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實用範文>論文>

發聲與共鳴在聲樂教學中的研究與探索論文

論文 閱讀(1.23W)

一、發聲概論

發聲與共鳴在聲樂教學中的研究與探索論文

發聲是聲樂練習中最基本的問題,它與呼吸在唱歌過程中,彼此有極密切的關係。初學聲樂學生,在練聲時,前數星期每天可練習兩三次,每次不得超過十分鐘為最佳,因為初學時如唱得太多,則聲音容易疲倦;一旦練成錯誤的歌唱形態,便難改正。在練習過程中,應在愉快的心情下,逐漸將時間稍加延長,循序漸進,經過一個時期,發聲感到舒適,明顯覺得氣息的支撐,練習時間亦可逐漸增加。

1.初學者發音的開始

在藝術歌唱中,我們要求音質純淨,沒有雜音。不論發音清亮或圓潤都要有情感。每句音必須均勻、連貫沒有斷隔、凝滯或混濁的現象,不論由低向高,或由高向低,音色應隨情感作有規律的變化,音量要能強能弱,隨心所欲去調整。音域要符合歌曲的要求。聲音要能持久而不感疲乏,且保持青春氣息。按照義大利傳統的發聲法,初時極注重在母音上,他們用短的樂句,使聲音連貫而自然,且清晰。所以我們在練習發聲時,應當時常注意呼吸,依照規律進行,氣息不宜猛烈衝出聲門,如能慢且溫柔,即能給聲帶一個充分的準備去發聲,繼而發出美好的聲音。

初學唱歌的人,常常會用大量的氣壓去唱高音或強音或者是音程距離太遠的音。這會引起喉門過度震動,使聲帶受傷,倘若不及時停止或注意糾正,在短期內,美麗的歌喉將成為聲如破鑼。假如有一位聲樂老師,在你還未受過兩年或三年的訓練,就讓你唱近代歌劇,那麼,恕我不客氣地說,這位老師是在毀滅你的藝術生命,等你發覺時,可能為時已晚,無法挽救。

2.錯誤與正確發聲的姿態

關於發聲前姿態的準備:身體上一切器官必須保持自然、舒適和鬆弛;思想要集中;面部不可有緊張的表現如果面無笑容,雙眉深鎖,脈管暴張,兩肩高聳,上胸挺出,或背部彎曲,雙拳緊握,腹部凸出,兩腿僵硬等,這些極為笨拙的姿態,則休想能發出自然而優美的歌聲。初學發聲時,各部分肌肉容易感覺緊張;我們的喉部肌肉極繁雜,需要學會控制那些不應起作用的肌肉,不要因為它們的緊張而影響發聲。

在近喉部的肌肉種類甚多,它們多半是來保護與安置喉部及聲帶的。聲帶為兩條平面肌肉約半寸長,如英文字母∨的倒寫(∧)式,由後面“披裂肌”控制開關。喉頭前部在喉核處乃由“盾形肌”來保護。在聲帶上層,另有“假聲帶”,當歌者發聲時,可由真聲帶滑至假聲帶,其發音狀態就被稱為假嗓。

除以上所提之肌肉外,尚有“舌骨肌”、“會厭骨肌”以及“環形骨肌”使聲帶鬆弛與拉緊。總之,除了這些直接有關發聲動作的肌肉外,其他還有多種肌肉在喉部,我們無需去研究它。

正確的發聲姿態,身體應該立直,不可僵硬,面部要有愉快而自然的微笑,上齒稍露,則有輕鬆感,下齒露出則不妥。同時唱歌時雙眉向上表示輕鬆愉快的樣子,如雙眉向下則有悲傷不快之感。頭部不可抬得太高,或壓得太低,因為太高則使喉部肌肉拉緊而喉門不開,太低則喉部的柔軟性受阻礙,宜保持適中的姿勢。學生宜多練習,使下顎靈活輕鬆,下顎可向左右延動,舌頭需向前伸。

3.口型與舌的位置

口型與舌的位置都能直接影響共鳴。唱歌時的口型應像雞嘴型,不宜像鴨嘴形,這是伊麗莎白·舒曼的比喻。唱中區 Ah 音時,口型宜作橫線蛋形式,唱高音時,則作直線蛋形式。除口型與舌部應注意外,面部須放鬆,呼吸要正確,下顎不能拉緊,同時在練聲時,用簡單的幾個音練習較為適宜。我主張在開始時可用短音程下降音階練習。唱歌時口應張開,但不可張得太開,以免使喉部緊張,而致聲音不集中及粗糙。口究竟要張開到什麼程度呢?這要看歌者的口形和所唱的母音來決定。至於口的張開程度,通常以拇指中部可通過上齒與下齒之間為適宜。上齒下端只可稍微露出少許而作微笑狀,下齒以不露出為佳。或打呵欠前,或飲水前狀都是適宜的口型。上脣向上提高,而下脣下降與下齒上邊邊緣對齊,這樣就不致窒塞聲音。鼻孔也應翕張與通暢。在中部發音時(如 Ah 音),喉柱要開啟,唱高音時,喉柱則逐漸稍靠攏,同時將軟顎小舌向上提,而下顎向下,這樣喉門就開了。當軟顎向上提時,音色則漸變暗淡,犬齒向外露,這樣對男聲及歌劇化女高音發高音時,有極大幫助。

二、腔體共鳴

聲音原來在聲帶裡時是微弱的,但如果起了共鳴作用,音量就會洪亮起來,聲帶上面的喉腔、咽腔、口腔、鼻腔、額腔,兩顴裡面的蝶竇,以及胸腔等,都是共鳴區。這些都能因著正確的訓練,得到伸展與生長。共鳴如得法時能由一部分蔓延至其他區域,聯合而成為一體:使音量能加倍發展,而音色優美洪亮。

共鳴不只限於共鳴腔中,人體骨中也會發生共鳴,譬如我們可將音叉觸在任何東西上面,例如木片上,甚至以布包的木片,都可以發生共鳴。

1.共鳴的應用

共鳴的應用,應按照“音量”與“音高”的需要而決定,各共鳴區均衡發展,這樣才能使發聲臻於美妙。

當共鳴發展時,往往需同時應用數個不同的共鳴區。例如,只用鼻腔進行共鳴,而沒有口腔、額腔與蝶竇等處共鳴,其聲音則必成為刺耳的鼻音;我們不要誤會鼻腔共鳴就是鼻音,在有鼻音時,小舌並不向上而卻下垂,因此在鼻腔共鳴時,鼻孔要開啟,鼻肌要放鬆,同時軟顎須向上提,這樣才不會有鼻音。不過鼻腔的共鳴容易做到,可是額腔與蝶竇的共鳴就難得了。這並非文字所能交代清楚的,而是需要有老師的指導,和自己長期的練習與領會,才能做到的。

2.共鳴的位置

伊麗莎白·舒曼時常告訴學生,共鳴不是隻在一個地方。她讓學生幻想一部梯子,這個梯子從鼻的後面下部開始,直升至前額頭頂止。每個音均須應用口、面、鼻部、前額部。等共鳴區,一直至 F 高半音(高音譜表第五線)。從這個音開始,須換過另一部梯子,由前額頂轉至頭部後面,由高音G 開始,就脫離口、鼻腔共鳴,轉入頭部共鳴,這些高音唱得完美時,好像脫離歌唱者,而飄浮在空中似的,女歌者唱到頭聲時,可將犬齒露出,這是指女高音頭聲位置,但伊麗莎白對胸聲方面卻不注重女聲之胸聲,更從不授男聲。

3.頭聲之重要

我在這裡再要慎重宣告頭聲的.重要,“頭聲”是我們的美聲天使,它能使我們發高音時聲音穩定、洪亮、動人柔美。這對花腔女高音、戲劇女高音,及一切的女高音與男高音來說,是必須堅持不斷地練習,才能獲得的技術;當然,這技術對男女中音亦很重要。不過這個技巧並非易得,有些歌者有特殊之天賦,他們就很容易領會到;有些歌唱者要化極長的時間才能獲得;而有些歌者卻永遠也領會不到這種唱法。

以上我已講過頭聲是由兩眼之間直上頭腔,發聲時氣流由上向後稍移,波動全部頭蓋,再向前發出。在此時期軟顎向上,下顎向下,喉柱漸靠瓏,便大量氣息由腹肌向上推,橫膈膜的氣息屏住而不放出;這時氣息已發生極大的壓力,所以應加以控制而輕輕地向上推出來,以支援這頭腔上的音波與共鳴。這一切並非簡單,學者先要將聲音頭腔位置找到後,才能用輕柔聲發音,經過一個長期的練習輕柔的聲音可漸漸地變得洪亮,而如懸臨高空之上。如果用強力向上唱,則可能誤用中區發音,而以鼻腔、咽喉、口腔發出,這就不是頭聲了。

我們亦可用頭聲唱中聲區,這不會損害聲帶,只是開始時音量微弱;但如果用中區發聲法來唱頭場區,則音量雖暫時覺得巨集大,而音質則逐漸變色,聲音容易感到疲乏粗俗,久而久之則有失音之可能。

三、結語

共鳴是發聲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發聲要靠共鳴,而不能靠強力,發生共鳴而使聲音擴大與洪亮,這是物理現象。聲音在四面受阻之空間中產生回聲,從而使聲音巨集大、集中而致遠。但在獲得人體內各硬體腔竇的共鳴時,我不妨再強調重複一句,有一點要注意的是:無關發聲的器官及肌肉必須鬆弛,這樣才會獲得美好的效果。這是發聲的一個基本原則。

一個只靠聲帶發出而不起正確共鳴的聲音,雖用強力,非但不能傳遠,且不悅耳。相反的,一個微弱的聲音,通過共鳴之後,就能不費力地傳達給廣大的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