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節日作文>端午節作文>

吃糉子作文(8篇)

端午節作文 閱讀(1.06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吃糉子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吃糉子作文(8篇)

吃糉子作文1

小區門口有一個賣早點的大娘,每逢節日,大娘會做一些應季的食物。端午節的時候,我找大娘買糉子,大娘說:“出門在外不容易。”送了我好幾個糉子。看着大娘忙碌的樣子,不由得想起母親做的糉子。

小時候,每當要到端午節時,母親便去屋後的竹林裏,撿一些筍殼。回來後用水泡,待筍殼軟了,洗刷掉上面的絨毛,晾乾。母親用筍殼葉將泡好糯米包起來,用洗淨的棕櫚葉捆好,一個個褐色的筍殼棕子便做好了。當然,少不了我們在一旁搗亂。我們做出來的糉子總是奇形怪狀,加上手沒勁,一會兒米就漏出來,母親不得不重新捆一遍。每當這個時候,母親總是不厭其煩地教我們,當然她也知道我們玩心大,只要米不撒地上,母親便不惱。

糉子包好後,燒柴火,上蒸鍋。不一會兒,糯米的香味就沿着熱氣竄了出來。母親把掛得高高的糖用竹竿挑下來,放鍋里加水熬。待紅糖熬得能拉絲了,用碗盛起來。棕櫚葉解開,筍殼衣服一脫,一個白晶晶的糉子羞澀地蹦了出來,沾一點熬好的糖,一口咬下去,閉上眼,甜到心,非常滿足。小小的我竟然一口氣能吃上好幾個,由於吃太多,加之糯米難以消化,總不停地打嗝,好幾天都不想吃飯,母親總是一旁笑。

後來,我去二十多裏的鎮上讀書,端午節總是在學校過。也正那時,第一次吃到了同學家另外一種版本的箬葉棕,箬葉特有的味讓人難忘,在糯米中間,還包上了臘肉、雞蛋和大棗。那時候我正在叛逆期,加上懶惰,學習上總“趕鴨子”。有好幾次都想輟學了,母親苦口婆心地勸我。有一次,我被老師批評了,再一次產生輟學的念頭。回家後使勁把書往火爐裏一丟。母親不顧熊熊大火,趕快從火爐裏把書搶抓出來。爲此,母親的手被燒傷,紅腫了好幾個星期。待我情緒穩定下來,看我心情好的時候,母親耐心地勸我去讀書。正是母親細心地開導和對教育的重視,不知阻止了我多少次輟學的念頭,最終才得以考上大學,讀研,謀得一份工作。

隨着生活條件的改善,糉子的品種也多起來。箬葉包的,芭蕉葉的,荷葉的,蘆葦葉的。加肉的,加大棗的,加雞蛋的,加豆沙的,應有盡有。但不管什麼樣的口味,總是吃不出兒時的感覺來,總覺得母親的筍殼糉子更好吃。自從上大學後,多年未曾在家過端午節了。母親也老了。端午節打電話給母親。母親說:“你們又不在,我和你爸沒有心腸做。做多了吃不完,吃起來也不香,索性不做了。”

我在電話這一頭,明顯感覺到了母親的失落。我做了一個決定,明年端午節,我們回鄉下過,電話那頭的母親一下子開心起來。我突然感覺很難受,不知什麼時候,孩子回家也成了父母的期待,這期待就像端午節的雨,稠得久久化不開。

吃糉子作文2

每當我看到那一個個滑而不粘,又香又甜的大糉子時,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一次別開生面的糉子宴。

這天,我們六(一)班全體同學在教室裏舉行了糉子宴。糉子還未出爐,但同學們早已垂涎三尺:有的人一手拿着筷子,使勁地敲擊盤子;有的人舌頭不停地舔着上下嘴脣;還有的人不時嚥着口水。正在同學們饞勁突發之時,一聲“糉子來了”,將同學們拉出了飢餓的陷阱。

整個教室頓時炸開了鍋,敲擊聲震耳欲聾,聊天聲與笑聲交雜在一起,同學們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落到了端來的糉子上:一盤、兩盤、三盤……一盤盤香甜可口的大糉子陸續上臺,我迫不及待地拿起“雙截棍”(筷子)和“霸王叉”(叉子),隨時準備下手。

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只見 劉老師將一個個各種各樣的糉子發到各個小組,有三角圓錐體、長條形、饅頭形……,這些糉子不僅形狀各不相同,而且味道也多種多樣:臘肉味、海鮮味、玉米味、牛肉味、燒烤味、叉燒味……讓人“口水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終於,糉子發到了我們組,我們便爭先恐後地去抓糉子來剝,我搶到了一個糉子,我抓到糉子上的繩子,一剪刀“咔”地一聲剪斷了,擡頭再望其他同學,只見吳思岑左手抓着糉子,右手抓住繩子,使勁地扯,把糉子“將軍肚”都擠爆了,我着急地拍着桌子對他說:“別擠了!再擠糉子就被你謀殺了!”他卻不屑地對我說:“哼!你真是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寬!”我懶得再理他,自己弄自己的。

不一會兒,糉子就露出了廬山真面目,同學們個個眼睛睜得比球還圓,都想馬上開飯。

“作戰開始!”組長一聲令下,吳思岑毫不客氣,舉起餐刀,一刀一個。不好!我心愛的豆沙糉要被他搶走了,我急忙伸出“霸王叉”去搶,卻被他一下將糉子拖走,我也不甘示弱,使勁往我這邊搶,“刷——”,一雙“雙截棍”凌空殺來,我定神一看:原來是劉博凌!這小子,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一時間,我們三人又爭又搶,“刷!”一雙筷子壓住了我們這羣“餓虎”:原來是組長曹蜀陽:“不準搶!”暈!這下子我們大家竹籃打水——一場空!

第二局開始了,這次我非搶到不可,我盯着一個大糉子,勢在必得!

“開吃!”“嗖——”,我閃電般地一下叉到了我的獵物,迫不及待地遞到嘴邊,狠狠地咬了一口:啊!爽!糉子的一種油而不膩、滑而不粘的感覺頓時使我陶醉了,那糉子軟軟的、糯糯的,正好符合我的口味,真乃世間美味啊!

這個端午節,我置身於糉子的世界,糉子的海洋,糉子的美味仍留在脣齒之間,令人回味無窮。

吃糉子作文3

端午節吃糉子已經成爲了我國的民族風俗,幾乎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一次我一見到糉子總得繞道走,否則一種膩膩的滋味兒將會油然而生。

每當我咬上一口糉子,一種說不出的難受就會不由的從心中竄出來,令我覺得昏昏沉沉,無論看到什麼都覺得噁心,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將胃中的食物一下子全給倒出來。就算我怎麼嚼,都難以下嚥,心中像塞了一團棉花死勁的令我吃一樣往嘴裏怎麼塞也塞不下去。

我不愛吃糉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則是因爲我家的包的糉子與其他糉子不同,我家的糉子是用大米以及甜酒代替原先的糯米,其中也沒有臘肉或其它餡,在吃時,現準備一碗糖邊吃邊蘸。口感除了一股濃濃的甜味兒別無它味。

20xx年6月8日痛苦的端午節又來了,一大早起來北風迎面吹來,涼颼颼的,我爬起來裹着被子,慢慢向牀下蠕動。這時,只見媽媽提着一大包的東西走進家門。

我迷惑不解的問:“喂——媽媽,你——拿的是什麼?”寒風侵襲着我,凍得我直哆嗦。

媽媽走到我的跟前,將袋子在我頭頂轉了一圈,說:“說想知道嗎?”我點了點頭。

“那就是——,我就不告訴你。”說罷,有舉着那袋子回到了廚房。

我有些不耐煩了,大聲嚷嚷着:“到底——是什麼?”

“什麼!聽不見,聲音太小了。”媽媽故意賣關子。

“愛說不說,隨你的便,不聽拉倒。”

“好啦,我說了啊,你聽着糉子,香甜可……”

“別說了,我噁心。”我捂着嘴支支吾吾地說,我纔不管什麼寒風北風的,直奔廁所,大泄一番,將胃裏的東西通通倒出來:我倒掉了食物我吐口水,吐了口水然後嘔胃液……

“怎麼過敏?看來這新鮮甜美的的糯米糉子只好讓其閒置了,哎——。”媽媽無奈的長嘆一聲。

“啊——糯米的不是媽媽做的大米糉子,那我愛吃。哈——啊——欠——。”我擤了擤鼻涕說:“真不爽,剛起牀就別北風給凍感冒了。”

媽媽瞟了我一眼,冷淡的說:“怎麼還懷疑我的手藝,嫌我做的糉子不好吃?”

……

早餐,香噴噴的糉子端上來時,我邊迫不及待的咬上一口,在口中,黏黏的糉子不是的在嘴裏散發出一連串的鹹味,鮮美的湯汁從中溢出,猶如波濤一般在口中翻滾,又好像鞦韆一樣在其中搖盪。臘肉更是爽口,臘肉看起來膩膩的.。可一放到嘴裏味道卻截然不同,軟嫩的臘肉在嘴中滑而不膩。鹹鹹的糉子配上軟嫩的臘肉令人一個子叫好,兩個字叫美味,三個字還想吃。

這個端午節並非是痛苦的,而是快樂而又美好的。

吃糉子作文4

老人們說,端午節是門前懸掛的艾草,菖蒲,可以驅鬼辟邪,求得平安;青年們說,端午節是河上的一條條龍舟,可以盡情展示自己孩子們說,端午節是腰上掛着的一個個香袋,每一個都裝有一個童趣的心。只要擁有過她的人,哪怕只聽過她的故事,都會有刻骨銘心的感覺,我又豈能例外。

端午節是我們這塊神州大地上的一個傳統節日。到了那時,可熱鬧了!人人門前懸上艾草,掛上鍾馗,有的地方還有賽龍舟,但這些還是吸引不了我,我最喜歡吃糉子,爸爸對我說,端午節包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在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不願離開生他養他的故土,爲了祖國,爲了民族,投江殉國。我想,愛國主義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凝聚國家和民族團結支柱,屈原精神的偉大,在於他心憂天下,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包糉子首先要有箬葉。媽媽對我說,箬葉要到山上採,山上會有箬葉樹,我和夥伴們,大人們一塊兒去採箬葉,山上有人工栽種的箬葉樹,所以我們不用瞎瞄瞎撞,直接去採就行了。我每次都會與夥伴們競賽,看誰採的多。箬葉採回家後,還得用剪刀剪去箬葉的兩端,放在水裏泡個一天半會兒的,才能包!有了箬葉還不行,還得有糯米和餡料,我家是吃葷的,所以當然是去買肉了!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五,那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掛香包,划龍舟和掛艾草,那一天早上奶奶準備竹葉,蛋黃和一些材料。

我和奶奶很早起來包糉子,剛開始我包的不太好,後來我越包越順手,奶奶還說我很厲害呢!包完了糉子,奶奶拿去蒸,這時候大家也起來了我和弟弟也把香包拿起來掛著,我們吃完了奶奶煮給我們吃的愛心早餐,大家各自去做我們該做的事,我和弟弟一起去幫忙奶奶打掃家裏,我知道一個端午節爲什麼要划龍舟和吃糉子的故事,事情是這樣的:以前有一位臣子他叫屈原有一天有一個壞臣子跟皇上說屈原的壞話,皇上非常生氣,屈原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難過,於是他便跳江死了,皇上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後悔和難過,便派人去把它的屍體撈起來,皇上爲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便請人做了很多的飯糰讓魚蝦吃飽纔不會吃掉屈原的屍體流傳到現在就是現在的糉子和划龍舟,掛香包和掛艾

草則是要驅趕壞東西。

我覺得端午節真是個有趣又忙碌的節日,所以端午節我一定會幫忙爸媽做事情,也助你們端午節快樂。

吃糉子作文5

盼望着,盼望着,明天就是端午節了。下午放學後,我興奮地陪着姥姥去選購包糉子的原料。來到菜市場,我東瞅瞅、西望望,對那些又扁又長的糉葉很感興趣,上前抓起一把,急切地對姥姥說:“咱買這把吧?”姥姥搖搖頭說:“這是幹糉葉,顏色發白,雖然結實,但是沒有了清香。”我們繼續尋尋覓覓,又往前走了幾步,姥姥拿起一把綠油油的糉葉,笑眯眯地說:“嗯,這纔是我要找的。”在菜場我們還選購了一級香糯米和上等的蜜棗。

回到家,姥姥先做了一些準備工作。拿出兩個敲起來“咚咚”響的不鏽鋼盆兒,我稱它們爲“鋼鐵俠”,姥姥給每個鋼鐵俠的肚子裏裝上清水,然後將糉葉扶進了“華清池”,將糯米請進了VIP 專屬溫泉。看吧,身段柔軟的“楊貴妃”一入水顯得更加柔美嬌嫩了。潔白的糯米入了溫泉,沾了水的靈氣,成了“羊脂玉”,一粒粒“羊脂玉”溫潤可愛。一顆顆蜜棗呢,晶瑩剔透,很像琥珀。看着眼前的“楊貴妃”、“羊脂玉”和“琥珀”,我的口水已經在嘴裏打轉兒了。

開始包糉子了,“二羊戲虎”的好戲開演了。姥爺堪稱包糉子的能手,只見他撈出一條糉葉,三下兩下,做出了一個漏斗的形狀,挖了一勺“羊脂玉”放入漏斗中,夾起一顆“琥珀”放在“羊脂玉”上,再挖一勺“羊脂玉”蓋住了“琥珀”,姥爺用手指壓一壓,然後左一包,右一裹,又拿出細細的繩子,熟練地纏了幾圈兒,再巧妙地繫好,第一個糉子誕生了。“二羊”將“虎”牢牢地困在中間,這隻“老虎”是怎麼也跑不掉啦!

我們全家齊動手,不到一個小時,糉子都包好了,看一個個糉子威風凜凜,像要出征的士兵,接下來,嚴峻的考驗在等着它們呢!姥姥端出一口大鍋,讓士兵們在鍋中集合,然後加水,糉子都沒進了水裏,看來它們要來一場水中潛伏戰嘍!接着姥姥又將它們移師戰火紛飛的竈臺上,它們要接受一場更爲嚴峻的戰火“洗禮”了。我雖然想看這場戰鬥,可是無奈雙眼皮直打架,只好早早Go to bed 了。

第二天,我剛睡醒,一股特別的清香鑽進了我的鼻孔,我的“二羊戲虎”!我一躍而起,使勁吸吸鼻子,這股清香瀰漫了我的肺腑,佔領了我身上的所有細胞,我覺得滿屋的空氣都浸泡在清香中了。

我迫不及待,趕到廚房,一個個“二羊戲虎”都進了我的嘴裏,滿嘴的清香、甜糯,我的口水和糉子融爲一體了,我成了最後的勝利者,看來“二羊戲虎”,“獵人”在後啊!

當然了,這個“獵人”就是我啊!

吃糉子作文6

進入六月,端午節將至。每到端午,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是怎樣的,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來看下面的詳細介紹。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我們所知道的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糉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糉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糉子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衆的心裏願望而已。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實際上,爲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糉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糉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糉的民間風俗。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糉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鹹兩種。甜味有白水糉、赤豆糉、蠶豆糉、棗子糉、玫瑰糉、瓜仁糉、豆沙豬油糉、棗泥豬油糉等。鹹味有豬肉糉、火腿糉、香腸糉、蝦仁糉、肉丁糉等,但以豬肉糉較多。另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糉、豆蓉糉、冬菇糉等,還有一頭甜一頭鹹、一糉兩味的“雙拼糉”。這些糉子均以佐糉的不同味道,使得糉子家族異彩紛呈。

吃糉子作文7

記憶的星空繁星點點,許多事留給我的印象如同一顆顆轉瞬即逝的流星,只閃爍了短暫的光輝,唯獨那一個個香甜軟糯的糉子,像天空中明亮的月亮,時刻在我記憶的窗前高懸着……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晴朗的早晨,我家門上掛上了翠綠的艾葉,手上戴上了紅絲線。一陣陣清香鑽進了我的鼻孔,當然就是今天的主角——糉子。我像飢餓的人撲向麪包一樣,撲向一大鍋美味的糉子。“且慢。”媽媽慢條斯理地說。“這一次的端午節,我們要過得不一樣。”“要幹什麼?要幹什麼?”我的興趣一下子被勾了起來,可媽媽卻一臉神祕地說:“還不能告訴你,而且要全家人一起舉行呢!”媽媽繼續補充道。唉,看來我只能慢慢等了。

時間像蝸牛一樣,慢悠悠地爬呀,爬呀,終於,全家人都到齊了,媽媽端出一大鍋熱氣騰騰的糉子。“這次要舉行我們家第一屆的‘吃糉子大賽’。”吃糉子大賽,我心裏一驚,媽媽洪亮的聲音讓每個人聽得清清楚楚。“參賽者是:濤濤、榕榕、思卿、老公,規則很簡單,看誰先把七個糉子吃完,誰就是勝利者。預備,開始。”

媽媽的話音剛落,每個人便手忙腳亂地從鍋裏拿出熱乎乎的糉子,弟弟更是誇張:肥肥的小手上拿着四個糉子,“血盆大口”裏還塞着兩個糉子。我也不甘示弱,急忙剝開一個糉子,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再看看爸爸,利用了他得天獨厚的大嘴優勢,一個糉子兩嘴就被“消滅”了,一個個可憐的糉子葬送在他的“魔口”下。弟弟雖然小,胃口可不小,奮力吃着糉子,臉上也粘滿了糯米,在做“糯米麪膜”。姐姐就算比賽,也不能不淑女,一口一口,小心翼翼地吃着。

哈哈!我還剩兩個糉子就勝利了,我向鍋裏看去,發現了一個小糉子,我眼疾手快地向糉子伸出“魔爪”,可有人也看上了這糉子,我和老爸爭來搶去,誰也不讓誰。可突然,老爸把手一放,“算了算了,你吃吧。”老爸似笑非笑地說。咦,這麼好?我狐疑地想。管它呢,天上掉餡餅,不要白不要!我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剝開糉子,“啊嗚”咬了一大口,津津有味地品嚐着……“呸呸呸”,下一秒,我連忙將剛吃的糉子吐得一乾二淨,轉過頭,便看見老爸的陰謀得逞,在偷偷取笑。都是肥肉的糉子,這就是爸爸給我的“驚喜”。

雖然是老爸奪得冠軍,但是我並不難過,反而高興。就這樣,我們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一個愉快而有意義的端午節。

吃糉子作文8

在習俗上,農曆五月是惡月,民間又稱“毒月”。用現代觀點來解釋,此時氣溫迅速升高,天氣暑熱,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毒瘴滋生,人最容易生病。爲了安度暑日,民間在端午這天,除了採集一些草藥懸掛、佩戴、淨身、服用之外,還須注意飲食健康,藉以避毒祛邪,防病健身。

端午節吃糉子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古籍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稱爲礆水糉。

據說在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更稱爲“益智糉”。還有在米中摻雜肉類、慄、紅棗、赤豆等。當然,現今的糉子材料更是五花八門。

相傳端午吃糉是爲了紀念忠臣屈原投河自盡而形成的習俗。但相信更重要的理由應該源於季節飲食習慣所需。古代醫家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谷部四》中介紹了糉子這種食品,可見作爲節令美食,還有相當的藥膳食品的養生價值。其中糉子的主要材料:糯米和各種豆類,就有健脾和中,祛溼解毒的食療功效。

從現代營養觀點看,夏季炎熱,出汗較多,加上進食生冷亦多,脾胃功能相對地差,初夏季節雨水潮溼,人體容易出現肚瀉、腹痛等症狀。適量進食溫胃健脾的穀物如糯米、豆類,就有強身防病的功效。

適當吃糉有益健康。

廣東民間傳統製糉以糯米爲主料,糯米味甘性溫,入脾、胃、肺經,有補中益氣,健脾止瀉的食療功效。此外,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盜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對脾胃虛弱,體倦乏力,少食,腹瀉;氣虛自汗有食療作用。

用來包裹糉子的糉葉竹葉甘,淡,寒。主治:熱病心煩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齦腫痛,心火織盛引起的口舌生瘡,尿少赤黃色;還可以清熱除煩,中醫常用於熱瘍煩熱,心煩不寐,小兒夜啼。另配料可以隨意選用,有大棗、薏米、花生、蓮子、芡實……也都滋補有益。

廣東民間傳統製糉以糯米配紅豆綠豆爲多。綠豆味甘性涼,入心、胃經。中醫認爲綠豆清熱之功在皮,解毒之功在肉。昔日做糉子餡以綠豆去皮取肉,主要食療功效也取其厚腸胃和解毒的作用。

中醫認爲紅豆不僅內含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營養物質,而且具有利水除溼、消腫解毒等功效。夏日氣候炎熱且多雨,人體常爲溼熱阻遏,紅豆能夠利水溼,解熱毒,與綠豆相輔相成,堪稱解熱良食。

吃鹹鴨蛋爲端午節又一食俗。中醫認爲鹹鴨蛋鹹而微寒,能滋陰、清肺,可治膈熱、咳嗽、喉痛、齒痛、瀉痢等病症。鹹鴨蛋不僅具有醫療作用,且能有效補充人體在夏天缺失的鹽分和消耗的營養物質,因而也是一種夏季食補與佐餐佳品。不過,糉子內餡以鹹蛋黃爲主,多吃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