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文化作文>習俗作文>

七月十五中元節放河燈的習俗範文

習俗作文 閱讀(2.77W)

放河燈又稱放荷燈,是一種中國民間祭祀及宗教活動,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常在每月七年級、十五和逝世忌日進行。道教、佛教等宗教活動常在農七月十五舉行。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中元節放河燈的習俗介紹範文,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七月十五中元節放河燈的習俗範文

七月十五中元節放河燈的習俗範文(一)

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臺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著自家的燈能漂多遠。老太婆嘴裡念念叨叨,不斷祈禱。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專案了。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中元節的習俗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七月十五中元節放河燈的習俗範文(二)

放河燈是中元節的傳統習俗,放河燈既可以寄託人們對先人的思念,還意味著將厄運隨著逝水東流,一去不返。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這項古老的習俗大約起源於南北朝梁武帝時期,當時只是僧人在放生池裡放河燈,後來流傳到民間。成為人們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的美好習俗。

宋代規定中元節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連戲。此後,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並隨道教、佛教傳播而流行全國。這一天,人們在家設酒饌、燒紙錢祭祖,到寺廟、道觀參加放河燈等法事或道場活動。

放河燈有這樣一種說法,說是很多溺水而亡的孤鬼,為了投胎,往往會拉人下水讓其溺死,來換取自己投胎的資格。民間就用“放河燈”的方式為它們超度,希望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間。傳說二是,人間的河與豐都鬼城的河相連,人們把對先人的思念以及對地藏王菩薩說的話都通過河燈,帶到陰間。

七月十五中元節放河燈的習俗範文(三)

放河燈是淮濱地區的傳統紀念活動之一,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舉行。放河燈過去是由船家舉辦,行船為生的人家到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夜晚,眾人敲鑼打鼓,帶上燈具、招魂幡到淮河放燈、祭祀亡靈。為積極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淮河文化,淮濱縣部分民間文藝團體和城關居民每年在淮濱東湖舉行大規模的“放河燈”活動,萬盞“河燈”映照在東湖水面上,滿湖燈火燦爛,恍若星海,蔚為壯觀。淮濱的中元節放河燈2010年被批准列入信陽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附民間傳說:七月十五放河燈的來歷

在淮濱,年年七月十五放河燈,這是老一輩人傳下來的規矩。

古時候,淮河邊上有一個蓮花村,村裡一家姓王的,夫妻倆老來得了個閨了。這閨女叫蓮花,模樣俊,人見人誇。蓮花十七歲時,這年七月十五沒影了。老兩口跟左右鄰居都去找,哪兒也找不到。眼看天黑了下來,王老頭說:“閨女一定是走迷路了,咱弄幾盞燈放到河裡,一來給孩子壯膽,二來她看見了燈,興許知道是找她的,會朝放燈的方向回來。”大夥兒覺得這是個好辦法,就弄了幾盞能漂在水上的燈,放到河裡了。

第二天天還沒亮,蓮花真的回來了,摟著她娘哭著說:“有個白鬍子老頭拉著我不放,要我進龍宮裡當娘娘。我死活不去,就跟白鬍子老頭鬧了起來,他還說每年七月十五都要選漂亮閨女到龍宮去。他正拉著我進龍宮呢,一盞燈漂了過來,那老頭說:“是誰在河裡放的燈?他會燒燬我的宮殿。我放你回去說說,往後不許在河裡放燈。可不能說為啥不許往河裡放燈,說了你就沒命啦!”就這樣,白鬍子老頭兒把我放了。“說了仙花就像睡著了一樣,咋喊也喊不醒了。

從那以後,沿河兩岸的人為了保住自己的閨女不叫河神選去,年年七月十五都會在河裡放燈。後來放河燈這個習俗就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