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看名著>再別康橋>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範文錦集6篇

再別康橋 閱讀(1.93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範文錦集6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感受詩歌美

(二)通過合理想像,再現詩中畫面,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三)培養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激發學生詩意表達情感的願望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學習全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二)難點:合理想像,再現畫面,體會詩情,培養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聯想想像法、美點尋蹤法、合作探究法、點撥法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古往今來,人們對離別情感的表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飲酒作別,可折柳相送,還可長歌一曲,更可寫詩撫懷今天,我們以一曲《長亭外古道邊》的離別歌開啟我們的學習離別詩之旅

(二)走近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我國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志摩的詩》《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詩歌藝術成就較高,被人們譽為“一手奠定中國詩壇的人”

(三)瞭解背景

康橋是詩人母校劍橋大學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離開了母校,寫下了這首詩正是康河的水的靈性,激發了詩人的性靈,喚起了詩人久蟄他內心的詩的天命他曾說:“我敢說康河是世界上一條最美的水”請聽,康橋河畔傳來他的心音

(四)初讀感受

1、師範讀,生劃分節奏(師配樂朗讀)

2、齊讀共評(生配樂齊讀,師生互評)

(五)再讀把握

1、全詩共七節,請從每一節中找出主要描寫的景物,並說說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

明確:全詩分別描寫了雲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輝、夏蟲;從標題上看,作者再次告別康橋,他告別康橋的方式很獨特,先作別雲彩,回憶金柳,擁抱康河,在康河尋夢,在星輝中放歌,卻因尋夢不得再度離別

2、在這種情況下,他當時的心情如何?

明確:詩人是尋夢不得後不得不離開康橋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失落和感傷的

3、哪一節表現出他的失落和感傷呢?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明確:第六第七節(生讀)

尋夢不得他如些憂傷,那麼他的夢想到底是什麼呢?胡適先曾這樣評價他:“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的現實的歷史”而這首詩中詩人所描繪的美好圖景正是他追求這單純信仰的最好的例證

(六)精讀體會

1、請選出你認為最美的一幅圖景,抓住景物特徵,並通過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語言進行描繪

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圖: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陽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兩旁嫩綠的柳枝泛著金光,它隨輕風擺動,清新美麗,嬌柔嫵媚就像是嬌美的新娘這般美景讓詩人盡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樣這便是他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溫柔

示例二:夏夜離別康橋圖: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夢如幻可是詩人不得不跟康橋告別他心上千般不捨萬般無奈,想要和康橋話別訴說離情,可是傷感百轉千回終是默默無語,心中悄悄升起笙簫吹響的離歌我的心情有誰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蟲該是懂的吧!

2、通過剛才同學們的描繪,給我們再現了詩中的美景,也使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詩人的情懷但作者的情感在詩中不著一字,卻處處含情他是怎樣表現的呢,完成下面的連線題你一定有發現

雲彩 永久戀情

金柳 低落傷感

水草 夢想孕育

彩虹(夢) 激情澎湃

星輝 喜愛難捨

夏蟲 歡喜眷戀

明確:我們把那些能夠反映詩人情感的物象稱為意象詩人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為一種指向,擷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來表現無數這樣的意象組織起來的叫意境不同的意境,體現不同的情感

(七)美讀涵詠

1、主題歸納:全詩構造 一個純美的記憶中的康橋世界,但現實的“我”不得不與康橋告別,在告別與追憶之間,書寫了“我”的傷感與失落情緒康橋是美麗的,但它已隨風而逝,留給“我”的是不盡的思念

2、理解了這首詩的情感,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優美的詩(齊讀)

(八)連結抒寫

1、理想破滅卻阻止不了他對美的追求他把美的追求表現在了詩歌上全詩有三美:一是音樂美,二是繪畫美,三是建築美建築美在於詩行的排列,它是錯落有致的,看起來美觀大方我們的生活也要像詩人一樣善於發現美,用文筆去創造美請看視訊,也動筆寫一寫(連結生活視訊)

2、展示師下水作《若相離,槐花憶!》

(九)課堂總結(略)

(十)佈置作業

1、找出詩中表達作者情感的重點字、詞、句加以品味,說說作者的情感變化

2、另找徐志摩的另一首現代格律詩,運用今天學過的賞析方法法加以賞析

3、仿寫現代詩

(十一)板書設計(略)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教學重點。

1、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瞭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對於“繪畫美”的感悟。

2、對於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鑑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語。

1、以古曲《陽關三疊》入境,與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2、這是一首關於什麼的詩篇呢?(離別)

3、這是古人的離別,那麼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二)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鑑賞(通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通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豔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著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通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盪漾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

4、鑑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鑑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麼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後每小組一小段)(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後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著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著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字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麼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捨難分(有一種不願打破寧靜的依依不捨之情)

歡喜(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徵是我想要的)

迷戀(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撐著長篙尋著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捨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瞭解)。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8、朗誦。

首先:老師範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離別的還有什麼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裡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盪漾的意思。

板書: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七、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閱讀鑑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後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為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後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於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鑑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為一種可鑑賞的美。對於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麼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裡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說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採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範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臺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後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嚐試著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說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於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在這個環節中介紹作者:(略)

二、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抒情詩。這個問題很簡單,但很重要。它是一個“切入點”。閱讀教學非常那個重要的一點就是尋找恰當的“切入點”,也有人叫做“匯入”,但我以為二者有區別。“切入點”是對課文而言的,是為了把學生引入課文情景而尋找的突破口,屬於閱讀教學內部的有機組成部分;“匯入”是對課堂而言,是為了把學生從課前的無序狀態引入課內的有序狀態而設計的教學環節,屬於閱讀教學外部組成部分。提出“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這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出下面的核心問題。

三、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這是一個核心問題,關係到本課的教學目標——詩歌意象的問題。高一的學生可能不會順利的回答出“通過意象來抒發感情”,這不要緊。教師引導學生讀詩歌的第二小節,抓住“金柳”這個詞,讓學生充分品味。“金柳”是這一小節表現的物件,作者為何如此表現它?我們來推測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麼東西在裡面?是的。作者寫“金柳”是“新娘”。作為同學們,可能感覺到奇怪,由“金柳”怎麼會想到“新娘”呢?是不是與作者的生活有關係?會不會與作者的感情有關係?有可能。誰能說說作者與劍橋大學有什麼關係?簡要介紹作者的生活歷史。由此學生明白了,原來由“金柳”聯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僅這個如此,其他很多作品,作者寫什麼,怎麼寫都可能與作者本身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經歷有關係。下面可以總結一下什麼是“意象”了:意象就是作者寫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隨著聯想與想象。只有通過聯想和想象,讀者才能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來,作者寫道“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要想——美麗的影子;“盪漾”是什麼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所為聯想,就適合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同學們“盪漾”過嗎?如果你盪漾過,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到作者用詞之妙。哪位同學盪漾過?不妨說說。好了,下面請一位同學完整的朗誦這一小節。

四、進入第三小節作者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這個問題更深入了,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入理解詩歌,進入到作者精神世界,進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靈活及時地把握學生的感覺,相機引導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讀,後回答。作者的感情有變化,是進一步了,感情更強烈了,從“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可以看出這種變化。“青荇”“招搖”,整天與金柳相伴,早夕相處,你低頭看著我,我仰頭看著你,說著別人永遠聽不懂的話,訴說彼此之間的心曲。“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水草這一節著意表現“意象”。是在“柔波”裡呀!在徐志摩的詩歌作品中,經常使用“柔波”一詞,我想是有其特殊含義的,同學們讀“柔波”能引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象?請同學們說一說,就像孩子在媽媽溫暖的懷抱,就像戀人含情脈脈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歎號不行呀!感情進一步發展了,更加強烈了。同學們感受到這種強烈的變化了麼?感受到了,那就好,請同學們來讀一讀。“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一定要大聲讀麼?使勁喊,行麼?不行。怎麼辦?“使勁輕讀”?好,使上勁,換得輕輕地讀。

五、請一位同學朗讀第四小節

讀得不錯。不過老師有一個問題:“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覺得寫得不好。怎麼不是清泉呢?“那榆陰下的一潭”明明是寫清泉嘛,怎麼成了彩虹呢?作者寫錯了。是不是?這個地方很多老師容易疏忽,這麼一問,就問出趣味來了。彩虹,象徵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夢。“揉碎在浮躁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噢,明白了,原來彩虹就是作者的夢呀!這個美好的夢怎麼了?“揉碎”了,“沉澱”了,就是說,這個夢沒有變成現實。正是因為沒有變成現實,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懷,時不時地“盪漾”一下。讀這樣的句子,體會到了作者的什麼?似乎有一些傷感。這種寫法,我們叫做“移情”。景隨情遷,以情入景,以我觀物,則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這種句子:“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出自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詩人唯恐讀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當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處,所以才用這樣的寫法來提醒讀者。在詩人眼裡,這的確不是一般的泉水,那裡有作者的“夢”。作者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來到英國,來到劍橋。在這裡,作者遇到了自己詩歌創作的啟蒙者,同時也是自己最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並從此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他說:“我的眼睛是劍橋叫我睜開的',劍橋是我的心靈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戀之鄉。”所以,在別人眼裡的清泉,在詩人眼裡就是彩虹,就是夢。

六、一提到夢,人們常常回憶起往昔的生活,特別是那些銘刻心頭的往事。

詩人也是這樣,提到“夢”,他就好像回到了那個美好的時刻,讓他難以自持。於是他就去尋找那昔日的夢。昔日的夢究竟是怎樣的美好呢?作者告訴我們了麼?

“撐一直長篙”。你知道什麼是長篙麼?噢,在《社戲》裡學過,多美好呀!你們撐過船麼?撐過,感覺如何?美極了。我們想象一下:長長的船篙,輕輕地波動著水面。船上只有兩個人,劃呀劃呀,往遠處劃,為什麼?那兒人少呀。來到幽靜的地方,心裡高興,那就唱吧:放開喉嚨,盡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閃閃發光,好像在想我們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詩人高興得放聲歌唱,他醉了——詩歌到這裡可以說達到了高潮。聯絡上一節,我們可以說,這裡所寫的就是作者那個美好的“夢”。盪漾在作者心頭的也就是這夢中的情和景。那麼,這一小節如何朗讀?請同學們展示一下。誰有過“放歌”的經歷,那是多麼美好的時刻!讓同學們展開想象:可以張開雙臂,仰起頭,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讀法也可以變成“放——歌——”

七、詩人沉浸在裡面,沒有醒來。對嗎?

不對。詩人很快就醒來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種什麼滋味?遺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麼辦?“悄悄”地離開。“悄悄”就是我的“笙簫”,憋在心裡,此時無聲勝有聲。夏蟲瞭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個康橋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還是藏在心底吧,就讓我一個人知道。從詩歌情感的發展脈絡看,這就是從高潮一下子滑落下來,形成了一個大的波折。那麼,朗讀的時候也要有所體現

八、為了突出“沉默”的特點,作者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怎麼寫的?

開頭寫的是“輕輕的我走了”,結尾寫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靜。作者就這樣走了,我們彷彿看到一個輕手輕腳走來,又輕手輕腳離開的身影。在他的內心深處,藏著無限的留戀。

九、最後,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中國現在詩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為代表的“新月派”詩歌,為中國新詩的發展建立了功勞。他贊同聞一多先生的“三美”詩歌理論,認為詩歌要有韻律美、繪畫美和建築美。他的詩集有《志摩的詩》《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他的詩廣為流傳,人們張口就可以朗誦,據說,1928年11月,也就是作者再別康橋後,就去了印度,拜見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爾。泰戈爾當眾朗誦了徐志摩的《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裡有著甜蜜的憂愁。”寫的多好啊!同學們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找徐志摩的詩選來讀一讀。

【教學總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經過一週多的反覆演練,加上同組老師的耐心指導,自己又詳細地設計過渡語,覺得萬無一失,做到了盡善盡美,但是講完研究課後,我感慨良多,收穫頗豐。

一、自我反思

在各種體裁作品的語文教學中,詩歌是相當有難度的,是一塊硬骨頭,十分難啃。我本著挑戰自我的想法,依然選擇了《再別康橋》這篇文質兼美的現代詩歌。

首先要確定學習目標,這是一節課的終極目標,也是貫穿課堂的一條理念。誦讀是學習詩歌最好的方式,而讀出情感,讀出意蘊,讀出自己,就是更大的挑戰了。因此,品味詩歌語言,進行誦讀訓練就理所當然地成為首要目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應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思路,特別是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不是機械死板的教條,去禁錮學生鮮活的思想。解剖詩歌,要在找出意象及其特點的前提下,描繪所營造的意境,從而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據於此,我就把“指出詩歌意象,描繪美妙的意境”以及“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難捨難分的無奈和感傷”作為學習目標。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之中,給予學生分析詩歌方法的引領和指導。

情境匯入是一種對學生春風化雨的薰陶和感染。於是我播放著優美的小提琴《月亮河》,再投出康橋的圖片,很自然地將學生引入康橋的美妙意境。接著,我聲情並茂的範讀詩歌,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變化。徐志摩進行自我反思的時候說過一句話,他說:“我這一生的周折,大都尋得出感情上的線索。”所以對志摩作品的解讀就要“知人論詩”。其中最能表達徐志摩的“康橋情結”的兩句話是“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的眼是康橋叫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之後,我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詩。問題如下:1.請找出詩歌中的主要意象; 2.說一說詩歌表達的情感; 3.指出這首詩中的情緒高漲的一節詩。這幾個問題很簡單,學生基本上能說出來。

有了這些鋪墊,我針對第二節詩指導學生來品讀賞析。首先提問學生讀,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但是不夠濃烈,表現得不夠充分。於是,我找其他學生評價,並再次讀這一節。最後我做出這樣的指導:“盪漾” 的意思:(水波)一起一伏的動。這裡形容心情起伏,無法平靜,寫出作者的心動,但不是一下,是一層層的漣漪,一波波的盪開。聲音要飽含熱愛,蓄積在喉間,再輕聲發出(重音輕讀法);語速要慢;語調要有起伏,輕柔。然後我做了示範,再次讓剛開始的同學讀,明顯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情感還有待提高。於是,我指導學生從意象、修辭和情感三個方面來剖析這節詩。學生經過同桌之間的討論,很快確定了答案:意象是金柳和豔影;修辭是比喻;情感是歡喜和眷戀。

做了這樣一個例子,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並指導學生自選詩節從意象、修辭和情感三個方面入手,以有情感的品讀為突破口,達到吃透類似詩歌的目的。學生有了探究的方向和思路,因此探究的熱情很高。當他們展示自己的成果時,我發現有差距的時候,就立即給予引導。事後考慮,當時有點太急了,應當先質疑,引起其他同學的思考,並由別的同學幫助他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彰顯出整個課堂教學相長的和諧場景。也更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更利於學生的發展和整體的提升。

通過分析和誦讀訓練,學生體會到了詩歌營造的美妙意境。於是,我開始延伸遷移,指導學生從意象、修辭和情感三個方面,依據詩歌內容,選擇其中一節,藉助修辭手法,採擷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語言作畫筆,把康橋優美的景色描繪下來。這個環節中,是對整個學習目標的檢測,學生也充分發揮自己的文學才情。

最後,讓學生再次讀詩,讀出自己心中的康橋。接著我播放《人間四月天》的徐志摩的主演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讓學生比較一下,各自的特點。

二、評課情況

只是展示學習目標,找一學生朗誦是不夠的,應該給學生解釋說明,或者讓學生自己感悟兩分鐘。範讀時,播放的背景音樂聲音有點大,沒有完全彰顯出朗誦的魅力。延伸遷移部分,學生寫的時間應適當延長一些。

三、學生反饋

通過這節課,學生掌握了詩歌欣賞的方法:從意象入手,藉助修辭來分析意象的特點,並根據特點來理解其中的情感。同時,學生有了自己的“康橋”。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

2、指導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趣味。

3、品味詩歌語言,感悟徐志摩詩的獨特風格。

預習作業:

1、熟讀全詩,解決生字詞。

2、思考: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提出疑難問題:

 第一課時

一、預習交流

二、介紹背景資料,匯入新課: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他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度過了一段悠閒的求學經歷。這裡波光瀲灩,綠草如茵,樹木蔥蘢,碧空如洗,讓他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而且在這裡他邂逅了林徽音,經歷了一場沒有結局但卻刻骨銘心的戀情。醉人的自然美景纏綿悱惻的愛情讓詩人對劍橋大學充滿了留戀。六年之後詩人再次回到康橋,依依不捨之情湧上心頭,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詩作。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讀,正音並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青荇() 長篙()漫溯( ) 笙( ) 浮藻( )

2、兩人互相聽讀,把握字音、節奏和感情。

3、找一生有感情地朗讀,其餘學生給於糾正。

4、齊讀,進一步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三、精讀課文,討論解決。

1、就結構而言,這首詩最為鮮明的特點是什麼?

2、請學生朗讀開關和結尾兩段詩,總體把握詩歌所流露出來的情感。

3、這樣的情感緣於康橋的離別,仔細體會前後表意的不同之處。

4、康橋在詩人眼裡和心裡無疑是一種"至美",那麼詩人在詩中又是怎麼具體表現的,也就是說詩人藉助了哪些特殊的意象營造出那種"至美"呢?

5、你喜歡哪一種意象?能否把你喜歡的這一意象所在的詩節描繪成一幅畫?

6、這些意象,可以說有一個共同點,請加以概括性。

7、融合在詩人筆下的這些意象中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8、面對這樣一種至美,詩人"在星輝斑斕是裡放歌"也是一種必然,可是接下來的詩意卻陡然一轉:"但我不能放歌",想想這又是因為什麼?

9、想想這樣的詩句又隱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10、可以說:康橋是詩人心中的理想王國、精神家園,為了使心中的"王國"、"家園"完美無損,詩人也只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了。再次請同學朗讀全詩。

四、小結: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作業: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匯入新課:

二、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徐志摩崇尚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從這三方面體會並分析這首詩歌的形式美。

1、上節課,同學們用散文的筆調描繪了詩中的不同意象。可以說,全詩七小節,第一節都是一個畫面。大家說說構成這些畫面的要素有哪些?

自讀全詩,體會詩中所運用的富有特色的詞語。

提示:

(1)詩中多選用富有色彩的詞語。如"雲彩"()()()()()()()()等詞語,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2)詩人藉助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等,給人以強烈的動感。

2、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韻律。

提示:

(1)全詩的詩句的韻腳有哪些?並體會其作用。

(2)全詩的首節和尾節用了迴環復沓,讀出這些句子,體會其好處。

3、學生三讀全詩,感悟詩句排列的特點。

三、學生小結:

通過學習這首詩歌,你瞭解到現代詩歌有怎樣的特點?

四、達標檢測,閱讀全詩:

1、第一節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連用三個"輕輕的",有什麼作用?

2、第四節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3、設想詩人寫了此詩若干年後,又回到康橋,作者會是怎樣的情形?

4、《再別康橋》通過對康河柔波的美麗描繪,表達作者再別康橋戀戀不捨的離情別緒。在中國燦爛的古代詩文中,有許多與此相同,你能說出它們及作者嗎?

五、課外補充:

偶然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

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這相互交匯時報光亮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分析,品味詩中創造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詩意美。

2、重點掌握詩人對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欣賞音樂《情人的眼淚》,讓學生交流在音樂的旋律中聽到的內容。

音樂,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詩,它用詩一般的旋律向我們傾訴心中的愛與情。同樣,好的詩歌也是美的音樂,它用音樂一般的韻律向我們述說著人世間憂愁與歡樂。

二、學生朗讀全詩,思考

1、找出體現詩意美的詩句,並簡要分析:

明確:

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一層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豔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

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在這仙境般的康河,詩人受到感染,情願做一條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

榆陰下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斕的景色充滿了醇厚的詩意,詩人的留戀全都融進了康河的風光中。

詩人乘著滿載星輝的一葉小舟,向著青草悽悽的小河深處,擊拍歡歌,去尋他彩虹似的夢。

詩意美除了構思的新巧、韻律的和諧,更主要體現在意境美。詩人將自己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個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間,不同於一般的別離詩,他選擇的意象是夏季的“雲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輝”等,而傳統的別離詩選擇的意象多是長亭、流水、浮雲、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時節。詩人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為一,因而造成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顯得瀟灑、飄逸,而不是一般別離詩的纏綿、愁苦。

2、詩人情感高潮在哪節詩中體現出來?

明確:

第五節詩,詩人陶醉在康橋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條水草,盡情的享受康河愛的輕撫,,一任康河波光裡的豔影,在他的心頭盪漾。正所謂“沉醉不知歸路”,似乎已經忘卻了他要離別康橋而去,他撐著一枝長篙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的夢”,等到興盡歸舟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輝斑斕裡”放歌。詩人的飄逸、灑脫之情,感染著我們,讓我們的心一同快樂著,達到極致。

三、教師範讀、學生朗讀,進一步體味詩歌的詩意美

四、討論詩人對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橋,詩人結識了著名的哲學家羅素,在康橋,詩人心中有自己夢牽魂繞的情人,在康橋的秀麗風景中,有詩人幸福的生活。詩人曾飽含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吸菸與文化》)

彌蓋我愛的康橋,

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

康橋!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

康橋!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摘自《康橋,再會吧!》 )

徐志摩遊學於英國劍橋大學期間,不僅深受康橋周圍的思想文化氣氛的薰陶,接受了英國式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洗禮,他還忘情於康橋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發現了人的靈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詩人離英返國時,康橋已成了詩人“難得的知己”,詩人稱康橋為自己永遠的精神依戀之鄉,此時的詩人,心頭盛滿離愁別緒。在詩裡,詩人熱烈而又纏綿地傾訴自己對康橋的精神依戀。詩人對康橋的欣賞和讚美,實際上就是對大自然、對美和愛、對和諧的一種欣賞和讚美。

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驗中最神祕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

這岸邊的草坪又是我的愛寵,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這天然的織錦上坐地,有時讀書,有時看水;有時仰臥著看天空的行雲,有時反僕著摟抱大地的溫軟。

在初夏陽光漸暖時你去買一支小船,劃去橋邊蔭下躺著念你的書或是做你的夢,槐花香在水面上飄浮,魚群的唼喋聲在你的耳邊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黃昏,近著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靜處遠去。

從大自然,我們取得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我們應分取得我們繼續的資養。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沒有盤錯的根柢深入在無盡藏的地裡?我們是永遠不能獨立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們。

在青草裡打幾個滾,到海水裡洗幾次浴,到高處去看幾次朝霞與晚照——你肩背上的負擔就會輕鬆了去的。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橋》 )

詩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張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自然似乎有著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詩人與自然交流,將自己的留戀全部融入對康橋瑰麗風光的盡情描繪中,是他對“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詩人在康河邊徘徊,正是追尋美、自由與愛於一體的理想。康橋,於軀殼,徐志摩是過客,但於靈魂,正是他詩意的棲居地。

五、小結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徐志摩的確是悄悄地走遠了,但揮不去帶不走的是他的康橋。它做為學院建築留在英國,它做為一篇具有生命質感的美文,留在中國文學史中。自然中的康橋會老,但文字中的康橋,將在所有愛志摩的讀者心中永遠年輕。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教具使用:相關錄影。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於富商之家。他是中國現代“才華橫溢的一路詩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這個經常“想飛”的詩人坐飛機在山東濟南附近觸山焚化。

二、《再別康橋》出於他自編的最後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於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遊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m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於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後,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遊該國後,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三、 整體思路全詩共七節。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併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盪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澱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著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於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願。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願離別。最後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於詩表。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 欣賞點提示

① 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 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③ 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五、練詞以造 緣像而披詩――釋《再別康橋》之“招搖”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於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鍊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誇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誇耀的是一種安閒,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實,《再別康橋》全詩都籠罩籠罩著詩人寧靜、安閒、自在之情、之態,因為旅居康橋的七八年間。康橋,它最吸引詩人,帶給詩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於此。 “賴你和悅寧靜的環境和聖潔歡樂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初到康橋,它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閒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後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六、 作業:

朗誦、背誦該詩;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