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育隨筆>

三年品德與社會《在學校工作的人們》說課稿

教育隨筆 閱讀(2.07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品德與社會《在學校工作的人們》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品德與社會《在學校工作的人們》說課稿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愛我們的學校》的第四課《在學校工作的人們》。《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以體驗去感受生活,從而使學生從心靈深處真正理解、尊重、感謝教師以及在學校中為自己服務的工作人員。教材的活動安排即是虛擬的社會生活,也是現實生活實際,學生易於接受和理解,便於操作。由於本單元在教材中有著承上啟下地位,對這節課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學習運用觀察、訪問等方法進行簡單的調查,知道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學校的工作人員和各種設施都是為培養學生服務的。

2、行為與習慣:瞭解並感受為學生服務的工作人員的辛苦,使學生學會關注並尊重學校工作的每一個人,同時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

3、情感、態度、價值觀:熱愛學校,關心學校,尊敬教師和學校工作人員和他們的勞動,並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心中的感激之情。

二、說教法、學法

品社學科要求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強調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教材選擇的這個話題對學生來說非常熟悉,但是,我班有很多孩子是獨生子女,由於家長的溺愛,學生思想狹隘,對於教自己課程的老師的辛苦工作,因為經常能夠接觸,所以他們比較容易理解。而且我發現學生雖然在遇到老師時能說出老師好,但並不是真正發自內心,還有的學生只向自己班主任老師問好,對其他老師則熟視無睹。另外我班幾乎都是農民工子女,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太講究公共衛生,隨手亂扔垃圾的現象時有發生,學校的清潔工人辛苦的維持校園衛生,他們覺得心安理得。至於對學校中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更是知之甚少,對他們也沒有必要的尊重。因此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去調查、訪問,去發現學校中的工作人員為自己提供的服務,去感受他們默默為自己付出的愛心,從而真正去感謝他們,尊重他們是本課的重點。學生通過親自調查、採訪、記錄,進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動,獲得思想的昇華,從內心去感激、尊敬和愛戴在學校裡工作的老師和其他工作人員是本課的難點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情感

品社課程強調是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創設符合學生情緒水平的氛圍與環境,從心理學角度講,貼近兒童生活經歷的情景,能激發相應的環境氣氛,使學生容易受到情緒上的感染。為此在匯入環節我採用了播放歌曲《每當走過老師的窗前》,把學生帶入到老師辛勤工作的生活情景當中,喚起孩子們對老師的敬仰之情。告訴學生這首歌曲歌頌的就是大家最熟悉的老師,他們像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關懷著你,你的點滴進步,都凝聚著老師的心血與汗水,讓我們走近老師,理解老師,同時板書課題:在學校工作的人們。作為一種心理現象,人的情感波動、不同體驗歸根到底是客觀事物作用的結果,人產生的情感波的大小是由外在客體的情勢及內在主體的需要和期望所決定的。因此,新課伊始,我就營造一種體會教師忘我工作的情感氛圍,對學生進行情感啟發,波動學生內心的情弦,使學生對新課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心理需要,為學習過程的展開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二)指導體驗,引導發現

1、體驗師愛

教師應該以教材所體現的情感因素為載體,通常良好的開端只是為學生的情感體驗打下一定的基礎,而課中是一堂課的主體階段,通過一定的手段將學生的情感從接受層引向體驗層,引導學生去體驗,去感受,充分發揮情感的能動作用,從而達到情通而理達的目的。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一個典型事例有時候可以帶動全體學生的情感。於是我播放一段本班學生正在上課的錄象。

因為新的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背景是生活化的。這些生動的畫面,就是生活情境的再現,符合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能讓學生觸景生情,回顧生活中曾經歷過的一個個備受老師關愛的場景。在濃厚的情感氛圍中為孩子們的情感推波助瀾。這樣在看、聽、說的體驗過程中,學生逐步加深了對教師那平常、無聲的關愛的感受。

同學們知道了老師每天要早早來到學校,為我們上課、備課、 批改作業,放學護送我們過馬路。晚上回家還要備課、改作業,真不容易。同學們通過認真觀察,不僅對教師有所瞭解,而且有更多收穫。(播放課件:老師關心學生的成長。)

看過錄影,你想到什麼?引導學生回憶具體事例,理解老師對自己成長的關心,一起體驗老師的愛。

2、故事交流,分享感受

同學們經常和老師在一起,在學生和老師之間有說不完的故事,把你和老師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並記下自己的真實感受。當學生和同學在交流中從不同側面真正體會到老師的愛,他們就能很自然想到該如何對待老師。由此再提出該怎麼做來尊敬和感謝老師,此時孩子們的回答一定是發自內心最真的情感。

3、愛的表達

同學們知道了要尊敬老師,那怎樣表達你的敬愛和感謝之情,同學們討論後,選擇自己喜愛方式 (比如,寫信,寫首抒情詩,做卡片,與老師談心)。

學生的表達慾望在此得到實現,掀起表達愛的高潮。這時教師要肯定、鼓勵他們的做法,使他們懂得表達的方式雖然不同,但愛也是一樣的。此時,愛在孩子們熱烈的討論、交流中不斷擴張、昇華。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在互動,在這種動態生成的課堂中,學生全面參與,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能力,有利於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

4、學校大家庭

當學生生的情感還停留在對老師的愛和感激之中時,我再相機提出問題,完成向本課第二個環節的過渡:同學們每天來學校上學,除了老師在為我們服務,其實學校還有很多人也在不同崗位為同學們服務,你知道他們都是誰嗎?他們是怎樣工作的`?你瞭解他們嗎?正是他們的辛勤工作,才使我們的學校秩序井然。在這個環節裡,將請學生分組來彙報課前完成的採訪調查記錄表。

(關於採訪調查,孩子們不再陌生,在之前的語文活動課上就已經瞭解並親自實踐過。因此,這次活動前,我在孩子們不知道的情況下預先跟孩子們要採訪的物件(如校長,清潔工,門衛師傅等)進行溝通,是使孩子能順利完成有針對性的採訪任務,然後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分組後我會對每組的成員進行任務分配,確保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其中,在活動中鍛鍊自己,展示自己。當採訪完成後,再指導每組完成記錄表。*)

在彙報的過程中,學生一邊彙報,一邊可在螢幕上播放採訪時的畫面或者是採訪物件平時工作時的畫面,讓其他學生通過畫面能更直觀感受到學校裡不只有老師,還有更多的人為了大家正常有序的學習在默默地付出辛勤的勞動,而這些都是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這樣前後在學生心裡形成較大反差,因此在每組彙報完後都會請大家一起來交流感受,可以是自己採訪後的感受,也可以是聽完彙報後的感受,學生交流起來才會是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達到使學生能發自內心去關注並尊重學校工作的每一個人的目的。

緊接著讓學生懷著這樣的心情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這些默默為我們服務的人的尊重和感謝。當然,每個孩子可能都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這樣,有了這份真情實感,就能促使學生的行為有所改變,因為此時學生已經知道該怎麼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尊重,愛戴和感謝學校中的人們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且在這份真情實感中也就自然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由此也可見《品德與社會》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的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在於它倡導動態的、建構性、過程性的知識觀。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不再是監督,控制學生活動的人,而應該是學生可信賴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這節課我打破學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動為載體,並把活動延伸到課堂以外,創設豐富的教學活動情節,營造開放、寬鬆、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多向互動貫穿課的始終,最終完成教學任務。

附:

採訪調查記錄表 採訪物件

採訪主題 ( )一天的工作 採訪內容

您每天幾點鐘到學校?

您到校後緊接著做那些事情?

您在採訪前正在做什麼?

您接下來還會做什麼事情?

您幾點離開學校?

您回家後還會做哪些和學校有關的事?

您工作中最煩心的事是什麼?

您工作中最愉快的事是什麼?

採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