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人物作文>奶奶作文>

奶奶的糉子作文5篇

奶奶作文 閱讀(3.06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奶奶的糉子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奶奶的糉子作文5篇

奶奶的糉子作文1

水氣氤氳中,奶奶熟練地包着糉子。那沁人心脾的糉香,一直飄香在我童年的記憶中。

記得幾年前,爸媽忙於工作,奶奶家成爲了我的樂園,而奶奶也成爲我最好的玩伴。那時的奶奶背不駝,眼不花,像個老小孩似的,陪我跑啊,跳啊。奶奶有着50年代婦女的典型特徵:勤勞、手巧。她那細碎的步伐總是在我的晨夢中響起,醒來時飯菜已擺上飯桌。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端午的歌謠還在耳邊迴盪;那沁人心脾的糉香也開始瀰漫於鼻尖了。奶奶是我家的“大廚”。臨近端午奶奶總會準備一大捆糉葉和一大盆糯米來包糉子。其實奶奶做的糉子並不像現在這樣的花式繁多。只是清一色的糯米上鑲嵌着一顆大紅棗而已,卻那麼原始、純粹,給人以實在感。

作爲奶奶的小跟班,每當她包糉子時我總會守在一旁癡癡地看着。那泡了一夜的糯米顆顆透亮飽滿,那用沸水澆洗過的糉葉散發出嫋嫋清香。奶奶手巧,包糉子的手法更是嫺熟到了極致。只見奶奶將散發出幽香的糉葉放入手掌中,將白亮的糯米和紅棗放到黃綠色的糉葉上,輕輕一翻一折一捏一拉,再用細細的麻繩一系,一個三角糉就成形了。奶奶將它們放在沸騰的鍋中煮,蓋着鍋蓋的大鍋周邊冒起霧氣,鍋中傳出咕咚咕咚的聲響,我已經直嚥唾沫了。經過一番滾水的洗禮,糉子終於出鍋了。可是剛出熱水的糉子又被奶奶浸到冷水中,原來這樣用冷水一激,糉葉與糉子容易剝離。剝下糉葉,蛋青般的糉子出來了。在灑上細細的白糖,開吃啦!我輕咬一口,獨特的糉香在味蕾綻放,頓時脣齒留香。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在時光匆匆中,由於學習任務的繁重,我去奶奶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吃奶奶做的糉子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我開始想念那久違的美味,便去超市買了幾個賣相極好的手工糉子,可當我迫不及待的嘗一口時卻味同嚼蠟。原來奶奶包的糉子已成了我最美味的牽掛。

在水氣氤氳中,奶奶如糉子般樸實無華,卻香了記憶暖了心靈。

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讓我們互相陪伴,慢慢前行。

奶奶的糉子作文2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相傳用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我們建湖人喜歡掛艾蒲,佩香囊,家家戶戶飄出陣陣糉香。我最喜歡吃奶奶裹的糉子,奶奶心靈手巧,包出的糉子既美味,又有藝術性,還特別環保。

每逢端午,奶奶就開始裹糉子,我在一旁饒有興趣地觀看。奶奶將水鄉上好的糯米淘好後,根據不同的口味做餡。糉子味分四種:喜歡甜的,在糯米中放幾粒紅棗;喜歡鹹的,取草豬精肉半斤,切碎,用三伏醬油泡製,做成餡裹進糯米中;喜歡清爽的,用自家地裏長的花生,每顆花生米剝開成兩瓣,用清水泡一下,等花生米發大後,裹進糯米中;喜歡原味的,那就糯米中不放其他佐料。

開始裹糉子了,奶奶從針線盒中取出一根亮燦燦的蓑針,將新鮮的蓑葉一端捲成漏斗狀,置於左手,右手持一調羹,舀糯米進蓑葉中,糯米裝滿蓑葉鬥後,將蓑葉另一尖端穿進蓑針眼中,蓑葉繞圍幾圈,將整個糉子裹嚴實後,再將帶着蓑葉尖的蓑針從中間穿過糉子,蓑葉尖從糉子另一側露出,收緊了整個糉子,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裹好的糉子一般呈飽滿的尖三角形,爲逗我開心,奶奶有時還特地將兩個小糉子合在一起,裹成扁五角形,叫“連心糉”,這是奶奶和我,心連心。

整個過程,奶奶就像製作一件藝術品。我呢,則在一旁,凝神觀看。不像現在超市出售的糉子,一根蓑葉,亂繞幾圈,再用帶顏色的帶子一紮,既沒有藝術性,扎糉子帶子上的色素對健康也不利。所以呀,超市的.糉子我根本看不上,就愛吃奶奶裹的糉子。

奶奶裹的糉子,真好吃!

奶奶的糉子作文3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包糉子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奶奶高興地答應了我,她告訴我。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

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

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奶奶的糉子作文4

五月五端午節,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包糉子投入江河中,吃糉子也成爲了中國端午的習俗之一。

我奶奶是我們村裏有名的手藝人,她對潮汕吃食的瞭解,那可是說不清的。只要是潮汕的吃食,你說的出來,我奶奶就做的出來,味道好極了,樣子也好看。我最愛的,自然是奶奶親手做的糉子了。

五月四晚上,奶奶把糯米、紅豆和花生放在水裏泡着,把糉葉擦了擦。等到第二天天微微亮的時候,她就起牀醃豬肉還有鳥蛋,少許鹽,多放醬油,豬肉一定要剛剛殺的豬,味道才極鮮,還必須是白豬肉多,糉子纔好吃。至於鳥蛋,奶奶一定要大大的,分量足的。豬肉和鳥蛋準備好了,就可以把昨晚泡的糯米、紅豆和花生撈起來,攪拌在一起,再把糉葉和棉繩準備好了,就可以包了。

奶奶特別注意各種吃食的模樣,特別是自己動手的,個個樣子秀氣。對於糉子,她更加重視。她將糉葉一折,就有了第一個角。(潮汕糉子都有三個尖角)我也學不會,我都看了好幾年了!然後往裏面放一層糯米,再放豬肉,鳥蛋,然後再鋪上一層糯米,餡就完成了。重點的兩個角來了,一隻手安這糉子內部,另一隻手將糉葉摺疊下來,然後再捏捏兩個小角兒,那起棉繩,在糉子上繞三圈,再打一個結,就成了。

看着奶奶一個接着一個,很快就一鍋了,馬上就可以蒸了,我家不用煤氣爐,因爲味道不一樣,於是就跑到老家用柴火蒸,熟了的香味,伴了我整一個童年。

今年端午,我吃不到奶奶親手做的糉子,因爲我沒回家去,還記得那個曾經捧着熱乎乎的糉子在上蹦下跳的、拼命的咬上一口糉子的我,那個傻傻的樣子……

奶奶的糉子作文5

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吃糉子、划龍舟,傳說這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說到端午節,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吃糉子,因爲我奶奶做的糉子實在太好吃了,每回想起,都讓我垂涎三尺。

每當端午節,我都要看奶奶包糉子,但今年有點不一樣,我不僅要看包糉子,而且要學包糉子。今年的端午節我奶奶包的是肉糉子,我站在一旁邊看邊學,我一定要把奶奶包糉子的手藝學會,以後我也要讓奶奶嚐嚐我親手包的糉子。奶奶把肉洗乾淨,切成一塊一塊的,再把肉醃上一會,糯米淘洗乾淨,然後就開始包糉子了。奶奶拿起兩片碧綠、細長的糉葉,把裹好醃肉的糯米糰包在糉葉中,再用繩子將它紮緊,一個漂亮的肉糉就完成了。

看着奶奶手裏包好的一個個糉子,我早就按捺不住,躍躍欲試了。於是奶奶就握着我的手,一步步教我,在奶奶的幫助下,我包的肉糉逐漸成型了,看起來也是有模有樣。我興奮得一躍而起,抱着奶奶,開心地叫道:“我也會包糉子啦!”

過後,奶奶把包好的糉子放入鍋中,倒水沒過糉子,蓋好鍋蓋,點着火。奶奶對我說,糉子要過一會才能吃,讓我先去睡會兒。等我一覺醒來,已經聞到了滿屋的肉糉香。我一個鯉魚打挺,下了牀,迫不及待地跑到廚房。奶奶笑着說:“看把你急的,糉子好了,來吃吧。”奶奶把一個剝好的糉子用筷子夾好,放進我的嘴裏。糯米香混合着肉香散發出來,我咬第一口感覺到的是糯米的清香糯軟,再咬第二口就嚐到了肉的美味,別提多好吃了。

我愛端午節,更愛極了奶奶包的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