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資料>

《詳略適度--讓學生作文篇短意深》 作文指導(九年級下冊)

教學資料 閱讀(1.67W)

 【教學目標】

《詳略適度--讓學生作文篇短意深》 作文指導(九年級下冊)

1、根據文章的需要選擇合理的材料,並處理材料的詳略

2、掌握處理詳略的方法

【重點難點】

把握詳略處理的方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中考要求:中考作文要求的字數在600-800字,不宜太短也不宜過長,所以要合理地處理材料,做到詳略適度。初中生作文以記敘文爲主,記敘文尤其講究材料的詳略得當。

如何安排詳略?

詳寫是對能夠直接表現中心的主要材料進行具體敘述和描寫。

略寫是對雖與中心有關但不是直接表現中心的材料概括敘述。

簡言之,凡是與中心關係密切、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則詳寫;與中心關係少密切但又不可缺少的則略寫,如鋪墊、過度等。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第3段寫了奔喪、失業、典賣、借錢、謀事、回京六件事,第6段只寫了買橘子一件事。因爲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最能表現父愛。觸動了“我” 的心靈之弦, 所以要詳寫; 而其他的事情雖與父愛有關, 但不是重點, 所以略寫。

比如,現在要寫作《家庭春晚》一文,我們要先列一個提綱,如下:

一、“家庭春晚”表演的原因。

二、“家庭春晚”表演的過程:幼兒組表演歌舞,青年組表演街舞、合唱歌曲,老年組表演秧歌。

三、“家庭春晚”帶來的歡樂。

詳寫過程。略寫首尾。而在第二部分中,也可以選擇一個側重點詳寫- - 如果讓你來寫, 你會怎麼安排呢?【生答,老師引導:詳略與否要看你表現怎樣的主題。】

圍繞中心安排詳略

典型人物詳, 其他人物略。

主要事件詳, 相關事件略。

三、處理詳略的方法

1、以《背影》爲例: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學生從動詞角度進行分析】

“慢鏡頭展示”就是將主要過程分解,一步一步展示, 一點一滴仔細描摹。把過程寫長一點, 將當時的真實場景以“慢鏡頭” 再現出來,藉以更有效地表現人物的情感和突出文章的主題。以前覺得無話可說的同學,可以嘗試用“慢鏡頭展示” 法將重點部分寫詳盡、寫透徹。

2、此外,舉《藤野先生》、《在烈日和暴雨下》爲例: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着層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無精打采地低垂着。馬路上一個水點也沒有,乾巴巴地發着白光。便道上塵土飛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氣聯接起來,結成一片毒惡的灰沙陣,燙着行人的臉。處處乾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整個老城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狗趴在地上吐出紅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大,小販們不敢吆喝,柏油路曬化了,甚至於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街上非常寂靜,只有銅鐵鋪裏發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單調的丁丁當當。

正面與側面、調動感官、靜態與動態、遠與近、大與小、實寫與虛寫等等,似乎形成了一個集中表現主題的描寫網絡-- 我們把這種詳寫的方法,稱爲“蛛網式佈局”,也就是多角

度、多層次、立體化的描寫。說得通俗一點,這種更細緻、更深刻、更新穎地表現文章主題的詳寫方法,就如同蜘蛛織網,先結出網,然後圍繞這一中,向四周伸展,縱橫交織,環環緊扣。

對於這些比較簡潔的內容。是否可以不寫呢?【不行。如果不寫的話,就會使文章不完整或者不連貫。這些略寫, 也是爲文章的中心服務的。】

略寫的方法--簡單交代、一筆帶過、濃縮概括。

詳略安排一定要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進行取捨,突出關鍵。這也啓示我們,詳略好比一把雙刃劍,我們不能 過程短就略寫, 不能因事情多就詳寫- - 否則就會使文章的主題大打

折扣。詳略適度的前提是你的仔細觀察和用心體會,在寫出真情實感(現實的真實和邏輯的真實)的基礎上。

當堂實踐

“關門”這個動作在每個家庭都是常見的,但你有沒有留意到家裏每個人的關門習慣呢?即便是某一個家庭成員,他/她的關門是不是每次都相同呢?在這個簡單的動作背後,蘊藏着什麼呢?寫作一個小片段,要求有詳有略,突出中心。

作文

可以選擇下發的材料;也可以寫一次坐車的經歷:車廂是一個小天地,也是一個小社會,在車廂裏會發生許許多多的事,用心觀察,寫出你的經歷和感悟。

 

劉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