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文化作文>國學作文>

有關國學作文彙總9篇

國學作文 閱讀(5.94K)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學作文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國學作文彙總9篇

國學作文 篇1

導語:國學經典,不但給人們學習、生活帶來了幫助,還讓人都知道了做人的道理,也是人們生命裏一盞明亮的燈,照亮了人們前行的路,未來的路就算再崎嶇坎坷,我也會迎難而上。

所謂“國學”,即中國之學,是指以儒學爲主體的中華傳統學術與文化,它的內容涵蓋文學、醫學、音樂、戲劇、繪畫、書法等很多方面,蘊藏着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血脈。作爲教育工作者,如何學習、傳承、發展國學經典?在教育實踐中,我校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一、國學經典進教材,物人交互使國學經典更顯生機

中國思想和文化的發展,實際上就是國人對國學經典的繼承和發揚。作爲炎黃子孫,批判地繼承中國古文化,辯證地學習外來文化,兩者的有機結合,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使國學經典得到不斷豐富和延伸,從而使中華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縱觀中小學教材,內容無不滲透着國學經典的精髓。孔孟之道、國學精粹在每個學科中都不斷呈現。在學習的過程中,現實與歷史的交匯,學生與國學的交融,讓國學經典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得以延伸和發揚而顯得生機勃勃。

二、經典誦讀進課堂,師生互動使國學經典流光溢彩

現階段的學校教育中,除了教材中滲透着國學經典外,我校積極探索“經典誦讀進課堂”。我們的做法是:

在經典誦讀內容上,採取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以點帶面的分配原則,分學段進行古詩文的誦讀。低年級的以語文課本、唐詩、《三字經》爲主,重點是誦讀,意在培養興趣和習慣;中高年級擴展到《弟子規》《增廣賢文》《論語》片段等,其中對《弟子規》的學習納入每學期考試考覈的範疇,重點是理解,意在引導學生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形成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經典誦讀方式上,創造“三條途徑”,即“聽”“抄”“賽”。聽,即聽廣播。學校開設有“校園之聲詩文小廣播”,其內容有詩文朗誦、賞析以及有關古詩文的趣聞軼事等。抄,讓學生做詩文卡、辦手抄報、制詩文集。賽,即按班級、年級、學校逐層舉辦誦詩會活動,全校師生參加。

在經典誦讀過程呈現上,力求靈活、多樣、有特色。我們通過“古詩角”“古詩配畫”“詩詞表演”、伴奏誦讀、改編詩文劇表演、書寫古詩文等形式,營造濃厚的班級文化氛圍。學生在精彩的學習過程中,興趣更濃,參與度更高,創新意識更強,達到“拋磚引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三、國學思想進家庭,家校共營使國學經典發揚光大

通過“小手牽大手”“家校聯手”等方式,使學校與家庭因教育聯繫得更緊密。我們學習國學,我們誦讀經典,目的就是要讓國學思想得到繼承和發揚,能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能影響社會形成健康的輿論、習俗。國學思想通過學生帶到家庭、帶到社區,我們欣慰地看到通過孩子,國學經典在影響家庭、影響社會。

家校聯手“國學思想進家庭”,我們的做法有:發放或推薦國學書籍資料、影視製品給學生;動員廣大學生家長陪孩子一起學國學、誦經典,探討國學倫理道德精神和哲學內涵;利用寒暑假舉辦“國學進家庭”主題實踐活動;舉辦親子誦讀活動等。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家長樂於利用國學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家長的言行舉止必然受到國學影響,國學思想警示家長,勸誡家長,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這樣,國學的作用發揮到最佳境界。

國學經典傳承文明,接續未來,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盈優雅。學習國學經典,有利於培養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素養,能促進學校、家庭的和諧,是培育優秀子女的法寶,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重要武器。在中小學大力開展國學經典誦讀,不但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是社會和諧、國家繁榮、民族復興的重要法寶。讓國學走進教材,走進課堂,走進家庭,讓國學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作爲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

國學作文 篇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辦公室丁麗娜老師是個女諸葛,聽其言,經常令我腦洞大開。這不,本次的“舌尖體”就是從她那裏獲知。

很喜歡玩文字遊戲。帶着一幫學生,玩文字遊戲更是不亦樂乎。以前玩過“說明書”、玩過“劇本”、玩過“控告信”、玩過“寶塔詩”。這次,一聽可以玩“舌尖體”,全身細胞頓時活躍起來,這個學生一定喜歡玩,也一定能玩得得心應手。

“舌尖上的中國”也看過幾集,其語言很有特色,也很風趣。往俗了說,就是“有話偏不好好說”,偏要“折騰着說”……

適逢本單元介紹民風民俗,可以結合這個寫法介紹民間小吃,就這麼定了!

從網上找了一些“舌尖體”語言,讀給大家聽,引來一陣笑聲:“老師,這‘舌尖體’不難,不就是把蔬菜當作人來寫嗎”?

孺子可教也!

挑選自己熟悉的一道菜,動筆開始塗鴉,不一會兒便交上來片段若干,讀罷,頓覺赧然:六年級學生,已然情竇初開,感情生活貌似比成人還豐富。所有的蔬菜,但凡是A炒B或炒C的,一律談起了戀愛。其語言之俏皮之老練,令我驚訝。只是在描寫的時候,一味誇張地寫它們之間的相遇,倒把製作方法和口味給遺漏了。

拿了學生習作,再度講評,誇張要有度,描寫要結合材料介紹、製作過程、佐料、菜品的色香味……講完,繼續修改。

少頃,學生習作基本完成。一讀,口水狂飆。雖介紹的均是下沙本地家常菜,然,在它們的筆下,卻成了一出出充滿感情色彩的豔遇,且色香味俱全。讀之,令人捧腹。

“舌尖體”文字遊戲結束,欲罷不能,心裏不禁浮想聯翩,接下去我們該玩什麼呢?三國體?甄嬛體?古文體?紅樓體?對,一個個玩過去,玩它個天翻地覆。讓他們看看,六年級學生,玩文字遊戲,一樣能玩得風生水起。

國學作文 篇3

學校自開展國學經典誦讀以來,師生風貌發生可很大的變化,語文學科建設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學習着,實踐着,收穫着,快樂着,我們有這樣的體會:

一、有效地促進了學校教學工作的發展。誦讀國學經典活動的開展,不但拓寬了語文教學的時空,而且推動了學校德育工作、校園美化等各項工作的開展,也促進了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的形成,有效地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誦讀活動實現了育人和學校“三風”建設的結合,使教師的思想觀念得到轉變,師生的“精、氣、神”得到提升,使學生的行爲習慣進一步規範,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進一步得到提高。

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國學經典,不僅語言精煉優美,而且意蘊深刻,是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國學誦讀對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積極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對經典一遍遍地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過程。在反覆誦讀中,誦讀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誦讀者的理解、體會也在層層加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學生在朗讀水平大面積提高的同時,形成了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後,是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不但提高文學修養,而且開闊了視野,知識面不斷擴大。最後,促進了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下筆如有神”。誦讀可以使學生積累大量的妙詞佳句,他們的語言“材料庫”在誦讀中不斷地豐富,而且在誦讀中也學習到一些表達方法。從學生的一篇篇習作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天天在進步。

爲了培養學生們的誦讀興趣,我嘗試了多種方法,以下就培養小學生誦讀興趣的探索和思考與大家分享:

一、介紹誦讀意義,教師體驗先行

經典中蘊含着大量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這些內容只有通過我們親身的誦讀才能深刻體味,也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才能夠親近和獲得聖人們的“不言之教”。誦讀,作爲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學習方式,最核心的原理不是當今科學界所採用的邏輯推理,而是一種“直覺啓發式”。這一點作爲當前我們學習內容與方法的重要補充,理應保持與國學經典內容相匹配的特有的學習方式,而這一學習方式能否教給學生,首先與教師自身是否正確認識誦讀密切相關。教師對誦讀意義的瞭解和介紹是以其具備一定的誦讀實踐爲基礎的。對於誦讀的意義,我在教學之前已經實踐過一段時間,取得了一些初步的體驗,這一點恰恰是非常關鍵的教學準備環節。因爲,教師體驗先行是學生誦讀的第一步。

二、建構誦讀環境,體驗清靜自然

在誦讀之前,給學生放一些輕柔的民族音樂,引導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放鬆身心,感受心靈和身體的寧靜自然,緩解和消除平時的緊張或壓抑感,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爲現代社會環境下的傳統文化教學,如果是在喧囂忙碌的城市氛圍中,這種氛圍本身與經典文化所要傳遞和表達的寧靜、悠遠是不一致的。如果學生們找不到清靜自然的身心感覺,那麼經典誦讀也往往停留在動口不動心的狀態,難以深入體會經典的博大精深。事實證明,學生也非常喜歡這種音樂沐浴下身心放鬆的體驗。也許在人們日益忙碌的現代社會,哪怕是片刻的身心放鬆,找回清靜自然的感覺,

三、有聲有色,音聲相合

針對很多學生誦讀一段時間之後出現的興趣減退和注意力分散的問題,筆者曾運用“內觀經典誦讀法”,讓學生們嘗試在熟背的基礎之上,閉目回想經典中的字句。這種方法不僅可以解決注意力渙散的問題,還可以激發學生右腦的圖像思維,讓整個誦讀或背誦的過程不那麼枯燥,而是“有聲有色”,進一步提升誦讀的興趣。

儘管國學經典誦讀有以上諸種方法,但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感受到誦讀的興趣。這時,教師的親身示範與表演,鼓勵學生勤於實踐,經受住最初一段時間的“無聊期”,逐步找到誦讀的樂趣與感覺,是非常重要的。 前一階段如果喚起了學生的思考和共鳴,那麼下一環節學生就會更有熱情和參與意識,自然也會把這種學習的喜悅感和收穫感帶入到誦讀環節中去,有助於他們靜下心來專注於誦讀體驗。總之,培養學生的誦讀興趣,是讓學生接近國學經典、體會國學精髓的重要方面。

國學作文 篇4

國學,你是沙漠中的綠洲,給我希望;國學,你是黑夜中的明燈,給我光明;國學,你是陽光雨露,沐浴我茁壯成長。國學,是我的最愛。

現在,我已經跨入國學的大門,準備去這浩瀚的知識海洋暢遊。國學,能讓我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與經典通行,與賢爲友;國學能讓我解更多的課外知識,讓我學習做人的道理。讓我們做國學的好夥伴,國學的讀者吧!

《論語》教我們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視仁德;《弟子規》教導我們爲人處事的規範;《孔記》告訴我們修身做人的準則;而《大學》教導我們要格物致和……

說實在的,我覺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時候就有這麼一套叫你怎沒做人的書,使自己不斷改善。“德”是《弟子規》主要講的內容,他教會你如何尊重長輩,愛護小輩,孝敬父母老師,關心兄弟姐妹。時時刻刻都要以“德”爲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爲重,真正的做到尊師重道、尊老愛幼。

學習《弟子規》之後,我感觸特別深刻,因爲自己平日裏的一些舉動,使自己對《弟子規》有更深刻的解。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自己,腦子裏浮現出一幅畫面:在學習的太少太少!時間抓得不緊;在處事做人上還有很大差距。

記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會神、津津有味的看着電視,忽然聽到奶奶叫我:“吃飯彤彤!”而我對着電視機跟奶奶說:“知道,一會就來。”接着又埋頭看電視,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纔來吃飯,這是多麼不應該啊!

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傳承國家有利於提高民族文化素質,使人們共享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們一定要抓緊時間學習這經典的國學,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實感,學會出事,學會做人。

國學作文 篇5

窗外,梧桐細雨瑟瑟其葉,隨風搖記憶。

手捧一卷古書,端一杯清茶,如今於我已成爲了一種享受。

《三字經》、《大學》、《論語》、《笠翁對韻》……怎能不感嘆,中國國學,實在是博大精深。“人之初,性本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知止而後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晴空”……莫道不消魂,卻不禁想起初識“國學”二字時,是怎的另一番模樣。

那時年紀小,約摸五、六歲光景。外祖母不知從哪尋來一個“國學誦讀班”,連哄帶騙地把我送了進去。說是對小孩子的將來有好處。可憐我那時,《三字經》對於我來說無異於天書,雖說因從小就開始認字所以認得來,但我哪知道“人”哪裏“本善”、“性”哪裏“相近”而“習”又哪裏“相遠”呢?都是些枯燥無味的無用東西吧!哭着鬧着不願去,自打上第一節課後便開始了。父母親沒辦法,只好讓我不去上課。但外祖母不知怎麼知道了,大道理小道理說了一堆又連帶着將父母親罵了一頓,便擔起了“押送”我去上課的擔子。沒辦法,迫於外祖父的“淫威”,我只好屈從,哭哭啼啼不情不願去上了課。一直到小學二年級時,那個幼兒園搬遷了,國學誦讀課也沒有了。但國學的意蘊我未曾忘卻。

隨着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對於那些國學經典我已不再厭倦。而對於他們的意思,我也方能略知一二。如今再想來,倒是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國學,如“逃之夭夭,灼灼其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其意味,便都蘊在其間。

與國學結緣,而今已近十年。背燈和月就花陰,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十年,我從一個稚氣的小丫頭片子長至如今這番,對於國學的理解也方能更深一個層次。國學,讓我回味無窮。一個句子,能體味出千百種情千百種感,看你有的是哪般心。

其實,國學也像一杯清茶,剛入口時,你不懂它,便感覺到十分苦澀。但細細品嚐體會後,詩茶香化開,瀰漫在舌尖上的就是無盡的甘甜。餘味嫋嫋,茶香不斷。回味,便也無窮。

國學,讓我回味無窮。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國學作文 篇6

兩點五十五分,準時調到少兒頻道,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聽過好幾遍的口號,早已牢牢地記在心裏。

又該播出“國學小名士”,經典誦讀大賽的節目了。

第一輪比賽,我愛記詩詞,根據關鍵詞回想學習中積累的古文,詩詞,第一個出局的五分,然後十分,十五分,依次排列到第五個,也就是唯一留在場上的一個,二十五分。

這一輪比賽,不僅僅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實力,也讓我們積累了許多從不知道的知識,是那麼的深淵。就連最小九歲的一個孩子,也非常強。

第二輪比賽,名家對對碰,由孩子們扮演的不同角色的詩人,手中的題目分別是代表不同的分數,選手選擇人物進行答題,答錯後,扣除詩人代表的分數,答對後,加上分數。但不會出現負分 這一關是好笑的一關,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關,如果分數清零,那麼就很難追分,容易對分數排名造成影響。

第三關,是我認爲最有意義的一關,德之考驗,這關的測驗看以看出孩子們對不同時間和地點,不同人物發生的事情會有哪樣的做法。又會有怎樣的解釋,每一位評委只能投一票,一票代表十分,投完票後,將選手按分數多少排入總名單,比賽就到此結束了。

這場比賽,很激烈,選手們又像兄弟姐妹一樣互相關愛,有歡笑,有淚水,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快樂。

經典誦讀,真是個有意義的活動。

國學作文 篇7

衆所周知,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民族。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讓無數的中華兒女爲之敬仰,爲之驕傲!然而,豐富多彩的,多元化的傳統文化卻遭到越來越多人的誤解。

當今國學更多的被誤認爲就是儒學,更多的人其實只是在放大儒學,並非真正發揮國學。其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果,直接影響着當代人對多元化傳統文化的誤解,特別是學生。導致他們將個人追求和興趣鎖定在不一定適合自身發展的仕途或錢途上。要真正有效果地發揚中華國學,重塑中華文化,使中華文明再獲輝煌,國人必須正確認識國學。

國學,實乃“一國之學問”。中華國學不單單指儒學,其包括了諸子百家,顯學隱學,廟堂江湖,正史野史,主流民俗的一切智慧與建樹。

正確認識國學,我們可以發現,如果中華國學是一片生機勃勃,廣闊無際的森林,儒學是一棵最高大,最茂盛的參天大樹。但我們不能因爲一棵樹,而忽略了整一片森林。儒學是中華文化這頂華麗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我們喜愛它,崇拜它,可我們不能沉迷它,更不能只看見它而忽略了皇冠上其他的金銀珠寶。縱使再好的東西,都有不好的一面,正所謂金無足赤,儒學也並非聖學,總會有瑕疵的。君不見范進被科舉制度的腐害,孔乙己的清高無賴,整天“之乎者也”……古人過分地推崇儒學,到頭來,只是苦苦的載進了無底的深淵,忍受着身體上,心理上的`無盡折磨。現在的人們也同樣一味地追求儒學,大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何謂聖賢書,無非乃儒家之經典了。如今很多人除了會讀書,基本什麼都不會了,無數所謂的考試狀元,都只是考試中的統治者,生活中的無知者。發揮中華文化的重擔,他們是否能挑起呢?

更何況,要發揮中華文化,不是隻發揚儒學,更應發揚諸子百家的優秀學問。只有正確認識國學,聯繫儒學和諸子百家之學,中華之學問才更加博大精深,才能輝煌依舊。

細細品讀諸子百家之學,你會爲其卓絕的智慧而讚歎。你能學習到墨家的兼愛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法家的法律術治,陰陽家的風水地理天文曆法,縱橫家的政交謀略,名家的邏輯推演……

認識中華國學,重塑中華文化,再創輝煌文明!

國學作文 篇8

擱下筆,拿出一本《唐詩三百首》,一頭扎進詩中,品味那世世相傳的詩。

我從小就愛國學,依稀記得小時候搖頭晃腦地吟誦《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那三字一句的《三字經》,在我心田播下了文學的種子。

後來,我變本加厲,有空就鑽進國學中不能自拔,藏在國學裏,陶冶情操,放鬆心情。

我愛那氣勢磅礴的豪放詞,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扣人心絃,激盪人心;“濁酒一杯家萬里”,把平靜的心激起一道道巨浪……

我也愛杜甫的悲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也愛李白的激情“將進酒,杯莫停”;還愛柳永的悽清“寒蟬悽切,對長亭晚”;更愛岳飛的豪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在我愛着的國學中,我知道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認識了屈原,認識了他的愛國情懷。

在藏入國學的時光裏,一切塵世的煩惱皆拋擲於外,到處是國學的甘霖。

有一次,我正在埋頭閱讀國學,“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離騷》字字刻骨。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蜀道難》鏗鏘有力。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柳永筆下的杭州繁華至極。

“紅酥手,黃藤酒”,《釵頭鳳》淒涼悲哀。

擡頭,國學經典在腦海中投下一道影。回頭,媽媽板着臉,雙眼緊盯着我,“我說多少次了,讓你去洗漱睡覺”。不好,藏在國學中的時間長了點。

藏在國學裏,不僅消除了煩惱,也薰陶了心靈。

國學作文 篇9

“國學熱”成了時下最熱門的詞眼,從易中天到紀連海,從於丹到王立羣,從《三國》到《清史》,從《論語》到,《史記》,我們深深感覺到國學正脫去古老的外衣,穿着新裳向我們走進,或從我們傳承的血液中走出來。也許國學從未消失,它一直埋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一旦觸及,全體炎黃子孫們都將響起同樣的共鳴,這就是國學。

也許易中天的如日中天很大原因要歸於老少皆宜的選材上——三國。三國是一段歷史,並不僅僅是小說的演義,無論真實的歷史是否如羅貫中筆下那麼傳奇,神氣,驚險,我們都樂意被這位講者吸引,站在肅穆的講臺上,這個總是穿着樸素中山裝的老先生用他幽默而不失嚴謹的語言將我們深深抓住,久久駐足。是他,讓我第一次看完了《三國演義》,也是他讓我首次隱約觸到國學的裙邊。每每看到他講課,總覺得那些紙上的人物都一躍而起,爭吵,打架,言和,結盟,不得不佩服他的三寸不爛之舌。

不知是百家講壇造就了易中天,還是易中天唱響了百家講壇,想必是個雙贏的局面。

偶爾回想起第一次看百家講臺時,驚歎於它的廣告之少;而現在,當易中天一炮打響後,悄然發生的變化便是廣告的隨着而來,想到此,心中便有種啼笑皆非的感覺。不過,仍然會時常慶幸,在節目氾濫的今日,仍有一方講臺留給那些有熱情,有知識,有能力的講師們將國學娓娓道來。國學的確需要這樣一個載體,將她從遙遠的古代帶回現代,讓現代的人們偶爾逃離喧囂和浮躁,偶爾瞻仰,甚至觸摸國學的一角。感謝這些講師,毫不吝嗇地將他們有限的知識傳播無限的人,將他們有限的能力拋磚引玉出全體國民內心深處萌動的國學衝動。也許不該稱他們爲“國學大師”。因爲我們深知“大師”不是三尺講臺就能造就的,而“國學大師”更是百年一遇,也許裴松之算上一號吧,用一句易中天很喜歡用的話來說:其實我們都是裴松之,陳壽的粉絲。

而在這些講師們名利雙收的同時,不同的聲音也越來越強烈,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也許那些所謂專家真的有話要說,也許他們只是不甘心。不論他們是出於什麼目的,他們的出現是及時的,也是必要的。將國學平民化的道路上需要他們來提醒我們。莫將國學當成通俗文學,即使我們能觸及她的裙襬,並不意味着我們瞭解了國學,我們必須深知,講師們有限的知識在國學面前就如滄海一粟。

無論如何,當國學撣去身上厚厚的積灰後,向我們走來時,難道我們不該張開雙臂,膜拜着擁抱她的歸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