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教學反思 閱讀(3.3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三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反思 篇1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力求理解教材用活用好教材,理解學生,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總的來說這節課是成功的,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1、設計活動——瞭解學生、理解教材。

我努力挖掘生活素材,重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設計活動:例如設計的猜粉筆、猜同學、聽口令站隊等。首先讓學生猜測粉筆“可能”在老師的哪隻手中,讓學生髮現這樣推理的“不確定性”;再給予一定的提示資訊“粉筆不在左手中”,讓學生準確的推理出粉筆在老師的哪隻手中。使學生感受到推理中存在“可能性”,要依據一定的資訊來進行分析,才能推測出正確的結果。其次讓學生猜同學,在一次次不確定的猜測中我不斷地補充條件,通過對關鍵資訊的系統整理,不斷縮小範圍得出確定的結論。最後為了降低教材練一練第1題的難度我設計了讓學生聽口令站隊遊戲,讓學生在實際情景中選擇自己有用的資訊從而確定自己的位置。這些活動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數學學習充滿生活化、趣味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由閱讀分析到利用表格,學習推理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2、自主探索——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教給學生進行邏輯推理的方法,讓他們自己推理出某種結論,比單純告訴他們結果更重要。在這節課中,我利用表格、藉助符號、運用排除法進行推理。我著重讓學生分析利用表格整理資訊,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推理, “在確定一項的同時,就否定了其他的幾項”,將“確認”與“排除”交替進行,幫助學生掌握最優化的解題方法。然後,以學校三名教師分別輔導三項活動為例,進行鞏固新知。每個環節的解決都是學生自己嘗試,探究的結果。讓學生經歷困惑、失敗的過程,再來品味成功的喜悅。學生有所體驗,就能構建有自己意義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反思、折射出的是誘人的靈性,透射出的是體驗的魅力。

三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反思 篇2

新課標教材中有關時間的內容安排都比較靠前,因此,相對於學生來說,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難,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安排了有關時、分、秒的認識及簡單計算等內容。時、分、秒的認識倒還不算太難,至於時間的簡單計算對於學生來說就有一定的困難,因為時間的進率是60,而我們平時的計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這個單元的內容後,我有以下幾點困惑:

1、 “時間”和“時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2時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2點,這是一個時刻,而2小時指的就是2個小時,這是一段時間。而書本P62上的2時=( )分卻沒有這樣的區分。

2、另一個比較困惑的地方是解決問題中的書寫問題。

3、 “計算經過時間”,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我感到很疑惑。學生對於幾時~幾時的經過時間掌握沒有問題,但對於幾時幾分~幾時幾分中分不夠減(如 4:20~5:00、 4:45~6:10等)的情況掌握得不夠好,只有少數思維好的同學能夠掌握,其他同學的眼睛裡流露出來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讓每位學生都能懂呢?我把這一知識結合到生活實際中去,讓學生每天算一算如做作業所用的時間、在校的時間等。

三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反思 篇3

口算除法是一節計算課,是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一單元中的起始課,更是學習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筆算除法的重要基礎。

成功之處:

1、堅持做到寓教於“趣”。

教學中有效地運用電教媒體。通過課件演示,生動形象的創設了46週年校慶的情境,課件中用氣球、彩旗佈置美化校園,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口算和估算,從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促使學生積極主動來學習,學玩結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給每個孩子展示自己的機會。

無論是在複習中還是在練習中,根據學生不同水平,結合問題的.不同層次,儘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培養主動學習意識,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都有收穫。

3、有效互動,增強反饋。

課堂上,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適當點撥,師生提問與回答,及時反饋學習進展情況,掌控教學進度。

4、練習有針對性,精講多練。

教學中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通過口算、估算、判斷等形式全面進行練習,夯實基礎,是學生掌握基本的口算、估算方法,並能靈活運用,從而較好的達到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也感覺在培養學生多思多練,多動口做的還不夠,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還應在這部分加強思考,力求以後教學更上水平。

三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反思 篇4

噸是一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離學生生活遙遠,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三年級學生來說,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噸與學生的距離?本節課我在教授噸的認識後,覺得本節課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我思索了好久,好多地方做的不足,本節課如果以感知活動體驗應用為主線展開教學,會讓學生大有收穫。

一、體驗,在豐富的活動中閃光

噸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終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為基礎。本課應該使用課件創造大量的體驗活動,從量和形中認識噸的質量單位。

1、從量上體驗1噸之重。從30個學生的體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頭犀牛的重量等,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和豐富的想象,在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中,深刻感受1噸之重、1噸之大。

2、從形上體驗1噸之多。從30名學生的體重,堆積如山的1噸礦泉水,一個個展示的形體,把學生嚇了一跳,使學生從視覺上感受1噸之多。

二、知識,在不斷的在內化中昇華

如何溝通學生的生活世界,讓抽象的知識生活化,在生活化的問題解決中不斷認知、不斷昇華。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在不同層次認知中內化新知。

1、調查彙報為感知。課前的調查收集資訊,讓學生感知生活中噸的影子。

2、實踐活動為探究。通過個人提水活動,小組合作計算、估算等過程,在身體、視覺、想象中內化1噸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應用為昇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新知,拓展思維,溝通知識間的聯絡。

整個認知過程是體驗不斷豐富,概念不斷形成,知識不斷建構的過程。

三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反思 篇5

1.聯絡學生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數學教材中“口算除法”一課是以“植樹”的情境來呈現的,這一情境雖然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但在秋季並不切合實際。因此我就結合我校一年級新生的招生情況,讓學生從具體情境中獲取相應的資訊,感受到生活中存在數學問題;接著從學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幾張桌子”的實際情境引入除法算式,讓學生結合實際問題感受計算來自於解決問題的需要,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認識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2.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由於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個性差異,面對同一個數學問題、同一道口算題時,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維方法必然會不一樣,他們往往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出發,產生不同的計算方法。本節課學生在解決“每班各需要多少張桌子”這一問題時,由於創設的問題中包含有顯性條件(每班的人數),也有隱性條件(每張桌子可以坐的人數),因此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出現了以下兩種情況:(1)如果每1人需一張桌子,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張桌子,也就是 44÷1=44(張),48÷1=48(張),46÷1=46(張);(2)如果每兩人需一張桌子,桌子的張數就是人數的一半,也就是 44÷2=22(張),48÷2=24(張),46÷2=23(張)。另外,學生在計算時口算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教學時,我把計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在交流比較中體會演算法多樣化。

3.本課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除法 (沒有餘數),設計這一問題時,我首先考慮到三班的人數為46人,46÷4是一道有餘數的除法算式,在此我把重點放在了前兩個問題上,先出示了一班、二班各能分成幾個小組。學生在掌握演算法的基礎上很快便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然而學生並未因此滿足,他們更感興趣的是三班應如何分組。於是,學生紛紛列式進行解答:46÷4=11(組)……2(人)。但課堂上我沒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只看到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課堂上如果能及時引導學生結合我班的實際情況進行思考、討論、交流,會使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以及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以下是課下我瞭解到的學生分組情況:(1)前11個小組,每組4人,最後2人分為1 組,三班能分12個小組;(2)前10組,每組4人,最後6個人每三人一組,共分12組;(3)前10組,每組4人,最後6人分為1個大組,共分11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