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都>体裁作文>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五段式培训心得

心得体会 阅读(1.8W)

4月15日我参加了西乡街道在流塘小学举办的小学语文五段式培训,本次培训的主题是“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以及名师经验分享”。

小学语文五段式培训心得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首先听取了观澜街道大水坑小学任珅老师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主题讲座。在讲座中任老师强调了“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写作水平,她谈到了支撑“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三个理论依据:她详细介绍了读写结合的三种教学模式:“以读带写”的读写结合模式;“以写促读”的读写结合模式;“读写结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她还推荐了丁有宽老师颇有成效的读写结合教学经验: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突出重点,精讲多练;在读写结合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能力。我以为任老师的讲座取材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观点鲜明,重点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强,可操作。

本次的“五段式”培训是同一主题下的系列培训,五大流程之间应该是一个有机结合、密切联系的整体,因此我认为主题讲座之后的“研讨课”应该贯彻、体现任老师讲座中谈到的观点、做法。从而通过“研讨课”的案例来支撑任老师的讲座,让受训教师耳濡目染体验到“读写结合”的实效,使“读写结合”这一教学模式根植于教师内心深处。我以为李老师讲授的《临死前的严监生》应该从任老师讲座中谈到的读写结合原理(学习迁移原理;读写结合系统科学原理,读写结合中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教学,可采用“以读带写”的读写结合模式进行教学。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李老师讲授的《临死前的严监生》,并不能佐证任老师讲座中的观点。

该课设定了三个目标: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鲜活的人物形象;二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的方法;三是感受中国经典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为达成这三个目标,李老师的教学实施了四个环节:开课通过简短的话语带出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能言善辨的晏子,勇武过人的武松,从而引出课题,并简单介绍了课文选自清代作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然后李老师带着学生初步感受了严监生“铁公鸡”,“一毛不拔”的形象。第三个环节是李老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划、读写严监生的吝啬的句子后,通过交流、补白严监生的内心想法以及区分神态、动作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领悟、感知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的方法。最后是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李老师要求学生不要写出同学的姓名,而是尝试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示同学的个性。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教学效果的一个呈现,李老师请了三名写好的同学读他们写得片段,听了三名同学的描写,全班学生难以猜出写的是谁,就下课了。我以为本课课型不分明,虽有读写结合的迹象,但并不能算作读写结合课。因为本课教学目标不够专一,第一、三两个目标体现的是阅读教学目标,仅有第二个目标是根据“读写结合”课型来确定的。所以导致教师教学环节的布施、教学时间的安排在第一、二、三环节上下了大力气,花时过多。其结果是第四环节的写,指导不到位,学生问题暴露后,教师不知如何引导,也无时间引导。

我以为从“读写结合”这一角度进行评判,本课是失败的,本次培训的'实效欠佳。

如何提高本次培训实效呢?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确立明确专一的教学目标,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风向标,目标明确才能使教学实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中的第二篇课文,第七组课文的学习专题是“人物描写”,此前的第一组要求学生“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二组要求学生“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组要求学生“收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第四组要求学生“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第七组要求学生“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第八组要求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全面了解五年级下册各单元表达方法上的要求,仔细分析对比各单元要求,不难发现,全册书有六组课文要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可见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五年级下册的重要目标,第七组课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应将学习“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第七组课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再次本次培训的主题是“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作为讲座后的研讨课,也应该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听课效果看要让学生学习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方法写出同学的个性还有一定难度,而且要求偏高。因为《临死前的严监生》最精湛的表达手法就是对严监生神态与动作的描写。综上所述,我以为本课的目标只定一个即可,那就是在阅读感悟中学习作者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手法,并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神态与动作描写手法写出同学的个性。倘若有部分学生能力较强,可在学生掌握了运用神态与动作描写手法写出同学的个性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外貌、动作、心理写同学个性。

建议二:围绕目标设计突显“读写结合”特点的学习活动。

《临死前的严监生》前一课是《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该课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极为细致,开课时围绕本课目标可精选《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中的经典描写,要学生判断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然后再出示教师在课外阅读中收集、整理的描写同学的神态与动作的语句让学生判断。此设计意图是,链接学生经验,发现学生存在问题,预设后面环节教学的难点,引出本课学习重点。接着再实施任老师讲座中谈到的“以读带写”的读写结合模式流程中的“重点阅读、感悟有关章节”环节,即李老师设计的第三个环节: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划、读写严监生的吝啬的句子后,通过交流、补白严监生的内心想法以及区分神态、动作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领悟、感知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方法。接着进行拓展阅读,拓展阅读的内容可以有前面单元组课文人物的细节描写,例如第三组《晏子使楚》一课中描写晏子语言的句子;第四组《桥》一课中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拓展阅读的内容还可以是开课时出示过的教师或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集、整理的描写同学的神态与动作的语句或片段。在文本感知、感悟,大量课外阅读建构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不要写出同学的姓名,而是尝试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示同学的个性。在写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中下层次的学生模仿写作,中上层的学生进行创作,可以只用动作或神态中的任何一种描写手法,也可以两种手法都用上,有能力的同学用好动作、神态手法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心理描写写出同学的个性。最后是交流、评讲作品。交流、评讲环节以评动作、神态的手法运用为重点。安排学习活动时,可采用淘汰方法,从两人交流开始,再到四人交流,最后是八人交流,每一次交流都选出一位优秀的习作,最后全班6个大组共选出6个片段进行展示。以优秀习作引路,再评讲6篇下层生习作。中层生的习作可采用与优等生课后互改、自我修改、第二天反馈的办法跟进。我想以上的设计会比李老师那天的设计更有实效。第三建议今后这样的培训采用网络集体备课,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全员参与研讨过程。即龙华街道的主持人提前几周将培训主题与教学设计挂在网络上,西乡街道与龙华街道同时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全员参与进行研讨与在线答疑,任老师从老师的研讨中发现教师的兴趣点,教学疑难点,准备讲座内容;李老师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教学设计;辩论教师根据大家的模糊认识准备思辨性论点与论据。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再组织“五段式”培训,我想这样的培训才会更有实效。

几句题外话:《孟子·心上》有言:“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蔫。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府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英才的教育需要教师的付出。虽然,以上所言为培训而开展的集体网络研讨会使大家很辛苦,但没有付出怎么会有收获,而且如果渴望向他人学习,渴求提高自我专业素养,会累并快乐着。荀况在他的《荀子?致仕》曾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要达到荀子所说的为人之师的四个基本条件必须在培训学习中提高自我,衷心祝愿我区教师“五段式”培训越办越好。

写在最后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让教师培训成为教育工作的习惯行为,也就找到了教师主流发展的“支点”,宝安区教科培中心在全面分析了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对全区教师培训工作进行认真调研、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段式互动培训”这一模式,使培训工作切实做到了按需受训、强势增长、弱项弥补、形式多样、力求创新。愿“五段式互动培训”能够开启教师培训工作的新纪元。在此,特别感谢为此项工作付出辛苦劳动的流塘小学、黄田小学两个活动举办单位,以及西乡中心小学、第二小学、流塘小学、固戍小学等。

师:刚才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比较句子、展开想象、抓住重点词、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这些方法让我们走进了一个盲女孩的精神世界。如果盲女孩安静就在你身边,你想对她说什么?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看到教学步骤是预先设置的,教学内容是教师选定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牵引的,人被无情的疏离,本被简单的解构,教学对话成为为一场形式主义的话语霸权表演。类似的对话“改造”还表现为问答式的对话误读、假民主的对话操纵、远离文本的话语独白、故作高深的话语压抑。基于种种对话概念的歧义,青年学者姜广平甚至对小学教学对话的可能性投来质疑的目光。他说:“片面地鼓吹对话教学,可能会形成语文教学的严重失范。”

何谓对话?池田大作的定义引人深思,他说:“‘对话’是‘把灵魂向对方敞开,使之在裸露之下加以凝视’的行为”对话关乎“灵魂”,对话需要“敞开”,对话应该“裸露”,对话注重“凝视”。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对话是把灵魂向儿童敞开,让儿童凝视,而不是教师对儿童的单向度审视。从池田大作的角度看,儿童是最易于对话的,因为儿童的灵魂是天然敞开的。但是,我们的教学往往忽视了儿童的这一特点,以成人的“唯理”眼光来审视儿童的“唯乐”世界,不是理性分析,就是终极追问,将儿童话语拉进成人的话语系统,儿童疆域渐渐失守,成人话语步步紧逼。以感性的方式触摸语文,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心灵压制,成人本位的话语强权,远离童心的理性干预,而应该是基于儿童感性特点的低空飞翔,它反对对话形式的平面问答、对话主体的精英作秀、对话过程的简单滑行、对话内容的浅尝辄止。它包括儿童灵魂与教师灵魂的真诚凝视,儿童心灵与各种文本的“会意”交流,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情感碰撞,儿童对自我生命的小心叩问。

胡伊青伽在他的《人:游戏者》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父亲发现他4岁的儿子坐在一排椅子前玩“开火车”游戏。当他拥抱亲吻孩子时,孩子说:“爸爸,不要吻火车头,否则车厢就知道它不是真的了。”谁惊醒儿童感性的梦,谁就是儿童精神世界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