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文學教育>詩詞>

與高中的同學們談詩詞鑑賞的內容

詩詞 閱讀(2.15W)

與高中的同學們談詩詞鑑賞

與高中的同學們談詩詞鑑賞的內容

對於高中同學來說,詩詞鑑賞是僅次於作文的一個學習難點。說它是“僅次”是因爲詩詞鑑賞題的分值不如作文分值高,然而說起難度來,詩詞鑑賞題還可能比作文更高一些,因爲對於作文同學們還有有話可說的時候,而詩詞鑑賞題則總是讓人摸不着頭腦——對於很多同學來說,詩詞鑑賞題就是獲取成績路上的一塊絆腳石。

的確,高中階段的學習要在難度上比初中解讀的學習要提高很多。但是同學們不要因爲遇到困難而灰心喪氣,而應該確立相應的態度,明確基本的學習方向,瞭解主要的關注內容,並注意在平時經常進行有意識的練習,詩詞鑑賞能力是能夠提高的。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我們先來簡單地概括一下,詩詞鑑賞關鍵的“一、

二、三、四”。

關鍵一,是要有“一顆恆心”。同學們一定要有信心有決心,一定要相信能夠有把絆腳石變爲墊腳石。古人云,有志者事競成。俗話也說,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只要同學們樹立了功課詩詞鑑賞這個難關的信心和決心,加上不懈的努力,是一定會取得能力上的提高的。

關鍵二,是要清楚兩個階段。詩詞鑑賞能力說起來很簡單,但作爲一個複雜的能力,它實際上包含着兩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分析理解階段;第二個階段是術語表達階段。從目前的教材內容和同學們的學習情況來看,第二個階段中相關的專業鑑賞術語已經十分完備了,熟悉這些只是雖然需要時日,但這部分的知識是靜態的,瞭解而記誦這些內容對於同學們來說困難不大。反而是第一階段對同學們來說是一個難點——因爲以往同學們在學習詩詞時,總是背誦一些現成的翻譯,而缺乏對詩詞進行動態分析的過程。這個難點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放一放,等到“關鍵四”再談,我們先來繼續說說“關鍵三”的內容。

關鍵三,是要做好三個方面的準備工作。陸游曾經在給他兒子寫的一首詩中寫道“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陸游的這句話對我們今天學習詩詞鑑賞依然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同學們要想增強詩詞鑑賞能力,就需要從“知識積累,生活經歷,情感體驗”三方面進行注意。因爲一般來說,一首詩詞往往是由詩人或者詞人在這三方面的綜合而產生的結晶。同學們如果想要讀懂詩詞並與進一步與詩人的情感思想產生共鳴,無疑需要着力發展自己在這三方面的對話關注與對內觀照的本領。

好了,前面這三個關鍵明白了之後,同學們也就知道在詩詞鑑賞能力鍛鍊方面的基本的“態度”“方向”和“內容”了。但是光知道這些還不夠,因爲我們還沒有講到如何去“分析理解”詩詞,也就是前面在關鍵二中我們暫時放下的那個問題如果不解決的話,同學們的努力極有可能會事倍功半,甚至落一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果。這就是我要說的“關鍵四”(從實踐層面上來看這個“關鍵四”尤爲重要)。

在這裏我們不妨假設一下,給同學們任意一首詩詞,同學們會不會分析理解呢?比如《靜夜思》這首每個人都似乎耳熟能詳的'詩,當我們提出鑑賞要求時,絕大多數同學都會感受到無從下手,這種情況其實和同學們的學習詩詞的經歷有關。從小學到初中,同學們已經學過不少詩詞,也背過不少詩詞了,但這些學與背的行爲,大多是照本宣科地移用,這樣的行爲對詩詞鑑賞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因爲同學們只是把書本上的內容搬運到練習冊或試卷上而已。而同學們所搬運的也只是靜態的知識。而分析理解詩詞,意味着要通過自己恰當的閱讀行文,從感覺出發,梳理詩詞中所透露出的詩人的情感脈絡,結合自己的經歷得出屬於自己的理解,而這正是同學們在閱讀詩詞所需要的動態的閱讀還原文本的過程。換句話說,能夠獨立分析理解詩詞的內容是學會鑑賞詩詞的前提。

那麼如何具備這種“獨立分析理解”的能力呢?這就需要提出“關鍵四”了。

關鍵四,是指四個詩詞鑑賞的原則:“依聲辨情”“察言觀色”“物性人情”“經世理事”。下面我們先從整體上解說一下這四個原則,然後再結合具體的詩詞展開這幾個原則的運用。

1、依聲辨情,即通過朗讀對詩歌進行動態還原,從詩歌的韻腳的音高、音域、音調在全詩的變化中去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2、察言觀色,即通過關鍵性的詞語(從詞性上說是關注動詞和形容詞、副詞;從結構作用上說是關注敘述語和修飾語)的分析,把握詩人的行文脈絡,揣摩作者的感情基調;通過景物的狀態和顏色反射作者的感情色彩。

3、物性人情,即詩人筆下的景物所具有的狀態、性質往往都是作者的心情、感受和品質的映射。所以,詩人在表達時,除了自己直接表現出的情感之外,對景物的描寫其實都與情感的色彩、基調、程度有關。

4、經世理事,任何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環境下作者個人獨特生活體驗的產物,通過對作者創作背景的感知與分析,可以從深層上理解作品。“經世”即是關注於社會環境的普遍分析,而“理事”則偏重對特定事件(包含典故的運用)的特殊性的分析。通過兩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客觀地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脈絡。

蘇東坡曾經介紹過他自己領悟的一種“八面受敵讀書法”,即,讀書要從不同的方面去讀一本書的不同側面,最後把它們彙總成對這本書的感受和認識。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借用一下,就是上面的這四個原則,也就是說,我們讀詩詞最起

碼要經歷四次對詩詞的梳理分析才能夠談到對一首詩詞的理解,這也是老師們一直強調反覆揣摩的意義所在。

爲了便於同學們理解這四個原則,我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的第一單元爲例,辨識一下這四個原則。

首先,依聲辨情。誦讀是閱讀詩詞的關鍵環節,一首好的詩詞往往表達着獨特的情感,而這種獨特的情感又會隨着文字變爲不同的節奏,我們如果向理解詩詞的內容,就需要通過不斷的誦讀,找到屬於每首詩的節奏。例如,《沁園春?長沙》在押韻上

“秋”“透”“流”“由”“遊”“稠”“遒”“否”“侯”“舟”從開始一韻到底,氣勢宏大,且多用陽平(一聲)一路高亢昂揚,慷慨激烈,從而體現作者的雄心壯志和戰鬥熱情。而《雨巷》的押韻情況則以“長”“巷”“娘(輕聲)”爲主,輔以“樣”“悵”“茫”“郎”“牆”“芳”“光”等以陰平(二聲)爲主,去聲(四聲)爲輔的韻腳,從而構成一種壓抑的情緒。再如《再別康橋》則是通過“來”“彩”“娘”“漾”“搖”“草”“簫”“橋”等韻腳的變幻把詩人的喜愛、留戀之情舒緩輕柔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而且這首詩,一節一換韻,而且各節韻腳的聲調一仄一平形成循環,產生了抑揚婉轉,迴環往復,纏綿繾綣的效果。尤其是每節偶數詩行的空格,正如音樂中的休止符,起到了舒緩語氣,延宕情感的作用。

其次,察言觀色。好的詩詞是一種全信息的呈現,例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句詩中既有動態景物,又有靜態景物;既有婉轉的聲音,又有豐富的色彩。從這些動靜色彩的搭配中,同學們可以直接感受到明麗的色彩暗示了作者的喜悅的心情。知道這個原則後,我們可以在分析《沁園春?長沙》時注意“立、看、擊、翔、悵、憶”等動詞,“萬、遍、漫、透”等形容詞通過分析認識作者的創作時的精神狀態和博大視野。而在分析《雨巷》時,通過對“獨自、寂寥、憂愁、哀怨、冷清”等詞語的分析,感受其中的色彩與環境的陰冷基調所折射的是詩人的心情,而丁香紫色的高貴典雅,正與環境形成反差而成爲了希望的象徵——心情與環境的趨同造成詩人渴望一抹亮色的出現。

再次,物性人情。在中國傳統的詩詞中,詩人經常使用聯想、類比和比喻的方法來把自己的內在情感寄託在外在景物上,這就形成了人們經常說的“意象”。但是我們要知道“意象”的形成是情感與景物聚合的結果,而這個聚合的原則就是“物性人情”。例如,對“猿聲”這樣一個自然現象,在李白筆下是“清猿啼”,而到了杜甫筆下就成了“猿嘯哀”了,這說明意象是會隨着詩人或詞人的情感而改變性質的,同學們在閱讀具體的詩詞時,一定要結合具體的情感區揣摩物性與人情的契合點。例如,在《沁園春?長沙》中,鷹的矯健、魚的輕靈既是景物的再現,也是詩人天地之間自由馳騁的感受。 《雨巷》中雨巷的“寂寥”、丁香的“愁怨”、細雨的“哀曲”均是詩人情感的外化;在《再別康橋》中“金柳”的美豔,“青荇、水波”的柔軟均折射出詩人內心的溫暖與柔情,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各種景物的色彩斑斕、想象美好,說明作者在康橋時曾經歷過一段色彩繽紛的美好生活。

最後,經事理世。詩詞雖然主要是用來抒發作者情感和思想的作品,但引發作者情感的往往是作者所經歷的事件和時代,而這些也就構成了詩人或詞人的不同創作風格,李賀的新奇險怪,李商隱的穠麗感傷,白居易的直白真切等等都和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和個人的切身經歷有着直接的關係。所以,同學們可以通過對每首詩詞的背後的“事”與“世”的分析,更準確地把握住一首詩詞的意蘊。還以《沁園春?長沙》爲例,當我們瞭解到在二十世紀初期,國內外發生了一連串的大事,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而作者正值壯年之後,我們就更能理解詞中所表現出來的鬥爭昂揚的襟懷了。而《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通過對作者自述的身世情況和與大堰河之間的關係的昇華,同學們也能感受到,作者對淳樸善良的大堰河的深情謳歌。

好了,通過上面的示例,相信同學們已經明白了“關鍵四”這四個基本原則的含義和作用。其實這四個原則,並不是分別呈獻給讀者的,而是在在誦讀過程中同時被感知的幾個方面,我們在閱讀詩詞時要以感受爲依據來選擇哪一個原則最爲強烈,就可以以哪一個原則開始對詩詞的分析活動。而在做完上面提分縷析的工作之後,還要把四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綜合彙總做一個整體性的融合工作,這樣纔算能完成閱讀詩詞的第一個階段“分析理解”階段的工作。

以上,就是我要和同學們談的關於詩詞鑑賞方面的一二三四。當然,閱讀詩詞的方法多種多樣,上面這一二三四也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詩詞,也不一定會適合所有的同學,在這裏我只是給同學們提供一個基本的門徑,希望同學們能在閱讀詩詞的活動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二三四,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