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國學的天空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1.08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學的天空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學的天空讀後感

國學的天空讀後感 篇1

今天我讀完了傅佩榮先生寫的《國學的天空》,感覺非要寫幾句不可,否則難言我收穫的感受。

通俗易懂、博古論今、中西合璧是這本書的特點,而且還告訴我們看一件事情、一個人、一個地方,要了解他的背景,來龍去脈,才能深刻理解爲什麼會成爲這樣的。

可以說,我們社會上的道德和約定俗成很多是受孔孟的觀念影響。但我感覺我個人的思想、行爲有時候受老莊的影響更多一點。裏面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40歲之前,我們要學習孔孟,40歲以後要懂得老莊。

1、孔子說,要真誠。人性的價值必須由內而發,繪事後素,一個漂亮的女子不需要化妝,只要穿上白衣服就可襯托得非常漂亮;禮也是白色的,它不是給人性加上什麼色彩,而是把人向善的本質表現出來。學習東西要一以貫之,要有一種中心思想來貫穿所有的知識,任何技能、知識都是觸類旁通的,孔子認爲這個東西是“仁”,儒家說“仁”是人生的目的,人活在世界上,從真誠開始,主動走向正路,一步一步把自己的生命更大衆的福祉結合在一起,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說不惜。孔子欣賞曾點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兮,風乎舞兮,詠而歸。”你不能選擇別人對你怎麼樣,但你可以自己選擇怎麼樣。所謂無志於外,有志於內,無志於用,有志於體。

2、孟子認爲人性是向善的,而不是本善。人性有一種善的趨勢,只要環境合適,就會體現出來。要與古人做朋友,把孔孟老莊,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這樣的大哲學家做朋友,瞭解他們所處的時代,瞭解他們怎樣面對和處理問題,並設想如果自己在當時的情況下,會不會跟他們一樣選擇,或是有不同的想法,這就是閱讀的好處。讀書要做聖人,而不是爲了考狀元。王明這樣說的。狀元只有一個,但人人都可以做聖人。

3、老子認爲世界萬物背後都一個“道”,這個道不能說出來,一說出來,就不是道了,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治大國若烹小鮮,做小魚不能隨意翻動,否則要碎掉的。所以一個統治者如果要治理國家,頻繁施政,肯定是難以周全,不是顧此失彼,就是難以久安。“夫物或行或隨”,世間一切萬物,各具特色,在參差不齊中保持了整體的均衡。要去除極端、去除奢侈、去除過度,只是想回復到自然如此的狀態,否則會留有後遺症。老子有三寶:慈、儉、不敢爲天下先。慈爲慈愛,要想母性一樣包容、低位。不能爲了追求“名”“貨”而犧牲自己身體,人說要維持生命的很少,所以要儉樸。做人要低調,這樣別人不會嫉妒你,而且可以充分發揮衆人的積極性,即使你無爲,也可以辦成事情。

4、莊子認爲人的最高智慧在於明白“未始有物”,人生不必執着,何不逍遙自在,與道同遊。世間是一個統一體,不要計較得失,只要與道同在,就是人生的目的。人在宇宙中式滄海一粟,一個人在世的時間是一隻鳥從漆黑的窗外飛進屋子轉了一圈又飛回到窗外的過程。人最放不下的有兩個東西:一是空間,我家的地方越大越好,地盤越多越好;二是時間,人往往希望自己獲得越久越好。但最終是要結束的。所以時間和空間,包括這個世界上的名利得失,都不要太過計較,最後連生死都不能計較了。我們要計較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讓我們的智慧得到覺悟的機會。如果我們能將自己的眼光提升到一個高度,然後再看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有的痛苦和煩惱大概很容易化解了,就不會侷限在自己小小的世界裏了。

國學的天空讀後感 篇2

"國學"一詞能讓人想到的是深奧高深以及敬而遠之,而一想到"國學"最先想到的應該是儒家的孔子、孟子之學說,以及道家的老子、莊子的學說。而《國學的天空》這本書講的就是儒家的孔子的真誠、孟子的向善,道家的老子的智慧、莊子的逍遙。

這本書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去講述,而我所要講述的只是其中的幾個讓我感受頗深的分點。

首先是孔子的真誠,孔子是我們最耳熟能詳、最熟悉的國學巨人。孔子門下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所教授的是什麼呢?孔子的智慧又體現在哪?孔子的智慧一是真誠,二是重視知識和教育,給予理性思維極高的評價。"真誠"一詞我們並不陌生,我們無數次說要待人真誠,但是真誠卻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書中提到真誠的最高目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並且說這是人類生命的最高價值,如此便可見要真正做到真誠的難度了。

在談孔子的真誠時,有一點談的是珍惜時間的,這大概算是十分常見的話題了。但在看到其中提到的浪費時間的兩種情況時,我感覺很有意思。浪費時間的兩種情況,一是無聊,二是一羣人在一起說無關道義的話,賣弄小聰明。第一點無聊我感覺這是十分有道理的,無聊便是在那裏發呆什麼也不做,或者說什麼也不想做,白白的虛度了時光。現實生活裏我們不就是這樣的嗎?當我們感到無聊時,我們不會去想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有什麼能做,我們要做什麼,而是坐在那裏放空自己,在那裏希望時間飛快的流逝,感覺在等一個節點,等過了那個節點我們就不會無聊,有事可做了。然而,在那裏發呆的時間其實也可以做這些事情,但是卻讓我們白白的虛度了。我們的生活中不應該出現無聊,所謂無聊,只是我們不想去幹什麼,當我們無聊時,我覺得我們可以去仔細的思考一下,我們應該利用這段時間幹什麼,尤其是現在的我們,我們已經是高三的學生了,我們即將面對的是高考,我們沒有權利去無聊。而第二點現在也是很常見的,經常可以看到一大羣人聚在一起開玩笑,或者是說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就是那樣也能聊上兩三個小時。而在這兩三個小時之中所談的內容,我們可以談完就忘,這不會產生什麼影響,因爲那些根本就沒有什麼價值,只是說些什麼讓時間過得快些。

然後就是"誨人不倦"這個詞了,書中說這個詞可以用於老師對學生、父母對子女、上級對下級或者是同仁之間。我覺得這個解釋很新穎,但又覺得應該是在情理之中,只是我沒有去想過罷了,因爲我一直以都覺得"誨人不倦"應該使用於老師對於學生的,卻沒有想過這個可以用於父母與子女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還有同仁之間。然而現在仔細想想覺得的確如此,父母在我們出生之後便開始教我們說話、走路、做人,他們一直耐心的教導不會不耐煩、甩臉色,反而是我們,我們將他們的教導不當一回事,對他們甩臉色。而上級對下級,上級在教導下級做事情時,也會十分有耐心、真誠的'教導下級如何去做好事情。而同仁之間互相幫助,也是很常見了,比如說在我們班上,大家互相請教題目的時候,教導的同學大多會十分有耐心的教請教的同學寫題目。

有一個小標十分吸引人,這個小標是"老師幫不上忙",這其中提到了老師教不的兩種學生,一種是自己不願反省自己、認識自己的人,第二種是鄉愿。第一種很容易理解,老師遇到了這種學生那也是真的十分頭疼,教也教不進去。第二種"鄉愿"是什麼意思呢?鄉愿是傷害道德的人,是一般所謂的好好先生,鄉愿是不真誠的人。他們有着自己的一套行爲準則,這樣的人油鹽不進,也是很讓人苦惱的了。

真誠倒真的是一樣十分重要的東西,一輩子都不真誠,一直在演戲、作秀長此以往,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臉上一直戴着面具,面具後面的臉也許自己都不認識了,自己臉上帶了多少層面具也不記得了。臉上帶着面具不管做什麼表情都是有些僵硬的,就是因爲這種僵硬不真誠的人也只能交到不真誠的朋友。向人請教需要真誠,不然頂着一副虛假的面孔誰願意真的教你呢?與人交友需要真誠,誰也不願意交一個心懷不軌的朋友。

接下便是自我修養,孔子完全沒有四種毛病,就是:他不憑空猜測,他不堅持己見,他不頑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脹。而這在現在是十分難得的,因爲我們總是會在瞭解到事實真相前,不自覺地去憑空想象猜測這事情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有時會在與他人爭辯時,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哪怕自己的意見是錯誤的,也不會去相信他人、不會去了解他人的想法、解釋;有一些人也會十分頑固地拘泥於一種思想,不去接受新的思想,將自己藏在一個圈子裏不去接觸外界;而自我膨脹是很常見的,有些人因爲一點成就,甚至沒有成就只是自己的臆想,也會沾沾自喜感覺自己最厲害,這時若有人再去吹捧,那就更了不得了。而孔子卻完全沒有這四種毛病,也怪不得有着"聖人"之名了。

而"孝敬父母"這是一個不能熟悉的話題啦,但在《國學的天空》之中給出的解釋卻是十分吸引人。它首先提出的是孝出於天性,它說孝是我們生就有的,我們天生就有着孝的特性。而且書中提到了如何去孝順父母,它所說的並不是愚孝,而是仔細地列出了三點:第一內心感受要真誠,第二對方期許要溝通,第三遵守社會規範。有一些人對於父母是敷衍,他們不在乎父母想什麼,他們只在乎自己,他們就算是所謂的孝順父母也只是表面上,心裏也許並不那麼孝順;而有一些人他們從不與父母交流;還有一些人是愚孝,他們不管父母說的是否正確都會去遵守;這些都是要不得的。書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那就是"孝與健康"書中的健康並不是父母的健康,而是子女的健康。我們一直覺得孝順父母便是要讓父母身體健康,但是子女們身體健康也是對父母的孝順,因爲父母他們總是會擔心的子女,子女身體有一點兒什麼問題父母都會十分擔心,而不讓父母們操心自己的身體,這也算是一種孝順了。法與情這倒是從古至今十分有爭議的話題了,而本書中提到儒家的觀點是你要出於內心的情感保護父母親,但是如果法律判父母親有罪,也不用抗拒,做錯事應該負責任,這纔是正確合理的態度。也許不用"大義滅親,法不容情",也許"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也是一個好方法。

這本《國學的天空》讀完讓人受益無窮,書中內容十分詳盡而我所寫下的只是書中的一點點內容。好的書需要人反覆誦讀,閒暇之於這本書不失爲一個好的選擇。

國學的天空讀後感 篇3

國學的天空是一部國人都應該看並且能看懂的書。

提到國學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們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古代中國的文化歷史

對於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謂必修;出世者則與老莊相伴。

孔子主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價值必須由內而發,人道確立則萬物亦得以安頓。孟子認爲“思誠者,人之道”,只要真誠,就可以體驗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嚴與偉大。

老子的修養方法是虛與靜,以道爲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則人生的困境與虛無之感化解於無形。莊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於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現實生活中,人生何必執着?何不逍遙自得,與道同遊。

儒道兩家亦頗有淵源,孔子多次問禮於老聃。而在百家爭鳴後,唯有儒道兩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緣,大有說頭。

兩者既有對立,也有互補。在不同時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對中國歷史起過很大的作用。在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之實施正是對道家之學的借鑑。而武帝時期,重用儒生也是國家要強盛的一種思想需要,正所謂不立不破。

對於中國的士人來說,儒家之學可立偉業,道家之學養天年。兩家之學爲中國讀書之人提供了兩條可以選擇的路,此路不通還有一條,衆人又何樂不爲呢?

當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總是很宏偉的。在現實的打擊下,理想破滅了,心靈需要慰藉。這就找到道家之學。我想這也是爲什麼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道家仍可存在發展。當然也和起清靜無爲,與世無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