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關於《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5篇

讀後感 閱讀(2.67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5篇

關於《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1

一直以來,我都對這個在撒哈拉大沙漠走出來的奇女子情有獨鍾。閱讀她的文章,總給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瞭解她的經歷,讓我對人生的意義豁然開朗。這個奇女子,就是《撒哈拉的故事》的作者,三毛。

三毛是個熱愛自由、熱衷於幻想,並且不願與任何繁複妥協的人。當三毛在《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到撒哈拉大沙漠時,她驀然感受到了那份屬於前世的鄉愁。從此,她下定決心一定要去那片荒涼的土地,不懼黃沙漫天、風聲四起,不爲做個女探險家,只爲了圓一個心願:“那裏有屬於我前世回憶的鄉愁”。

於是,三毛來到了撒哈拉,來到了這個叫做阿雍的小鎮,住進了一個小而破的房子裏,《撒哈拉的故事》由此展開。儘管這裏沒有水沒有電,有的只是漫漫黃沙和驕陽的炙烤,但三毛和荷西很快適應了這裏的生活。他們開始自己動手裝修房子,爲了省錢,甚至用裝棺材的木板箱子來做傢俱。很快,他們就將自己的家裝飾成了撒哈拉最美的房子,一個美麗聖潔的殿堂。於是,他們結婚了,最能知曉三毛心意的荷西,送她了一副駱駝頭骨!這對富有生活情趣的夫婦,帶着一雙慧眼,探尋着撒哈拉的故事,正如同三毛所說:“這一次直渡撒哈拉,我們雙雙墜入它的情網,再也離不開這片沒有花朵的荒原了”。

三毛的文章,永遠都像是在用一種很溫暖的口氣,向我們娓娓道來她在撒哈拉的經歷以及感受,沒有華美的辭藻,卻有富有徵服力的語言,字字珠璣,打動人心。“人,真是奇怪,沒有外人來征服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價值。”多麼富有哲理的語言啊,但細細品味,又是多麼符合我們的心理啊:那麼多人總是會感到自卑,究其原因是覺得自己不被認可;可假如被許多人虛僞地稱讚後,即使你做的並不完美,卻也會在別人的言語下滋生傲慢情緒;“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纔不枉走這麼一遭!”這話使書外的我感同身受,生命的過程本就是一個享受的過程,又何必惶惶終日,或是平平淡淡度過這一生,我們都應明白一個道理:既來之,則安之。

三毛征服我的,不僅是她那孤獨自閉的少年時代、多災多難的情感歷程,也不僅是《撒哈拉的故事》中所提到的那些極富傳奇色彩的流浪故事,還有她那些自然天成的真性文字,以及她那份敢做敢愛的真性情。正如同她自己所言,她是靈魂騎在紙背上,紅塵不悔追夢人。

正是她那份敢做敢愛的真性情,才造就了她妙筆生花傳天涯的極致人生。

而這份綻放在沙漠中的美麗,還在每個讀者心中延續……

關於《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2

開始深層次的去了解三毛源於老師的推薦,源於《撒哈拉的故事》。

我是個不愛讀書的人,尤其是小說之類的,但是《撒哈拉的故事》改變了我,是她影響了我的性格,改變了我的習慣,拓寬了我的視野,懂得了人情世故,是是非非,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潛移默化的促使我的成長。

一個人的美到底來源於哪裏?是外在的濃妝豔抹還是內在的修養和氣質?如果你知道三毛,答案就不言而喻了。無論是從現實生活中還是從她的書籍上的圖片,不難發現,三毛是個不折不扣的“村婦”形象,不燙不倦的頭髮,素面朝天、不施粉黛的面容,但是誰又能說三毛不美呢?她讓我覺得一個女人的美絕不來自於好的裝扮,不來自於臨水照花的嫺雅氣質,而是來自於內心獨自面對的勇氣,是一種對待事物的平和心態和自信的表現。即使在沙漠那種惡劣的環境下,三毛依然能夠樂觀的面對生活,在荷西面前能夠毫無掩飾的表露自己的一切,我覺得那就是一個女人所應該擁有的最本質的東西。什麼是美?自我就是美。

愛情

愛情是沒有國界的,愛情是無期的,愛情是無條件的,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哪個傻瓜放着舒適安逸的生活不要,而跑到除了沙子還是沙子的沙漠去呢,我想只有三毛了吧,還有爲了追尋愛情而一直追隨三毛的荷西。我很是佩服三毛的敢想敢做,更欽佩荷西爲愛而放棄一切的意志,這不是言情小說,而是真實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他們的愛情沒有驚天動地,沒有天荒地老、海枯石爛的諾言,在醬醋油鹽的平淡生活裏有的只是默默地追隨和依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長經歷,卻使兩個人在異國他鄉紮根生長,就像沙漠裏的仙人掌,一旦選擇了就無怨無悔的賦沙漠以生氣。

在文章中三毛從沒有提及與荷西有什麼不愉快的情節,他們永遠生活在冒險的快樂之中,但是我從來就不相信他們的愛情中沒有羈絆,也許他們並不向對方表露,因爲身在異國,值得依靠的也就只有彼此了。在三毛的經歷中,曾經的失去也許是她平靜的接受這段沙漠愛情的根源,所以,對於過往,淡漠比深究來的更加實在,眼前的纔是值得珍視的。

生命

三毛曾寫道:“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一樣欣欣向榮地滋長着,它,並不是掙扎着在生存,對於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地事。”在我二十年的生命歷程中,沒有體驗過生老病死,也沒有感受過人們所謂悲喜交加,生活就是這樣,跟燒水一樣,開了自然就沸騰了。我不知道生命對於三毛意味着什麼,人間的戲劇化情節似乎都曾發生在她的身上,悲傷的、激情的、探索的……

記得《死果》中三毛對荷西說,也許我本身一直就有結束自己的慾望。也許是對於生活已經沒有些許的追尋,在地球的另一片國土上,面對陌生的面孔已沒有了曾經探尋的慾望,從撒哈拉到美洲之行,看得越多,對自己的生命越是一種衝擊。生命誠可貴,可是當淡漠一切的時候,生活的價值也就只是觀日升日落了,不要去追究三毛的離去,對於一個灑脫的人,在命運的問題上也是一樣的,難道不是嗎?

我想每個人對三毛的評價都是不同的,但是就《撒哈拉的故事》而言,不能否認,三毛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那個時代在異國的所見所聞,而是她的體驗讓她自己收穫了什麼,她的筆尖給讀者帶來的什麼。

現實不需要太多的作家,就像只有一個三毛就足夠了,可是偏偏我們都是生活的作家,只是沒有用文字描繪出來,更重要的是,對於生活的體驗,用心感觸高於一切。美貌、愛情、生命,先天的、後天的,該來的、不該來的,還有什麼比現實更重要,所以,請記住,不要粉飾,用心去感受生命裏的每一個瞬間,麪包會有的,愛情也會有的,而且,來的更加實在。

關於《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3

三毛的作品讓人感覺很真實。從真實入手,圍繞真實生活寫作。

開篇,是母親寄給三毛的一封信,信中和所有母親相似的對女兒生活的擔心,掛念。其中,提到全家人爲女兒第一篇刊登到聯幅上的“沙漠中的飯店”而興奮不已。能看得出來,家人以三毛爲榮。十分贊同她的寫作,也支持着她的生活方式。

看到題爲沙漠中的飯店,原在想,沙漠中有飯店不是很正常麼,以這入手,會寫得出什麼。但是,資料另我爲之一震,原來“飯店“是她自己的家,她是個很有才能的人,能把家裏寄來的粉絲煮成好多菜色,還做了紫菜卷,她的丈夫誤以爲那是複印紙卷的,甚是搞笑。他們的日常對話,能感受的到真實卻不乏幽默。國界的區別,沒有阻礙他們,反而使生活更加充實。

在撒哈拉這個除了滿地黃土還是黃土的地方,他們結婚了,經過繁瑣的手續。他們最後戲劇性的等來了結婚。我想,每個女生都期望自己穿上婚紗,風光得結次婚,但是,三毛夫妻那天穿得很普通,荷西沒有西裝筆挺,三毛也只是穿了簡單的衣服。婚禮簡單中的簡單。沒有一個血緣親人在場,但是他們似乎也不大在乎,或許他們的心早就約定一齊。對於結婚禮儀只但是是個形式,三毛是個並不喜愛繁瑣的人,追求自己的簡單。個性自由,更不拘於小節。

不得不佩服三毛這個人,她各方面都會一點,可謂玲瓏八面。她在當地當有時候是一個“小醫生”,由於當地思想極爲傳統,許多婦女得病之後寧死也不願去醫院,只正因醫生是個男的。看到這,實在可憐那些落後地區的婦女,她們沒有尊嚴,沒有地位,沒有學習的權力,辛苦一輩子,腦袋卻沒有一點知識。甚至當地女性連數數都不會,不知道自己的年齡,可憐可悲啊。但是,三毛對那些周邊婦女的幫忙很大,她用自己各式各樣的藥,幫別人治點小病。

說起當地女性的可悲,其中有個小故事是娃娃新娘,聽到這個名字,讓人聯想到小孩子過家家酒,小女孩成爲新娘,在我們的意識中,這只是遊戲,但三毛敘述的是一個真正的娃娃新娘。女孩才十歲,就在所謂的父親的安排下嫁給一個素未見面的青年男子。十歲,在我們眼中那是最單純,最開心的時刻,不用忌諱做錯什麼,是每個父母心中的寶。但是沙拉威可憐的女孩才十歲,就被“賣”爲人妻。故事中,不時寫到女孩的無奈,三毛的“憤怒”她極不忍心看到這樣的場面,卻也爲止無奈。

故事中還提到了三毛與丈夫因尋化石而落入險境,在危急關頭,三毛的急中生智,她過人的膽量得以體現。還有沙哈拉威女生的洗澡的故事,很好笑,卻不免讓人深思。還有一個爲愛追求得瘋狂的可憐男子。讓人可憐又可恨啊。

三毛與丈夫過着入不敷出的生活,雖然住在貧困區,但家裏的裝飾,都是由自己辛苦佈置起來。用棺材板製成桌子,書架等。但確實是充滿藝術。他們在精神上追求,不拘於物質的消耗。不富裕,甚至說物質是貧乏的,但精神世界卻是豐裕的。正本書一向讓人沉靜於淡淡的真實喜悅之中。

關於《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4

一向對三毛懷有一份獨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羨慕有人能夠活得如此灑脫不羈,愛她對待生活的態度,一向尋求自然與單純,從臺北到德國,從撒哈拉到美利堅,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個傳奇。

對於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鍾愛的.,如果必須要選取,那還是會選取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豔紅在沙漠裏綻放,沙漠的熱度和躁礪讓她顯得那麼飽滿、奔突,她滿頭的黑髮和遮擋於後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這段故事記敘着她與荷西的幸福,記錄着瑣碎的煩惱、憂愁、快樂。同時也帶給我從未體驗過的沙漠風情。三毛說她第一次見着撒哈拉,像見到久違的故鄉。那時她已在異國多年,也心存了各種風情。但還有比沙漠更適合安頓下三毛的雲遊四方的心的居所嗎?沙本是世間最無依無着之物,安定流浪聽憑風停風起。而沙漠收容他們——還有三毛,一併攬入它的懷抱。

我想以前甚至是此刻,有很多人正因《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沙漠,開始對流浪產生憧憬。從她的小說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一個遙遠而又新奇的世界,我們能夠想象她在沙漠裏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樣,但是在現實中我們不曾想象過一個現代人在荒涼的沙漠裏會是什麼樣的生活。必須不是像她所寫的那樣浪漫,必須有許多艱辛和阻礙,而她居然憑着一時的衝動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因此從中我們還能夠讀到三毛對於沙漠的渴望是內心洋溢而出的一種對生活超逸不俗的態度,她的浪漫奇想總是能夠爲枯燥艱辛的沙漠生活製造無限情趣,就連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結的。在三毛的筆下,她還原了一個女生的本性——天真,熱情,心中充滿了愛與感恩。一個女生,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甚至是落後的地方,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信念支持着這麼一個瘦小的身軀。我想正正因不知道和許多的無法解釋,因此我們會心生羨慕。

人們常說,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來都是質樸,感人。閱讀她的書,彷彿你是在跟她交談,而不是在讀她的書,就像別後的友人在向你訴說着她遠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飾。看的時候舒服,放下時卻是如此的感動。

三毛曾說:“如果選取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正因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我想往往過於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選取決絕的方式去到達超脫和昇華的境界。但是不管怎樣說,她一向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義的完美與幸福,三毛的心裏一向深埋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撐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味道。

關於《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5

從記事起就知道爺爺家有個書櫥,書櫥很大,卻不全是書,上面是書,下面放的是雜物,書雖然不多,卻滿是經典,有些視野已經泛了黃,打了卷兒,翻起時還能聽見清脆的聲音,像是要碎了一樣。

小時候不識字,不喜歡那些書。漸漸長大後,也會去拿幾本來翻翻看看,比起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淡遠,還是更喜歡書櫥裏那本最不起眼的《撒哈拉的故事》,喜歡那片三毛荷西向往自由的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三毛說走就走,智慧勇敢,特立獨行且真實,在另外一個國度的三毛,沒有知己,沒有朋友,經常出差的荷西也不在身邊,孤獨的享受着沙漠,但她卻有着對生活的憧憬,對沙漠的熱愛。

從垃圾箱裏撿來輪胎當沙發,用做棺材的舊木材當家具,與不友好的鄰居和平相處,這大抵是熱愛和無畏的支撐,三毛的精神我是學不來的。三個月前的這段日子,是最難捱的日子,就像走在貧瘠廣曠的沙漠,一個人埋頭練習,一整天在畫室裏不說一句話,一遍遍沖洗畫筆,水漫過手指,手指被浸泡地發白,孤獨、寂寞、緊張,卻又夾雜着興奮和熱愛。

孤獨或寂寞這類的字眼,三毛從未提及,但我卻真真切切地感受地到,讓人深切體會到在這詩意的生活的背後有初來的困窘和別樣的艱辛,更有對沙漠生活的熱愛。三毛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是在於是否痛快地活過。”離八十歲還早的我們,或許應該學習三毛,有勇氣嘗試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許有一天,我會像三毛一樣義無反顧地背起旅行包,走向那片有她有荷西的“撒哈拉”。

三毛,享受自由並承受得起孤獨的行者,感謝三毛,讓我有幸與你一起走過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