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看名著>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國小一年級語文教案

登鸛雀樓 閱讀(2.74W)

教案示例1

《登鸛雀樓》國小一年級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後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麼,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麼?感到了什麼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藉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後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麼?(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麼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古詩《登鸛雀樓》,描繪出萬里山河雄渾壯麗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這一哲理,表達了作者奮發向上的精神。教學中通過自讀質疑,強調學生自學、自悟、自得,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教師輔以重點點撥,引導學生從詩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領會奮發向上的精神。板書設計層次清晰,說明詩句前兩行為作者所見,後兩行為作者所想。

教案示例2

教學要求

1.會讀會寫6個生字,認讀4個生字。

2.理解詩句內容,回答課後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朗讀並背誦課文是重點。

2.指導理解詩句意思是難點。

課前準備 掛圖、生字卡片、CAI課件。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並解釋題目,激發興趣

板書詩題並解釋詩題。

【鸛雀樓】舊址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前面可以望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樓共三層,是當時文人遊覽的勝地。此樓北宋時還存在,後來被河水沖毀。題目的意思是登上鸛雀樓。

【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詩人。

二、教師範讀

教師一邊讀,一邊演示電腦課件(畫面:詩人正站在黃河邊的鸛雀樓上觀看景色,太陽漸漸地落下山去。)

三、學生輕聲讀,要求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

四、指導學習生字

1.教師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書生字,帶領學生讀音、組詞。

2.學生書空練習。說說記生字的方法。

教師重點指導:

樓:lóu,讀邊音。“木”字作偏旁時,捺要寫成點。入:rù,獨體字,兩筆。注意和“人”區別開。窮:qióng,三拼音,上下結構,寫時不要少寫寶蓋頭下面的撇和點。目:mù,全包圍結構,要和“日”字區別開。更:gèng,讀後鼻音。獨體結構。有7筆。層:céng,讀平舌音,後鼻音。

五、課堂練習

1.組詞:

人( ) 日( )

入( ) 目( )

2.在練習本上抄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複習

齊讀課文。

二、導讀課文,適時演示電腦課件,幫助學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學生朗讀後,逐行導讀。

2.指名試讀試講後,教師精講點撥:

第一句:白日:此處指傍晚的太陽。依:挨著,靠著。山:這裡不是專指某座山,而是指連綿起伏的群山。盡:完。這裡指落日漸漸沉下去了。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僅次於長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實,鸛雀樓距離大海尚有千里之遙,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但是,無論怎樣曲折迂迴,最終還是要流入大海的.。這裡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這句詩的意思是: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一輪落日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黃河水正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窮:窮盡,含有徹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實指,而是誇張的說法,指很遠很遠的地方。更;再。這句詩的意思是:要想把很遠很遠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層樓;也就是隻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三、體會詩的意境

1.引導思考:想一想,這首詩寫出了什麼樣的景色?

學生思考回答後,教師總結:(1)這首詩寫出了壯麗的黃昏景色。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陽依傍著群山緩緩下沉,再俯視黃河,望著奔騰的河水向東流去,這是一幅多麼壯麗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為止;放眼黃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渾壯麗之景,又有留戀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開闊。(2)這首詩還表達了作者開闊的心胸和觀察美景的情趣。詩人面對日落水漾的壯麗美景,遊興未盡,不能滿足,他急於擴大自己的眼界,還想看得更開闊更高遠,於是寫出了要看盡這千里風光,必須再登上一層樓。

2.小結: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描繪了祖國雄偉壯麗的山河。

四、指導朗讀,背誦課文

1.教師放朗讀錄音。學生跟讀,朗讀時要注意讀出節奏、重音和韻腳。

白日 / 依山盡,黃河 / 入海流。

欲窮 / 千里目,更上 / 一層樓。

自由輕聲讀三遍。齊讀三遍,練習背誦,檢查效果。

五、課堂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第3題。填空:

( )依山盡,( )入海流。

欲窮( ),更上( )。

板書參考

探究活動

1.組織一次登高的活動,讓學生說說登高望遠的感受。

2.收集與這首詩有關的資料,然後大家交流,看誰收集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