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文學教育>古籍>

關於初一古文的原文及翻譯

古籍 閱讀(1.81W)

篇一:鄭人買履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要買一雙鞋子,他事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它擱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卻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他在市集上挑選好鞋子,纔想起自己忘了攜帶尺碼。於是說:“我忘記帶已經量好的尺碼了。”便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結果沒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爲什麼不用你的腳試一試鞋子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篇二: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一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裏。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個記號,說:“我的劍是從這裏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着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不會隨船而前進。用刻舟求劍的方法去找劍,難道不是很糊塗嗎?

篇三:幼時記趣

【原文】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爲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爲林,以蟲蟻爲獸,以土礫凸者爲邱,凹者爲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

我回憶童年小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看着太陽,眼力足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

看到極細小的東西,一定仔細觀察它的花紋。所以時常有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夏天蚊子的飛鳴聲像雷一樣,我私下裏把它們比做羣鶴在空中飛舞。

心中想象的景觀(鶴舞),那麼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飛舞着的蚊子)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

仰起頭觀賞這種景象,脖頸因爲這樣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帳裏,用煙慢慢地噴它們,使它們衝着煙霧鳴叫,當做青雲白鶴看,果真像鶴在雲頭上高亢地鳴叫,高興得直喊痛快。

在高低不平的土牆邊,雜草叢生的花臺邊,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體和花臺一樣高,定睛細看。

把繁茂的雜草當做樹林,把昆蟲螞蟻當做野獸,把泥土瓦礫凸出的地方當做土山,把低窪的地方當做山溝,想像在裏面遊歷的情景,感到心情舒暢,自得其樂。

一天,我看見兩隻蟲子在草叢間打鬥,觀看這一情景興趣正濃的時候,忽然有一個龐然大物,像搬開大山撞倒大樹一樣闖過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

蛤蟆舌頭一伸然後兩隻蟲就全被癩蛤蟆吞進肚裏。

我當時年齡正小,正在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驚叫一聲,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來,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幾十下,把它驅趕到別的院子裏去了。

篇四:三峽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

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中,兩岸羣山連綿,沒有一點空缺的地方方;層層疊疊的巖峯,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順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隻都被阻隔斷了。如有皇帝的命令需要急速傳達,這時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達了江陵,兩地相距一千二百多裏,即使是騎着奔馳的快馬,駕着長風,也不如行船快啊。

到了春天和秋天的時候,白色的急流,迴旋着清波,碧綠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極高的山峯上生長着許多奇形怪狀的古柏,懸泉瀑布,在山峯之間急流衝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妙趣橫生。

每逢秋雨初晴或者降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淒涼怪異,空蕩的山谷裏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篇五:《論語》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複習,這是愉快的事。這裏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裏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瞭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裏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爲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諡號。”這裏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裏,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裏說的是隻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爲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爲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但並)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