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讀《百年孤獨》有感(15篇)

讀後感 閱讀(2.78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百年孤獨》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百年孤獨》有感(15篇)

讀《百年孤獨》有感1

最近總算把《百年孤獨》第二遍結束了。雖說是第二遍,但仍覺得艱澀難懂。看完了全本,心裡異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看懂了幾分。彷彿他們都在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堅持到底。

他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都在堅持著所謂的理想。或許是因為上帝不想讓人們過於幸福;所以,當上帝以無邊的美意創造了一切後,又會讓魔鬼所破壞,正如馬爾克斯所說的那樣,布恩迪亞家族經歷著這樣的一切:街上的女人會使人流血,家裡的女人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鬥雞會讓男人喪命、終身內疚,槍彈一沾手便會引發二十年的戰爭,冒失的事業只會將人導向失落和瘋狂……當年邁的烏爾蘇拉走了,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爾基亞德斯,這個智慧與先進的代表雖然與布恩迪亞家族有著不解之緣,也影響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員,他預知著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家死去,家族衰敗,為什麼?

直到現在也沒能明白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現人類的無奈嗎?烏爾蘇拉算是這個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為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亞發現了馬孔多,他們在那落地生根,發展壯大,引進文明,但也隨之衰落,也帶來了戰爭,流血,瘟疫,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微縮的世界,歷經一切,還有人類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許還應該說說奧雷里亞諾·布迪地亞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舊未讀懂他。我不懂阿瑪蘭坦·烏爾蘇拉為什麼要回來,過著與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變他嗎?還是她也擁有者何她高祖母類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終不是烏爾蘇拉,所以她失敗了。最無法理解的應該是他們“變態”的愛情吧,我不知道是否這樣說恰當。布恩迪亞家族最後的愛情還是讓這個曾經輝煌但也孤獨了百年的家族結束了。正如那捲神祕的羊皮卷所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住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或許我無法讀到書中更大的,更巨集遠的意義,一本書,一百個人讀,會有這一百種理解。我只看到了他們極力想擁有者一些感情,可是他們未能作出相應的努力,或許他們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許我們也一樣,但是他們應該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讀《百年孤獨》有感2

以往全是假的,追憶是一條沒有歸路的路,過去的一切初春都無法復原,即便最狂亂且堅毅的感情,說到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實際,只有孤獨永恆。摘自《百年孤獨》。

傍晚時刻,落日將全球蒙上一層若隱若現的色調,純潔的只歸屬於朝霞的孤單輝煌映照在每一個生存在這世界的人的身上。大家為活著奔忙,持續反覆著出世身亡出世的全過程,在性命的動盪不安中起起落落,過著孤單的人生,追憶著孤單的以往。如同布恩迪亞家族持續發展趨勢又持續衰落而最終消退在這個全世界,這好像是人生永恆不變的孤單的迴圈。月盈則虧,盛極則衰更是這世界上每一樣事情轉變的必然規律沒什麼能得到永世,亦沒什麼能在此生維持不會改變。

書裡烏爾蘇拉曾封建迷信名叫l阿爾卡蒂奧r和l奧里亞雷洛r的人l雖然與生俱來r擁有 不一樣,並例舉家族有史以來反覆以這兩個名字取名的人,覺得叫阿爾卡蒂奧的人都性情慾望,而名叫奧里亞雷洛的人都性格內向。這看上去沒什麼邏輯性卻切切實實變成了這一家族的實際這何嘗不是一種迴圈?布恩迪亞家族在經歷六代之後問世的又一個真實的布恩迪亞,而全部家族從馬孔多的創始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最終結束家族的神話傳說一樣的微生物,從一個人剛開始返回了一個人完畢。

大家一絲不掛趕到這個世界,一眨眼,也將一絲不掛地回來(朱自清),每一個人的人生好像都僅僅從生出來就剛開始走向身亡,但大家身臨其境,每一個人的人生是何等不一樣。沿途的風景仍然多變,即便大家僅僅走向孤單的愚昧遊覽的遊客。

大家終究會孤單確實是不可置否的真知,但假如任何人都由於這一真知而丟棄了自身的理想和理想,人類世界該怎樣發展趨勢,怎樣轉變成今日的樣子,又怎樣能命運般走向最後的孤單。林語堂寫過:人世間沒有一個人覺得肯定的考慮理想化僅是一種堅信另一世態的心情,無論那是什麼世態,要是和人們如今的局勢不一樣就得了。由於對自身終究會孤單地去世而覺得不滿意,因此 不心甘情願安守現況,才會抱有活著的期待。

司馬遷遭到宮刑,此後缺失了將家族發揚的工作能力,更缺失了以男生的真實身份活著的自尊,若是他從此消沉地走向孤單,那中國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該由誰撰寫?

張海迪五歲時易患脊神經神經纖維瘤造成 半身不遂,但她沒有捨棄,依靠自己的勤奮通過自學完成了中國小、國中和高校的專業知識,並學習鍼灸,變成不折不撓的楷模。經歷過痛苦,假若她此後因存亡的迴圈墜入黑喑,那她變成傷殘人後寫成的著作和不計其數被她鼓勵的人們將動向何處?

史蒂芬霍金20歲得了盧伽雷氏症,僅有三根手指能夠主題活動,基礎與活死人無有,假如他確信每一個人終究會孤單地去世而喪失期待,談何今天《時間簡史》的光輝和物理的迅速發展趨勢?

甘於運勢的人始終不容易被永載史冊,是由於她們寧可把自己關入永恆不變的孤單中渡過人生。雖然我們無法防止那樣的孤單的結果,但人生優劣是否並不僅參考一個人是不是去世,只是這個人做為宇宙膨脹澎漲的一瞬問世的處在孤單迴圈的性命,是不是能在他短暫性的幾十年間親身經歷最精彩紛呈的小故事,即便追憶是一條沒有歸路的路,他的一生也如詩一般的渡過去(林語堂)。

大家人生的結果已定,不過是走向孤單的道上。兩者之間怨天尤人荒蕪人生,比不上抱有活著的期待一點點向孤單走去。如同豐子愷常說:即然無處躲藏,比不上愉悅。即然沒有淨士,比不上靜下心。即然沒有如願以償,比不上釋懷。

看那一天邊閃亮的金色太陽,即便它終究會應對黑喑,走向孤單,但不管晚霞還是落日都這般漂亮,撒落在的身上的霞光帶著孤單輝煌,這般令人魂牽夢縈,讓人無法拒絕。

即便認為自身的情感早已乾枯得沒法給與,也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物品能轉動內心深處的弦;大家終究並不是天生就做真實的自己的。摘自《百年孤獨》。

讀《百年孤獨》有感3

“馬孔多正在下雨。”

正如馬丁在《冰與火之歌》中的一句輕描淡寫:“回憶如同用雨水盛接雨水。”可在這背後,又有多少個日與夜的掙扎。哭喊、絕望,以及不甘終被釋然,放下。這又何嘗不是孤獨的樣子?那孤獨究竟是什麼?

——孤獨是對社會的掙扎與無奈。

人本孤獨。

這一點在百年孤獨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七代人始終重複著的兩個名字,何不正是隱喻著,生命周而復始的輪迴掙扎,出生就看到了死亡,開篇就註定了結局。可我們又何嘗不是呢?放眼古今,秦漢吳蜀魏晉隋唐宋元明清……群雄逐鹿、君臨天下,王朝更迭,家國延承、此起彼伏,與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終結又有何異?“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人本生為孤獨。

是啊,既然孤獨是人生的常態,那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就是為了孤獨而生。你懂得越多,你就越像這個世界的孤兒。時空是一把巨大的枷鎖,無論是文明萌芽初起的蠻荒時代,還是滾滾車輪帶來的驚喜與憂慮參半,至始至終,都不過是接受了社會掙扎與孤獨的考驗。

那麼在這喜憂參半的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和麵對孤獨?

許多人選擇在失意時用酒精麻痺自己,也有許多人選擇與世隔絕,只為在被窩裡盡情地嚎啕大哭。可我們總忘了——物質是孤獨的寄託,精神才是孤獨的棲息地。

對布恩迪亞家族來說,沒有什麼可以永垂不朽。錢財不過幾張紙,風吹了就散;愛情不過幾句誓言,青睞的人每天都能換;權利榮耀、青春美貌,這些都太易碎易逝了。當餘音消散,人去樓空時,最終只留下孤寂與死亡相伴。從了孤獨,沒有什麼可以與你永久相伴。

物質都是虛假迷人的,只有精神上的解脫才配與孤獨較量。

可當餘音未散,人山人海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和麵對孤獨?

我的答案是接納並挑戰孤獨。既然人生為孤獨,何嘗不接受孤獨的考驗去戰勝它呢?這才是孤獨存在的意義。許多人畏懼孤獨,其實是畏懼失敗,可我們越害怕,孤獨就越猖狂。這個社會、這個國家亦是如此,如果被孤獨威懾到了,它就一定不會強大,整個社會就會被孤獨的陰影籠罩著,成了一隻井底蛙。

就算是為了孤獨後的振奮,為了掙扎後的希望,為了不讓自己的人生那麼容易通關,我們也要去嘗試一番孤獨啊!這才是人生為孤獨的最真實的意義。

馬孔多在下雨,孤獨正審視著我們。

讀《百年孤獨》有感4

就在上個週末,我將《百年孤獨》看完了。百年孤獨是一本世界名著,我在讀它的時候花費了不少時間,因為裡面的故事情節,人物劇情等,都要用一個外國讀者地方身份去翻譯,下面常常備註著他國語言,風俗習慣的,實在是難懂,所以我只能細嚼慢嚥,慢慢品味這本經典名著了。

作家馬爾克斯是一位魔幻的現代主義作家,這本書所表達的孤獨,一個家族的百年曆史,讓人不寒而慄,每一個叫孤獨的字眼不斷從書本里面湧現出來,我看著也跟書裡的故事一樣糾結,一樣想從情節中解脫,但是我不能,書本中的人物更加不能,因為生命中的故事是註定發生的,被故事選中,沒資格懵懂。

書裡最深切的是考驗人們內心深處的愛,但是他們大多數用冷漠,無畏的姿態將它表現出來,甚至是宣洩著自己的孤獨來索取愛,索取他人的關愛,這似乎應該稱之為憐憫,觸及人們心靈最脆弱的地方,最溫柔的部分,都是這些東西會被現實的物質所磨鍊,到最後也許什麼都不剩下,誰也沒有理由理解你的冷漠,自己的內心應該具備自我溫暖的功能,甚至要做到主動去溫暖他人,關愛他人。

看完這本書的我還在書中的情節裡久久不能調整過來,也許這是這本著作給予我的反思吧。《百年孤獨》是一本值得解剖的著作,我將它珍藏著了,說不定哪天又想看了呢。

讀《百年孤獨》有感5

《百年孤獨》是一部眾所周知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1967年一經出版,便引起世界轟動。到目前為止,《百年孤獨》已經被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全球銷量已超過5000萬冊。作者是來自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1982年憑藉這一部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百年孤獨》於我而言是一部晦澀難懂的作品,可能其中原因除了小說本身故事有些無厘頭、荒誕以外,還有就是它是外國作品的因素,譬如人名對我來說實在是混亂不清,又長,又是由於一個家族的幾代人,所以有幾個人都叫同一個名字。再加上小說支線眾多、人物關係複雜,所以給我的閱讀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這本小說與一般我們所接觸到的小說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主角一直在變換,又或者說,我覺得這本書又彷彿沒有主角似的。整本書所述的故事繁多而複雜,但主線主要是針對一個家族七代人近百年來的興衰來描寫的。也可以說,主體是分為七個大故事的(但其實並不簡單),這七個故事總是沒頭沒尾的開始又結束,好不容易我們看到這個家族發展到這一代,開始有越來越興旺的勢頭時,但到了下一代卻急轉直下。敘事荒誕卻又總覺得發生在現實,這個家族讓我有一種很強的宿命感,關於布恩迪亞家族,在書中,這個家族的命運早就被人寫在羊皮捲上。那個羊皮卷對整個故事有很強的對映作用,羊皮卷是由一位跟這個家族關係很好的吉普賽人魔法師留下的,它上面清楚地記載了這個家族的歷史。但是,由於那個羊皮卷是有梵文寫的,所以需要破譯。到了家族的第六代的一位男性,就致力於破譯這個羊皮卷。但是就算破譯出來也沒有用,因為破譯這件事也被寫在羊皮捲上,也就是說,羊皮捲上所記載的事,總會發生,而且無法挽回。這也就是我所感到的強烈宿命感的原因之一。

正如書中的羊皮捲上所描述的:“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書中有一個馬孔多的小鎮,整本書的故事都發生在這個被構建的小鎮上,馬孔多是由家族的第一代人建立的,也隨著最後一代人的死亡而消失。由於故事的複雜性,我在這就不具體的講述每一代發生的事情了。但講幾個對我來說很不一樣的細節。比如人名,為什麼我會這麼的強調名字呢?除了它的確讓人認不清誰是誰、搞不清誰與誰的輩分關係之外,很多名字會反覆出現在不同人的身上,而有些相同的名字的人往往有這類似的性格特徵以及相似的命運。這彷彿暗示了一個家族帶著輪迴的似的向著歷史前進,正如書中的一句話:“這個家族的歷史不過是一系列無可改變的重複,若不是車軸在程序中必不可免地磨損,這旋轉的車輪將永遠滾動下去。”另一個細節就是,到了家族的第五代,一位女性就跟自己的丈夫說,自己的兒子絕不能叫奧雷里亞諾或阿爾卡蒂奧,女兒不能叫雷梅黛絲。說明家族中的人也有意識對命運的反抗,也試圖有所改變。

《百年孤獨》是一部可以多讀幾遍的書,書的內容豐富,也易引人深思。我曾經看過書評,說這本書講的是整個人類的故事。我覺得很有感觸,的確,我們人類不就是在這樣一步一步的在抗爭與重複中推進歷史的嗎?

讀《百年孤獨》有感6

暑假裡,我看了《百年孤獨》這本著作。這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作品,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

它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風風雨雨,同時也敘寫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歷史興衰,字裡行間你是否也看到了那美洲發展的滄桑?那百年的風雨變幻?克林頓曾贊馬爾克斯是所有語言中最偉大的`作家,正因為在這裡他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喧囂紛亂的世界,我們都知道它是虛擬的宇宙,可卻又那麼生動可信,不禁惹人深思,是否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真的存在這麼一個家園。

“有的人想睡覺,但不是因為睏倦,而是出於對睡覺的懷念。”看到這句話,帶我進入了沉思。或許我並沒有真的讀懂它,但卻真真實實的改變了我的世界觀。一個無人問津的話題,在這裡卻吸引了眾人的眼球。

人們都說,閉上眼睛,你就可以不再煩憂,在夢的世界裡沒有那麼多的愁苦。那些年,我們都是在睏倦中入睡,而如今,真的應該重新考慮一下它的意義究竟在何處。“她明知驛站的騾子每隔十五天來一次,但卻天天要等候,她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搞錯日期,提前送信來。但事情很不順心,有一次,預定的日子到了,騾子卻沒有來。她絕望得發瘋,半夜起來到院子裡一把一把吞吃泥土,貪婪之狀像不要命似的。她哭著,痛苦得發狂,她拼命嚼小蚯蚓和蝸牛殼,嚼得牙齒都快要碎了,然後一直嘔吐到天明,發燒、虛脫,沒有知覺。”這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看點,看到這裡,打了個寒顫。彷彿看透了人性的悲哀和藏在人們內心深處枉為人知的祕密。那些們不忍直視的東西在這裡全都表現的淋漓盡致,不必厭惡,或許這才是真正的人性。‘你在等什麼呢?”烏蘇拉嘆了口氣,“時間都過去了。”我們都在成長的路途中被時間追趕著,偶爾停下腳步回頭看看,那些曾經的美好都在一點點的散盡。如果說時間就是生命,那你是否珍惜了呢?無論多久,你都等不來逝去的青春。我不知道孤獨象徵著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孤獨就烙印在我們的靈魂深處,你的態度決定它被印的時間。因此,知者無畏,勇敢生活!

讀《百年孤獨》有感7

第一次不被老師逼著寫讀後感還是挺神奇的。就是有感而發,這本書確實很迷人。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有猜想過這種孤獨到底是什麼。但是在讀的過程中發現,它的每一章幾乎都挺熱鬧的,而且還有倆個百歲老人貫穿全文。

但是每次讀完這些場景,都會有種心涼的感覺。好似喧譁在外,空洞其內。

在書中,我時常感覺這一家子都是瘋子,他們幹著違背倫理甚至稀奇古怪的事情,他們每個人都有陰暗面。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後寫到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家族的第一個人吊死在樹上,最後一人被蟲群吃掉。

這句話我覺得也是全書的中心句,也是最點題的一個地方,一個家族就此消亡。

個人觀點,有感而發,不喜勿噴。

讀《百年孤獨》有感8

第一次接觸《百年孤獨》是在高中的語文課本里面,我被作者筆下虛實交錯、曲折離奇、色彩斑斕的壯闊畫卷所吸引了。在教書的空餘時間,我斷斷續續讀完了這部“再現拉丁美洲

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讀得不深,姑妄言之吧。

一般談及《百年孤獨》,肯定不能不談的三個方面就是史詩、魔幻、孤獨三個方面。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吧。

雖為魔幻,但作者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真實的社會歷史現實。《百年孤獨》中的馬孔多鎮其實就是拉丁美洲的縮影,布恩迪亞家族的苦難歷史其實就是拉丁美洲的苦難歷史。作者在書中對拉丁美洲的苦難歷史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積極的探索,書中種種魔幻的情節看似荒誕,其實就是拉丁美洲苦難現實的反映。

從1830年至十九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表達了作者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程序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書中的“魔幻”情節雖然已經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但卻是在拉丁美洲大陸(比如哥倫比亞)確實發生過的。作者在描寫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的百年曆史時,把歷史和現實架構成迴圈往復的情節:馬孔多從最初的開發、內戰、香蕉熱、罷工、死亡等,又回到初建時的貧困落後和與世隔絕,最終被風吹得無影無蹤。這一百年,從零開始又回覆到零,增加的只是人民的苦難。這說明拉丁美洲的百年,並沒有改變貧困、落後、愚昧的困境,人民只能在無助的迴圈中繼續尋找適合自己民族的道路。

讀《百年孤獨》有感9

十五歲的寒假,坐在火爐邊,捧著一本《百年孤獨》,第一次進入馬爾克斯的神祕造夢術。我並沒有被後來在很多地方被反覆誇讚的開頭所驚豔,也沒有被那些圈圈圓圓,繞來繞去的名字觸發焦躁的神經,記住各個名字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也並沒有為難到我。從始至終,我都沉浸在馬孔多的幻夢中。在那之後的好幾年間,我也沒有想明白是什麼讓我著迷,但那是真真切切的著迷,捨不得放下。

國小時候也作為乖學生在老師的推薦下閱讀過一些小說,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被我當睡前故事的《駱駝祥子》,和老師堅持讓買的《魯賓遜漂流記》。但它們沒有留下什麼印記。我那時怎麼能體會到祥子的無奈和魯濱遜的浪漫呢?現在應該是能體會了,卻在開啟小說世界的大門之後,不願看了。因為我終於知道,口味有許多種,而我已經找到我喜歡的那幾種。正因為書太多了,所以在看大名鼎鼎的《生死場》,《狂人日記》時體味不出其間厲害,才能放心大膽地承認,真的不喜歡,先放棄好了。就連作為生物專業的自己,第二次鼓起勁翻開《物種起源》從序言開始就難以繼續之後,也可以坦然地面對自己,再給自己一些時間好了。然後鬆一口氣般地,把書還到圖書館。

如果我現在回想起高中的語文課有什麼美好的回憶的話,其中之一就是把《霍亂時期的愛情》藏在課桌上成堆的資料下,貓著腰忘情地閱讀了。一想起那場景,就連高中的教室都不那麼沉悶了,彷彿窗外平行射入的每日都一樣的天光,都在悄悄跳舞。我清楚地記得我買下它的那一天。中午放學去小吃攤吃午飯的時候路過一家教輔書店,也會在門口擺一些暢銷書。我本漫不經心地經過,卻被暗紅色的封面吸引,猛地停下回身拿起摸了又摸。一般來說,因為網上更便宜,我不會在實體店買書,但在我剛看完《百年孤獨》之後,毫不猶豫地買下《霍亂》。那本書後來封皮都被翻到磨損,我那麼愛它舊舊的樣子,我那麼愛它讓性子急躁的我一看就平靜下來的神奇魔法。為了追求故事體驗的完整性,我會強迫地以從頭至尾的順序閱讀小說,決不因為好奇而跳躍。這個習慣從我還不懂的欣賞故事情節的時候就養成了。可是,在讀完一遍之後再讀,我發現,《霍亂》的任何一頁翻開,都可以順利地往下讀,彷彿一個隨時都能進入的幻境,甚至在沒人時我會忍不住念出聲來,它近乎是詩了。後來知道馬爾克斯是如何在少年時期就對西班牙詩集倒背如流,也就不奇怪了。但還必須要感謝工作紮實負責的翻譯,這一點真是救了命了。

我想來想去也說不出為什麼被《百年》和《霍亂》勾住。後來好像知道一些了,在我讀了《活著為了講述》之後。

大概是從大學開始,得益於一個苦惱不知怎樣為我挑選生日禮物而把我對馬爾克斯的迷戀當成靶點的摯友,每年生日我都會收到馬爾克斯的小說,這些書漸漸把封皮內部列出的“主要作品”湊起來。《活著為了講述》一直沒有看,是因為覺得不是講故事的書,想先看他講故事。當然,事實上,《講述》不是一本小說,但的確是在講故事,而且,不知多少人會慶幸馬爾克斯自己寫了這樣一本關於他自己的故事,這將勝卻他人執筆為他作傳的千言萬語。

在看《講述》之前,我從未好奇過《百年》,《霍亂》這些故事是怎麼來的,但《講述》中對他早年故事創作的緣由回憶,無疑是對包括我在內的眾多讀者的福利。他如何受到上校外公的影響,如何追溯父母年輕時相愛的旅程,如何將街坊真實發生的讓他心驚的凶殺案落到紙上才終肯釋懷。對於講故事的擅長,也許是天賦,但沒有哥倫比亞動盪的環境,沒有他從小生長於其間的龐大家族,沒有家裡家外機敏包容的眾多女性,沒有和他一同奮鬥在艱難的新聞業的一眾同仁,就不會有今天我們為之著迷的馬爾克斯。

和《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一樣,《講述》也是一本充滿力量的書。是什麼樣的力量呢?是真誠的力量,是執著的力量,是樂觀的力量。真誠是這本書最堅實的基礎,他回憶作家生涯萌芽階段面臨的困頓,苦澀,卻也伴隨精彩的經歷。認真描述伴隨他事業發展的每一個夥伴,這讓關於他的一切更加有跡可循。執著是他對新聞和寫作的執著溫柔而堅定地敲打著讀者的心。樂觀,則是他年輕時期面對種種困境的強大心態。這種心態在回首時可以總結為樂觀,其實在當時或許也不是刻意的告訴自己要樂觀面對什麼,而是因為心裡有一件除它不做的事情(當作家),所以物質,甚至家人的理解,都不那麼重要了,即使沒有,也不構成不開心的原因。我想這同樣是一本,年輕時和年老時看感覺會很不一樣的書,但我很慶幸我現在看到了。

《聰訓齋語》中談到讀書時的一段話,我深以為然。“且從來拂意之事,自不讀書者見之,似為我所獨遭,極其難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於此者,特不細心體驗耳”。後來我每每遇“拂意之事”,想到這段話,會好受一些。雖然我讀書少,知道的古人拂意之事少,但道理絕對是這個道理,於是心便放寬了。而《講述》的整個內容,有一個方面,就是馬爾克斯,以及他的家庭經歷的“拂意之事”。對他的家庭來說,這個“拂意”是貧窮,對他本人來說,比貧窮更甚的,是年輕的他在朝著作家這條路踏過去的重重未知和阻礙。這阻礙有家人的不理解,他對自己能否成事的懷疑,以及創作過程中本身的糾結。但他絕不是為了講述這其中的不順,因為在這個“故事”的結尾,他在朝著更好的前途邁進,是以一個上升的曲調結尾,彷彿是勝利者的姿態。如果童話是為了讓小朋友相信生活的美好的話,那他的故事就是我初見生活面貌之後的現實主義童話。

故事的結局,他成功了,這不是以他終於在不惑之年能憑版稅過上物質豐富的生活為標誌,也不是以他獲得諾貝爾獎為標誌,甚至也不是以他的魔幻現實主義世界讓眾多信徒得到心靈的平靜與慰藉為標誌,這隻以他堅持下來了,一直在做那件非它不做的事為標誌。這讓你不認為只因為他最終獲得的這些成就他才是他。他就是他。

讀《百年孤獨》有感10

很難相信自己能看完這部人物名字又長關係又複雜的小說,和《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樣,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從來都讓你猜不中開頭,也猜不到結局,直到最後一刻才解開疑惑。如果說前者是我看過最震撼人心的愛情故事,那麼這部作品則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精神之旅。

靜謐安寧的馬孔多小鎮對映著這個時代的縮影,勤勞的烏蘇娜盡其一生也沒能挽回家族衰落的命運;奧雷連諾的宿命在他的後代身上不斷重演;豬尾巴孩子的咒語並沒能阻止布恩迪亞和他的姑姑相愛;"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吉普賽人的預言最終實現,伴隨最後一個人的離去,經歷了興衰榮辱的馬孔多小鎮也被一陣颶風捲走,只留下籠罩百年的孤獨。

劇情雖然荒誕不經,卻給人無限遐想。在最迷茫的時期讀了這本書,用了很長時間來思考,從小說回到現實,關於放棄和堅守,逃避和麵對,突然就釋然了很多。我們何嘗不是馬孔多小鎮的居民?我們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駐足在各自的小鎮,有人安於現狀,有人拼命逃離,有人被吉普賽人的魔術勾起不安分的靈魂,有人永遠對外面的世界無動於衷。而最終,所有人仍舊不可避免的孤獨的離去。無論怎樣的人生,最後都殊途同歸。如果我們能夠活過百歲,或許真的能夠看見命運的驚人複製,而我們窮盡一生去追求的結果其實也早已註定。"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轉瞬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一切都會逝去,唯有孤獨永恆。這一生中,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不是父母,不是愛人,也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可是我們身邊有多少人能真正靜下心來享受孤獨?曾經也害怕一個人,吃飯都要找個伴。直到那一年,獨自休婚假去南方,經歷了一次從害怕孤獨、適應孤獨到享受孤獨的過程。一個人的旅途,自由的呼吸,自在的行走,和內心對話,與自己相處,帶著憐憫出發,心懷感恩回家,感謝沒有人陪伴的十八天,讓我看到更加堅強的自己。

現在每天忙碌的生活,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不多。於是在下班後,選擇一條風景最美的路回家,在週末的清晨慵懶的坐在窗邊晒太陽,心情低落時聽溫暖的音樂,失去方向的時候讀一本好書。享受孤獨,成為我犒勞自己的方式。後來看到一篇文章:如果你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孤獨是你的必修課。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孤獨,與其逃避不如面對,真正能平靜自己的只有自己。

感同身受,我們都只是旅客,暫時住在此生和此身。如果不能在孤獨中找到答案,那麼當答案昭然,我們往往措手不及。因為吉普賽人的預言實現的那一刻,便是生命終結的那一刻。人生短暫,不過百年。孤獨始終,如影隨形。

最後,用張楚的歌作為結束:生命像鮮花一樣綻開,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孤獨的人,他們從不尋找,從不依靠,非常的驕傲。

讀《百年孤獨》有感11

“妄圖在虛幻中尋找真實感的人,腦子一定有問題。”

我在網上看到這句話時不禁一笑,右手邊是看了一半的《百年孤獨》。這本諾獎得主的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聲名遠揚,但此刻,我只是借翻閱它來消磨一個長長的無聊的下午。亦實亦虛的魔幻故事,龐雜的網路虛擬世界,以及虛擬世界裡的一句話,和真實的我湊在永恆的時間裡,就發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

我看了很多遍《百年孤獨》。最初的觀感是晦澀痛苦的,因為一長串反覆出現的名字、人物癲狂而奇怪的行為、神祕而混亂的環境。作為一個學著“三觀端正”現實主義課文長大的學生,這種將與真實生活毫不相干的靈異傳說放在極具真實感的現實裡的敘述,實在彆扭難過。但不可否認,故事非常精彩。當我翻到最後一頁,看到這個苟延殘喘的家族永遠地消失不見,一群啃食著血肉的螞蟻,一棵被綁著“瘋子”的大樹,我心中空落落的,意猶不止,也好像“大雪白茫茫真乾淨”的惘然。我可能自己也沒有發現,我正走向一條不那麼普通的文學之路。偉大的作家佈下隱形的指示,指示著每一個讀者,去虛幻中尋找真實。

我曾一度認為自己的閱讀是膚淺的,因為富有特色的文學表達相較於它的核心彷彿更能吸引我,這種隱蔽的羞愧在閱讀《百年孤獨》時尤甚。魔幻現實主義的描寫實在太迷人了,幻想現實碰撞,重彩寫實融合,爭鋒相對的矛盾,水到渠成的和諧。而我這才發現,正是這種獨特的寫法,讓虛幻的文字處處體現著真實的張力。比如奧雷良若上校的孤獨。他整天埋頭於作坊中做小金魚,他的頭髮上可以長出蘑菇,口中長滿青苔,明明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卻感覺“空氣中浸滿雨水的潮溼”。這是上校行將死亡之前的感受。我知道現實中,一個活著的人不可能頭上長著蘑菇口中長著青苔,但是這並不妨礙我感受、觸碰他的孤獨,一種隔絕與世的荒蕪,一種壓抑到窒息的孤獨,就好像生活在充滿雨水的空氣中一樣。故事是虛假的,但孤獨一樣沉重。

於是,我越來越熱衷於在虛擬故事中去尋覓真實,我不得不去尋找真實。先前我以為真實觸手可及,周圍的一物一物皆為真實,牛頓三大定律,科學唯物主義。《百年孤獨》卻告訴我,真實無處不在,但也極難尋覓。人們在真實的物質裡狂歡,不知覺將靈魂的真實亂丟一地,要麼偽裝成虛偽的美麗。於是我們身處熱鬧人群,依舊如一個百年家族那樣孤獨。真摯純粹的孤獨,也是人類存在最後的依靠。如果,有一天連孤獨都能物化,真實又何處可言?

美麗的姑娘微笑,人們真正動心於一瞬間靈魂的美好,而不是皮囊的功勞。

讀《百年孤獨》有感12

我的第一本《百年孤獨》是考上高中時表姐送我的開學禮物,一頁都沒讀,就再也沒見過那本封面是個老頭子的《百年孤獨》。現在想想,那時的我何來孤獨,又怎麼能看懂,縱使現在的我也不敢妄言理解孤獨。

後來聽說馬爾克斯他老人家仙逝了,才像富豪死了後代們搶遺產一樣,搶購了我的第二本《百年孤獨》。那一次我看了三分之一,便束之高閣。不是情節不吸引我,也不是翻譯的問題。而是剛剛離開校園獨居不久的我,看到這貌似子孫滿堂實則無一人懂我的文字,腦補給我的都是我晚景淒涼的畫面,使我有點害怕。加之我讀書和看電視劇有點像,經常"出畫",看到"鍊金術"幾個字我腦子裡就一直在想:如何鍊金呢?如何鍊金呢?到底如何鍊金呢?看到後來發現鍊金術不是重點,我就去找關於鍊金術的書看去了。

現在手裡這一本是我的第三本《百年孤獨》,這樣魔幻的緣分,促使我還是安安靜靜的把它讀完了。這本書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好巨集觀的評價呀!然於我而言,歷史知識僅源於高中歷史課本和一個叫高曉鬆的胖子做的一檔說話節目。讀書不多的我也基本不區分作家流派,從瓊瑤奶奶的言情小說再到神魔小說西遊記,我更不關心一本書是如何推動社會、政治、經濟、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

讀這本書我是做著筆記讀完的,書中男人們的名字相似度極高,以至於後來我把他們想成一個人,這樣就不去想誰是爸爸,誰是兒子,叔叔和二大爺是哪一個奧雷里亞諾或者全是。而且全書無章節,不管看到哪裡停下來回想,都有一種站在沙漠的感覺,眼前荒蕪,內心更是有種被擰乾的感覺。最後被螞蟻吃掉的是肉體,被孤獨吃掉的是靈魂。

書開始的時候,看到痴迷於吉普賽人帶來的新鮮事物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我的感覺是他荒謬的有點可愛。等讀到他的大兒子時,我覺得他太過生性魯莽,不那麼可愛了,二兒子對小金魚的痴迷很像他的父親,我喜歡這腦子發達的傢伙。從第三代開始我就不太注意分清楚他們的繼承關係了,而且有點作者是不是在中國生活過的錯覺,因為這些子孫有點某二代的代入感,無厘頭的有點討人厭。再到後來,整個家族的衰落,有點《紅樓夢》的感覺,猢猻都死了,樹葉也枯萎了,都是命運吧。

談談這本書裡的女人們吧,我最喜歡的是烏爾蘇拉,很多評論說她無私,偉大,這些詞語好高遠呀!這的確是我眼中的烏爾蘇拉,但是我更喜歡的是她永遠充滿活力,好像什麼問題她都能解決,我愛她,因為她總能讓我想起美好的東西。如果現實中有烏爾蘇拉,我想和她做好朋友;如果是朋友,我想成為朋友眼中的烏爾蘇拉。可現實中,我可能會覺得費爾南達的性格弱點在自己身上更突出,對現狀不滿卻沒有改變的勇氣。

全家族的人都是孤獨的,其實真實的世界裡每個人也都是孤獨的,每每想到孤獨面前人人平等,我想對這個世界好一點,想微笑,想說謝謝。這就是所謂好作品給人的感覺吧,先把你心掏空,然後再填滿。

讀《百年孤獨》有感13

孤獨總是歸於自閉。《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布恩迪亞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死了,連同馬貢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著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

布恩迪亞家族一代代的承傳著,他們見證了歷史的風起雲湧,又都不得不漸漸地老去。第四代成員阿卡迪奧第二(第三代成員阿卡迪奧與人私通所生)曾親眼目睹了壟斷資本的興起和剝削的凶殘。而之後的奧雷良諾則見證了自給自足的農業在這片處女地上最後而短暫的繁榮。原始的繁榮很快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侵入和自給自足的消亡。這個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敗,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在翻譯完後的羊皮書卷中發現這一切只不過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遠也走不出的迴圈,才恍然大悟。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貢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從此這個村鎮就永遠地消失了,而這個百年世家也終於在這個世界中完全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

不同的人對於孤獨會有不同的定義,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揭示了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著以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和出路的,只能處於貧窮、愚昧和黑暗之中。在現如今紛繁複雜的社會大環境中,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都固守著一份自己的孤獨呢?儘管明知這種孤獨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冷漠,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我們只能選擇孤獨。

讀《百年孤獨》有感14

這已是我第二遍讀完《百年孤獨》了,讀的時候廢寢忘食,深深沉浸與作者的文字之中。可是讀完之後心中卻充滿了荒涼的悲寂感。我驚歎於馬爾克斯的敘述能力,在他的小說裡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有生動可信的現實,不僅展現一個家族的起源、興盛和慢慢走向毀滅的歷史更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布恩迪亞家族一百年的歷史中出現了太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有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有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里亞諾上校;有純潔如天使的雷梅黛絲......但是其中最讓我感到唏噓和難忘的卻是那個不服輸,勇敢地對抗過命運但又最終失敗的麗貝卡。

麗貝卡11歲時帶著父母的骸骨來到了布恩迪亞家裡,她剛來的時候的樣子彷彿活生生的的出現在我的眼前——青綠色的面板,圓滾緊繃如一面鼓的肚子......這是長期體弱多病,忍飢挨餓才會出現的狀況。看到她,我彷彿看到了世界上千千萬萬個在溫飽線上掙扎的兒童們,我的腦海中浮現出老師經常教導我的話語“成功永遠是在歷盡艱險之後方能獲取,不要迷茫,不要糾結。現在有多麼艱苦,恰恰就代表著將來會有多麼的幸福。”在她兒童時期已經經歷了常人所無法承受的厄運——父母去世,跟著皮早商人跋山涉水、千辛萬苦才來到了馬孔多;以泥土和石灰牆皮為食;失眠症的折磨......可是幸好,生命中的苦難並沒有打倒她,反而讓她浴火重生。當她脫去孝服的那一刻,她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白皙明淨的面容,冷靜果敢的內心。此時此刻,我的心慢慢展露出一絲笑顏,我為這朵盛開在困難之中的花由衷的感到欣慰。

當她和皮埃特羅互相相愛時,我以為作者終於散發了他的慈悲之心,讓這個沒有布恩迪亞家族血統的女子能夠擺脫宿命,獲得幸福。但是我錯了,因為她的宿命也是歸於孤獨,然而她的孤獨與布恩迪亞家的孤獨,特別是上校和阿瑪蘭妲這樣的孤獨有本質的區別,上校和阿瑪蘭妲最終一個選擇徹底失去回憶以消除個人獨特性來結束孤獨,一個選擇抱著高傲的羞怯和處女之身下葬,他們都沒有超脫孤獨得到真正的平靜。而麗貝卡的孤獨是個人選擇而不是宿命,她雖然因為阿瑪蘭妲的種種阻攔和意外難以成婚,可是她突然間又愛上了回家的浪子第一代何塞並閃婚。在這一過程中,她的孤獨短暫的消失了,但是無情的意外殘忍的剝奪了麗貝卡的愛情,她於是投降認輸終於回到孤獨的本性,開始孤僻的吃土。

烏爾蘇拉曾在內心中對麗貝卡有過獨白。其實這獨白也是作者所真正想要展示給讀者——“擁有衝動心性和熾熱情慾的麗貝卡,才擁有無限的勇氣。”從克雷斯皮到阿爾卡蒂奧,麗貝卡的判斷更多出於本能,這也是烏爾蘇拉所認為的布恩迪亞們缺少的最重要的品質,他們不像麗貝卡如此敢於表達自己,甚至具有一種永不回頭的桀驁。麗貝卡的存在本身指出了關於孤獨的一種不同可能性,或者說是存在形式。

但是無論是麗貝卡,布恩迪亞家族甚至是整個馬孔多小鎮,都是命運悲劇的實踐品。經過對其的掙扎、反抗後最終還是屈服了命運的安排。在後來的人生中麗貝卡依舊有可以走出那件小房子的機會。可是她卻一直把自己緊緊地鎖在房裡。這大概就是作者最想傳達給讀者的吧:她的命運就是這個家族和小鎮的濃縮。孤獨充斥著她的內心,對孤獨的反抗是徒勞的,反而會使自我更加封閉。直至一場颶風將其抹去,至此命運悲劇終結。

讀《百年孤獨》有感15

前些日,從同事那借了幾本書,其中一本就是《百年孤獨》。《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是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這是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這是我讀《百年孤獨》中最為喜歡的一句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往往在死前才會想清楚,或許欣慰,又或許悔恨,但一切都無法重來。人活在世人總需要一種精神寄託,而布恩迪亞家族卻始終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義,他們害怕自己陷入孤獨中,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獨,但他們生存卻又離不開孤獨。

家族中整整七代幾十名成員,卻迴圈往復只用五個名字命名,迴圈往復地做著相同的事情打發孤獨,時間,永遠在這個家族中轉著圈,一切不過是重複的輪迴。每天做兩條金魚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做滿二十五條又放回坩鍋中溶化從頭開始做;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到死去的阿瑪蘭妲;躲在房間中足不出戶研究吉卜賽預言家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他們內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孤獨感無法排遣,以至於不得不離群索居,如果不選擇死亡,便只能尋找排遣各種孤獨的方法,然而從他們每個人的經歷來看,帶來的孤獨感卻不盡相同。

然而依然有人逃脫了這個命運那就是俏姑娘蕾梅黛絲。她長得漂亮,但這漂亮並沒有讓她淪為男人的玩物;她理解了所有的命運,因此命運沒有愚弄她。她會滿不在乎的穿著寬大的袍子在家裡走來走去,即使有男人在屋頂偷看她洗澡她的態度也不卑不亢。最後作者給她安排了一個近乎神話的結局——她牽著白色的床單飄向天空。白色的床單也許象徵著高尚的靈魂。她擺脫了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而莫名其妙的“升-天”恐怕是寓意如此美麗而又純潔的聖女在現實世界的塵世間是不存在的。

烏爾蘇拉給我的印象深刻,她極力的挽救著自己的家族,艱辛的勞作,兒女,孫輩,她看著他們成長,卻都如她所說,長了鬍子就變了樣,她幫麗貝卡改掉吃土的癖好,想盡辦法除去何塞.阿爾卡蒂奧屍體上的火藥味,她所解救的每一個人,她甚至總結過家裡人的命運,叫奧雷里亞諾的都離群索居,卻頭腦出眾;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則感情衝動而有闖蕩精神,卻都打上了悲劇的印記。烏爾蘇拉臨死前,才終於弄明白一件事情。正是因為這種與生俱來的孤獨,使布恩迪亞家族的所有人都缺乏愛的能力,所以只能在自己封閉的堡壘中不斷地重複與迴圈。最終,一陣大風吹過,一切都消失得乾乾淨淨。

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是美麗的,置身於孤單之中,你會把全身心放鬆,感到從來沒有過的清新與寧靜,如果在此刻放上一曲輕輕的音樂,捧著一杯淡淡的咖啡,就像整個世界都沉睡了。而此刻,心跳的旋律,成了來在塵世之外的天籟之音,如此脫俗,如此寧靜。

就像盧梭說的那樣“孤獨的生活是愉快的,因為他是自由的。”也許孤獨是好事。因為:孤獨讓人懂得了理解;孤獨讓人懂得了追求;孤獨讓人懂得了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