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魯迅《阿Q正傳》讀後感1500字

讀後感 閱讀(1.32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魯迅《阿Q正傳》讀後感15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魯迅《阿Q正傳》讀後感1500字

魯迅《阿Q正傳》讀後感1500字1

寫下這條標題時,我差點以爲我是在歌頌阿Q。偉大革命家、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的著作《阿Q正傳》也看了好幾遍,越看就越發覺得阿Q這注定悲劇式的人物可憐可恨。

在魯迅先生的所有著作中,《阿Q正傳》可堪稱他的代表作,它因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依靠精神勝利法而賴以謀生的悲劇性小人物阿Q的典型而受到國內外的廣泛讚譽。《阿Q正傳》之所以使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因爲魯迅通過對阿Q形象的塑造概括了“精神勝利法”這一腐蝕整個中華民族的嚴重痼疾,魯迅曾多次講到他創作《阿Q正傳》是爲了通過對阿Q藝術形象的塑造,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的國人的魂靈來,要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暴露國民的弱點,從而引起療救的注意來改造國民性。《阿Q正傳》在表述的層面上看是在爲一個地位卑微的小人物立傳,其實是想通過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把他的影響和悲劇折射到每一箇中國人的身上,暴露當時國民的弱點。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時期,從鄉土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阿Q作爲鄉土人物的一個代表,這樣一箇舊人物的命運註定是悲劇的。

阿Q自認爲是個有過進城經歷的人,但他仍“很鄙薄城裏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莊人叫 ‘長凳’,他也叫‘長凳’,城裏人卻叫‘條凳’”、“油煎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裏卻加上切細的蔥絲”,在阿Q看來,這些都是錯的、可笑的。顯然,在阿Q的對城裏人的態度和看法中也顯現了當時封閉保守的鄉下人對熱情奔放的城市人的感覺,他代表了鄉土人物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對城市生活的一種批判、否定和拒斥,也表現了城鄉之間對立、隔膜的社會病態。像這樣的阿Q,我想就算是在現代社會裏,甚至在以後的社會裏,都一直存在着。封建思想影響着我們兩千多年,早已根深蒂固,哪裏是現代這麼短的一朝一夕能徹底消除的呢?現代的城鄉經濟差距、思想隔閡仍廣泛存在不說;就如今科技發展如此迅猛,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下,未來的城鄉隔閡就算不會隨之越拉越大,也不會徹底破除。在鄉下人看來,越來越開放的城市人是阿Q;在城市人看來,依然那麼保守的鄉下人,更是阿Q。

更甚,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阿Q要心安理得地活着,精神勝利法便成了他唯一能自我保護的武器,同時也是很多人的自欺欺人的武器。精神勝利法使阿Q能夠遊刃有餘地應付一切現實中的侮辱和悲哀,是他能夠安心逃避現實的橋樑,魯迅先生就是通過對阿Q行狀的具體描繪來表達他對這種國民劣根性的諷刺。阿Q的自尊到了自負自傲的地步,所有未莊人都不在他的眼裏,總是那一句“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當別人拿他頭上的癩瘡奚落他時,他便報復以“你還不配”,彷彿在頭上的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癩頭瘡,並非平常的癩頭瘡;這樣的行爲,在現代也並不少見,人們總是喜歡以這樣一種自我安慰式來說服和掩飾自己。當有人揪住他的黃辮子要他自己說是人打時,他就承認是“打蟲”。

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並由“第一個”聯想到“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把自己與狀元等同起來,從而蔑視對方;當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他就想着“告一狀”,使他被“抓進縣裏去殺頭”,從而在精神上獲勝,永遠都能在遭受屈辱之後,千方百計把他認爲最光榮或最權威的事物與自己掛上鉤,從而在精神上戰勝對方,獲得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虛榮到只能在自我吹噓中企圖獲得自尊心的滿足,在幻想的王國中企圖忘卻現實的屈辱。

把別人的打當成是兒子的打,在自輕自賤中,來化解現實的侮辱和痛苦。以至於當阿Q死到臨頭時,竟還在爲畫不好一個圓圈而苦惱,然後再尋求在精神勝利法中釋然,仍在飄飄然地做着精神勝利的妄想,仍然執迷不悟。作者就是這樣以一種諷刺和幽默的手法和悲喜交融的形式,刻畫出阿Q命運的悲劇,指出阿Q精神勝利法的愚昧和荒唐,批判阿Q的精神弱點,尖銳地諷刺精神勝利法對人民的毒害,對國民麻木的精神狀態的悲憤痛切,向黑暗的社會提出嚴正的抗議,從而引起人們療救這一精神弱點的注意。

魯迅《阿Q正傳》讀後感1500字2

這是是魯迅先生爲數不多的小說之一,它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裏面出現的“阿Q精神”一直到現在都被人使用,來自嘲或是諷刺別人。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穀祠裏,只能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阿Q從本質上來講,還是一個樸實、老實、勤勞的普通農民,但由於外界對他的嘲笑與輕視,使他不得不以另一種面貌生存。於是,爲了使他微弱的自尊心得到保護,他便有了那病態的精神勝利法。那恐怕是一個弱者在那樣的社會上唯一保持尊嚴、努力苟活的一種最低級的生存方式。這或許怪不得阿Q,要怪只能怪他那微薄的的自尊這麼不合時宜的跑出來和他的生存底線爭地盤。可自尊有錯嗎?分明沒有。那怎麼辦?那就怪他所接觸的吳媽、趙太爺、錢太爺、舉人老爺,要麼就小D,可這又怎麼能怪呢?倘若這樣,不就把整個世界都怪了個遍嗎?所以最終或許只能怪當時的社會了,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爲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在這樣的.社會中,有阿Q這樣的人恐怕就不足爲奇了,也沒準當時社會裏的每一個人都像阿Q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活在自己微薄的自尊中。沒錯,一定是這樣,怪不得他們會那麼熱衷於諷刺侮辱身邊的人,那麼喜歡看迫害革命黨人的殺頭,那麼小人得志的去當看客。

在那樣一種社會裏,這一切便都可以解釋清了:有錢就是硬道理,有錢人就是可以不把別人當人看,就是可以隨意侮辱別人,甚至就連他們的同族、僕人都可以仗勢欺人。在那樣一種社會裏,有錢便是有了一切,連管土穀祠的老頭子都笑眯眯的,連酒館掌櫃都“疑而且敬”了,原來見面就躲的深閨裏的女人們都來央求他賣她們東西了。

在那樣一種社會裏,阿Q這樣的人物是可悲的,在偌大的社會中,他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地。然而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在那暗無天日的年代,不知何時興起了革命。而且這股革命的風暴竟然也刮到了未莊,刮到了阿Q的耳朵裏。阿Q對革命的實質內容一無所知,卻嚷嚷着要革命。但是,革命這杆大旗早已被一些頭上“帶尖角”的人給霸佔了。阿Q被所謂的自稱革命黨的人給拒之門外了。從未見過革命黨的阿Q既神往革命,時刻盼望着能參加革命,又害怕被當官的殺頭。

魯迅《阿Q正傳》讀後感1500字3

關於《阿Q正傳》這篇中國近代史上最負盛譽的中篇小說,我早就有所耳聞,但原先從未有機會拜讀過。直到六年前的臘月,承蒙團縣委贈送一套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三卷集的《魯迅全集》,我才終於有幸全面瞭解、認識“魯迅”這位被國人讚譽爲“民族魂”的文學大家作品中的內在精神。

我在剛剛收到《魯迅全集》的第一時間裏,就急不可待的打開了厚厚的書本,懷着一種異常興奮和欣喜的心情首先讀完了《阿Q正傳》。對於魯迅的大名早已如雷罐耳,乍然來讀他的作品,怎能不讓人心潮澎湃呢?因此,我讀得很仔細,一直在用心來品味作品中的內在韻味。沒有停頓,我一口氣把這篇小說從頭讀到尾。只讀了一遍,我就已經深爲魯迅筆下的詼諧與辛辣而感染,深爲阿Q這位奴性十足和固有的習慣性而心酸和哀嘆!

在這幾年裏,《魯迅全集》已被我通讀了不下十數次,尤其是《阿Q正傳》,每讀完一次,都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新收穫,新體會。

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是一種獨特的自我安慰方式,早已經成爲了文學史上的典型。足可見魯迅的獨具匠心、寓意深遠。小說的創作年代是滿清王朝剛剛覆滅不久,描繪的故事年代位於滿清王朝覆沒前夕,創作意圖是想對現實社會進行反思、解剖,尋找問題的根源。阿Q這個形象塑造得相當成功,相當有趣,也一針見血。可以想象得到,在那個混亂而又黑暗的環境裏,阿Q式的人物決不是單一的個體,趙家太爺也不是單一的個體,菜市口砍腦袋當然也是常有的事情。阿Q似乎已經成爲了中國人心中的一杆標尺,衡量着應該衡量的一切。阿Q身上所反映出的種種現象、世態炎涼正是那個年代真實的一面。

在阿Q的一生當中,始終孓然一人,無業遊民一個,依靠爲別人幹些體力活來勉強維持生計。他連一個真正意義上屬於自己的住處都沒有,只得苟安棲身於祠堂裏。就是在這樣的窘境裏,他也不得不常常爲窘境的不能維持而苦惱,爲別人擠佔了他的位置而角鬥。然而他的狀況卻並沒有因此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因爲角鬥中他並沒有真正獲得實質性的勝利,只是落魄後精神上的自以爲是罷了,以自我安慰。

阿Q頭上的癩瘡疤是最醒目的外在標誌,因此,他常常忌諱這忌諱那,卻又常常受到閒人們的譏笑和把玩。他雖然氣憤不過,卻不敢惹惱閒人們,只好用怒目而視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然而,就是這樣的反應也同樣會遭到閒人們更大的羞辱與打擊——被譏笑者揪住黃辮子,在牆上狠狠碰幾個響頭。後來,當閒人們瞭解到了阿Q的思想後,便打過他之後還要逼着他說自己被人打或者兒子被老子打了。如此,閒人們纔會心滿意足地放開他。

阿Q的心情從來不會長時間一蹶不振,因爲他有一套精神上的勝利法用來調劑身心和安慰自己。他手裏不能有錢,因爲他好賭。在押寶時,就數他的嗓門最大聲音最響,但是最後他又總是輸的最慘的一個。沒有錢時倒乾脆,不會再賭了。靜不下來的他又開始爲別人着急起來,簡直就是杞人憂天。輸錢,他並不怎麼懊惱,若偶爾有幸能夠贏上那麼一回,倒反而失敗得一無所有。他的行狀總是與現實格格不入,處處相反,實在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