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觀後感>

音樂之聲觀後感範文(精選7篇)

觀後感 閱讀(5.05K)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音樂之聲觀後感範文(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音樂之聲觀後感範文(精選7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1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是對快樂與幸福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爲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性,纔是真正熱愛主的表現,所以,她熱衷於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麼認爲,感覺她並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師。在這裏,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要教,他們調皮、開朗而又喜歡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上校,最終他們成爲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爭,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與甜蜜。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瑪麗雅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跳躍於靜靜流淌的小溪旁,喜歡象小鳥一樣歡快地歌唱。她的這種行爲是不被修道院裏衆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修道院的嬤嬤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瑪麗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對她,把她當成了惡魔。這其實應該代表了父母對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時存在的兩種心理。做爲父母,我們有時候,會看孩子們像天使一樣可愛,有時候又像惡魔一樣讓人頭疼,甚至惹人討厭。而院長嬤嬤所代表的,正是那種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認孩子身上的缺點,卻也看到了她的優點和長處,或者說她更喜歡瑪麗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純潔。“如何讓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雲釘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灘上?”她用自己的歌聲唱出了對孩子個體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與心胸的偉大母親的愛,唱出了對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對瑪麗雅的真情讚美和認同。

像小鳥一樣快樂單純的瑪麗雅來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恐懼,這正是一個人走向一個新的世界的恐慌與迷茫。最後,她終於帶着院長嬤嬤告訴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種提示“天主關上了門,又在別處開了窗”勇敢地走進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但她堅信:力量不存在數字中,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是自己內心的一種自信。她是一個快樂而堅強的孩子,她會讓陽光適時地照進自己的心胸,給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與祝福。上校嚴肅的家規沒有嚇住她,孩子們惡作劇的捉弄沒有難倒她,她以她的智慧與熱情融入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也打開了上校久已經封鎖的心靈。

她的到來,猶如給這個死氣沉沉的家帶來了一縷陽光,給了孩子們溫暖,也給了孩子們活力,同時也讓上校冰冷的心開始融化了。當她問:“爲什麼這麼可愛的孩子們愛捉弄人呢?”回答非常簡單:“這樣爸爸才注意我們。”這是孩子們最真實的回答。他們渴望父母的愛,渴望父母的迴應,然而,他們卻沒有得到。上校在喪妻之後完全沉浸在一種沒有笑聲、沒有活力的沉靜之中。他只是給了孩子們豐厚的物質生活,但卻忽視了孩子們心靈的飢渴。這不僅讓我想到了現實生活中那些搗蛋、調皮,甚至被定性爲不聽話、不懂事的孩子們,他們的行爲不正是在告訴我們他們內心的需要嗎?這些孩子纔是真正需要我們這些父母和老師給予愛和呵護,因爲他們的努力沒有那麼優秀而得不到關注和寵愛,他們便用這種搗蛋的方式來試圖引起大家的注意,可是,我們往往會曲解了他們的行爲,會更加的不待見他們,致使他們最後走向一條破罐破摔的反抗之路。瑪麗雅的到來,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一種從沒有過的被理解、被接納、被認可、被關注的溫暖,他們不再惡作劇,而是用甜美的歌聲告訴父親、告訴大家,也告訴全世界他們心中流淌的快樂。

瑪麗雅用自己的巧手爲孩子製作了一件件得體的運動服,讓孩子們走向了大自然,走向了自由。因爲她很明白:那些看起來高貴的衣服就像是緊箍咒,讓孩子們縮手縮腳,不敢動,不敢尋找自己,不敢承認自己的感受。因爲孩子們很愛自己的父母,所以他們不願意反抗,情願穿着很不舒服的外衣做給父母看,以取得父母的愛與歡欣。而我們家長總是把自認爲對孩子好的東西,認爲適合孩子的東西,強加在孩子身上,也就成了孩子的緊箍咒,讓孩子們沒有了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孩子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創造的能力。其實,這也正是給我們提了個醒,讓我們學會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讓孩子們在自由、溫馨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另外,瑪麗雅也記住了院長嬤嬤的一席話:“這些牆不是爲了擋住你的問題,你要正視它,要按照你的生活道路去生活。攀登每一座山,不論高低皆要尋求;踏遍每條偏僻的小路,你都必須走;攀登每一座山,涉水過小溪,追尋每一道彩虹,直到找到你的夢想。這夢想需要你獻出全部的愛,在你有生之日一直走下去。”這些告誡,也道出了生活的道路需要自己去走的人生真諦。瑪麗雅循着這條生活的原則,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也給上校一家帶去了快樂與希望。最後翻過那座山便是自由世界的演繹,也應該算是對人們的一種提示,一種戰勝困難就是希望的鼓勵。

影片從始至終,都以愛與自由爲主線,讓人們感受到了愛帶給人們的力量與支持,愛的偉大與珍貴,並告訴人們,愛要從內心流淌,從自己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個個親人愛起,最後便會演繹成爲一種大愛,一種對國家的愛,一種對整個世界的愛。

音樂之聲觀後感2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羣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格是:它不僅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而且有優美悅耳的歌聲和超多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

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奏規範、藝術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超多樸實、自然而又頗具風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於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儘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準,適合模仿和借鑑。聽者可在簡單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薰陶。

1959年在美國紐約首演,並在1960年獲得第十四屆託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這是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傑斯(曲)和奧斯卡。翰墨斯坦(詞)的最後一次合作創作的作品。1965年的電影版也獲得過5項奧斯卡大獎。演出後大受觀衆歡迎。1965年改編成爲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它被認爲是最傑出的永恆佳品。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永遠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音樂的,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過於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雙重評價,說她有時很好笑,但有時會時常惹麻煩。最後,院長還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軍艦長家作一名家庭教師。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

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

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簡單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託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裏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爲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自由與專制的鬥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禮貌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

因爲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到達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務必敢於應對專制與邪惡,務必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音樂之聲觀後感3

這是我第二次看《音樂之聲》了,第一次是在大學的時候,那時我看了這部片子以後就已經被它深深的吸引了。而現在在工作的時候了、再來欣賞這部經典老電影,又給了我不一樣的啓發。

1、瑪利亞的溫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

我覺得原來那十二個家教爲什麼沒有最後留下來的原因應該是他們沒有耐心、他們並不真心喜歡孩子們、他們並不真正瞭解孩子們,而瑪利亞正好相反,能理解這些孩子去用無私的愛去愛他們,並藉着那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有了活力和歡樂!她從一開始就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用心地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所以最後孩子們從心裏接受了她,從心裏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所以我們作爲一名幼兒園的老師,也應像瑪利亞一樣對孩子要有耐心,只有真正的喜歡孩子,理解孩子,孩子也會把我們當成“媽媽”一樣愛我們。

2、歌聲代替敘述。

電影中很多地方由歌聲代替敘述,每首歌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劇情中,每句歌詞都彌足珍貴地向人們講述着人生路上要不斷堅信的道理。比如對初戀的珍藏,不要執迷於年輕時一時的感覺,要耐心等待;比如修女院院長告訴瑪利亞,修女院不是用來逃避現實的地方,對於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困惑和問題只有勇敢的面對並想辦法去解決才能獲得心靈的安靜、平和和精神上的舒暢。

3、幽默的歌表演。

電影中許多歌曲都是以歌表演的形式進行了巧妙幽默的編排,如:《do,re,mi》是按照孩子們個子的高矮和跳樓梯的形式來形象的表演。《晚安,再見》最小的孩子是隨着樓梯邊往上坐邊歌唱,也很幽默。又如孩子們躲在爸爸高大的背後探出頭來伴唱,也融合了一種遊戲的形式。這些在我們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進行引用,相信孩子們肯定也會非常喜歡。《音樂之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更多的是孩子們和瑪利亞歌表演時的一種幽默、有趣的歌唱形式,值得我在歌唱教學中運用。

音樂之聲觀後感4

無窮的正能量——重溫《音樂之聲》

剛剛落下帷幕的第87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晚會上,一向搞怪的LadyGaga以罕見地清新裝扮,深情演繹了《音樂之聲》中的插曲,不但讓人驚豔於她紮實的演唱功底,更勾起衆人對這部經典影片的無限懷念,正如隨後出場的朱莉·安德魯斯說的那樣,很難相信,一眨眼就過去了這麼多年!《音樂之聲》已經上映50週年了,但其感染力依舊強烈如昔,好似金色童年般,雖已從手中滑過,但仍忍不住頻頻回首沉浸。

看完頒獎晚會的當晚,我便乘熱重溫了這部經典影片,坦白說,許多情節如今看來略顯陳舊,比如瑪利亞非傳統淑女的漢子格調,特拉普典型白馬王子的高富帥模式,像極了近年東亞地區流行的偶像劇套路,而瑪利亞作爲家庭教師,遭遇特拉普家那羣難以馴服、古靈精怪的孩子們,也可見到近年校園劇的影子,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它的魅力,重溫過程中,發自內心的快樂油然而生,我始終帶着愉悅的笑容,就同當年第一次觀看它一樣。爲什麼?因爲影片散發的無窮正能量。

女主角瑪利亞是名年輕的見習修女,宗教的薰陶和簡單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樂觀、單純的性格,前一刻還在擔心無法勝任家庭教師一職,下一刻就YY一切都會好起來,並越想越開心,奔赴特拉普家的路上,甚至手舞足蹈跳起來,其誇張的樂天派性格,在很多人看來有點神經兮兮,爲此修道院的修女們擔心她的未來何去何從,初見時的特拉普上校更是覺得她是個惹麻煩的傢伙,而正是她這種有些誇張的樂天派性格,讓生活時時充滿了正能量。

瑪利亞選取用自己開朗的人生觀去影響孩子,而非用死板的說教去管束孩子,如當孩子們情緒低落時,瑪利亞引導他們多想想開心的事物,並用歌唱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用最簡單的心理疏導方式,教育孩子們學會自我管理情緒,很快孩子們就在她的帶領下,得到了童年應有的快樂、簡單,他們去郊遊、去划船、去爬樹,並一路高聲吟唱,徹底擺脫了母親過世後,特拉普上校軍事化教育造成的沉悶家庭生活,孩子們的變化和瑪利亞的生活熱情,漸漸也感染了特拉普上校,讓他最終走出了喪妻陰影,重新擁抱感情、擁抱生活。這完全是一個傳遞正能量的故事,因而感情、搞笑的部分即便略顯過時也無大礙,這本就不是影片的主旨。

影片在最後時分主題昇華,應對德國法西斯的強權威脅,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協,堅決拒絕爲納粹服務,最終在衆人的幫忙下,翻山越嶺奔向自由,一種追求和平、完美的正能量閃耀劇終。

不論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還是高境界的世界正能量,在人類社會都永不會過時,和平時,我們應樂觀應對生活中的挫折,戰爭時,我們要堅定和平的立場,無窮的正能量是支持人類禮貌進程的動力,也是《音樂之聲》經久不衰的祕訣。

音樂之聲觀後感5

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裏面的主角、情節、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爲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範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TheSoundOfMusic,1965)。

電影離不開音樂。一部優秀的電影,如果同時能夠生產出讓人耳熟能詳的音樂或膾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聲,“兩全齊美”。

《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圖優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岡湖、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峯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迴盪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簡便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衆耳熟能詳、鍾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並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音樂之聲》,該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儉束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陽光明媚的氣候,和雅緻的別墅,以及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的資料,相信它是少數幾部讓人百看不厭的電影之一。美麗的見習修女,英俊富有的貴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純潔,圍繞身邊的是7個可愛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更絕的是,7個孩子正好組成7個音符,組成一首明快、動人的歌;而瑪利亞把特拉普上校從喪妻的悲痛中解脫出來,讓歡樂與音樂重新降臨這個家庭,就像美女用真愛解救了被巫術控制的野獸。

能夠說,《音樂之聲》中蘊涵了古老童話中的幾個母題,它幾乎表達了人類對所有完美事物的嚮往:愛、自由、歌聲……並且,據說,這是以真人真事爲藍本改編的。真實的生活總是有那麼多的醜惡與遺憾。

可是,那個完美如童話的電影,就是從真實的人生中提煉而來,它刪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與種種不如意,再把時光濃縮,一切都單純、明亮、比較分明,也讓全世界的人記住了那個薩爾斯堡午後的山谷,陽光燦爛,7個孩子和一位美麗的姑娘,用歌聲放飛愛、自由與夢想,那該是全人類的夢想。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係,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完美、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到達真善美的夢想境界。

音樂之聲觀後感6

雪絨花,雪絨花,清晨迎着我開放;雪絨花,雪絨花,永遠保佑我的祖國。雪絨花,雪絨花,小和白色你看,乾淨,明亮,我很高興見到。盛開的雪可能看你開花和成長,永遠盛開的成長……熟悉的音樂在耳邊響起,再次重溫《音樂之聲》,仍然被劇中所蘊藏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感動得幾處落淚。

《音樂之聲》講述了見習修女瑪利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於是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馮·特拉普是個善良勇敢的愛國者,他的妻子早逝。家裏沒有歌聲,也沒有笑聲。瑪利亞來到上校家中,發現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的房間裏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通報自己的姓名。一開始,孩子們對瑪利亞帶有排斥情緒,總是想法設法捉弄她,但是瑪利亞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爲,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遊戲、去大自然中游玩,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帶着準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氣完全變了,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爲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離開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由於瑪利亞給這個家帶來的變化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最終拒絕了男爵夫人,他來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是一部音樂劇,全局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加上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綠綠的草地、清澈的湖水、清脆的鳥鳴……到處洋溢着自由北方、快樂溫暖的氛圍。當然,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瑪利亞在與七個孩子相處中燦爛的笑容和濃濃的愛意。瑪利亞是上校家裏的第十三位家庭教師,孩子們非常調皮,在瑪利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十二位家庭教師。而瑪利亞從一開始就非常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用心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使孩子們從心理逐漸接受了她,繼而喜歡上了她。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對孩子們的愛、包括她和上校的愛,時時感動着劇中的每個人,也感動着劇外的我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愛滿天下”,我想一名教師所能帶給孩子們的最大的影響便是“愛”,用博愛的心去愛孩子,並且教會孩子去愛人、愛身邊的一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瑪利亞之所以能夠得到孩子們的喜愛和認可,除了她發自內心的愛,更與她從內心流淌出來的陽光、快樂是分不開的,她在上校離家去維也納期間,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遊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划船,教他們唱歌、跳舞……她用她的快樂爲孩子們創造了一個自由的學習生活環境,孩子們的心靈可以自由地舒展,個性可以充分的張揚。快樂是一種可以傳染的美德與態度,瑪利亞用她快樂的心靈感染這孩子們,使孩子們的內心也跟着明朗亮麗起來,視她爲朋友和知己。

我想,無論何時,我都要像瑪利亞那樣,讓自己成爲充滿愛與快樂的人,把自己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傳遞給每一個人,

就像劇中飾演瑪利亞的演員珍妮弗所說:“我必須向劇中人物瑪利亞那樣挑戰自己,不斷在充滿愛的道路上成長。”

願世間充滿愛和快樂。

音樂之聲觀後感7

在我大二上學期的時候,我們的英語教師給我們播放了《阿甘正傳》和《音樂之聲》兩部電影。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美國音樂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受啓發頗深。一是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人陶醉,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異常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啓迪,令我受益匪淺。給我此刻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忙。下頭我就從這部電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談談自我的體會:

一、信任是溝通的基礎。作爲教師,首先應當得到學生們的信任,有了信任,纔會得到孩子們的尊重,也才能讓孩子們理解你的教育思想,包括理解你的一切。劇中瑪利亞儘管沒有理解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可是她能夠經過自我的語言、行爲讓孩子們信任自我,並且使孩子理解自我。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應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着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激各位今日放在我口袋裏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歡樂和溫暖。”經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那裏不但看出教育機智的重要,並且其實我們:作爲一名教師,取得孩子們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

二、家校溝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環節。作爲教師,異常是班主任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方方面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瑪利亞沒有一味地聽取家長要求對孩子們嚴格管理的意見,而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委婉而堅決的反對家長的做法,經過自我的行動贏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和尊重,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作爲教師應當讓孩子們在學校裏歡樂的度過每一天,發現並鼓勵孩子們做他們想做的有意義事,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經過孩子們的發展變化,感化家長,贏得孩子和家長的認可和信任。這樣家長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

三、恰當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劇中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阻止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啓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夢想,異常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時邊舞邊唱的遊戲場景,無疑爲我們供給了遊戲教學的最好範例,這一點對於我們寄宿制學校來說啓示十分大,我們的孩子們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學區和生活區,久了就會出現煩躁,所以我們應當經常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多參加戶外活動,使他們歡樂的學習、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們的潛能,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本事。

作爲教師應當充滿愛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我,進一步挖掘自我的潛能,僅有真正到達一專多能,用自我的行動、學識和品格引領學生,分析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