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實用範文>論文>

體育教學中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論文

論文 閱讀(3.13W)

1實體演示,直視情境

體育教學中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論文

1.1案例一

第一次真正接觸足球教學是在一年前的寧波市江北區青年教師比武大賽上,教研員定的課題爲《正腳背踢足球》。通過翻閱大量的資料和細緻地研究,確定了本次新授課的重難點。重點———支撐腳的位置、正腳背與球接觸部位,難點———正腳背踢出直線地滾球。圍繞着重難點,教師精心設計並採用了一系列的教學手段、方法。在課的基本部分,重點強調正腳背觸球、踢球腿腳尖朝下,腳後跟朝上。然而隨着課的深入,發現學生有用腳內側、腳背外側踢球,也有用腳尖踢球,真是“五花八門、各顯神通”。

1.2反思

若將水平一的足球教學比作1米深的水池、水平二的足球教學比作1.5米深的水池,那麼水平三的足球教學則是2米深的水池,通常身高1.3、1.4米的學生害怕進入這麼深的區域,或許也因足球教學的技術、組織、調動、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使教師幾乎不曾觸及足球教學,就學生練習達成的效果來看,第一次執教的足球課並不成功。課後教師進行了反思,是講得太少,不夠仔細?還是學生理解得不好?課堂上教師不遺餘力地將足球正腳背的動作要領精確地、反覆地講解示範,並讓學生認真地練習,可是效果差強人意。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用什麼樣的教學手段才能真正做到精講的同時又能讓學生很快學會呢?

1.3對策

情境教學有5個類型,其中之一是實體情境。所謂實體情境,就是在課堂上出示實物淺化分析,減少抽象思維,使學生易於感受,便於瞭解。再一次執教足球課,課題是《正腳背運足球》,本課的重點與《正腳背踢足球》有相似之處,同樣是正腳背觸球且腳背繃緊,腳尖朝下、腳後跟朝上的動作要領。這一次準備採用實體演示,更直觀地將正腳背運球的動作展現在學生面前。上課之前,教師將40張5.5cm直徑的小足球(如圖1)發到每個孩子手裏,並示意他們將紙片黏在鞋頭和第一排鞋帶連接的區域(如圖2)。學生滿懷好奇心,認真照辦了。準備活動階段,爲了讓學生加深對正腳背的印象,教師編排了一節拍腳操,帶領學生有條不紊地拍打着腳內側、腳背外側區域,當拍打到小足球時便告訴學生這就是正腳背位置,讓學生一邊念正腳背三個字一邊有節奏地拍打。上述練習之後,學生就很清楚地知道並記準了正腳背的位置。隨着課的深入,真正的挑戰開始。教師演示了正腳背運球的動作,接着讓學生模仿,30秒的練習時間,學生練得很投入,練習的效果卻並不特別好。很多學生很想用正腳背觸球,可是不知不覺就變成了腳尖觸球。這個時候教師果斷地請出一位“朋友”———粘有小足球的足球鞋,把它的方向轉一轉,從水平位置變成垂直位置即腳尖朝下、腳後跟朝上、腳背繃緊。直觀地演示,耐心仔細地講解,在學生反覆練習之後發現他們的動作越來越正確。通過這次執教,終於清晰地認識到,運用實物直觀的演示比常規的講解、示範,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觀察力,啓發學生對事物、技術動作的認識,增強學生興趣和教學的有效性。

2巧用圖片,激活情境

2.1案例二

曾爲了執教一節四年級側手翻的課,查看了許多相關的教案與書籍,又觀看了許多老師執教的側手翻課。總體的感覺是大部分的老師都參照了省編教材中單元裏的'課時安排,在新授課能較好地完成課前所佈置的任務,基本達成教學目標,可是給人的感覺是缺乏新意,學生學得很累。因爲側手翻技術動作比較細膩,教得稍有偏差危險係數就上升了,所以很多老師在課進入基本部分時就火箭般先開始教授側手翻手擺放的位置,即後續動作。接着就是教師演示→學生徒手模仿→學生練習→教師巡視並及時糾錯———學生改正,整個教學流程順暢無誤,可是給旁觀者的感覺是,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

2.2反思

要想超越之前那些老師執教的側手翻課,就應該巧用教具。圖片是課堂教學的教具之一,也是學生課堂上的第二位“導師”。它能將紛繁複雜的技術動作,更形象逼真、更直觀具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帶給學生視覺上的衝擊,使之易於理解,加深記憶,儘可能地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

2.3對策

本課側手翻要領:兩臂依次推撐地面,兩腿依次擺動,然後兩手依次推離地面以形成翻轉的動力,最終地上一條線,空中一個面。由於四年級的同學第一次接觸側手翻教學,所以教師認爲第一課時的任務就是通過教師講解示範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再通過反覆練習粗略掌握完整的側手翻動作。結合四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僅靠教師語言表達、形體示範來演繹側手翻的動作要領是遠遠不夠的。通過不斷地磨課,一個新的道具———人形“大”字產生(如圖3、圖4)。在練習側手翻下手動作時,教師請出了“大”字朋友,輔助學生練習,讓他們跟隨着大字從兩手懸空、一腳擡起(如圖5)到兩手手掌觸墊,一腳擡起(如圖6),不斷地挑戰自我,不斷地接近側手翻的動作的前半個雛形,可是由於學生的空間觀念不強,所以再次將“大”字請出,做了一翻轉的動作,再配合上教師的示範和對重難點的進一步闡述,使學生在腦海裏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然後將動作難度降低,先“寫”一個軟軟的大字,通過反覆練習之後再讓學生嘗試硬硬的大字,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漲,效果也非常顯著。圖片情境非常好地成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催化劑,引發了師生的共鳴,給學生直觀刺激的作用,達成知識的有效傳達,在便於理解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扮演角色,深入情境

3.1案例三

同樣是四年級的側手翻課,許多老師將第一課的重點都定位直臂頂肩支撐、四點主動依次着地,難點爲身體伸直肩頂開,可是在課堂當中並沒有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準備活動一做完就開門見山地進入了主教材的學習。

3.2反思

角色情境就是給學生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扮演生活中的某個角色,入情入境,去處理一些問題與技術動作,正如李吉林老師說的通過角色的轉換使學生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進入角色”,由教育教學的被動角色“要我學”躍爲主動角色“我要學”,激發學生拼搏意識和創造力。

3.3對策

直臂頂肩、四點依次落地是本課的重點,可是枯燥的練習方法難以解決,在前幾次的磨課中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學生起初有興趣練,可是到最後大部分學生走神。最後教研員支了一招:這個環節採用情境教學———角色情境,讓學生扮演一位闖關者。設計這個角色能引發兒童進入角色、體驗角色、評價角色的心理歷程,通過調動學生的熱情來達到預期的效果。第一關:力量關———俯臥直臂頂肩,一塊、兩塊、四塊(如圖7、圖8)不斷加高的墊子考驗着學生的能力,最後讓教師欣慰的是學生都能較好地做到直臂頂肩支撐。第二關:平衡關———大字左右搖擺,這一關卡是課中的“要塞”。在安排內容時反覆琢磨最終確定三部曲“(體驗上肢動作,強調手———前幾個動作基礎上,手觸墊,兩手儘量放在一條直線上)”(如圖5、圖6)再練習後兩者時,教師還請出了“大”字朋友,輔助學生練習,讓他們更好地解決這個環節的重點。

4創設遊戲,發展情境

4.1案例四

2009年執教過一節三年級的《前滾翻》。課的重點:低頭、團身,難點:滾動圓滑,所以課中採用了道具———摺疊起來的白紙。第一環節讓下巴將紙夾住、第二環節讓腹部和大腿將紙夾住,(如前和滾動後白紙都不能掉下,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不低頭、團身不緊兩個重點。當主教材結束後,這張白紙被無情地拋棄,輔教材我們進行了素質練習———兩組200米。

4.2反思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魯迅也曾說過,“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在課堂中,教師要依據學生身心特點,多設計幾款遊戲,讓學生玩中學、玩中練,方能彰顯出體育課堂的正能量。

4.3對策

回頭再看《前滾翻》一課,若在原來的教案上進行修改,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教師一要將道具進行修改,二要將輔教材進行修改。2008年北京舉辦了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雖然離2009年教師上的課已過去了一年,但餘溫尚存,所以應該把奧運會的題材引入到課裏面。談到奧運會,自然而然映入眼簾的是奧運會的火炬。那麼可否將火炬用進本課的教學呢?答案是肯定的。讓學生在紙的一面畫上火炬,然後將其摺疊,空白一面朝外,用於解決重難點。到了輔教材《奧運之路》時,第一步:將白紙展開,畫有火炬的一面朝外,摺疊出形似真正的火炬,(如圖10)第二步:要“翻山越嶺”,越過“河流”,手持火炬到達指定的位置後再折返進行火炬傳遞,學生依次進行。(本文來自於《寧波教育學院學報》雜誌。《寧波教育學院學報》雜誌簡介詳見.)

5結論

輕負高質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理想的教學境界,而情境教學則是開啓輕負高質之門的鑰匙。要提高體育課堂的有效性,教師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以往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營造一個平等、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在設計有效的情境時應做到合理、科學、巧妙,最終使我們的課堂更加生機勃勃,使學生充滿“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