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設計>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彙編9篇

教學設計 閱讀(2.49W)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順利進行,往往需要預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具有內容條理清楚、步驟清晰的特點。那麼問題來了,方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彙編9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1、作業要求說明:

(1)自己選擇某課程中一節課(45分鐘)的教學內容,在“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方案表格模板”的基礎上,完成一個教學設計方案的撰寫,要求按照表格中的專案來填寫,根據具體情況來寫,表格中多餘的行刪除,缺少的則自行新增。(請嚴格按照模板來填寫,建議選中國小教材內容,模板中加入標註的或者黃色部分文字作業時請刪除)

(2)本作業涵蓋的主要知識點都在教材第八章中,其中案例在P254——P264,另外,本作業3(教學設計)和作業4(課件製作)選題內容保持一致(也就是課件是根據前面的教學設計來製作),請在選擇內容的時候,綜合考慮。

2、學習資源:

對於不會填寫的地方請先仔細研究“案例”資料夾提供的兩個案例。

提供案例:見“案例”資料夾中的文件,也可參照教材中的案例: 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方案

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絡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瞭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科學家勇於探索大自然奧祕的執著精神,並能和同學們交流讀後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瞭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並瞭解相關的地理知識。

教學準備:世界地圖、地球儀、打碎的蛋殼、剪碎的布片等。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法布林長期觀察昆蟲,成了著名的昆蟲學家,還寫出了享譽世界的文學鉅著《昆蟲記》。那麼德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通過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發現什麼呢?讓我們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邊默讀課文邊查閱工具書,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詞,小組內可進行交流、探討。

2.簡單說一說文章的主要內容。板書:發現、假想、假說

三、再讀課文,質疑問難

1.通過閱讀提出疑難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解決。

2.師生共同歸納問題,老師指導解決。

問題:

(1)魏格納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他做了些什麼?

(2)魏格納發現了什麼,是怎麼發現的?

(3)魏格納重大的發現靠的是什麼?

四、細讀課文,深化感悟

1.觀察世界地圖和地球儀,瞭解課文中的地理名詞,特別是找到巴西大陸突出的部分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去的海岸線的形狀,看看是不是像書中說的那樣吻合,由此體會魏格納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

2.藉助兩個蛋殼來演示相互吻合。

討論、交流:雞蛋殼的相互吻合是可以理解的,而地球上兩個板塊的吻合卻是不可思議,為什麼?

3.反覆讀第5自然段,瞭解魏納格的假想是什麼?“大陸漂流”是什麼意思?魏格納是根據什麼得出這一假想的?

4.默讀第7自然段,理解作者進行推理的過程。

討論、交流:魏格納為證明自己的假說成立,都做了哪些工作?

(1)利用剪碎的布片,理解什麼是推理。“這幾塊布原本是一大塊兒,現在支離破碎了,你們將怎樣去證明呢?”如果幾大洲是一塊陸地,魏納格將會從哪些方面去證明呢?

(2)魏納格找到的有力證據是什麼?結果如何?(課件理解中龍的推理過程)

五、總結佈置

魏納格在地圖上的重大發現,對你有什麼觸動?你想跟魏納格說什麼?

課後閱讀《新閱讀》中《童年的發現》

練習用自己的語言簡要的複述故事。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插圖,畫面清新自然,充滿了童趣、童真,描寫的是雪後放晴,太陽出來了,一位小孩子依依不捨地擁抱堆好的雪人。第二部分與插圖內容相配的一首兒童詩,表達作者對雪人的真情挽留,情真意切。作者要趕在雪化之前熱情地擁抱雪人,並要大聲告訴雪人:永遠和你在一起。第三部分寫作者提示及要求。首先是啟發學生回憶沐浴過父母哪些無私的愛,然後幫助鼓勵學生直接向父母表達誠摯的謝意和真誠的愛,並注意觀察父母會有怎麼樣的反應,最後將自己所想、所做和所感受到的內容寫下來,完成一篇習作。這世界充滿了愛,愛無處不在,尤其是生活在美好朝代中的國小生,家庭和社會各界對他們的關愛是無微不至的。之這次習作不僅要讓活到體會到社會及家庭對自己深深的愛和濃濃的深情,而且還要讓他們用語言和行動向含辛茹苦的父母表達自己的敬意。

二、教學要求:回想爸爸媽媽對你的無限關愛,對爸爸媽媽認真地表達你的愛。表達愛的時候,要看著爸爸媽媽的眼睛,動情地說,也可以寫在紙上給他看。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把整個過程寫下來。要求內容具體,寫好人物的表情、動作、心理活動。

三、教學重難點:

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把整個過程寫下來。要求內容具體,寫好人物的表情、動作、心理活動。

四、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回想爸爸媽媽對你的無限關愛,對爸爸媽媽認真地表達你的愛。

2.表達愛的時候,要看著爸爸媽媽的眼睛,動情地說,也可以寫在紙上給他看。

3.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把整個過程寫下來。

4.要求內容具體,寫好人物的表情、動作、心理活動。

教學過程

一、詩歌匯入:

1.老師有感地配樂朗讀兒童詩《雪人》。

2.把心中的愛表達出來吧!愛——就是要大膽地說出口。(板書:表達我的愛。)

3.學生齊讀兒童詩《雪人》。

二、回憶過程

大家還記得那次你對爸爸媽媽表達自己愛的經過嗎?有的人是親口告訴爸爸媽媽的,有的人是紙上寫的,把你們的紙帶來了嗎?

1.引導口述事情的經過。

2.交流,互評。

3.老師適時點撥:自己的動作描述要細膩,還應說出爸爸媽媽的反應,及“我”當時的心理活動。

三、再憶起因、結果。

1.誰來說清楚事情的起因?

2.小結:語句要簡潔,交代要清楚。

3.能把你的感受和大家分享嗎?

第二課時

1、學生繼續寫草稿。

2、點評學生草稿。

3、修改完善草稿。

4、謄寫作文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要求:

1、訓練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知道怎樣選擇材料,學習觀察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和習慣。

2、學習寫板報稿。

教學重點:

通過仔細觀察,選擇合適的材料,按照板報稿的要求寫下來。

教學難點:

弄清板報稿與平時的記敘文的區別,讓學生按照板報稿的格式,寫清要寫的要素,並做到內容具體,語言簡潔。

教學過程:

一、學習例文,明確寫作內容。

板報稿一般要寫出哪些內容?

讓我們先研究例文《和書籍交朋友》:本文寫了什麼事?按什麼順序來寫?都交代了哪些要素?(活動時間、場所、人物、活動情況、活動方法、意義……)這些要素就是寫板報稿必須交代清楚的,也就是板報稿要寫的內容。

二、區別比較,突破難點,學習寫法。

根據習作要求:寫報道做到篇幅短小,語言精煉,把內容寫具體,標題要醒目,末尾要署名。

怎樣把板報稿的內容寫得乘法而不失具體呢?

研究例文,文章按什麼順序寫?哪些地方寫得具體?與記敘文有什麼區別?通過分析、比較,我們可以發現,板報稿與記敘文的區別就在於:板報稿並不需要仔細刻畫人物,細緻地描寫事情每一步的經過,也不需要很多華麗的辭藻,精心的修飾,只要實事求是地介紹開展活動的情況,結果,意義……因此,篇幅短小。

再以《滴水穿石的啟示》第一自然段為例,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這一事例怎樣做到簡潔而又具體的?通過研究,學生可以發現,這一節重點寫了作者看到的水滴石穿的現象和形成的原因,寫現象時只重點寫了石頭、石上小洞的樣子。作者看到什麼寫什麼,沒有過多的修飾,很細緻地描繪,語句十分簡潔。

通過這兩篇例文的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歸納出本次習作的寫作方法和要求,知道板報稿在結構、語言上的特點,並根據這一要求習作。

在習作中,命題也是一個難點。怎樣才能做到標題醒目?可以要求學生先想清楚要寫的內容,再根據內容進行概括,用詞語或簡練的語句來確定命題。

三、習作要求,練說練寫

明確了習作要求,就可以讓學生分組交流討論:你準備寫什麼活動或事情?準備怎樣寫?在口述的基礎上練寫。不過,在說或寫的時候,一定要對照習作要求,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到內容具體,語言簡潔。寫完後再命題,寫完後在右下角署名。

這三步教學過程,要緊扣住教學難點重點,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明確習作要求,並按照要求,完成板報稿。

四、學生練寫。

學生練習寫作,完成初稿,教師巡視,相機點評指導。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

2、分析把握文章的結構,學習介紹複雜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體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關注。

【教學重點】

1、品味京味語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結構,學習本文在材料安排及過渡方面的技巧。

【課前準備】

學生:

1、自讀課文,藉助工具書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列舉的詞語的音、形、義。

2、提前一週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販的吆喝聲,並做簡單的描述和評論。

教師:

蒐集當地的一些吆喝聲,並進行歸類。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知

1、匯入新課:

廣告可以說是我們現代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我們幾乎每天都接觸到廣告,這一切都源於高速發展的資訊科技。那麼,在資訊科技還很不發達的年代,廣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樣的呢?(學生猜測)對,那就是“口頭廣告”,通俗地說,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廣告的一種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們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那麼吆喝到底具有怎樣的一番韻味呢?今天,我們就來領略一下蕭乾筆下的舊北京城那悠遠的吆喝聲吧。

(教師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情況:

⑴ 為下列詞語中的加粗字注音:

局囿( ) 招徠( ) 餑餑( ) 秫( )秸

荸薺( ) 隔閡( ) 商販( ) 蘸( )

⑵ 口頭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招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隨機應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油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隔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傾吐慾望和閱讀興趣:

⑴ 學生交流各自所蒐集到的本地的吆喝聲。

首先在各學習小組內部進行交流,然後各小組推薦到班上進行交流。具體要求有:對此吆喝進行簡單的介紹、模仿和評價。或者先由學生模仿該吆喝聲,然後由其他同學猜猜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種商品的經營,最後由學生進行簡單介紹和評價。

⑵ 在學生介紹完各自蒐集到的吆喝聲後,教師根據學生的介紹,列出四至五種吆喝聲:

(兼顧時間、品種、聲調特點),請2~3名學生嘗試進行介紹。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同學的介紹,並就同學的介紹寫下若干的優點和不足,包括內容、條理、語言等方面的評價。

二、研讀與賞析

自讀課文,通過比較把握課文的內容及結構:

⑴ 自讀課文,就以下問題進行思考、討論:

課文介紹了關於北京街頭吆喝的哪些內容?與同學的介紹有哪些異同?

與同學的介紹相比,課文的內容似乎更為豐富、複雜。那麼,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條理清楚、雜而不亂的?

你覺得作者對北京的吆喝聲懷著怎樣的感情?你能從同學的介紹中聽出這種感情嗎?

⑵ 學生圍繞上述問題思考討論後,在班上進行交流。

相關提示如下:

課文介紹的內容:

吆喝所代表的經營品種(4~10段);各種吆喝聲的具體內容(11段);吆喝的聲調(12段);吆喝的音韻節奏(13段)等。

課文的結構層次:

教師應引導學生找總起句、過渡句來理清文章的脈絡,從而梳理出如下板書:

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對老北京街頭吆喝聲的娓娓介紹中,包含著懷念之情,包含著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同時也對這些口頭文化遺產的逐漸消失而感到惋惜。

(末段“倒還剩一種吆喝”即可體會出來)

⑶ 在討論、分析、比較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在對紛繁複雜的事物進行介紹時,如何才能做到有條有理,秩序井然?

參考提示:首先,要將要介紹的事物分成若干“類”(或若干方面的內容);其次,將這些“類”按一定的內在聯絡安排好先後順序;最後,應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總起句和上下連線的過渡句。

【體驗與反思】

1、模擬吆喝,體味“吆喝”這一口頭文化的獨特魅力:

⑴ 學生自由選擇文中提及的吆喝聲,進行模仿。並由學生從語氣、語速、語調、音量等方面加以點評。(教師也可積極參與其中,進行京味語言的示範)

⑵ 五人一組,請兩組同學分別進行表演,無規律地進行不同品種的吆喝,重現老北京街頭的熱鬧場景。

2、交流與討論:

你如何看待當前街頭的吆喝聲?

此題意在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與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師宜引導學生從現代城市形象的角度來思考,並最終落實到“關注生活”這一目標上去,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課堂討論後,可讓學生以“城市的吆喝”為話題作文,作為課外拓展延伸的作業。批改後,出一期作文展。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樂音由音調、響度和音色三個特徵。

2、常識性的知道音調的高低與聲源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的大小與聲源振動的振幅和距聲源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不同。

3、能從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樂音有音調、響度和音色的區別。常識性知道音調的高低與聲源振動的頻率有關,響度的大小與聲源振動的振幅和離聲源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不同。

4、通過觀察聲波的圖形,初步學習利用儀器進行探究,觀察圖形進行分析的.方法。

5、通過觀察波的圖形,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科學探究不能光憑人的感觀,還要藉助於儀器,初步建立利用儀器進行測量的觀念。

教學重點: 音調及響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

1、音調及響度的區分

2、音色

教具選擇: 刻度尺 橡皮筋 鉛筆 音叉 紙盒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聲是怎樣產生的?

2、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比較聲在固、液、氣三種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3、人耳的聽聲頻率範圍以及頻率的有關知識。

二、新課教學

1、情境創設,提出問題

⑴ 播放兩段音樂的片段,其中一段為音樂歌曲,一段為機械噪音。讓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是哪一些,由此提出樂音和噪音的區別。

⑵提出問題:其中音樂歌曲都屬於樂音,那他們同樣是歌曲,又有什麼區別?啟發學生自己提出聲音又大小,高低之分。同時,不同的樂器,不同的人的聲音各有什麼區別。

⑶總結樂音的三個特徵。

並提出問題:這些特徵又與什麼有關係?有怎樣的關係呢?

2、過程展開

A、音調:聲音的高低。

實驗探究音調的高低,組織學生用刻度尺做此實驗。然後進行討論: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不同,所發生的振動現象有什麼不同?由此聽到的聲音有什麼不同?主觀感受的音調高低和刻度尺振動的快慢有什麼關係?記錄下表

伸出長度

振動的快慢

振動的頻率

發聲的音調

1/4

1/3

1/2

3/4

再次提出頻率的概念,並複習其單位。強調一下音調決定於聲源振動的頻率,一般情況下聲源振動的頻率大,主觀感受的音調就高。

學生閱讀書43頁“一些聲音的頻率表”,

總結:音調由聲源的振動頻率決定,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一般說,兒童的音調比成人的高,女同學的音調比男同學的高。

實驗探究:探究吉他絃線在以下哪種情況下彈撥時發出的音調高?

讓學生用橡皮筋模擬吉他弦來做這個實驗。

結論:越細、越短、越緊的聲源發出的音調更高;

越粗、越長、越鬆的聲源發出的音調更低。

B、響度:聲音的大小(強弱)叫做響度,也叫音量。

提問:如果你想要聽到更響的聲音,你會怎麼辦?那你覺得響度又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活動:把直尺的一部分伸出桌子,保持伸出桌子的部分長度不變,分別用不同的力度撥動直尺。

注意觀察 1、 刻度尺的振動幅度有什麼不同?

2、 聽到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振幅: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

(1)結論:力度越大,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老師活動:敲擊音叉,前面和後面的同學聽到的聲音有什麼差別。可以讓同學到教室外邊或者更遠的地方來聽。

(2)結論:響度與人與聲源的距離有關。

總結:響度的大小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振幅)、距聲源的距離等有關。

C、音色:又叫音品。

兩個同學同唱一句歌詞(或者同說一句話),讓學生區分分別是哪位同學演唱(說)的,進而向學生提出問題:你是憑什麼區分出他們呢?學生會感性地認識到不同聲源發出聲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

①、不同人的音色不同

D、聲波的圖形 (書中第44-45 頁分別介紹)

波形圖有:波峰、波谷。頻率的高低:圖形曲線中,波峰(波谷)出現的個數多少,表示頻率的高低。

振幅的大小:對應著聲源振動幅度的大小.

三、小結:樂音的三個特徵、定義、決定因素

A、振動越快,頻率越大,聲音越尖銳,音調越高

B、越細、越短、越緊的聲源發出的音調越高

教學反思

1、以聽聲為主線,恰當的使用了農村教學的實驗器材,讓學生在豐富的聽覺體驗中反覆感受聲音的三個特徵,使學生的認識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很好地突破了“音調與響度這兩個易混淆概念、聲波圖”等的教學難點。

2、以學生參與為主線,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探究、討論等方式,很好地培養了學生分工協作、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使不同展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提高了學習效率。

3、學生對樂音三個特徵的認識和展示實驗探究過程,學生代表的準確描述、學生間的密切配合,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很好的做到過渡自然、流暢、科學、有效展示了學生的學習成果、合作學習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

4、教學過程中討論交流、聽聲、實驗探究等,都緊緊圍繞教學重點來展開,讓學生在體驗、合作和探究中學習聲音的三個特徵,氣氛熱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好。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教學中將這一段作為教學的重點,並且安排在第一課時教學,以期先聲奪人,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是這樣安排課時的: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第3、4自然段,瞭解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情形,理解、積累並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第二課時:先用一小部分時間來讀懂理解潮來前和潮來後幾節課文,然後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積累和運用課文的語言文字等訓練上。

一.教案內容:《觀潮》第二課時

二.教學目標:

1.小組合作,探究課文3、4自然段,瞭解錢塘江大潮到來時的情景,體會其雄偉壯觀。

2.理解,積累並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3.體會作者留心觀察,抓住事物特點有順序的描寫方法。

三.教學重點:理解,積累並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句子;學會按序背誦課文。(文字序領與畫面結合法)

四.教學難點:

感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

五.教學方法:

目標教學法

感悟發現法

引導發現法

六.學習方法:小組合作(讀書發現--質疑問難--組內合作--組外協作)、感悟發現法

七.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錢塘大潮錄象

八.教學流程:

一.激趣匯入,引出壯觀

1.談話,板題。

2.理解“觀”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觀”。

3.匯入3、4自然段。

4.出示學習目標。(目標教學法)

二、觀看錄影,感受壯觀。

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感受這一天下奇觀。

三、小組合作,感悟壯觀

1.談話激發學習興趣。

2.合作學習提示:a.你喜歡文中的那一句,為什麼?你能把你喜歡的這句話讀的讓你們組內的同學也喜歡上它嗎?b.你在學習中有什麼問題,你們小組是怎樣幫助你解決的?c.通過小組合作,你都學懂了些什麼?

3.組建合作小組

4.組內合作學習

(感悟發現法)

5.反饋合作成果,構建全體讀書感悟氛圍。

6.引導小組感悟。a.朗讀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課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導發現大潮雄偉壯觀(想象和實踐表演);d.感情朗讀。(引導發現法)

四、聽聽讀讀,發現作者觀潮順序

1.範讀課文,聽後練習。剛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讀了這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不過,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其實,作者寫得可有順序了。下面,我們就先來做一個聽的練習。

聽老師讀這段話(出示),看誰本事大,能聽清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四處的描寫給連線起來的。待會兒,請你把聽到的詞語寫下來。

師讀生聽:

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大多高的白色城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2.感悟發現:作者是按從遠到進順序來描寫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聲音和大潮的變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偉壯觀。

3.齊讀課文,感受壯觀。

五、思路引導,背誦壯觀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樂、畫面,激發背誦興趣

3.評價:背誦得多有感情啊!我們彷彿站在錢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來越近,聲音(越來越響),浪頭(越來越高),氣勢(越來越大)。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

六、創設情境,運用語句

1.積累詞彙

今天,我們學習的兩個自然段裡,詞語非常豐富,你們想不想把它們積累起來?聽老師說詞語的意思,看誰的反應快,老師語音剛落,就能很快地站起來說出哪個詞語表達了這個意思。

(人聲鼎沸、山崩地裂……)

2.運用詞彙

看得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還挺注意詞語的積累,不過,會不會用了

呢?咱們來自我檢驗一下,我這兒有一段話,可是不完整,你們能不能在括號中用上今天學到的詞語,使這段話表達得清楚通順呢?師出示一段話: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聲猶如(),海堤上儘管(),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麼。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的地方。(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然後選派一代表報告)

3.師生共同評價

七、結束語

八、板書

觀潮

悶雷滾動出白線

潮頭怒吼貫江面

山崩地裂城牆現

錢塘奇觀天下傳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語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對動詞的重複使用(如兩次使用“躊躇”)同義動詞(如“囑咐”、“囑”、“囑託”)、動詞同其它動詞或助詞的聯合使用(如“看了看”、“須穿過”、“須跳下去”、“爬上去”)、動詞的照應使用(後邊的“走過去同前邊的”“穿過”、後邊的“探身下去”同前邊的“跳下去”、後邊的:“爬上”同前邊的“爬上去”)等則是非常具體的說明。通過對這些動詞的分析,就可體會到父親真誠樸素的情感。抓住了這些特點來教學,就會大提高課堂教學的精度,就必然節省許多時間。

[評析]

《背影》的教例豐富多彩,可謂智者見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

從教學思路看,例一為“順向思路”,教學是從篇首計至篇末;例二為選逆向思路,教者從重點段落講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為:“點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動詞”的使用規律和表達作用進行咀嚼。

從教學的著眼點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講析,例三則重線上務的聚集。教學的“切口”越來越細小,計析和品評越來越細膩。

從講授的主要內容看,例一呈“並列式”,人物分析、場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幾個板塊;例二呈“回扣式”,教師先突出中心段,以後每講析一個層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內容都從不同角度指向“動詞”這個中心。

從板書設計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體性板書,例二可形成區域性式分層板書,例三則可形成筆記式條文板書。

若細心咀嚼,以上三個教例還可以啟迪我們:1、如何就些設計再加以改進;2、如何就這些設計加以組合;3、我們還能設計出哪一種別緻的思路?

細細地體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創造新的模式。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出現的生字、結合上下文理解新詞。

2.理解重點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2)“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

(3)“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理解重點語句的能力。

2.培養學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瞭解窮人的美好心靈,向學生進行關心他人、奉獻愛心的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窮人夫婦的心靈之美。

學法引導:

1.教師教法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感情朗讀,激發學生情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學生學法

自讀自悟,討論交流,感情朗讀課文。展開想象,以昇華情感。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1.分析掌握桑娜內心的矛盾,體會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點。

2.展開想象,續編《窮人》這個故事是難點。

(二)疑點

體現桑娜內心矛盾的重點語句。

(三)解決辦法

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啟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啟發,談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教師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讀課文。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讀自悟,勾畫重點詞句,質疑問難。

2.小組討論重點問題。

3.感情朗讀課文,表現主人公心靈美好。

4.續編《窮人》這個故事。

教具準備:

自制Flash課件、Internet網路、提供學生上網帳號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

1.介紹課文作者和背景。

2.初學課文。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誰?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呢?用一、二句話說一說。

[預設]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桑娜和她的丈夫雖然日子過得極其艱難,但仍然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這樣一件事。

二、深入課文,讀中悟情。

(一)師:請自由朗讀課文的1-7自然段,看看從課文的字裡行間我們都會有哪些感受?

1.學生自由讀課文,寫感受、找問題;

2.師巡視,並於個別學生交流。

[預設]

感受:A、貧窮B、勤勞C、辛苦(危險)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朗讀有關環境描寫的句子和桑娜為丈夫擔驚受怕的句子。

[練習]

(出示課件)學生進行練習。

師小結。

三、讀悟結合,感受美德。

雖然他們的日子過得極其艱難,但還是毅然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難道他們沒有想到今後的生活嗎?

1.師:你從哪裡體會到的,快速默讀課文,用曲線畫下來。

2.生討論、交流。

3.指名讀課文,師相機作朗讀點撥。

4.誰來說說你認為桑娜和漁夫是一個怎樣的人?

5.學生交流

四、總結昇華。

1.小結全文。

2.總結昇華。

板書設計:

窮人

[個人簡歷]

田科,男,本科學歷,1994年參加工作。國小高階語文老師。中央電教館“遠端專案學習”骨幹教師。甲骨文教育基金會世界教育專家組成員。多次在各級各類的教學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並有多篇論文在各級刊物上發表並獲獎。現著力進行“協作式小組在現代資訊環境下進行探究式學習”的研究,課題專案獲全國合作學習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