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書筆記>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5篇)

讀書筆記 閱讀(9.22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5篇)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

一邊讀《瓦爾登湖》,一邊在腦海裡刻畫稜羅的樣子:一雙深邃的眼眸、堅毅的面孔、滄桑的鬍子……心中不禁會好奇,什麼樣的生活才會打造出這樣深刻的一個人?

稜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他似乎又樂在這寂寞當中。稜羅曾說:“我喜歡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樹,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屋,並在小木屋裡居住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了瓦爾登湖畔後,他認為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漠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默地等待了一個世紀,它孤獨依然不倦息不緊不慢地對每一個讀者說著一個男人在湖畔的光陰。

稜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季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裡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地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瓦爾登湖》記載著他在小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問候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於世俗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

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稜羅並不排斥,只是批判我們沒有更好的運用它。“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來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哮喘,並未用它來交流人類的思想。”但是,稜羅對社會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批評,更在於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說,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禦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的引誘,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簡樸。客觀世界和人類世界是複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它多餘的東西摒棄。

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深有體會,人們應該探求怎樣實實在在地生活,怎樣體驗與經驗有意義的人生。稜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簡單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焦慮來打擾內心的寧靜。時至今日,在物慾橫流的大千世界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稜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2

記得,歌德曾說過:“讀書,就像是和很多高尚的人在說話。”誠然,讀上一本好書比一座燈塔,指引人們在汪洋大海中安全飄過驚濤駭浪。

現在每日的繁忙生活讓我們忘記了思考的重要性,夜晚,在臺燈下面,靜靜地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一切的喧囂都變成了過眼雲煙。心中只有美麗、純潔……

《瓦爾登湖》是美國19世紀超驗主義先驅梭羅的作品。梭羅於1817年生於馬薩諸塞州康科德鎮,就是因為茶葉事件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的那個小鎮,他亦是人類不抵抗運動的先驅,現代環保主義的鼻祖。梭羅認為人除了必需的物品,其他一無所有也能在大自然中愉快地生活。他在19世紀(1848年)幹了一件罕見的事情,就是拿了一把斧頭,到康科德郊外的林中自己搭建了一座小木屋,然後每年勞動6周,其餘時間用來閱讀和思考。他的一切所需均依靠自己動手獲取,這樣在湖畔生活了兩年,之後將湖畔生活寫成了被稱作超驗主義聖經的《瓦爾登湖》一書。

《瓦爾登湖》是19世紀美國作家梭羅的一部文學名作,在梭羅生前,它的名氣並非很大,但隨著時光的流逝,其聲譽與日俱增,被譽為美國環境運動的思想先驅。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迴歸自然的生活實驗中所發現的人生真諦--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據說,詩人海子去山海關自殺時帶著4本書,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羅的《瓦爾登湖》,這和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頗為相似。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書,讓許多人至死仍然極為痴迷。

在我還未接觸梭羅的《瓦爾登湖》之前,我從有關書刊上了解到這本書作為綠色經典文庫的範本,不管從思想上還是文字上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價值。一個人到了生命的某個階段,習慣於把每個地點視為可能安家落戶的處所,瓦爾登湖給了梭羅一個儘可能的去處。梭羅找到了瓦爾登湖,他在那裡生活、閱讀、傾聽,種豆、生火、做飯。梭羅在湖邊完成了他對自身深度的"衡量"。面對湖,生命是美好的,思想也會美好。梭羅面對著湖、眺望著湖,他更會思考、沉思。

現在,彷彿我就站在瓦爾登湖清澈的湖畔,看湖上微起的波紋,湖岸的釣者,四周搖曳的楓樹,思緒停滯了,沉醉於瓦爾登湖的意象中。我的目光開始明亮,目光的作用是相對於明亮而言的,是瓦爾登湖那幽藍的湖水把我的眼睛擦亮了,只要明亮了才能顯示出目光的力量,所謂的目擊,正是因為如此,才具有威懾力。而對於幽暗,目光的力量猶如利箭遇到了柔軟的藤盾,無聲息地被彈了回來,力量銳減了不少,我對梭羅的看法也許正如此,所以我內心的愧疚和難為情漸次增多。在幽暗中閱讀這個世界,將失去許多能夠感人的東西,也不知會發生怎樣的曲解和變異。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3

初讀《瓦爾登湖》是由於海子喜愛這本書,但是那時候稚嫩猶存的我不明白書裡枯燥乏味晦澀難懂的歷史典故。伴隨著時間的流逝,經驗的提升,我再度舉起該書細膩訪問,才略懂在其中的一絲最高境界。

這書是一八四五到一八四七年梭羅獨自一人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記錄。書裡將很多的歷史人文、自然地理、歷史時間及其生物學專業知識融進到優美的文字中,精美的語言釋放著濃濃生活哲理,使我們體會甚多。

梭羅的文字如山泉水般甘冽,將青山綠水與內心切合。讀一個人的故事時大家進入了一個純粹的全球,恍若大家也在河畔歇息,在田裡辛勤勞動,和他一起體會那花香鳥語。

哈丁曾說,《瓦爾登湖》主題鮮明,實際意義長遠,是簡單的生活的權威性手冊,是對自然界的真心敘述,是向金錢社會的'征討檄文,是一本聖書。

梭羅歸隱在瓦爾登湖時恰逢第一次科技革命。在大夥兒為錢財沉迷之時,梭羅決然撇開一切,隻身一人趕到河畔山林間,剛開始他寧靜當然的日常生活,在那一汪湖泊中找尋內心的棲息的地方。設想那樣的不拘一格,豪爽瀟灑,恬淡平靜有幾人能夠保證?

《瓦爾登湖》中的一句話幫我的印像很深:“很早以前,我遺失了一條牧羊犬,一匹棗紅馬和一隻斑鳩,迄今我仍在找尋他們。”他把自己的期待和理想形容成牧羊犬,棗紅馬和斑鳩,儘管很早以前以前就遺失了,但一直永不放棄找尋。時下社會發展愈發節奏快、物質化,空氣中散發出心浮氣躁、功利性的氣場。大家多少人能將理想一路堅持到底?把眼光立即向著心裡看,我們要的究竟是什麼?青年人時懷著豪情壯志結果卻變成賣國賊的汪精衛;天性善解人意卻謀害年幼寶寶的三鹿執行董事;“寧坐著寶馬五系裡哭也不肯在單車上笑”的馬諾;及其一個個只追逐名利的大家······環顧全國性很多變成房奴的老百姓,她們要的不過是溫暖的日常生活,現如今卻變成令人透不過氣的還款工作壓力,房屋什麼時候比日常生活自身更關鍵了?這些表層光鮮亮麗喧囂的化學物質什麼時候又越來越比心裡的平靜欣然更關鍵了?

梭羅說:“不必給我喜歡,不必給我錢,不必幫我殊榮,幫我真正就行。”

非淡泊何以明智,非平靜何以致誠。不管怎樣必須為心裡留一片淨土。就要大家飲一杯清茶,同梭羅一起展翅翱翔于山水間,走進自然,重歸純真,重歸內心的寧靜。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4

在家裡閒著的我饒有興致地選中了這本《瓦爾登湖》開始閱讀。“時間無非就是供我垂釣的河流”,“寄無窮希望於黎明,因為黎明不會在我們熟睡中拋棄我們”,沒有一點迂腐和胭脂氣的文字,未必要表達什麼看法,梭羅只是傳達一種源自山野的自然氣息。這樣的態度讓我感受到一種平凡心靈的感動,也讓我下定決心用心去仔細品味這本書。手指在書頁間流連,我彷彿聽得見蛙聲和鳥啼,看得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我彷彿聞到了梭羅,他的生命力、他的個性、他的獨立、他的態度散發著的智慧的香味。這樣的梭羅如自然之子,如人生導師,帶給我深沉的感動。他教會了我要有足夠的耐心,把心沉下去,遠離煩躁和世俗功利。他用質樸的聲音,歡快自信的語調向我描述他純粹的生活。他不執意要做一名隱士,他想隱居時,他就來了,他覺得夠了時,他就去了。這樣的隨性和自在令我心頭一顫,我所看到的社會中的大多數,樂於譴責隨性和理想化的態度,他們在時代的江河中被裹挾著向前奔跑,在日復一日的庸碌中安於現世穩妥,在年復一年的重複中忘卻最初的理想。

“我們需要看到我們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們從未漂泊過的牧場上自由地生活。”梭羅這樣說到。他是一位智者,不同於庸庸眾生,但他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他來到瓦爾登湖,是為了得到領悟,然而瓦爾登湖將其所有的智慧都慷慨地賜予了這位虔誠的訪客。誠如他在書中指出的那樣:“至少我是從實驗中瞭解到: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夢想的方向行進,努力經營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的。”這樣的隱居對他來說是一種生活的實驗,無關無病呻吟的避世情緒。

“我也沒有像鳴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靜靜地微笑,笑我幸福無涯。”梭羅性格中最能感動我的可能就是那種與大部分人的性格最不同的東西,也就是他整個人的獨特性。他也許比別人更多地逃脫了概括,逃脫了歸類。像一棵樹——他有不斷伸展蓬勃向上的枝條,他有不忘初心深深扎入土壤的根鬚,和享受陽光雨露的綠葉。他靜靜站立在瓦爾登湖畔,眼中飽含深情,在他的心裡流淌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瓦爾登湖的憐愛。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5

這本書,我從20xx年看到了20xx年,期間幾度中斷,但又無法放棄。也就是說,這是一本讓我看得昏昏欲睡,卻又愛不釋手的書。昏昏欲睡,是因為自己這學期的生活和工作節奏和梭羅先生在瓦爾登湖的生活節奏相比,確實快得多,也雜亂得多,每當有空閒翻書,已經是工作之後比較疲累之時,看著他用那麼多文字描寫並無太多情節的大自然場景,免不了犯困;愛不釋手,是因為梭羅先生所追求的那種本真的生活態度,又是自己一直比較認同並且嚮往的。後半部分,我是聽著龔一先生的古琴曲讀完的,靜下心來讀,效率更高,也明顯更加享受。

在遠離塵世的大自然中,在康科德,在瓦爾登湖畔,在森林裡,梭羅先生自己蓋了一所房子,他自給自足,過著極簡的生活,吃著極簡的食物;雖然也會感到孤獨,但他享受著勞動和收穫的喜悅以及閱讀帶給他的無窮樂趣;他在黎明之前出門,他在夜晚的森林裡靠腿而不是眼睛辨別方向;他傾聽來自森林裡的每一種聲音;他長時間靜靜地觀察湖水顏色變化和水溫的起伏;他和禽獸為鄰;他花很長的時間自制爐灶生火取暖,研究湖面結成的第一塊冰;他從大自然中悟出了很多人生的道理……

梭羅先生說,常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這麼說來,我是算不上大自然的一部分的。作為從小在小城市長大的人,作為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某零後”,我冬天烤著暖氣、夏天吹著空調,懶得做飯就叫外賣,無聊的時候只會上網,我喝著經過幾十道過濾工序的純淨水,享受著從超市買來的蜂蜜,品味著帶著精緻包裝的零食……我從不考慮這些和大自然有什麼關係。我害怕毛毛蟲,討厭牛糞的味道,我不知道農作物的生長過程,我沒有見過小麥是如何變成麵粉的,我沒有砍過柴,沒有挖過土豆,沒有翻過蚯蚓,沒有放過羊,沒有餵過豬,我見到蜜蜂就躲得遠遠的,見到老鼠一定會尖叫,我是看了《爸爸去哪兒》才知道火龍果原來是那樣長的……我必然離不開大自然,卻也好像並沒有和大自然有多親近;我生在地球上,卻好像並沒有在地球上獨自生存的能力。  

每當想到這些,我就總覺得自己的生活中好像有很大一個缺口。我們聽了太多課,學了太多書本上的知識,而並沒有從真正的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一個孩子要是自己開挖出鐵礦石來,自己熔鍊它們,把他所需要知道的都從書本上找出來,然後他做成了一把他自己的折刀——另一個孩子則一方面在冶金學院裡聽講冶煉的技術課,一方面收到他父親給他的一把洛傑斯牌子的折刀,——試想過一個月之後,哪一個孩子進步得更快?又是哪一個孩子會給折刀割破了手的呢?”

西北大學李浩老師在講到他對大學教育的思考時提到過“不作不食”這個觀點。他說“當下中國經濟的發展使得80後、90後的學生視‘張口吃飯,伸手穿衣’為天經地義,不會明白不作不食這樣淺顯的道理,故對不勞而獲的批評也沒有反思。從通過體力上的勞作以養活生命、強身健體、躬行實踐,到通過腦力上的勞作以開發心智、錘鍊思維、縝密思想。勞動的好處不言而喻,勞動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這些本該是幼兒園就要知道的常識,現在則要以棒喝的方式向大學生補課。”

面對新聞報道不太接地氣兒的現象,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五部門也曾在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走轉改”活動,強調“一頭汗兩腿泥”才能寫出好新聞。

陳虻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美食、名譽、利益、地位、金錢……我們的生活似乎太複雜了,梭羅說“甚至連吃飯也一般只不過是吃一頓飯的比喻”。的.確,是不是我們現在複雜的生活也已經是生活本來面目的一種比喻了?我們如此賣力,如此拼搏,如此奮鬥,似乎人生路上有太多的追求,但在適當的時候,我們應該停下來好好想想是不是在追求“人生目標”的路上有點走偏了?夜晚“在森林中你只要閉上眼睛,轉一次身,你就迷路了”,同樣,在人生的路上前行,也要經常提醒自己保持清醒,認清方向,不要迷路。

梭羅先生告訴我們,要回歸生活本真,不要形式主義——這大概就是我放不下這本書的最大原因吧。作者:郭雨欣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6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散文集,是梭羅對獨居在瓦爾登湖時期的日記式的記錄,記載了他獨居兩年時間裡的認知與思考,兩輪春秋的交替濃縮在了這18篇散文中。在19世紀上半葉,那個享樂與拜金的美國,物質侵佔人們的日常生活,貪婪和慾望控制著人們的思想,人們蜂擁著捲入財富與金錢的洪流,但人們卻越來越疏忽對於自我與自然的認知。梭羅獨自從城市去往一汪碧水的瓦爾登湖,從物質喧囂的孤島逃到精神寧靜的港灣,完成了一場追求人的自由精神,與強調人與上帝間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的超驗主義的精神探尋之旅。序言裡說《瓦爾登湖》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並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在這本“私人化”的書裡講述了梭羅兩年面對平靜的瓦爾登湖找到的答案。對我們而言同樣也有所裨益。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吸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在簡單”。簡單,簡單,再簡單可以說是對物質上最純粹的概括。梭羅向友人阿爾柯特借了一柄斧頭,就孤身一人,走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畔的山林中,自己在湖畔建了一個小木屋,並在小木屋生活了2年時間。

在他的“節儉”一篇說到“我們可以簡單點,再簡單一點,用不著每天思考生命的價值來度過生命。為著黎明和大自然,以及心中的歡快曲調活著。用精彩的思考填滿生活的長久,比看重年輕女郎的演出更看重精神的富足。”梭羅面對生活單純的態度在每一篇中都有體現,如《來客》中“單純也是一種智慧。在這個哲理滿天飛的時代,極盡單純的思想可能更閃著絢麗的光。人與人之間的來往,只限於為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啟發和深思的感動,即是足夠。就像我們不該為了填飽肚子去拜訪他人,應是為了填飽精神的空缺。我所盼求得來客,是冰心一片的美麗黑夜。”

不常去思考生命的價值,反而擁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自然而又平凡的去發現生命的價值,或許生命本就不應該是喧擾的,簡單更能體現生活的真實。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化的趨勢好像還沒有要停下的意思,匆匆的人們踏著魚肚白去,趕著落雁灰歸來,歸來又急忙拿出手機開啟一個又一個軟體陷入罔無的空虛之中,明明我們天天趕著與時間賽跑卻總是有許多人感到空虛與不快樂,明明我們一天到晚四周被人群包圍卻總是抱怨自己空虛與孤獨。這些或許我們都可以在巜瓦爾登湖》中找到答案,我們不該為了填飽肚子去拜訪他人,應是為了填飽精神的空缺。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7

從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羅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邊,差不多正好兩年零兩個月。瓦爾登湖不僅為梭羅提供了一個棲身之所,也為他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精神氛圍,之後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爾登湖》

哈丁曾說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

現代化的生活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水泥建築越來越多,水泥路面塵土減少,但地下水卻不斷下沉。天空中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著我們的視覺。我們不斷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問題:森林覆蓋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物的多樣性不斷減少……整個自然生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與汙染,而且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變得岌岌可危。

如果我們多一些反省,對大自然多一些奉獻、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是就會多一條後路。人類也會重新回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關係之中。所以,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8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該書出版於1854年,梭羅在書中詳盡地描述了他在瓦爾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過兩年又兩月的生活以及期間他的許多思考。

美國的19世紀是個輝煌的時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驗主義的影響,主活在這一時代的梭羅也不例外。作為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梭羅對超驗主義更是身體力行,《瓦爾登湖》就是他這一思想的體現,它是一部蘊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有體會;他是在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意義的生活,為自己,也為他的市民同胞,還有當時與後來的讀者們。

瓦爾登湖主要內容簡介

一、《瓦爾登湖》內容簡介

《梭羅遠離塵囂,他想在自然的安謐中尋找一種本真的生存狀態,尋求一種更詩意的生活。《瓦爾登湖》一書,詳細地記錄了作家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的日常生活狀態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開荒種地,春種秋收,自給自足。他是一個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與自然交朋友,與湖水、森林和飛鳥對話,在林中觀察動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邊釣魚,晚上,在小木屋中記下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關注靈魂的成長,他驕傲地宣稱:“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梭羅以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人們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謂生活的舒適,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大有妨礙。

二、其他資訊

1、《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變化,小到兩隻螞蟻的爭鬥,無不栩栩如生地再現於梭羅的生花妙筆之下,而且描寫也不流於表淺,而是有著博物學家的精確。

2、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意境深邃。

3、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廢奴主義及自然主義者,有無政府主義傾向,曾任職土地勘測員。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9

梭羅的獨居並不讓他感到孤獨難耐,除了思考這件事讓他忙碌外,還在於他鐘情自然的程度近乎狂熱。

他的超驗主義哲學在他對自然的崇拜和熱愛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他認為人們一輩子為了多餘的財富和貪婪的物慾去工作是愚蠢的,是對造物主的褻瀆,他希望人們卸下身上無謂的負累,去盡情享受自然,於是他發出這樣的呼喊:“去釣魚打獵吧,儘管去更遠的地方,趁著年輕,你要紀念你的造物主、儘管無憂無慮地在黎明甦醒,踏上探險的征途。盡情享受大地吧,但別佔有。

世人往往缺少冒險精神和信仰,所以他們忙於買賣經營,過著奴隸般的日子。”我常常驚異於梭羅描繪自然的能力,語言精妙絕倫,卻毫無矯揉造作的嫌疑,字字句句都讓人被他對自然發出的由衷讚歎吸引,並有種立刻不帶分文,不攜行囊地向自然狂奔的衝動。

一抹晨光可以讓他傾情謳歌歐若拉女神,一滴露珠可以讓他看到青草的真情,他可以煞有介事地拿著放大鏡匍匐在草地上當一場蟻群搏鬥的熱忱的看客,為其中受傷的敗將扼腕,並致像悼念英雄一樣致以敬意。

他這樣去描述一條狗魚在湖面捕獲一隻蟲子:“有條狗魚雖然只是在不是湖面上的一隻蟲子,卻很明顯打破了整個湖的安寧,於是這個簡單的事實,這起水族界的謀殺案,就如此被精美得讓人稱奇的波紋公之於眾。”雨後的彩虹讓他興奮地感嘆自己彷彿是上帝的選民。自然的四季每一季在他眼裡都有看不完享不盡的風景,他卓爾不群的獨立人格讓他在俗世是孤獨的智者,是逾越規矩的浪子,而如果迴歸自然,他更像是大自然裡最安分寧靜的公民。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0

1845年3月底,我借來一把斧子,來到瓦爾登湖邊的森林,想在最近的地方給自己造一座房子。

由於我幹活不急不忙,只是盡力去做,因此,4月中旬,我的屋架已經做好,可以豎起來了。到五月初,在朋友的幫助下,我把屋框立了起來。7月4日,木板剛鋪好,屋頂剛架上,我就搬了進去。秋天鋤好地,趁著不必生火取暖,我把煙囪造好了,在此期間,我總是一大早到戶外的地上燒菜做飯。就這樣,在入冬之前,我給自己造了一座密不透風,釘上木板,塗上灰泥的房子,屋子長15英尺,寬10英尺,立柱高8英尺,屋裡有一個閣樓,一間盥洗室,每一側有一扇大窗戶,兩個活板天窗,一端有一大門,門對面有一座磚頭砌的壁爐。造房子的活全是我一個人乾的,加上零星材料,我花了28.125美元。

房子造好之前,我就想通過實惠的手段賺取10或者12美元,以滿足我額外的支出,我在房屋附近兩英畝半的鬆軟沙土種了點東西,主要是蠶豆,也少量種了些土豆、玉米、豌豆和蘿蔔,整個佔地11英畝,大多種松樹和山核桃,上一季節,每一英畝賣到8美元零8分。第一年,我沒什麼經驗,第二年,我在村子裡做木工活和測量,用手藝賺了13.34美元。而平常,我主要食物是用玉米粉和鹽做的麵包,後來,我改良了配方,用黑麥拌玉米,效果很好。而我的傢俱計有:一張床、一張桌子、一個寫字檯、三把椅子、一面直徑三英尺的鏡子、一把火鉗和柴架、一隻水壺、一隻長柄平底鍋、一個煎鍋、一把長柄勺、一隻臉盆、兩副刀叉、三隻盤子、一隻杯子、一把調羹、一個油罐、一個糖罐、還有一盞塗漆的燈。這其中有一部分是我自己做的,其餘沒花多少錢。

就這樣過了5年,我就靠自己的雙手養活了自己,並發現,一年只要工作六星期,我就可承擔所有的生活費用,整個冬天以及大半個夏天,我都在自由而寧靜的讀書。

同樣在這段時間裡,我曾經好好辦過學校,但卻發現我的支出抵消了所得。我做過生意,但是我發現,要想讓生意走上正軌,得要10年時間。然後,我又開始撿些黑果,運到城裡賣出去。可惜收效甚微。另外,我喜歡自由,同時不喜歡改變生活質地,就我而言,我發現,做短工最無拘無束,尤其是他一年只需工作三四十天就可養活自己,短工日落而息,然後就可以自由追求自己喜歡的的事情,不受勞動羈絆。

1845年7月4日,房子還沒建好,我曾經在森林裡住過一段時間,我到森林裡去住,是因為我希望生活過的謹慎一點,只面對基本的生活事實,看看我是否能學會生活教給我的一切,免得臨死前發現自己沒活過。我並不想過不是生活的生活,要知生活那麼可愛,我也不想與世隔絕,除非有此必要,我要深入生活,吸出生活的全部精髓,要堅強的生活,像斯巴達人一樣,剔除一切非生活的東西,將其化為烏有。然後再小心加以修理,將生活逼到每一個角落,將它的條件壓到最低限度,如果證明生活是卑微的,那麼就要將生活中的一切卑微之處弄清楚,然後公之於眾。如果生活是高尚的,那麼就通過體驗瞭解它,好在下次郊遊時將它真實記載下來。

對我而言,讀書之餘,我更喜歡閒暇帶給我的感覺,我喜歡生活中有一片廣闊的空間,夏日的清晨,我會像往常洗個澡,然後坐在陽光充裕的門前,從日出坐到正午,此萬籟俱寂,唯餘我獨自一人,而群山環碧之間,則全是我出神遐思的影子。

通常,我們想好好過日子,運用我們學到的最新最好的方式來管理我們的生活,那麼,我們就一定不會為無聊所固。如果你緊緊跟著你的創造力,它就會每時每刻給你一個嶄新的景象。家務活就是這樣一項消遣,如果我的地板髒了,我就早早起床,把傢俱全部搬到屋外的草坪上,然後將地板灑上水,再撒上從湖裡撈出的白沙,用掃帚把它刮乾淨,刷白,這其中的認真勾勒每一個細節的快樂是不言而喻的。

瓦爾登湖景色卑微,雖然優美,卻談不上巨集偉,很少來此或不在湖邊居住的人感受不到它的魅力,然而湖的深度與湖的清澈絕對是非同凡響的,值得大書特書,這是一個清澈的綠湖,長半英里,周長一又四分之三英里,佔地61英畝半,這是一個四季不斷的源泉,周圍長滿了松樹和橡樹,除了白雲和蒸發,看不出來龍去脈,而它的顏色,用春來湖水綠如藍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

一段時間裡,我和一隻野鼠分享過住處和乳酪,見過一隻長翅膀的貓,一群野鴨在湖中表演,更有甚者,我在一個草垛上還見識過紅蟻群和黑蟻群的的一場大戰,從日出一直打到日落,場面慘烈,不亞於世紀之戰。

而在瓦爾登湖旁,我做過的最大的一次冒險,大概就是肩扛一隻布袋,手提一根開刺果的棍棒,徜徉在林肯鄉無邊無際的慄樹林中,有時,我會採集一些野蘋果煮一煮,有時,我會儲存一些栗子,當然,我也會偷吃紅松鼠和鳥吃一半的果子,因為它們挑中的刺果果實自然不錯,挖魚餌時,我甚至也有挖到過一串野豆。

時間就這樣一週一週過去,森林中的每棵樹的性格也漸漸展露出來,對著湖水這面明鏡,這些樹林個個顧影自憐,每天早晨,這個畫廊的經理都要將舊畫從牆上取下,換上新畫,新畫的色彩自然更加燦爛,更加璀璨奪目。

1845年,瓦爾登湖第一次全面凍結時間是12月22日深夜。那之後,鼴鼠跑到我的地窖裡築巢,啃掉了我三分之一的土豆,甚至它們還用一些獸毛和棕色包裝紙做了一張舒舒服服的小床。

我平安的經受了酣暢淋漓的暴風雨,並在火爐旁度過了一些歡快的冬夜,外面大雪紛飛的許多星期裡,我出去散步時,一個人都沒有遇到,彷彿那些駛向遠方的森林旁的火車帶著喧囂的世界早已離我而去。

我在湖濱的最後一個冬天之前,抱著濃厚的興趣,我曾經對瓦爾登湖底做過一個探測。我把舟劃到湖面上,用一根釣鱈魚線,在一頭綁上一磅半重的石頭,扔進水裡,測量出它的最大深度為107英尺。而如果從垂直剖面看,瓦爾登湖就像是一隻淺盤子,湖水平衡了一切高低不平的湖底,於是,我按照10杆比1英寸的比例繪製了一張湖泊的圖樣,並將水深一一標了出來,一共100多處,我這才注意到,標明最深湖水的數字顯然在地圖的中央,於是,我用一把直尺量了一下地圖上的長度和寬度,令我吃驚的是,最長和最寬的交匯之處,正好是此湖最深的地方。為了驗證這一點準確性,我又勘測了附近的白湖,結論依然如此,這令我對大自然的神祕有了更深的認識。

1847年9月6日,我最終離開了瓦爾登湖。在離開時,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無論你的生活多麼的卑微,你都要勇敢的面對,堅強的生活,不要回避它,也不要謾罵它,它畢竟還沒有你壞。最富的人往往也是最窮的人,就是在天堂,挑剔的的人依然會找茬。正如莊子雲,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同樣,我們所熟悉只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的薄膜。大多數人還沒有潛到6英尺深的地方,也沒有躍到6英尺高的地方,我們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此外,我們幾乎有一半時間都在酣睡。然而,我們還自詡聰明,在地面上建立起了秩序。這就像是太陽的光芒遮擋住了我們的眼睛,於是,我們就再沒能把目光投向太陽以外的宇宙的遠方。所以,我很期待,有一天,當我們只把太陽當作一顆小恆星看待的時候,我相信,那一天不會太遠。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1

初讀這本書時,只草草翻了幾頁,散文式大段大段的景色描寫讓我覺得索然無味,只覺得枯燥無趣。現在想來,也許當時是帶著少年人的浮躁,而經歷大學聯考後的我在偶然清書的時候,又翻出來這本書,伴著難得充裕而閒暇的時光,我再次開始了我的瓦爾登湖之旅。

湖濱山色彷彿是一個世外桃源,雖然因為譯本原因,很多句子讀起來生澀而彆扭,但透過梭羅的筆下仍能帶我進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裡。這裡有著四季的更替,春日中晨光微融,飛鳥啼鳴,夏風裡蟲聲嚶語,秋光中落英繽紛,冷冬中的雪花脈絡。梭羅對自然感觸之細膩和熱愛,也盡傾灑與筆尖,這是一本自然之曼妙的文字臨摹,也是一部極其私人化的絮語。

他曾驕傲地宣稱:“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你看到的也正是屬於梭羅的世界,駕一葉扁舟於湖上吹笛,亦或是一個人垂釣湖邊,悠然自樂,梭羅就好似中國古代的隱士,與山林之中自尋樂趣。“從圓心可以畫出多少條半徑來,而生活的方式就有這樣的多。”在今天這個忙碌的時代,每個人彷彿也都被一種叫做生活的網給籠罩,無形卻更是致命,梭羅的筆下的世界就像一個望遠鏡,讓你沉浸其中而內心漸漸平靜。

雖說梭羅所寫自然之景佔了書的大部分篇章,但是一切景語皆情語,點點哲思也都包含在其中,所以,《瓦爾登湖》切忌浮躁,要慢慢地看,細細去品讀。

一畝荒地,簡陋木屋,梭羅拋棄工業時代城市的便利,選擇與自然為鄰,他睿智的看到了工業時代中物質對人們精神的創傷,於是他選擇獨居自然,於質樸中詢問自己的內心,簡單而樸素的瑣事佔據了他書中的篇幅,返璞歸真,最簡單的道理去也是往往最難做到。但他感性也同樣理性,他有著對工業時代社會和經濟的敏銳洞察,他並不排斥工業革命給人帶來的成果,他思索的是我們總是用錯誤的方法和態度去對待科技,讓科技為我們戴上了手銬,腳銬。這些思索在今天這個價值觀更加多元化的社會也同樣值得探索,人們的精神危機仍不容樂觀,空虛與迷茫時刻會充斥著大腦,不如進入瓦爾登湖畔來一次靈魂的洗禮。

梭羅是幸運的,也是勇敢的,我們固然不能說有這般果斷與毅力拋棄城市的便利。但是也可從其中尋覓出點思語。亦或浮躁是這個時代的通病,被物質裹挾的人們總是太急於求成,這本書便像是一座橋樑,讓你與方寸之地更近。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2

當我讀完《瓦爾登湖》這篇文章時,我的心猶如大海般不能平靜。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著人類、侵蝕著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著,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著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裡,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他靜靜的解除安裝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裡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裡呼聲。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3

絕大多數人,即使是在這個相對自由的國家,僅僅由於無知和失誤,在生活中疲於應付各種自找的煩惱和多餘的勞役,乃至沒有餘力去採摘那些美好的人生果實。實際上,人每天奔波勞碌,根本沒有閒暇享受真正完整的生活。

人性最美好的品質就像水果表皮的白霜,只有通過最謹慎的處理才能得到保留。然而我們無論對待自己,還是對待他人,都不曾如此溫柔。

我自己的目光已經被閱歷磨的很尖銳。

你們不惜把自己累到生病,為的只是能夠存下些許防病的錢財。

大多數人生活在無言的絕望中。所謂的委曲求全是積重難返的絕望。

智慧的特徵之一,就是不去做絕望的事。

什麼是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和真正的生活方式?

沒有哪種思考或者做事的方式,無論它是多麼的古老,值得我們盲目地去跟從。今天每個人宣稱或者預設為萬世不移的真理,到明天也許就被證明是謬誤。

最明智的人不曾從生活只能夠學到任何有絕對價值的知識。實際上,老年人並沒有非常重要的忠告可以給年輕人,他們自身的經驗很侷限,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可悲的失敗,而且都是各種個人原因造成,這他們肯定也知道。

人的能力從未得到測量,我們也不能依照任何先例來判斷他能做些什麼,因為他做過的事情實在是太少了。

如果說我有什麼懊悔的話,那就是懊悔我自己太過循規蹈矩。從前我真是鬼迷心竅了,怎麼會表現得那麼安分守己呢?

你能從圓心畫出多少半徑,生活就有多少種方式。所有的改變都是奇蹟,但這種奇蹟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孔子說過:要知道我們只知道我們知道的,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那才是真正的知識。既然已經有人把一切未知事物排除在他的認知之外,那麼人們不敢去嘗試新的生活方式也就不難理解了。

看看商人的舊帳本,看看人們在商店裡最常購買的是什麼,他都儲備了什麼商品。時代的進步幾乎沒有影響到人類生存的基本法則。人的生活必需品細究起來的話,可以具體分為如下幾種:食物、住所、衣物和燃料。

人的身體就像火爐,而食物就是燃料,保持在肺裡的內在燃料。生病或者死亡是因為這種燃料發生的太快,或者缺乏燃料,或者通風口出了問題,最終導致火焰熄滅。

我要站在永恆的過去和永恆的未來交會點,也就是純粹的此刻,我想要活在當下。

在日出時起床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向來致力於培養各種嚴格的經商習慣,它們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的衣服每天都變得更加貼合我們的身體,漸漸烙上了穿衣者的性格。

生命的關鍵時刻,都是由內在的努力和生長引起的。

商品就是你用來換他的那部分生命。

擁有了房子之後,農夫也許不是變的更富裕了,而是變得更貧窮了,實際上是房子擁有了他。

談論重大話題,我們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速度!

人為了和牛交換勞動,光是收割牧草,就得花上六個星期,而且這種活可不是兒戲。

窮人往往不是特別飢寒交迫,他只是渾身骯髒、衣衫襤褸和舉止粗魯。這跟他的品味有關,倒不僅僅是因為他窮。如果你給他錢,他也許會用來買更多的破爛衣服。

我想要的是一個人的鮮花和果實,我希望他身上有某種芬芳來薰陶我,在我們的交往中能夠感受到他的成熟。

我們應該散發出去的,不是絕望,而是勇氣,不是病態,而是健全。

我們自己首先要像大自然那樣簡單而美好。

每棵樹都有其相應而固定的開花結果的季節,期間它枝密葉茂、繁華滿樹,而後則枯萎凋零;柏樹和這兩種狀態無緣,他總是蒼蒼鬱鬱,而這正是自由者或者說不受宗教羈絆者的特性——別讓你的心牽掛那些短暫易變的東西!

好累,期間智慧需要慢品和應用!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4

“一個人物質生活的豐富並不能帶來心靈的純潔和淨化,只有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才能豐富人的內心。”“為生活做減法,為思想做加法。”讀罷美國著名的思想家、作家梭羅偉大的著作《瓦爾登湖》,作者這兩句精闢的言辭一直在我腦海中停留。

1845年春天,心傲孤遠、風華正茂的梭羅,借來一柄斧頭獨自一人走進瓦爾登湖畔的森林深處,幾乎不藉助任何現代文明的幫助,完全依靠著自力更生和原始交換生活了2年9個月。他雖畢業於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但沒有選擇經商發財或者從政成為明星,而是平靜地選擇了瓦爾登湖,選擇了心靈的自由和閒適。他搭起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過著非常簡樸、原始的生活。在這期間,他如飢似渴的閱讀,思考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努力的寫作,終於完成了《瓦爾登湖》。梭羅的文章簡練有力,樸實自然,富有思想內容,在美國19世紀散文中獨樹一幟。他的思想對英國工黨、印度的甘地與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響。閱讀《瓦爾登湖》,我們時刻感受到作者對湖光山色景物的細緻描寫;感受到作者對自然界和小動物的憐愛。由於他對東方哲學思想的深刻研究,作品中還不時閃爍著東方哲學的智慧,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德不孤,必有鄰”等。

當然,他給予我們最大的震撼是書中對生命、對理想、對自由的嚮往和推崇,啟發我們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意義。“當你最富有之時,卻是你最貧窮之日。喜歡吹毛求疵的人,哪怕是在天堂也能找到錯誤。你縱然是貧窮,也要喜歡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濟貧院裡,你依然擁有喜悅、開心、榮幸的時光。黃昏的霞光照耀在濟貧院的窗臺上,如同照在富人家窗戶一樣耀眼奪目。”這樣的語句閃爍著人性的光芒,讓你對財富觀有更深的理解。曾經有一個私企的老闆問我,“曾經我以為擁有了足夠的金錢就能夠幸福了,可如今我已經擁有很大一筆財富,可為什麼我一點都沒感覺出來幸福呢?”其實,金錢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為幸福是一種從心底發出的滿足感,金錢雖然能滿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撐我們幸福的原因。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道,一項研究發現,快樂不是銀行中的鉅額存款、高速跑車和品牌服裝,而是家庭、朋友和大自然的美麗。當被問及最重要的快樂是什麼時,20xx名受訪者中有22%的人選擇了歡笑,緊隨其後的是與知心朋友共進美食(佔總人數的21%),擁抱以19%的比例名列第三。其他名列前10位的快樂還有:太陽照在臉上的感覺、讀一本好書、沿海難漫步和蓋乾淨的床單入睡,以及看日落、翻閱老照片追憶往昔和聞到剛修剪過的青草的氣息。是的,溫暖的陽光與自由的時間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共有的、平等的,也許是最大的財富。就像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描述的那樣:“門前那早春的積雪同在消融。我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裡生活得宛若在皇宮裡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

“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譯者徐遲先生這樣評價《瓦爾登湖》。朋友,如果你還在為找不到生活的真諦還在追求幸福,不妨在夜深人靜時捧著它,像梭羅那樣尋找簡單的快樂,你的人生會因為簡單而快樂!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5

《瓦爾登湖》最深得我心的時候是那段最孤獨的時光,距離現在已半年的光景,而現在我比過去更享受獨處的時光,甚至吝嗇於告訴別人這樣的獨處有多麼美妙,好像怕被人知道了,會被剝奪了一樣。但我自認為我的這種愛好是最低層次的,我只是大略體會到了這種快感,尚不足以達到哲學命題,而促使我去探索這樣的一個鮮有人問津的話題的正是梭羅在瓦爾登湖裡關於孤寂的論述:我熱愛孤單,我從未找到比孤寂更好的夥伴。

大體上來說,混跡於人群之間,總比在室內獨處來得寂寞。思考著或者工作著的人無論在哪裡都是寂寞的。衡量孤寂的標準,並不是一個人和其同類之間隔了多少英里,真正勤奮的學生,哪怕伸出劍橋學院人滿為患的教室中,也必定如沙漠裡的托缽僧般孤寂。

梭羅在瓦爾登生活的第一年,在大半年的時間裡,他甚至什麼都不做,坐在陽光下,坐在湖邊,樹木中,從正午坐到黃昏,他把這樣坐著但思考著的狀態當做是全情投入地觀察自己,觀察自然的良機。他樂此不疲,從未感到是在浪費光陰。他在這段時間實現了靈與肉的分離,有一個靈魂的“我”在肉體的“我”之上觀察,這樣真切而赤果裸的觀察讓他成功地對一切行為和後果都淡然處之。梭羅獨居湖畔,過著近乎隱士的生活,他排斥社交,他認為社交過於廉價,我們不得不遵守某套規則,美其名曰禮儀和禮貌,以便能夠忍受如此頻繁的會面,而不致相互爭吵。

我們生活的太擁擠,因襲彼此的生活方式,相互磕磕絆絆,因此而失去彼此之間的尊重,對所有重要而熱忱的交往來說,次數再少肯定也是足夠的。據此我便無知地以為他是消極避世的,和中國古代大多數隱士一樣,因功名不得而憤世嫉俗,逃遁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