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語文知識>說課稿>

《滑輪》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 閱讀(7.47K)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滑輪》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滑輪》說課稿範文

《滑輪》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本屆講授的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各自的優點,指出定滑輪的實質是一個等臂槓桿,動滑輪的實質是個動力臂等於阻力臂二倍的槓桿,並用槓桿平衡條件分析了它們的省力情況,把滑輪與槓桿聯絡在一起。最後講述了能同時應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優點的滑輪組。

經過對學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關鍵是抓好學生的隨堂實驗。因此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

②能區分定滑輪與動滑輪,會用槓桿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2、能力目標:

①會組裝簡單的滑輪組。

②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

③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現象總結歸納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實驗對學生進行學科學、愛科學的教育。

②通過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③培養學生樂於探索並善於探索的學習品質。

二、說教法、學法和教學原則

根據《滑輪》一課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學生實驗、放電腦動畫、觀察、討論、講解為主的多邊法教學。通過觀察、實驗和看電腦動畫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然後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原則:

①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②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統一的原則。

③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

④鞏固與提高相統一的原則。

⑤具體和抽象相統一的原則。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分以下幾個環節:

1、新課引入:

課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輪,激發學生學習這節課的興趣。一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觀察、討論與講解相結合:

演示定滑輪、動滑輪的用法,學生實驗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然後此實驗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減小動滑輪重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讓學生把實驗結果填到設計好的表格中。各實驗小組分析論證實驗結果並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觀察實驗和相應的理論分析,培養學生運用物理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研究滑輪的實質用課件動畫說明滑輪是槓桿的變形。然後這樣做可以讓這個問題更直觀,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學生在練習本上設計滑輪組,用課件動畫給出答案。學生在按照圖中的設計組裝滑輪組,研究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繩子移動距離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關係。然後這個實驗有可能出現偏差,這時可讓學生分析出現偏差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3、鞏固強化:

①讓學生對照本節知識進行小結,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節目標設計的練習題。然後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於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永續性記憶,有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滑輪》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滑輪是國中三大機械(斜面、滑輪、槓桿)之一,是機械功落實的載體。學生知道滑輪但是並不熟悉這種簡單機械,可是滑輪又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及應用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將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同時也為後面滑輪組認識與應用打下基礎。本節課儘管知識容量比較小,但在實際生產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因此,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在教法和學法上擬用實驗探究法,以便更好地達到教和學的目的。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小時已經學過滑輪相應的知識,對滑輪的學習已經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同時九年級學生已具備了初步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只要加以引導,恰當設定認知衝突,就能讓學生興趣盎然地通過實驗、討論,探究出結論,順利完成本課學習。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能識別生活和生產中常見的滑輪,瞭解這兩種滑輪特點以及各自在生活和實際中的應用。

技能目標: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會運用實驗探究科學問題的方法。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和想象力。通過對實驗的分析,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通過對實驗資料的收集,培養嚴肅認真的操作態度及科學分析實驗資料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和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中讓學生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描述分析等能力。

難點: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五、教法和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能達到本課所設定的教學目標,下面我談談我採用的教法和學法。首先,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以主體性和啟發性的原則為指導,主要採用觀察法和實驗法相結合的手段為學生提供直接的感性的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是雙向的活動,因此學生的學法在教學過程中也特別的重要。這節課我主要讓學生自己進行設計實驗,動手操作,比較歸納,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合作交流法的應用,培養學生團隊精神,養成樂於與他人合作的科學態度。

六、教學材料:

小組實驗:鐵架臺,滑輪,細線,彈簧秤,鉤碼,刻度尺,實驗報告單,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投影:小明家裝修房子提出問題:如何把水泥與磚石運到樓上?

2、投影用滑輪或簡易吊車吊起水泥和磚石。教師:想不想了解滑輪?引入新課滑輪

以生活實際情況提出問題並引入新課,調動了學生情緒,激發學生學習這節課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1、引申指導

在學生初步認識了滑輪的結構的基礎上,展示在各種場合下,滑輪都是被怎樣應用的。由學生依據觀察,利用給定的器材,小組合作設計並組裝滑輪,而且能夠提升重物。

此時教師應參與到學生中間,觀察學生的活動,並適時給予指導,在學生能夠正確組裝的情況下,教師通過點評加強學生的印象。

2、活動探究

(1)定滑輪

提出猜想:

①定滑輪有什麼作用?這有什麼好處?

②使用定滑輪提起其他重物省不省力呢?

設計實驗:學生分組討論,師生共同研究,提出實驗要求:探究拉力與物體重力的關係,探究拉力自由端移動距離與物體上升高度的關係。並設計記錄表格。

動手探究:學生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始探究實驗此時教師也應參與到學生中間,觀察學生的活動,並適時給予指導。對於由於實驗誤差導致的資料偏離,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免導致錯誤實驗結論的得出。

分析歸納:根據學生的實驗資料,進行分組討論、分析並歸納,總結出定滑輪的使用特點: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自由端移動距離等於物體上升的高度;使用定滑輪不省功。

合作交流:讓學生自主提問,談談實驗設計和操作的體會等,最後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進一步揭示定滑輪的本質:定滑輪可以看作一個等臂槓桿。

(2)動滑輪

在定滑輪的探究結果之上,引導學生探究動滑輪的使用特點。

提出猜想:

①動滑輪的作用與定滑輪的作用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會有什麼不同?

②只用一個動滑輪提起重物的時候,要使重物往上升,人必須往哪個方向拉繩子?這說明動滑輪能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③動滑輪省不省力呢?為什麼會這樣?

其他過程與實驗一相同,學生探究實驗,測的實驗資料,分析討論總結規律。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進一步揭示動滑輪的本質。

(3)滑輪組

通過以上的探究,學生對定滑輪、動滑輪已有初步的認識,滑輪組的出現已是呼之欲出,為使學生能夠對使用滑輪組的好處和特點有更深的印象。採用電腦動畫的形式,展示單獨使用定滑輪、動滑輪的種種不便之處。

提出猜想:如何克服困難。

探究設計:依據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由學生設計裝置。教師進行點評。

合作交流:學生與教師集體討論分析滑輪組的特點:

①使用滑輪組時,既可以改變用力方向,又可以省力。

②使用滑輪組時,物體由幾股繩承擔重力,拉力就是重力的幾分之一,自由端移動距離等於物體上升高度的幾倍。(不考慮滑輪的重力及摩擦力)

三)總結鞏固

通過大家動手實驗獲得了不少有關滑輪的知識,請大家思考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定滑輪,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教師小結滑輪特點,以及特點與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實踐性作業通過問題將知識最後整理小結,形成整節課的知識網路

通過問題將知識最後整理小結,形成整節課的知識網路。同時體驗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思考獲得新的科學知識的喜悅之情同時體驗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思考獲得新的科學知識的喜悅之情

四)作業與深層研究

1、已經學習滑輪各自的特點,請同學課外提出滑輪相關的問題(特別是有沒有既可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的機械)

2、為什麼定滑輪既不省力,又不費力,動滑輪省力一半?請同學們課外去思考

3、完成作業本部分作業

八、教學評價

1、實驗以學生探究為主。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的要求,為了讓學生更確切的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安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的親自動手操作,通過讀取資料、分析修正,讓學生自己得出滑輪特點,在探究中拓展了學生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勇於探索精神。

2、對比演示,讓學生一目瞭然。在分析和區分動滑輪和定滑輪時,我先引導學生組裝出兩種滑輪使用方式,並進行對比演示過程,提出明確的觀察目標,在學生認真分析觀察的基礎上給這兩種滑輪命名。輕鬆地區分出定、動滑輪,並使學生體會到叫定滑輪或動滑輪並非是滑輪結構的區別,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學生認識事物要抓本質,既要研究共性,又要又要重視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