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案模板>

《藤野先生》導學案(人教版八年級必修導學案)

教案模板 閱讀(1.72W)

 1 《藤野先生》導學案

備課時間:  年  月  日     上課時間:  年  月  日  審覈:初二語文組

教學目的:

一、學習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徵來表現人物思想品質的寫作方法;

二、理解“無非”、“實在”、“大概”、“居然”、“何嘗”、“似乎”等副詞對錶達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學習藤野先生正直、熱情、治學嚴謹的高尚品質和重視中日友情、毫無民族偏見的精神;學習魯迅先生的尊師好學的高尚品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課文相關資料:

 

獨學內容:

解釋下列字詞(給加點的字注音);並將文中的字詞抄寫出來解釋,

緋紅:                 宛如:               流言: 

畸形:                 匿名:                髮髻:

杳:                   瞥見:                          美其名曰:

                         第一課時

1 通讀課文,辨清應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詞語

2 理清文章脈落、記敘順序,分清課文中變換的幾個地點

3 瞭解全文記敘的幾件主要事情,給文章劃分段落層次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  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是筆名,本名周樹人,是浙江紹興人。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學過了寫魯迅的文章和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哪些?(同學們回憶。教師歸納、明確。)現在我們再學習魯迅的一篇文章。

2 指名一學生讀有關注釋,要求學生考慮,註釋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

學生回答,由教師歸納明確:

3  介紹時代背景:

     

4 快速閱讀課文 

a 考慮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記敘的線索是什麼,

b 變換了幾個地點,記敘了哪幾件主要事情:

C根據前面兩個問題你覺得應該怎樣來劃分文章的部分,說說各部分的大意。

(組長可以適當提示組員)

【教師巡迴輔導,學生自習。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規定學生閱讀的時間與速度。】

5、根據上述提出的問題,進行研討。(小組羣學)

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進行歸納,提示要點。

6、小組代表展示所學內容

7、研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請一學生朗讀,同學們看書並考慮:

(A)、作者是怎樣抓住主要特徵來描寫清國留學生的形象?

(B)、比喻和反語修辭手法的作用是什麼?

(C)、“無非”、“實在”對錶達句子意思有什麼作用?

小組內羣學,(注意:組長不能包辦,只負責記錄和總結補充歸納,明確展示的要點)

8、小結:本文題目是《藤野先生》,可第一部分內容看似與寫藤野先生無關,通過對全文的理解你知道着是爲什麼嗎?

寫“我”在見到藤野先生之前,在東京的所見所感,以及離開東京到仙台求學的原因。

五、佈置作業。

1  預習第二部分。該部分可分幾個大層次?各層次寫了些什麼內容?概括各層層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研習課文的主體部分--第二部分。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複習第一部分研習的內容要點。(問題與答案參看第一課時的)

二、在課後預習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劃分第二部分的層次。

速讀課文 (對學內容)

明確:該部分可劃分爲四個層次。

第一層

第二層

第三層

第四層

三  品讀課文,探究人物形象: 

品讀部分:作者在仙台與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6-23)

1、用筆勾畫出對藤野先生進行描寫的語句,

2、概括出在仙台我與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從而進一步概括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徵。

   (先自主學習,再小組合作)

四、研習課文第4、5兩段。思考下列問題:

   從東京到仙台途中,要寫的內容是很多的,作者爲什麼只寫“日暮裏”和“水戶”兩個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對錶達句子的意思有什麼作用?魯迅到仙台後,受到了哪些優待?這能說明什麼問題?“居然”對錶達句子意思有什麼作用?

五、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第三層次內容。

指導學生結合文中有關注釋,仔細閱讀課文的第24-31段,並思考下列問題:這一層次寫了幾件事?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作者爲什麼又要離開仙台,並棄醫學文?

六、研習第二部分第四層次內容:閱讀32-35段,考慮作者是怎樣描寫“我”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深厚情誼的。

七、佈置作業。

 預習課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慮這部分寫了些什麼內容,怎樣寫的,說明了什麼問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研習課文的第三部分。總結全文內容及寫作特點。指導完成課文後全部練習。

教學過程:

1 請學生朗讀36-38段,思考下列問題:

這部分的三段,各寫的是什麼內容?怎樣寫的?說明了些什麼?(體會個別字詞的斟酌)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明確:

第36段

來。

第37段

第38段

2 “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似乎”一詞有什麼意思呢?

指導學生朗讀這一部分,體會作者深切懷念藤野先生的真摯情感。

總結全文,概括本文寫作特點。

1  脈落分明,記敘有序,按照表現人物品質的需要組織材料。

2 抓住特徵和選取有典型意義的細節來描繪人物。

                       

藤野先生導學案答案

第一課時

預習:獨學字詞

緋紅:鮮紅。        宛如:好像。         流言:流傳的毫無根據的壞話。

陌生:不熟悉。      畸形:不正常的形狀。 不遜: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

匿名:不具名或隱藏真名 杳:遠得不見蹤影;無影無聲。瞥(piē)見:很快地看一下。

髮髻(jì):挽束在頭頂或腦後的頭髮。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第一課時

2 (1)交代了文章的出處,選自《朝花夕拾》。“朝”讀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來,說明這個集子的文章都是回憶性的。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這個集子的。(2)說明了文章的體裁--散文。(3)介紹了文章的寫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寫的對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貫。

4 (a)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爲線索。(b)變換了三個地點:①“我”在東京;②“我”在仙台;③“我”離開仙台後。   與藤野先生相處寫了他四個典型事例讚揚他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的精神。還寫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c)段落層次的劃分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爲標誌。可分成三個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台求學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學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7  A 作者抓住清國留學生的主要特徵--將長辮盤在頭頂,來描寫他們的不男不女、不倫不類的醜惡形象。   B 用兩個貼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髮髻”,加上“油光可鑑”,生動形象地描繪與諷刺了清國留學生的奇特打扮。“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實在”是“的確”的意思,“標緻”是“漂亮”的意思,用“實在”修飾“標緻”,說思想腐朽的清國留學生“的確漂亮”,這是反語,強有力地諷刺了這些頑固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遺少”,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極端憎惡的感情。同時,還以“上野爛漫的櫻花”之美來反襯這羣清國留學生之醜。   C“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無非”是“只不過”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東京“清國留學生”的惡濁生活的憎惡、失望和不滿。這羣人生活空虛、無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園,就是在會館裏學跳舞。這兒不是探求救國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棲身之所,因此決心離開這個烏煙瘴氣的環境,而“到別的地方去看看”。這也就是作者要離開東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過渡段,承上啓下,由記敘在東京的所見所感轉到記敘在仙台的見聞和感受。

8 實際上從側面反映了魯迅不願與清國留學生同流合污的愛國主義思想。他離開了東京,前往仙台,這爲與藤野先生的相識埋下了伏筆。

                             第二課時

二、第一層(第4、5段)寫到仙台的途中所見所聞和初到仙台受到的優待。第二層(6-23段)與先生的相識,並通過寫藤野先生四個典型事例讚揚他的高貴品質。第三層(24-31段)寫匿名信和看電影,激發作者的愛國熱情。第四層(32-35段)寫作者離開仙台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

三 1  寫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徵(黑瘦、八字須、戴着眼鏡)、舉止(挾着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聲調(緩慢而有頓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徵,將一個正直的學者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然後作者又從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書的情景和耳聞先生的衣着模胡,來表現先生的嚴於治學和生活檢樸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選寫了他的四個典型事例。從四個方面來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

(1)寫藤野先生檢查並從頭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講義。表現了先生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

(2)寫藤野先生指出“我”繪的解剖圖中的錯誤。表現了先生熱情關心,嚴格要求的工作作風。

(3)寫藤野先生爲“我”不信鬼神,敢於解剖屍體而感到高興和放心。表現了先生的正直無私,直摯誠懇的工作精神。(4)寫先生向“我”瞭解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表現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實事求是的精神。

這四件事,(1)(2)兩件是詳寫,(3)(4)兩件是略寫。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的記敘,讚頌了藤野先生認真負責、從嚴治學、熱情關懷、正直誠懇、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爲什麼要滿腔熱情地教育魯迅的原因。

四1  因爲“日暮裏”中“日暮”會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窮”之意,從而觸發他對社會黑暗的憂憤之情,所以記得;“水戶”則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這時也正身居異國他鄉,對這樣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的學者自然會產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記得。這樣寫是爲了表達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貴罷。”“大概”有猜測、估計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與句末的“罷”合用,更加強了不敢肯定的語氣。“物以希爲貴”從字面上看是仙台“還沒有中國學生”,魯迅當算第一個。但這不是受優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詞詼諧而含蓄地猜測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於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對中國留學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優待是“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爲我的食宿操心”。這段生活情況的描寫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誼,又隱約讓人感受到弱國國民的辛酸,這是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這段生活情況的描寫爲下文中要寫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埋下了伏筆。這段生活情況的描寫將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與東京“清國留學生”的醉生夢死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4 “居然睡安隱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沒有想到的意思。該詞前面寫的內容是說明這個客店的居住條件差,蚊蟲多,晚上難以安睡,而作者採用了防護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穩,表達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環境並不在意,這種態度說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詞,還加強了整個句子的幽默感。

板書第一層次層意:寫“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見和在仙台受到的優待,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五  1  寫了“匿名信”和“看電影”這兩件事。這兩件事對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寫匿名信者的卑劣行爲來反襯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岐視的悲哀,激發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爲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鬥爭精神。“終於這流言消滅了”,魯迅的正義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看電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魯迅。他極爲沉痛而憤慨地寫道:“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用這樣的反語來表達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的震動,以及改變的志向,棄醫學文的決心。結合課文註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瞭解作者這樣做的原因:中國民衆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醫學只能解救病人肉體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喚醒民衆的覺悟。魯迅的這種將個人的志願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充發體現。         2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嘗”與“不”連用,以反詰的語氣來加強肯定,說明“他們”無一例外地是這樣的幸災樂禍,麻木不仁,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反動派長期統治下的人們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兩件事,尤其是後一件事情是魯迅決心離開仙台,棄醫學文的根本原因。同時,也給下文寫與藤野先生的惜別作了鋪墊。

六 藤野先生聽說“我”不學醫,並要離開仙台,甚感“悲哀”、“悽然”,他“嘆息”,並贈照題辭“惜別”,還希望“我”回贈照片,並常來信告訴他狀況。這些記敘和描寫將“我”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深情生動具體地反映出來。先生對魯迅這種毫無民族偏見的深情,魯迅是終生難忘的。

第三課時

  第36段,寫“我”沒有給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對“又因爲狀況也無聊,說起來也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這句話怎麼理解?作者對中國辛亥革命後,依然是黑暗混亂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滿,而又不願意將這種情緒帶給他敬愛的老師,對良師的期望無以告慰,用一個“竟”字將自己的這種無限遺憾和內疚之情表達出來。文字的筆調是十分含蓄壓抑的。儘管如此,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深沉的懷念之情還是充分地顯示出來。

    第37段,寫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感激之情以及對他的崇高評價。作者爲什麼說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教師之一?因爲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無民族偏見--他對“我”的熱心期望,“小而言之,是爲中國……;大而言之,是爲學術……”。這種精神與品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怎能不感到偉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從中受到鼓舞、激勵呢?一個“最”字分量極重,真摯地表達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懷念之情。

  第38段,寫把對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懷念化作鬥爭的勇氣和力量。如何化懷念爲力量?作者爲了懷念藤野先生,一是裝訂收藏他改正的講義(即講稿)來作爲“永久的紀念”,但因丟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贈照掛在書桌對面的東牆上,時時可以看到,以此來激勵自己,增強自己的鬥爭勇氣和力量,用自己戰鬥的筆“繼續寫些爲‘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這裏的“正人君子”是反語,意在諷刺那些爲軍閥政客張目而自命爲“正人君子”的反動御用文人。作者用這種“韌”的戰鬥精神和堅持繼續戰鬥的行動,來表達自己對藤野先生的仰慕、懷念之情。

   2  表明並未真地出現,不過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從而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之情。

反饋習題:

1、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 2、不過  對東京所見的失望  3 賞櫻花 學跳舞

基礎知識:一、 1 .緋   薈   遜   匿 jié jī wù xǐn g 

2 . (1) 厭惡痛恨到了極點 , 也作 “ 深惡痛絕 ”. 疾 , 痛恨 . (2) 光亮得可以當鏡子照 . 鑑 , 照 . (3) 盡力 . 竭 , 用盡 . (4) 形容悲傷難過的樣子 . 3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 ( 山海經 ) 》   《朝花夕拾》按照作品的寫作先後順序來看 , 應依次是《阿長與 ( 山海經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 , 因爲作品的內容依次是童年、少年求學與青年時期東渡日本求學 . 

4 .標緻:形容十分醜陋;精通時事:指精通一些無聊的事情;正人君子:指反動文人 . 

二、 (一)、 1 .日本 “ 愛國    青年”查“我”的聽課筆記一事 . 2 . D 

3 .深深的自責精神 , 作者並不因爲自己是誤看到這一幕而原諒自己 , 表現了作者強烈的自省精神 . 

4 . D 5 . “ 匿名信事件 ” “幻燈片事件”   

反饋習題: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羣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着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  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裏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倘在上午,裏面的幾間洋房裏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鬥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內容。

2、“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中的“無非”的意思是                ,表現了“我”           思想感情。

3、本文段主要針對清國留學生的              和                     進行描敘,表現了作者的                        的思想感情,其中從                 這個詞中可以看出,它運用的修辭是                             。

4、本文段描述清國留學生的生活方式,表現了清國留學生怎樣的醜惡靈魂?

5、從本文段可以看出魯迅離開東京去仙台的原因是什麼?

6、文段最後一句話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是                          

一、基礎知識 

1 .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 . 

fēi(   ) 紅         蘆 huì(   )          不 xùn(   )         nì(   ) 名信     

詰 責 (   )        畸 形 (   )         深 惡痛疾 (   )     發人深 省 (   )

2 .解釋下列詞語 , 加點的字另作解釋 . 

(1) 深惡痛 疾: 

(2) 油光可 鑑: 

(3) 竭 力: 

(4) 悽然: 

3 .文學常識填空並回答問題 . 

本文與我們在七年級下學期與八年級上學期所學的《 __________ 》《 ________ 》兩文均選自魯迅先生的散文集《 __________ 》一書 . 從這三篇文章的內容來看 , 你能不能推測出三文的寫作先後 ? 請說出你的理由 .  

4 .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問題 . 

文章中運用了許多反語 , 如“實在 標緻極了”“問問 精通時事的人”“再繼續寫些爲“ 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幾句中加點的詞語都是反語 , 請你說說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這些詞的含義是什麼 ? 

標緻: 

精通時事: 

正人君子: 

二、閱讀                (一)                   

    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 , 一同去詰責幹事託辭檢查的無禮 , 並且要求 A 他們 將檢查的結果 , 發表出來 . 終於這流言消滅了 , 幹事卻又竭力運動 , 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 結末是我便將這托爾斯泰式的信退還了他們 .

    中國是弱國 , 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 , 分數在六十分以上 ,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 B 他們 疑惑 . 但我接着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 . 第二年添教黴菌學 , 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 , 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 , 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 , 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 . 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裏邊:給俄國人做偵探 , 被日本軍捕獲 , 要槍斃了 , 圍着看的也是一羣中國人; 在講堂裏的還有一個我 .

    “萬歲 ! ” C 他們 都拍掌歡呼起來 .

    這種歡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 . 此後回到中國來 , 我看見那些閒看槍斃犯人的人們 ,D 他們 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 , --嗚呼 , 無法可想 ! 但在那時那地 , 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

1 .選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這事”是指什麼 ? 請加以概括 . 

2 .文章中加點的四個“他們” , 所指對象與其他三個不相同的一項是     (   ) 

3 .文章中畫橫線的句子表明作者何種情感 ? 試加以分析 . 

4 .“這種歡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的原因是 (   ) 

A 日本青年無視社會公德 , “我”十分氣憤 . 

B 日本青年那一聲叫得特別大 , 影響了“我”觀看時事片的情趣, 所以覺得特別“刺耳”

C 日本青年爲了報復“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敗 , 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厭惡 . 

D 日本青年看到槍斃中國人 , 興災樂禍 , 嚴重地傷害了 . “我”的民族自尊心 , 故而“我”覺得十分“刺耳” .   

5. 從選文來看 , 造成作者棄醫從文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 與 __________ 這兩件事 .( 每一道橫線上不超過 6 個字 ) 

 

杜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