序如何調查,語言怎樣運用,教學手段如何利用,課堂結構如何佈局,學生興趣怎樣激發,師生互動交流平台怎樣構建等。

歷史學科的特點確定了歷史教學有創於其他學科,長期有效地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做好及時有效地反思。反思可以是課後,還可以是課前。如教學設計完成後,可以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設計?課堂效率是否高,學生會不會產生牴觸情緒,師生交流是否會順暢,授課的進度,內容與時間分配在實施過程中會不會產生不協調。同時,學生的反思也是課後反思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引導學生回顧一節課自己學會了什麼,有什麼缺憾,如何使自己的學習變得豐富而又有個性。

經過了三個反思,加之完善、優美的教學設計,使師生的教學活動產生一種“諧振”,課堂教學就會達到最佳效果,教師的業務成長“百尺竿鬥,更進一步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1

本學期即將結束了,按照教學計劃以及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已經如期完成了八年級歷史上冊的教學任務,現在期末複習工作也正順利進行。回顧這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想説的真是太多太多。下面就分幾個方面來説一説我在這學期教育教學方面的心得和體會,現總結如下:

一、精心備教,全面把握新課程標準

本人力爭在每節課前仔細研讀教材然後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案,在教每一節課前,精心準備、認真備課,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到教學中有的放矢,不打無準備之仗。從一學期的教學情況來看效果較好,學生的各項素質有較大的提高。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曾有一位前輩對我説:“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例如我在講授《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時候,這課的主題是“抗日戰爭”,教學難度比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為了上好這堂課,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準備有針對性地講。為了令教學生動,不沉悶,我還為此準備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條謎語導入新課。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當講完課的時候,我拿出準備好的錄音帶,讓學生觀摩學習。學生特別用功,教學效果十分理想。相反,如果沒有認真備課,課堂氣氛就比較沉悶,教學效果也不好。由此相比可見,認真備課對教學十分重要。為了這一目標,我做到了課前認真研讀教材,學習新目標,精心設計教法,指導學法,認真落實上課,作業,練習,複習,單元檢測等環節的工作,做到超周備課,作業全批全改,不定時抽查學生的背誦和記憶。通過單元檢測考察,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教學效果,使歷史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

二、培養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的源泉。我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主要是這樣做的:教學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輸式教學、不提倡死記硬背,教學中主要採用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從問題中學會自主學習。通過編寫歷史韻語或歌謠,要學生輕鬆識記歷史知識,難以忘記。如:阿古柏侵新疆,自立為汗想稱王。陝甘總督左宗棠,主張收復我新疆,1876率清軍,“先北後南”好方針,“緩進急戰”打敵人,收復新疆快人心。1884建行省,歷史意義大得很。在問題中儘可能的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使課堂更生動也能激發學習興趣。努力突出歷史教學的過程和方法,拓展歷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充分發揮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多給學生鼓勵和幫助培養學習自信心

由於本校學生基礎差,學習感覺難度較大,學習信心不足,有的學生成績不理想。這種情況我沒有急於求成,更沒有拔苗助長,而是從發展培養學生的興趣出發。適時給學生鼓勵,從多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用讚賞的目光看學生,相信這點不行那點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對有困難的學生耐心的輔導和幫助,鼓勵他們大膽的參與課堂。很多學生由怕歷史到喜歡,由差到好。開展課外輔導,課外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活動。如(1)歷史人物訪談:在學生學了長征知識後,讓他們去尋訪老紅軍。(2),交流歷史學習方法,經驗。(4),觀看愛國主義影視片:上抗日戰爭時,給學生推薦一些抗戰的影視片如《南京大屠殺》等。(5)學習方法,複習方法指導。(6)社會生活情況調查,在學完第二單元時,讓學生對本社區進行調查,從而培養了學生興趣,拓展其視野,並與同組教師交流心得。

四、轉變教學觀念,不僅教書而且育人

放棄老觀念和老思想,放手讓學生學習,讓他們在平等、輕鬆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在教學中還多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教給他們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愛心對待學生。

以上是本人對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的總結,工作中也有疏漏和不足,在以後的教學中要不斷的努力,力求更上一層樓。

五、存在的不足

1、個人備課有時針對性不強,特別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備好的課不得不進行必要調整。

2、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得不夠到位,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成分還比較多。

3、課外活動的開展因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總體效果亦有不盡如人意。

六、今後努力的方向:

1、加強備課的針對性,努力服務於課堂教學和學生。

2、有意識地強化落實新課程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

3、實質性地開展課題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點具體的內容。

4、加強課外活動的指導和引導,做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夥伴。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2

本單元內容為“近代化的探索”,是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道路的過程,學習本課時力求讓學生對該單元內容形成整體的認識,並逐步學會辨證分析問題的方法。《戊戌變法》這一課是第二單元較重要的一課,此時正是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的階段,中國逐步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這一課是較難理解的一課,維新派為了興民權,發展資本主義,領導了戊戌變法運動,雖然沒有成功,但它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1、在教學目標這一點,緊承課標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達到三維目標,又要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2、在“自學檢測”題設計的主要思路是:針對學習目標進行設計,同時開啟學生思路,在上新課前讓學生做準備,查找相關的圖片與資料,為重點掌握“百日維新”內容打下基礎。

3、運用學習小組評價機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説中學,在爭論中加深理解,效果較好。

4、不足:學生對於戊戌變法的性質和影響還是理解得不好,部分學生其實是蠻想事的,聯繫到戊戌變法中的歷史背景是比較複雜,因為維新派依靠的是封建皇帝,但又沒有實權,掌權的是慈禧太后,所以戊戌變法中又牽扯到封建勢力爭權奪利的鬥爭。有學生在課後還問到什麼是資產階級,這些學生看來是學進去了,這一點就是平時成績相當好的也並非知道這個概念,理解其內涵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3

學會展示―――課堂落實之感想

隨着課改的不斷推進,使我們愈來愈認識到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課堂上學生的展示就是張揚學生的個性,通過學生的自主與合作讓其展示知識的同時展示出自己的智慧、展示出小組的成功、展示出班級的和諧與風采。

但是我發現我們的有些學生不是太主動的展示自己,例如:在昨天8、2的一節課中,由於是複習課,所以我的問題是一個整合性較強的問題,我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展示,(要求組內每一個學生都要展示)可是,事與違願,不知是問題有難度還是其它的原因每個組總有那麼1-2個同學被老師或組長督促才“被迫”展示,雖然經過老師的“點撥”這些學生展示了,但是他們是一種什麼心態?高興還是壓抑?

課堂既然是學生的,那麼對於他們而然,他們的展示應該是主動的、愉悦的、自豪的,應該是自我心靈的一次昇華,每一個學生只有珍惜每一次鍛鍊的機會,敢於表現自我,提高自己,才能鍛鍊能力。

若想成功,必須學會展示自己!有時候,自己優秀的一面是靠自己來展示的。它,源於努力;它,是走向成功的伴侶;它,是通向理想彼岸的舟楫!

學會合作―――課堂落實之感想

隨着課改的進一步推進,無論是學生的自主、合作還是展示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可是在昨天的抽測中,又讓我想到了很多―――

考試的內容都是試卷上的,題目不難,有的組相對來説還可以,可是有的組組長和組員之間相差甚遠,當然也存在一些客觀原因,總之,我認為組長的影響是很大的。例如:最初小組劃分時,房建亮找到我説,他們組的同學如何如何的不聽指揮等,我給他提了一些建議並讓他結合實際情況學會合作,他在學習、生活中不斷的探索、實踐,所以,很明顯他們組無論是上課、作業還是抽測都遙遙領先,這應該是真正的學會了合作學習吧。所以抽測成績無論那個層次的學生基本達標。可是有的組只是在課上的某些環節實行合作,還有可能流於形式,課下組內又“互不干涉”組長只是熱衷於自己的“事情”,這樣又怎麼能搞好合作學習?學困生不達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學會合作不僅僅體現在課堂,而且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生活、學會學習,讓每個學生體會到小組合作學習中,沒有個人的成功,只有小組共同目標的達成。當然小組合作學習並不是萬能的鑰匙,還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不斷探索更為有效合作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不斷髮展。,真是“紙上學來終覺淺,得知此事需躬行”啊。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4

長期以來,在我國曆史教育教學領域中奉行以知識傳遞為價值取向的教學觀,致使課堂中教師的講授成為主要的教學形式,輕視甚至否認學生主體活動給予素質發展的真正價值。隨着未來科技、經濟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的到來,為了確立學生主體活動在教學中的地位,我們將活動教學引入歷史課堂教學中,使傳統的教學過程發生一系列的變革,產生了以下新的特點。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特徵,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徵的“探究式”學習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並逐漸成為佔主流地位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對於改變過去機械的、被動的“灌輸式”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探究式”是萬能的嗎?

我們知道,學習方式的選擇運用,要受到教學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個性特點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教學實踐已經證明:

第一,並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合於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

第二,“探究式”一般更適合於智力好、主動性強的學生,而對智力一般、善於模仿思維的學生來講,教學效果就要差一些,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會嚴重脱離一些學生的實際,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第三,每種學習方式都有它顯著的優勢,也有其明顯的不足,很難檢測和評判孰好孰壞。機械的、形式化的“探究”會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有意義的“接受”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關鍵在於教師的運用是否符合教學實際。如果不顧實際,對於明明很簡單而不需要探究的,或者學生沒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識,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時髦”,就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事實上,現代教學的理論和方法,只能是在繼承傳統教學理論和方法基礎上的發展和創新。

引導學生探究現實生活的歷史淵源,可以綜合培養和考察學生的素質。首先,考察學生的調查能力,大多數學生都能夠較為順利的完成任務,並通過調查、訪問、上網等手段查找資料,有些學生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還到附近的宗祠參觀。其次,是考察學生動手能力,同是一份研究報告,由於學生的個性特徵不同,呈現出來的圖表形式千姿百態。再則是考察學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到最後解決問題。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5

隨着新課程的深入,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校園、社區、名勝古蹟、園林山川都可成為課堂。對於在這樣的大課堂中開展的學生活動,歷史教師要積極參加。

活動是展示教師才華,拉近與學生距離的有利時機。活動中教師的適時講解、點撥,都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可親可近,從而對老師產生信任,甚至產生崇拜。綜觀近年來的中學歷史教學,讓人憂思:歷史課極不受重視,被視作“副”課,學生認為學歷史是難記難背難思維,是政治説教,學生寧可多做一道數理化題目,多記一個英語單詞,也不願意多花一會兒時間在歷史上,學生對學歷史心生厭倦,興趣索然。我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1、教材內容的問題化

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

2、教材內容的結構化

教師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教師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教師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教學時,教師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首先,教師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説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

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場採用如下方法:開門見山、直接入題認真組織、全員參與形象化的語言,增強直觀性、情感性組織過程嚴謹、完整有序。從設計、準備實施到鞏固延伸,形成完整體系巧妙結尾、引人深思。

三、通過本課教學,我更深刻認識到老師在備課是不光備教材、課本,還要備學生。

課無定課,可以説有一千名教師就有一千種教學方案。通常意義上的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只能是對普通意義上的學生共性進行預先考慮,但教學對象的多變性與教學對象個體的複雜性出乎教師備課前的教學設想。所以,課堂上常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師一遇到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擺出師道尊嚴的架子來壓制學生,這恰恰反映出教師無能。而課堂上的閃光點往往體現在教師對這些問題的表現的機智上,而這些機智是我們寫在紙上的教案無法體現的。

教師要加強專業素質,拓展知識面,深挖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以不變應萬變,提高教學質量。

在學生眼裏,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説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6

在多年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初中生對歷史課存在着嚴重的厭學現象。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為歷史知識容易掌握,只要看書就可瞭解,用不着聽講,要考高分只要死記硬背即可。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把歷史學好。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不會厭學。

一、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講課生動,課堂氣氛活躍,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商朝歷史時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同學聽的津津有味,下課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的情況,誰害死韓非?是他的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李斯?是歷史上著名的鉅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學生自然聽得專注入迷。

三、比較分析法

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大多簡單雷同,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無論在航行的時間、規模、次數上,鄭和都要超過哥倫布,但為什麼哥倫布比鄭和的影響更大呢?鄭和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朝貢貿易違背了經濟規律,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哥倫布的遠航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四、從人性角度講述歷史人物

歷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觀的因素往往可以改變它應該有的模樣。如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這一歷史現象的解釋,其中,固然是由於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個人的因素在這裏佔幾分?事實上,當時孫中山雖然對袁世凱不放心,但他對袁世凱還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孫中山一生誠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沒有一絲一毫的中國官僚的權利慾,他完全是帶着對天下難民的博愛而擔當起政治使命的”。以孫中山的個性和品格,為了“民主共和”的.儘早實現,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僅兩個月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當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7

歷史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於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內容編排突出了對這種能力的培養,採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歷史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首先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歷史教師要轉變的第一個觀念是:歷史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於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歷史教師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分析。這次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餘威”仍在,考試依舊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是應該懂得如何在這兩點找到一個平衡點。值得高興的是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適時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

觀念轉變的第二個方面是:由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歷史是一門不斷髮展的語言,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歷史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歷史就必須融入歷史的海洋,跟上歷史發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時常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歷史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歷史,能夠使用歷史表達自己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可以刺激學生的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歷史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課的討論法應具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可以討論本課的問題,而且可以用歷史發表自己的見解,縱論國內國際的是是非非。而討論課是在考驗老師對整個課堂的駕權能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在討論課時不用歷史,或者是説與本堂課毫無聯繫的話題,這需要老師時常督促。

在這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維持課堂紀律,如何使教學活動在一種輕鬆,民主的氣氛下進行。到底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用何種姿態面對學生。老師在不能體罰的情況下,還能採取哪些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8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為全面提高業務水平,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赴馬牧池中學的聽課“課堂教學研討會”的一切活動。認真聽取了兩位老師的課:《燦爛的青銅文明》《美國的誕生》,感觸很深。

歷史學科要適應素質教育的目標,就要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兩位老師都做得很好,值得我學習。往往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學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教和學基本上變成了機械灌輸和死記硬背。兩位老師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靈活的課堂環節設計,風趣的語言,及時的調控,達到了課堂的最優化,值得學習借鑑。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積極的探索,敏鋭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創造性。歷史學科因其內容龐大時間久遠,被人們當作死記硬背的副科這一偏見造成負面影響是使學生對歷史科目不夠重視和失去興趣。在這兩節歷史課堂上,老師通過形象的圖片、一個個的問題點燃學生探索的慾望,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輕鬆,幽默,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發展。

在今後的實際教學工作中,我不僅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還要通過對教法學法指導進行反思找到一種更適合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方法,使學生喜歡,從而好學。同時要善於捕捉學生的優點,通過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真誠的攢美,給學生以激勵,讓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

通過教研活動——聽課,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今後我要繼續積極參與教學教研活動,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實踐,全面提高教學水平,為教育事業無私奉獻。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9

我對初中歷史新課標、新教材的認識、感受、體會頗多。現在將教學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問題與探索得來的心得付之筆端,與教育同行們探討交流:

問題一:我駕馭教材的能力有限,基本素質和能力亟待提高。

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覺得歷史新教材以主題為單位,如八年級(上)第一單元是侵略戰爭,第二單元是近代化探索等,教材的編寫者着重追求知識的思想性、教育性,而不刻意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發揮的空間給教師和學生,有利於我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創造性,但由於我不是歷史專業出身及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備課時有時候就感到很難備,上課時覺得課文內容不易上。我個人認為:教師應加強對歷史學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課程標準》的學習。

教師之所以在備課時感到難備的原因很多,因此,在進行羣體教研活動時,在集體説課、備課時,應對課程標準進行固定時段的週期性解讀,將《綱要》、《課程標準》的學習與本組教師教研活動相結合,同步進行,以便圈定傳授該課的知識,而不是什麼都教。

問題二:刻意追求課堂形式的“活潑”,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實質。

由於新課改了,我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深,對新課程的本質認識還不夠到位,加上評價方式的滯後,在教學過程中就出現了一些只追求形式而不追求內容的突出問題。例如:我把“教學方式轉變”視為新課改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而在教學方式轉變過程中,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重點倡導的教學方式,()但對“自主、合作、探究”在課堂上到底怎樣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本質特徵和使用範圍是什麼,我還是處在心中無底階段。講合作、探究,就是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難以顧及到每一位學生,紀律也不好維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分組討論,有可能使優秀生參與的機會更多,而後進生則成了聽眾,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優秀生那裏獲得信息,致使後進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

問題三:評價方式相對滯後,導致我在課改創新活動中縮手縮腳。

新的課程應當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但目前的情況是,社會各界、學生家長仍然以學生成績、升學率來評價教師、評價一所學校,而學校本身,也把學生的考試分數與教師的評先、晉級、雙聘等多方面掛鈎。課程改革的實際效果不是想象中那樣令人滿意。我認為:新的課程改革必然要求建立全新的評價機制。傳統的評價機制主要以學生掌握多少知識和考試成績為核心,造成迫於課改壓力和上級部門的要求而做一些表面化的裝飾和表演,從而使課改有名無實。評價方式也應多樣化,如成果展示評價、活動課中的現場發揮評價、課堂上的行為表現評價、成績進步評價、特長評價、實踐表現評價。

問題四:對多媒體在教學中運用理解上有偏差。

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其作用已是深入人心,它克服了許多傳統教學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時我注意到多媒體教學也不是萬能的,它也有缺點和不足:

(一)影響教學效果:有時我為了趕時間畫面切換太快,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速度,象電視或電影畫面那樣一閃而過,不容學生細看和思考,那將極大地降低了教學效果。

(二)搶奪思維空間:在多媒體教學中往往用課件把所有抽象思維、文字語言的理解都用多媒體形象展現出來,這實際上是扼殺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在具體實踐了一年的完全多媒體教學後,決定在新學年只對個別的課時使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方式。當然我的歷史教學過程中肯定還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解決現存問題對一線歷史教師來説任重道遠,我希望更多同行與我一起,為解決歷史教學問題而共同努力吧!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20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着形勢的發展,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通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初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説:“對於一切來説,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學習興趣。因此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説:“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把‘犯人’的身體貼在銅柱上,‘犯人’剛貼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身體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幾乎都是被活活的燙死了。這樣,學生彷彿“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初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給學生講述“露馬腳”故事的由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衝突”講到戚繼光抗倭時,給學生講述體育課的口號“稍息、立正”的由來及光頭餅的由來等等,使學生聽了以後非常感興趣,由此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科舉制的創立”這個內容,先由教師接任了一個自己一點也不瞭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集體、辦事能力強的班幹部,用什麼辦法選舉呢?而引出話題,再結合本課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該如何選撥官吏呢?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

除此之外我還採用我們所熟知的“温故知新”教學法,讓學生首先温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温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只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