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看名著>再別康橋>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模板合集六篇

再別康橋 閱讀(1.54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模板合集六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背誦並默寫詩歌;

2、瞭解徐志摩的經歷和詩歌創作背景;

3、以本詩教學為契機,激發學生學習新詩的興趣,走進徐志摩;

4、品讀詩歌意象,理解情感,感悟詩歌的美。

【教學設想】

1、以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音訊、視訊等多種資訊載體的綜合呈現,營造氛圍,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2、重在誦讀和感悟,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意象,結合徐志摩的經歷和時代背景,理解詩情。

3、品讀鑑賞,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播放英國劍橋大學的照片,配以輕音樂,瞭解康橋。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大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沈鈞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瓊瑤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重點資訊: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寫作背景:《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寫於他第二次歐遊歸來之時,實是回憶之作。“康橋”,今通譯劍橋,是英國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在倫敦北面八十公里左右,靠近康河(劍河),以劍橋大學馳名於世。1920年9月徐志摩因景仰羅素,放棄了他在美國即將獲得的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前往英國,想成為羅素的弟子,但羅素因在歐戰時力倡和平而被康橋的三一學院解聘,離開康橋。徐志摩只好當一名沒有學籍的選修生,在康橋度過了一年(1921——1922),攻讀經濟學學位。本詩作於1928年秋再次訪問母校後的歸途中。

 三、誦讀體悟,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

2、學生分角色朗讀,情感重現;

3、討論:這首詩的基本內容是什麼?詩人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請結合詩歌意象具體分析。

明確:

這首詩寫的是離別康橋時的所見所感,表達了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

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以“作別”開頭,營造了一種別離氛圍,無限依戀。

第二、三、四節:“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等意象,分別寫出康橋的美麗、慈愛和浪漫,並逐步推進,將“我”對康橋的依戀、難忘等複雜的感情具體化、形象化。

第五、六節:詩人對康橋的情感在“尋夢”中達到高潮!詩人多想“放歌”,但此時此境,離愁別緒,只能是“悄悄”與“沉默”。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與開頭呼應,節奏一致卻又富有變化,迴環往復。看似瀟灑的離去,卻有著逝者如斯的無奈。雲彩雖然帶不走,但康橋在詩人心中永遠定格,那是一種情結、一種永久的懷念。

點撥:徐志摩在《吸菸與文化》中寫道,“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麼。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的學習經歷對於徐志摩來說,是意義非凡的,讓他的思想和意識發生了改變,所以作者對康橋這一具體的環境,有一種依戀,一種情結。

四、再讀詩歌,感悟提升。

討論:這首詩是一篇華美的樂章,請仔細閱讀、思考、分析、歸納,你覺得它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

點撥:詩歌的美體現在很多方面,這種美感是豐富而多樣的,語言、意境、意象、韻律等等,請大家結合具體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理解。

明確:新月詩派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三美”——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一)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二)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三)繪畫美即是辭藻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五、拓展延伸,走進志摩。

課後活動:請同學們課後通過查閱資料瞭解一下徐志摩的生活經歷,再讀一讀徐志摩其他的詩歌和散文,判斷一下徐志摩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詩文有什麼特點?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意 象:金柳 柔波 星輝 軟泥 青荇

情感:悄悄 輕輕 沉默——無限依戀之情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3、學會朗讀

教學重點:

1、詩人情感的把握;

2、學會朗讀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比較法,自我感悟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如: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也是徐志摩這首詩的亮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 朗誦《再別康橋》:

1.先叫一名學生朗讀,點出生字生詞: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載①zǎi一年半載②zài載歌載舞裝載登載 斑斕(瀾、闌)

2.老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

4.全班齊讀

三 介紹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雲遊集》等。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 教師分章節賞析詩歌。

方式: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歡的一句或一節詩歌,賞析,老師點撥並進行朗讀指導。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組合,體味詩歌的意象美。

2.通過品味語言,發揮想象,以感受充溢於詩歌的真情,進而拉近學生與詩的聯絡,鼓勵學生在喜歡的基礎上多寫寫新詩。

【教學重難點】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詩歌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創設情境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1.設計理由: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

2.在這個環節中,適當介紹作者。徐志摩,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

二、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1.抒情詩。

2.目的是從這個問題切入到下一個問題。

三、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1.請同學們品味第二小節的“金柳”,“金柳”怎麼會是“新娘”呢?為何我們聯想不到?這是不是與作者的情感有關係?

2.“金柳”“新娘”就是賦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們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發揮想象,我們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來,作者寫道“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請同學們想象美麗的影子,盪漾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愫?請同學們發揮想象,體驗這種縈繞在心頭的情感。

4.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小節。教師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蕩--漾”的味道來。

四、 進入第三小節,作者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1、請一位同學先朗讀,適時引導其回答。

2、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變得強烈了?“我甘心變成一條水草!”

3、請同學們想象“青荇”在招搖,“水草”在柔波里招搖,與河畔的“金柳”、波光裡的“豔影”組合成一幅怎麼樣的畫面?這樣的寫作叫做“繪畫美”。

4、請同學們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甘心”二字飽含的幸福感。

五、通過指導朗讀進入第四小節,作者為何說“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語言的跳躍,這裡的“虹”原來是“彩虹似的夢”。

2、作者的“彩虹似的夢”實現了嗎?沒有,被“揉碎”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自己的夢被揉碎了,情感怎麼樣?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此時的傷感。

3、請一位同學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揉碎”的傷感和“彩虹似的夢”的無奈。

六、詩人的“夢”讓他重回昔日在康橋讀書的夢,這昔日的夢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嗎?進入第五小節。

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撐著長篙的感覺,向前,向更深處漫溯,忘記了時間,撐到星輝斑斕的時候,於是在那裡放歌。多麼自由自在啊!多麼美好啊!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與美”。

2、請一位學生朗讀,指導其讀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讀第七小節,詩人的情感變化了嗎?為什麼?詩人寫了什麼意象?這些意象前面的修飾詞是什麼?這些意象讓你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1、詩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夢,因為要離別了。詩人寫了“笙簫”,修飾詞是“別離的”,詩人此時是憂愁的。

2、詩人寫了“夏蟲”,修飾詞是“沉默”,為何詩人要沉默?

首先,夏蟲也不堪離別的愁緒,故“沉默”了,不再“歡叫”了。其次,詩人希望離別的方式是靜悄悄的,恰如作者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的。

3、那詩人為何在開頭和結尾採取同樣的形式呢?有何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特殊形式,迴環往復會使詩歌有音樂美,感情濃厚。

八、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適當師範指導。在讀書聲中結束。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分析,品味詩中創造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詩意美。

2、重點掌握詩人對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欣賞音樂《情人的眼淚》,讓學生交流在音樂的旋律中聽到的內容。

音樂,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詩,它用詩一般的旋律向我們傾訴心中的愛與情。同樣,好的詩歌也是美的音樂,它用音樂一般的韻律向我們述說著人世間憂愁與歡樂。

二、學生朗讀全詩,思考

1、找出體現詩意美的詩句,並簡要分析:

明確:

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一層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豔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

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在這仙境般的康河,詩人受到感染,情願做一條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

榆陰下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斕的景色充滿了醇厚的詩意,詩人的留戀全都融進了康河的風光中。

詩人乘著滿載星輝的一葉小舟,向著青草悽悽的小河深處,擊拍歡歌,去尋他彩虹似的夢。

詩意美除了構思的新巧、韻律的和諧,更主要體現在意境美。詩人將自己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個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間,不同於一般的別離詩,他選擇的意象是夏季的“雲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輝”等,而傳統的別離詩選擇的意象多是長亭、流水、浮雲、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時節。詩人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為一,因而造成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顯得瀟灑、飄逸,而不是一般別離詩的纏綿、愁苦。

2、詩人情感高潮在哪節詩中體現出來?

明確:

第五節詩,詩人陶醉在康橋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條水草,盡情的享受康河愛的輕撫,,一任康河波光裡的豔影,在他的心頭盪漾。正所謂“沉醉不知歸路”,似乎已經忘卻了他要離別康橋而去,他撐著一枝長篙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的夢”,等到興盡歸舟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輝斑斕裡”放歌。詩人的飄逸、灑脫之情,感染著我們,讓我們的心一同快樂著,達到極致。

三、教師範讀、學生朗讀,進一步體味詩歌的詩意美

四、討論詩人對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橋,詩人結識了著名的哲學家羅素,在康橋,詩人心中有自己夢牽魂繞的情人,在康橋的秀麗風景中,有詩人幸福的生活。詩人曾飽含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吸菸與文化》)

彌蓋我愛的康橋,

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

康橋!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

康橋!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摘自《康橋,再會吧!》 )

徐志摩遊學於英國劍橋大學期間,不僅深受康橋周圍的思想文化氣氛的薰陶,接受了英國式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洗禮,他還忘情於康橋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發現了人的靈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詩人離英返國時,康橋已成了詩人“難得的知己”,詩人稱康橋為自己永遠的精神依戀之鄉,此時的詩人,心頭盛滿離愁別緒。在詩裡,詩人熱烈而又纏綿地傾訴自己對康橋的精神依戀。詩人對康橋的欣賞和讚美,實際上就是對大自然、對美和愛、對和諧的一種欣賞和讚美。

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驗中最神祕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

這岸邊的草坪又是我的愛寵,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這天然的織錦上坐地,有時讀書,有時看水;有時仰臥著看天空的行雲,有時反僕著摟抱大地的溫軟。

在初夏陽光漸暖時你去買一支小船,劃去橋邊蔭下躺著念你的書或是做你的夢,槐花香在水面上飄浮,魚群的唼喋聲在你的耳邊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黃昏,近著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靜處遠去。

從大自然,我們取得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我們應分取得我們繼續的資養。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沒有盤錯的根柢深入在無盡藏的地裡?我們是永遠不能獨立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們。

在青草裡打幾個滾,到海水裡洗幾次浴,到高處去看幾次朝霞與晚照——你肩背上的負擔就會輕鬆了去的。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橋》 )

詩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張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自然似乎有著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詩人與自然交流,將自己的留戀全部融入對康橋瑰麗風光的盡情描繪中,是他對“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詩人在康河邊徘徊,正是追尋美、自由與愛於一體的理想。康橋,於軀殼,徐志摩是過客,但於靈魂,正是他詩意的棲居地。

五、小結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徐志摩的確是悄悄地走遠了,但揮不去帶不走的是他的康橋。它做為學院建築留在英國,它做為一篇具有生命質感的美文,留在中國文學史中。自然中的康橋會老,但文字中的康橋,將在所有愛志摩的讀者心中永遠年輕。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藝術美和人情美。

2.理解《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

3.體悟《我愛這土地》深沉而強烈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1.《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再別康橋》中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3.《我愛這土地》中抒情主人公真摯的愛國情感。

4.《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吟詠法;

2.欣賞法;

3.點撥法。

媒體設計

1.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片尾曲的MTV。

2.配合朗誦,播放一組中國人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抵禦日寇入侵的畫面及《黃河大合唱》MTV、《我愛你中國》MTV。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1.他就這麼悄悄地來,又這麼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雲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2.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絡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地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讚歌——《我愛這土地》!

二、解題

1.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曾留學英國劍橋大學兩年。在他臨別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來到劍橋大學碧波盪漾的康河裡泛舟,在康橋上漫步,他流連忘返,如痴如醉。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於是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2.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寫於風雨飄搖的1938年。那時日寇的鐵蹄正肆意踐踏著祖國的大地。面對山河破碎、國土淪喪,詩人無法抑制的拳拳愛國熱情終於噴發出來,他拿起筆寫成了《我愛這土地》,從此,這首詩在抗戰時期廣為傳誦。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聽錄音,指導朗讀。

②學生朗讀,體會。

(解說:這兩首詩的可讀性非常強,宜多朗讀,在多次朗讀中讓學生體會詩的美。《再別康橋》注重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我受這土地》注重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感情的起伏變化。)

2.欣賞品味

①《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第一節寫久違的學生作別母校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生怕打擾了康橋的靜謐;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二節至第六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是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成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只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五、六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裡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一切歸於寂然,就連青草叢中的夏蟲似乎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往日歡愉的康橋,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將詩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節迴環對應,詩意也有遞進,間接表達出作者深摯的感情。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神思飄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描述。

(解說: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的許多作品中,《再別康橋》就是將他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深化到對大自然的描寫和自己的想像中,以刻意營造的無限的詩意美,傳達一種眷戀母校的人情美。)

②《再別康橋》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主要表現在:①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②音節和諧,節奏感強。③迴環復沓。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這優美的音樂般的節奏像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它低徊曲折,一詠三嘆,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

所謂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輝斑斕”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所謂建築美,指的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說: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其中,可引導學生聯絡學過的古詩詞,以使學生能較好地體會詩歌的音樂美這一特點。對繪畫美和建築美,可先分組討論,教師相機點撥,學生便可豁然開朗。)

③《我愛這土地》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詩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隻不屈的鳥,為我們的土地苦難的歷史,為我們悲憤的人民,為那風起雲湧的不屈不撓的鬥爭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進祖國的土地中。詩表現出一種“沉鬱“的感情特點,這種”沉鬱“是對災難深重的祖國愛得深沉的內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動人。同時,詩人對祖國的”黎明“抱樂觀的信念,所以,對可以預期的光明幸福的未來,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戀歌。

最後,詩人熾熱的愛國情感激流再次昇華,用直抒胸臆的自白點燃了情感爆發的導火線:“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在此呼應了標題,省略號的運用再次表達了這份“愛”的凝重。這兩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黃子孫的共鳴啊!

(解說:愛國是永恆的主題。儘管本詩愛國主義的主旨較直白,但還應把它作為教學重點,引起學生的共鳴。)

④《我愛這土地》的意象。

詩中的“土地”“河流”“風”“黎明”四組意象是有象徵意義的。“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難、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永遠洶湧著”的“悲憤”的“河流”和“激怒”的“風”抒寫了人民的悲憤和激怒,象徵抗戰力量的日漸壯大和那風起雲湧的不屈不撓的抗爭;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苦難人民的希望和抗戰勝利的“黎明”。

(解說:通過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讓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中生動鮮明的意象。)

⑤詩人為什麼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我”這隻鳥不是百靈,也不是藍天中啼叫的黃鸝,詩人在詩中僅僅選用了“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鬱的負荷而生髮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詩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這裡如果改成“珠圓玉潤”“動聽”“柔弱”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解說:對詩的語言進行咀嚼和揣摩,用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去增補詩意跳躍所帶來的斷層或空白,更能品出詩味來。)

2.課堂訓練

學生有表情朗讀兩首詩歌。

(解說:再次朗讀能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節奏、韻律,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同時讓學生“反芻”,使學生加深理解或重新理解。)

四、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

1.徐志摩《偶然》《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2.戴望舒《雨巷》;

3.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一、教學重點

1、 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瞭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 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 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 對於“繪畫美”的感悟。

2、 對於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對比鑑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四、教學步驟

【導語】

以古

曲《陽關三疊》入境,與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這是一首關於什麼的詩篇呢? (離別)

這是古人的離別,那麼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

(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盪漾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

3、鑑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鑑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麼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著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著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字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麼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4、詩圖

5、思考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6、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瞭解)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8、朗誦

首先:老師範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

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離別的還有什麼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裡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盪漾的意思。

11、板書

繪畫美 音樂美 建築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