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文化作文>習俗作文>

節日習俗作文合集八篇

習俗作文 閱讀(2.51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節日習俗作文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節日習俗作文合集八篇

節日習俗作文 篇1

元宵節前的飯桌上總有幾分不同:糯米粉、鐵盆、木板、水杯——開始做元宵了!

媽媽總是那一句“揉一點面放一點水,揉到元宵的感覺時,停水續揉。”

在我面前的鐵盆裏。裝着白沙般的麪粉。在我左手指間亂搖一陣,掌心緩緩向麪粉拍去,無論怎麼用力掌心都不能壓到盆底。

隨手一捧粉屑,立刻如流沙般從指尖劃過,用另一隻手輕撫一下,才明白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跡。

這難辦。我想。

“倒一點水?”我自言自語,一邊專注地看着媽媽那雙泛黃的手。只見十隻手指乾淨利落地一推,一揉,手指從四面八方向麪粉擠去。她平緩的氣息一呼,一吸,把看似易散的麪粉都聽話地掌握在手中。

我也不閒着。雪白的右手緊緊握住杯子的腰桿,左手更是小心謹慎地托住杯口,緊皺的眉頭似乎能隨着上揚地手移動着,多倒那麼一滴也要狠狠滴罵自己一下。

此時,杯中的水好比生命的源泉。沐浴了水的麪粉好像活了起來,幾下輕推慢揉,幾次“雨水”滋潤,那如沙般的麪粉彷彿讓那魔棍輕揮幾下,竟變成了一堆巨大的龐然大物——這就是元宵的稚型。

“再把麪糰揉幾下,記得要往一個點揉,用力!”媽媽兩手互相摩擦着,細聲細氣地提醒,馬上就好了。

我雙手合併着,堅定的眼神自動鎖定了方位,腮幫如警示般股三股,雪白的掌心“刷‘地朝麪糰的白肚皮上刺去,只感覺得血管像打了氣般“快要炸了”,沒想到,麪糰軟而富有彈性,推在上面跟抹在臉蛋上沒什麼兩樣!

此時此刻,我的手指好比牙齒,而麪糰已經有了元宵的味道。

緊接着,媽媽如鷹爪般的手抓在麪粉的一點,捏出了一兩個白的深的深洞。輕而不急的一撕二撕,剎那麪糰一分二,而分四,八個白團靜臥不動——最樂的一刻“揉元宵”來了。

這時,可謂“全家動員”,五個人、八個面球,球在兩手之中左遊右逛,無頭蒼蠅般前撲後退,時而扁圓時而細長,在這千揉百磨之中,圓形的元宵完成了。

八個“雪球”在木板之上排成一線,有誰能想到,再“推”、“揉”的鍛鑄下,竟會如此美麗‘和諧。

許久後,廚房裏的鐵鍋腳踩火焰之上,在裏面蠢蠢欲動、不停翻滾的熱水下,鵝卵石塊般的元宵靜靜在水底圍成一圈,只爲等待浮出水面的那一刻。

節日習俗作文 篇2

快要過年了,我們全家人去外婆家吃團圓飯,大家說說笑笑,可開心了!

春節有很多習俗,如有貼對聯,我、媽媽和爸爸一起先把“禮花朵朵迎新歲”貼在右邊,再把“爆竹聲聲慶平安”貼在左邊,再把“喜迎新春”貼在上面,最後再把一個大大的“福”字貼在門中央,就大功告成了。

還有放煙花,把煙花點燃,隨着一聲聲的巨響,天空出現了不一樣的形狀,有像菊花、雪花、愛心……還會放出五顏六色的煙花,真好看!

我和爸爸、媽媽每年都會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很好看,我很喜歡。

過年的習俗還有很多,過年真好玩,我喜歡過年!

節日習俗作文 篇3

今天學習了一篇課文,名字叫做《北京的春節》。看着文章中那喜慶溫馨的春節,我也不禁想起了不久前過年的景象。

我的家鄉在河南武陟,武陟過年最有特色的,就數祭竈和過元宵節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家鄉的特色風俗吧!

祭竈,就是我們所稱的“小年”,即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傳說竈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督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春節中的命運交到竈王爺手中。所以,人們爲了讓竈王爺在天上多說好話,便爲竈神設香案、放鞭炮,併爲竈王爺準備好上天的乾糧(竈糖和燒餅)。這就是第一大特色——祭竈。

第二大特色就數正月十五鬧元宵了。在武陟,我們每年的元宵節都不掛花燈,而是在大街上舞龍、舞獅。這場景特別熱鬧,引得了很多觀衆:兩個人拿着一個“獅子”上躥下跳,前翻後滾,就像一隻真正的獅子在慶祝元宵節;舞龍則是一堆人拿着舞龍棒,把龍的形態舉止模仿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到了晚上,人們總是吃上幾個大湯圓,祈禱新的一年能圓圓滿滿。

這就是武陟過年的特色習俗,看了我的介紹,你是否心動了呢?如果心動了,那就請你快來我們武陟參觀吧!

節日習俗作文 篇4

快過年了,家家戶戶都是忙的團團轉,因爲春節的習俗很多,要準備的東西一樣都不能少。

先來說說煙花吧,春節必不可少的,聽大人們說,過年的時候放炮,不僅是爲了好看,更主要的是去掉一年的晦氣,希望我們下一年有個好的開端,呵呵,我似懂非懂。

我們家早早就買來了這些東西,有長有短、有方有圓,看着那堆紅似火的鞭炮,真是惹人喜愛,禁不住就想伸手拿。一旁的母親趕緊提醒我:這東西可不是鬧着玩的啊,都是易燃物品,裏面全是炸藥,占上火就會爆炸,小孩子可不敢隨便拿着玩,大人放炮的時候你們在旁邊看着就行了。

可是母親我太想玩了,你就讓我玩一次嘛,或者給我一個小點的。

你這孩子,哪有女孩像你這樣愛玩炮呀,這樣吧,給你一盒“煙花棒”,用打火機點着,它就會呲出“點點星光”,你可以兩隻手拿兩個,來回轉圈,可漂亮了,這個是比較安全的,要不你試一下。

好啊好啊,我歡呼着照着母親的話做去了,還真是的,呲出的火星果然像天空一閃一閃的星星,好美!

放炮還有一個講究,就是時間問題:你平時不管什麼時候放都無所謂,但到了大年三十中午、晚上(也就是我們的除夕之夜)吃飯之前,還有天不亮起牀之後(我們通俗的說法就是起五更)是必須要放炮的,而且家家比誰的響亮,那可是很有面子的哦。

其實放炮還有很多好玩的地方,由其是小孩,總是想盡各種辦法,比如把炮放到一個破碗下面,或者放到小水溝裏,看炮把碗炸多高,看炮濺起的水花,都是挺有趣的事。

節日習俗作文 篇5

大年初一的清晨,我整裝待發,去幹什麼呢?去討飯。

你一定哼驚訝,現代的社會,還需要出去討飯?這是有原因的:爺爺奶奶常在我耳邊唸叨:我們小時候,大年初一有個風俗就是小孩子去要飯,提個淘米的籃子就出門了,小夥伴三兩成羣的就出發了,基本就在本村或者鄰村轉悠,不會走太遠,大人們也很樂意的給飯。晚上父母就會把我們要回來的飯煮煮吃了,俗稱百家飯,吃了百家飯,新的一年就事事順利了。聽得多了,我就和哥哥、妹妹商量,今年大年初一,我們也去討飯處,去體驗一下。

這不,我準備了一個不會漏米的小籃子,整了一下衣服,出發了。我哼着輕快的小曲,踏着輕盈的步伐來到了妹妹家,準備召集她們一起去,這樣人多也熱鬧。不然我一個人走着走着無聊了也沒有人聊天那。

等哥哥及兩個妹妹都到齊了我們便去真正的目的地老宅基。那裏空氣很清新,不光光是因爲樹木多,更是因爲這兒的人很多都是行走或騎自行車的。所以這兒環境很好。走了不知多少時間,吸了不知道多少新鮮空氣,終於抵達了目的地。

我們開始工作了。先從第一家開始。只見大門半敞開着,門上還有一副對聯呢。我躡手躡腳地走進門,好像裏面有小寶寶在睡覺,生怕吵醒她(他)。在門裏有一位阿姨正在看電視,她看到我們的樣子,便說:今天是大年初一,你們是來討飯的,對吧,我這就給你去拿,等一下。謝謝阿姨,祝阿姨工作順利,身體健康。我說。不用謝,這有什麼好謝的呀。沒想到出事順利,我們興奮極了,討飯原來這麼簡單呀!

接着繼續下一家,下一家,下一家當然,我們也體會到了要飯的`不易,有幾家沒有米給我們,我們只好掃興離去,有些人家還態度很差,我們還沒開口,就說:我們沒米,快走、快走!但大部分人還是很客氣的,半天下來,我們收穫還不錯。回家,奶奶幫我們煮了百家飯,吃着,我覺得,這飯,特別有滋味。

經過這次活動,我收穫不少,不僅能討到象徵吉利的飯,還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讓新年更有趣生動。其他小朋友也可以玩喲。

節日習俗作文 篇6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爲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年夜飯

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爲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節日習俗作文 篇7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糉子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是要灑雄黃酒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是要在門前掛草藥,身上塗藥酒的呢?

沒錯,的確,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聖的節日。要說起來這端午節,還得從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說起。

相傳在戰國時期,楚國上大夫屈原上諫楚王,提出富國之計,可楚王不僅不聽,還將其流放。結果屈原悲憤交加,傷心欲絕,抱一塊石頭,帶着自己的憤憤不平,帶着他的高遠志向,一起永沉淚羅江底。

屈原死後,人們爲紀念他,爲了使他的屍首不被魚蝦吞食,人們便做了糉子,來餵魚蝦。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糉子的習慣。這天,滿街都有一股糉葉的清香。要說這做糉子,先得把糉葉洗淨,用糉葉把肉、糯米、豌豆包一起煮,從鍋裏散發出的誘人香味,不禁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盼着,想着早點煮熟。終於,冒着熱氣的糉子上來了,一家人圍坐在桌子那兒一起吃,其樂融融。夾起一塊糯米,放入口中。啊!香甜可口,甜而不膩。讓我忍不住想把整個糉子吞下去。雖然家附近幾乎天天都有糉子賣,但今天的糉子彷彿有股節日特有的,濃濃的氣息。

吃完糉子,大人們便忙着去灑雄黃酒,據說可以驅鬼辟邪,以保平安。端午這天,滿街都有一股酒味,有些大人還會用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上寫個大大的“王”字,象徵生龍活虎、虎虎生威。

灑完雄黃酒,大人們便在兩邊大門上掛菖蒲等中草藥,菖蒲那股刺鼻的味道可以驅趕鬼魔,使邪魔不敢靠近你家。掛完後,還要在孩子身上塗藥酒,可保以年不生瘡。塗藥酒也可使你百病不入,一生平安。

轉眼間,這年的端午就要過完了,但是,端午給我留下的痕跡是永遠也抹不掉的,又開始期待來年的端午了。

節日習俗作文 篇8

在中華傳統上,節日也包括在這兒裏面,中秋節就是其中之一。

中秋節,又稱月夕,八月節等等,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也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舉辦一些活動,如:猜燈謎會、走月、賞月、玩花燈、祭月、做燈籠、吃月餅……

說到中秋節,還有一個非常動人的神話故事,我想你們也應該知道,那就是《嫦娥奔月》。嫦娥非常的美麗和勇敢。她很想去天國,有一天她吃了仙丹後就飛到月亮上去了。

當然,在中秋節人們少不了吃月餅,大家歡聚在一起品嚐各種口味月餅,說說笑笑,開心極了。我國古代宋朝時期,月餅還有其它的雅稱,如:荷葉、金華、芙蓉等叫法。月餅真是由來已久啊!關於好吃的月餅,正如一位詩人詩句所描繪的那樣“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所以月餅的美味真是可想而知呢!

中秋節的美麗傳說和神話讓人神思,關於中秋節的優美詩句更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深情,如《水調歌頭》。這一天更是親人相聚團圓的時刻。中華傳統文化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