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字數作文>1200字作文>

實用的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九篇

1200字作文 閱讀(1.82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九篇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早飯的時候,妻子端上飯桌几個熱氣騰騰的糉子,我的兩個孩子都爭着剝開糉子皮來吃,看着一個個水靈靈的糉子,聞着那誘人的清香,噴涌的思緒衝開了我塵封已久的記憶閘門……

兒時的端午節在我們河南農村老家算不上個較爲隆重的節日,因爲我老家地處中原北部,而端午節在南方纔算得上個正式的節日。不過說到底端午節還是要過的,只不過過的方式與南方略有不同而已。

在記憶中,老家過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大門上懸掛一大束艾草,因爲那時候艾草遍地可尋,據說端午節掛艾草可以保佑家裏人一年健康沒病的,還有的家裏會從地裏挖來馬齒莧(我們老家人叫它馬石菜),把這野菜掛起來曬乾了,據說也可以治病的,有人說這東西五月初五這天挖是最好的。

至於說端午節的糉子,在那時的老家人眼裏真可謂是一種奢侈品。因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裏,我們農村人剛剛吃上白麪饃,有的人家還在吃窩頭呢,南方的大米運到我們比方的很少,而且價格較貴,一般人不好接受。所以說,很多人只是聽說過糉子還沒吃過呢。

那時候,我家的經濟條件也不好,生產隊剛剛劃分了責任田,爹孃整天忙活着伺候那幾畝田地,從來沒有提過什麼節的事情。娘是個幹農活的料兒,她粗手笨腳的,也不會擺弄什麼好吃的和穿的,常常引來村裏嬸嬸和大娘們的笑話,但娘不怕她們笑話,就只知道下地勞動端午節的記憶作文端午節的記憶作文。

這一年快過端午節了,鄰居王大娘家剛好要到她們出嫁頭一年的閨女家裏走追接親戚(在我們當地管孃家人去女兒家走親戚叫做“追接”,每年只有一次的),爲了表達對女兒的心意,王大娘就找來村裏幾個會做飯的能手兒來她家幫忙包糉子,她家的條件稍好點兒,準備帶糉子去女兒家走親戚的。出於好奇的緣故,我便早早的蹲守在大娘家看她家怎樣包糉子。

只見王大娘和幾個婦女圍坐在一起,中間桌子上堆放着一打一打的葦子葉,聽說這葦子葉是王大娘專門打發兒子春哥跑到離我老家十幾裏遠的河灘裏採摘的新鮮得很。還有一個盆子裏盛的是糯米、紅棗、豇豆之類的糉子用的食材。

王大娘她們一人拿一張葦子葉,把葉子疊成三角漏斗狀,中間填滿了糉子食材,再三下五除二用葦子葉把裏面的東西像裹衣服般裹得嚴嚴實實的,最後再用棉線把它們捆緊,一個個綠油油的糉子就包好了。

包好的糉子拿到蒸籠裏蒸一下或者鍋裏煮一下就可以吃了。我躲在一個角落裏,看着春哥家裏人坐在院子裏剝糉子吃,聞着那人特有的葦葉的清香,看着那白裏透着紅的糯米糰子,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出來。

我趕緊跑到自己家裏,哭着吵着剛從地裏幹活的娘要糉子吃。娘看我眼裏哭得滿是淚花,她的眼眶也溼潤了,開始她只是無奈地嘆息蹲下身子一個勁的安慰我。而那時的我太執拗,一個勁地吵着吃糉子,娘最後站起身來態度很堅定地對我說:“孩兒不哭哦,媽給你去換幾個糉子吃!”,我不哭了,看到娘從我家廚房裏出來她手捧着一個大面瓢,裏面盛滿了一大瓢小麥麪粉,徑直去了鄰居大娘家裏。

娘去了很長時間纔回來,她手裏攥着幾個我心儀已久的糉子。我只顧吃那可口的糉子了,而卻娘嘆息着回到了屋裏。後來我聽村裏人說娘太傻,拿自家的好面給人家就換了幾個糉子。要知道那時的麪粉在我們莊戶人家裏還是很金貴的,很多人家裏還常年啃着窩頭吃呢。後來我長大了才體會到了爲人父母的艱辛。

當然,老家的端午節不只是有艾葉和糉子,臨近端午節大人還會給小孩子們做一件繡上蜈蚣、蠍子、蛇、青蛙等五種小動物的黃布肚兜,據說是讓小孩子穿上在夏天能夠抵禦這五種動物的毒氣的。有的人家還會給小孩子用布來做一個五顏六色的手扳腳小娃娃,布里填上艾草據說可以辟邪。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當然今天是端午節。那麼你們知道這個節日是怎樣來的嗎?讓我來給你們講爺爺告訴的故事:從前有一位愛國詩人,名叫屈原。他是楚國人。當國家受到侵略危險時,向朝廷獻計,卻被趕出朝廷。屈原心裏很悲傷,就含恨跳入汨羅江身亡。當地人得知此事,漁民立刻駕船打撈屍體。有的向河裏撒米,讓魚吃飽肚,不去咬屈原的屍體。

後來,人們把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人們過節是讓大家想起屈原的故事,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保衛祖國,建設祖國。

這一天,有的賽龍舟,有的吃糉子,有的在家門上插艾葉,有的開紀念大會。紀念活動豐富多采。

我們一家人吃着糉子,聽着爺爺講故事,開心極了。去立志一定熱愛偉大的祖國。長大了一定報效祖國。

晚上,我請爺爺講端午節的來歷。 飽學的爺爺用蒼老的聲音,穿越了遙遠的時空,將我帶到楚國。 楚國時,朝廷腐敗無能,官員們魚肉百姓,人民怨聲四起。楚國走向衰落。 當時,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他連續幾次寫出改革朝綱的 奏摺呈給皇帝。 但是皇帝不但沒有采納屈原的正確主張, 還把他拘禁起來……在無可奈何的 情況下,屈原以死抗爭,毅然跳下滾滾汩羅河。 屈原的愛國精神感動了人民。人們紛紛趕來,划着竹排小舟沿江找尋屈原,但尋找多日 未果,就無奈地往河裏撒一些白米,希望魚兒們不吃屈原的屍體。可是米粒太小,也容易分 散,魚吃不到怎麼辦?於是有人就想到包糉子的方法。用葦子葉捲成一個尖尖的小筒,往裏 面塞上糯米,再用細細的馬蓮草纏好包成一個個糉子,丟進河裏,魚兒就可以吃飽,就不會 吃屈原的屍體… 爲了世世代代紀念屈原,人們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屈原跳河的日子作爲端午節。 後來,人們就以吃糉子,賽龍舟的方式,永遠紀念屈原。聽到這裏,我不禁流下了晶瑩 的淚水…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吃糉子。 初四下午,媽媽和奶奶就開始包糉子了。糉子是四角形的,綠色的糉葉,給糉子包上了美麗又漂亮的衣服。香噴噴的糉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品嚐了媽媽和奶奶的勞動成果,糉子裏包着白白的米,紅彤彤的棗,看得我直流口水,於是,我張開大嘴咬了一口,啊!真好吃。多麼希望每天都能吃到這又香又甜的糉子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糉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爲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裏,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麼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在家鄉的端午節中,有很多風俗,在離開家鄉的這些年裏,不經意的深深回憶起來,總覺得有種塵封的感覺!掐指一算,有近10年沒有過個正宗的家鄉的端午節了!

在家鄉,端午節的前個晚上,各家都要備一盆水,水裏面泡上艾葉,然後放在外面,在端午節的早上,全家洗臉的水,都要從這一盆水裏面取,人多的家庭可要節省着用了,免得有人沒的水洗臉。有小孩子的人家,一大早要早早將小孩子叫起來,到外面的池塘,河裏,或者湖邊去洗澡,據說這樣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氣,而且還有避邪的作用,爲什麼各家要用這樣的水洗臉?小孩子要到外面去洗澡呢?據說,在端午節的前晚,月宮裏的嫦娥,會讓搗了一年藥的玉兔,將藥撒向人間,讓人們洗去疾病和苦難,而且還有避邪的作用!這裏面還要插上一個小插曲就是,在月宮上面,我們總是可以看到有一棵桂花樹,樹下有個貌似人形的玉兔總是跪着作搗藥的動作,所以在小時候,晚上鬧人了,老人們總會哄小孩子說,走走走,到外面看玉兔搗藥去,小孩子們總是記得,月宮裏的玉兔搗了一年的藥,終於在5、4日的晚上悄悄的撒向了人間,所以,小孩子們在5、5的早上,總是爭着去外面洗澡,覺得用玉兔撒了藥的水來洗澡是件神聖的事情,而沒有去外面洗澡的,只有用放在屋外面的水來洗一下臉了!當然,去外面洗澡的孩子,要身體好才行,以免感冒,因爲在記憶裏,5、5那天的早上,還是很冷的,也聽在外面洗了澡的哥哥回來說,洗完,好冷。所以,我和弟弟只有在家用艾葉泡過的水洗臉,那樣的水,泡了一夜艾葉後,顏色會變的綠綠的,還伴着一股艾葉特有的香味!用這樣的水洗完了臉,心裏總是有種安全感,在想:在這一年裏,我又是健康的了!

其次,在5、5日的早上,各家要吃煮雞蛋和剛刨下來的新鮮的蒜!雞蛋和蒜在鍋裏煮時,水裏面也要放上艾葉!經過放了艾葉的水一煮,雞蛋和蒜都會變成另外一種顏色,煞是好看!更是有一股艾葉特有的味道!艾葉同時也是一味中藥,具體治什麼病,偶就不知道了!在吃早飯時,這些雞蛋、蒜和糉子,都要擺上飯桌了,同時在飯桌上,還要擺一樣,那就是酒壺,而酒壺裏面的酒,和以往喝的酒要有一點不同了。有什麼不同呢?那就是在酒裏面,加了一味雄黃!酒也被泡成了雄黃的顏色,喝了這樣的雄黃酒,也是爲了避邪!有小孩子的人家,還要將喝盛的雄黃酒,擦在小孩子的耳朵上面,所以,吃過飯出去玩耍時,可以看到到處都是耳朵被抹了雄黃的小孩子,這不能不說也是一種特色吧!如果細看的話,還會發現這些小孩子的身上,都會戴了一個香囊,手、腳、脖子、手指頭都會纏了五色線的,這樣的香囊裏面裝的香料同樣也是艾葉。五色線,顧名思義,就是用五種顏色的繡花線拈成的,這樣的說法是爲了避免蛇蟲來咬,因爲蛇的顏色就象五色線。戴幾天後,將它取下來扔掉,就會變成了蛇,如果戴了幾天還不扔掉,會變成了蛇來咬人的!

在端午節這天早上,各家還要將艾葉插在門的兩天,有點象清明節時插柳枝一樣,這樣的說法也是爲了驅病避邪。走在村子裏,裊繞的炊煙中,伴着縷縷的艾葉的清香,和着露珠的清新氣息,給這樣一個早晨增添了濃濃的特有的節日氣氛。

許多年過去了,每當這天,總是能隔着時空聞到記憶裏遠遠的家鄉,在這天早晨漂來的濃濃的艾香!也總是在這天的早上,想起那盆綠綠的艾葉水小心翼翼的神聖的輕拂在臉上的絲絲涼意,也總是在這天早上,想起那胸前佩戴着的秀美的各種各樣的香囊!也總是在這天早上,想起耳朵上引以驕傲的紅紅的雄黃酒香,也總是在這天早上,想起吃着飄有艾香的雞蛋直到將肚皮撐的鼓鼓的還要在兜裏揣一個去上學!也總是在這一天,想起媽媽編的美麗的五色線與小朋友們比誰的漂亮時彼此羨慕的眼光!也總是在這一天,深深的,想起我的家門,想起我的父母!想起在家的幸福時光!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哦也!端午小長假,香噴噴的糉子”

終於,又是一年端午節,同學們的心情一定跟我一樣,期待着複習中的忙裏偷閒,期待一個個香氣四溢的糉子,期待江河中的龍舟,期待家裏豐盛的晚餐……但我爲了更好地融入傳統端午節的氣氛,也爲了這則作文的順利“誕生”,我準備好好的體驗一把端午習俗——包糉子的魅力。

說到包糉子,第一步自然是尋找材料了。在冰箱裏“乒乒乓乓”亂翻了一通後,結果可想而知——糯米?沒有!糉葉?也沒有!無奈之下,只好進軍沃爾瑪購買材料。(當然,讓家長協助一下肯定理所應當。)一路上車水馬龍,爸爸好不容易找了個停車位,一行人這才安頓下來。進入沃爾瑪,這裏更是裏三層外三層的被人羣包了個遍,好不容易擠進去,我放起尖銳的目光仔細的尋找,把老爸早已甩在身後。在裏面轉悠了兩三圈,突然,我眼前一亮,一個箭步衝向角落裏的櫃檯。“這是東北大米,這是泰國珍珠米……”我自言自語地沿着櫃檯尋找着。“優質糯米……嗯!就是你了!”我一邊欣喜的捧起一把糯米一邊往後看,“老爸,這裏,糯米在這兒!”可遲遲不見老爸的身影。“管他的,先買一斤再說。”包好了米,回頭一望——呀,老爸提着大把的糉葉跑過來呢!“哈,老爸真給力,事先就想到了這一步!”

回到家,下面就該進行我們最重要的一步——包糉子咯!這一步我請到了專業級包糉子導師——奶奶來輔助我完成。“首先,將糉葉清洗乾淨,再淘糯米。”奶奶在一旁指點着。“哦?糉葉每一張都要洗?”“可不,這吃的東西不洗乾淨能行嗎?”糉葉是深綠色的,側面十分刺人,但浸泡在水中,合着窗外的陽光,它也就格外清麗了。緊接着淘米,自來水如清泉般浸入糯米中,然而水卻很快被米染成了白色,如牛奶圍繞這一顆顆珍珠,煞是好看。我伸出手胡亂的晃了幾下,清洗任務便被我de草解決了。

接着,開始包糉子。翠綠的糉葉與潔白的糯米相結合,那是再好不過了!“看着!”奶奶取出兩張糉葉合在一起,將其一轉,糉葉便成了一個漏斗狀,“米要不多不少,可別讓米鑽進葉縫裏。”我在一旁仔細的看着,只見奶奶舀起一勺糯米,往“漏斗”裏一倒,糯米們自然如流星瀑布般爭先恐後的鑽進“漏斗”。我本以爲糯米們至少有一兩個“壯烈犧牲”可誰知竟沒有一丁半點的糯米灑露出來,此時,我對奶奶的高超技術不禁有了敬佩之感。又見她看也不看便抽出一根絲線,“刷刷刷”的繞在漏斗上,一個糉子就這樣做成了。整個過

圖片程看得我眼花繚亂,對於奶奶的技術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來,你也試試?”奶奶那了兩片糉葉放在我面前。“好呀,看你做我眼都花了。”拿起糉葉,我的腦海裏像放電影一樣回憶起奶奶做的過程。“先把糉葉轉一下……”我心裏默唸着,手也跟着想象的畫面動了起來,一個流程下來誰知我這個漏斗有個1cm長的口,糯米全都漏了出去。“看你做的是啥?看重做吧!”奶奶用帶着嘲笑的口氣說。“好。”我當然不服氣,重做起來,可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嗨,還是我來吧。”奶奶拆看了那些個我包的“四不像”糉子。我的臉紅了起來,不由的用手抓了抓頭髮,看着奶奶熟練的技術,我真有些羨慕。

包好了糉子,它就該下鍋了。雖然裏面沒一個是我包的,但客觀地說我還是學到了不少知識的。吃着糉子,心裏真是舒坦!

然而如今,端午節的過法漸漸多樣化,具有娛樂性和觀賞性——商家對糉子進行銷售,獲取商機,賽龍舟也成爲了一種娛樂性的比賽。然而,儘管這樣的習俗現代化,我們始終不會忘記一串串糉子與一條條龍舟;儘管江邊已無屈原感慨的身影,我們也是忘不掉這個節日——端午,這個節日早已在我們心中化作一份信仰,一份感慨,一份對中華文明與屈原的深深敬意!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端午節快到了,外婆在菜場裏買了許多糉葉,打算自己包糉子給我們吃。到了晚上,我跟在外婆後面看外婆忙裏忙外。

外婆先把米洗乾淨,倒上鹼水,然後把剛剛洗好的紅豆和紅棗拿出來,與米一起攪拌。接着外婆把早上洗乾淨並泡在水裏的糉葉拿出來,在中間圍了一個圓錐形,把拌勻的米和豆放進去。再把糉葉包成一個菱形,拿出剛剛從棕葉上撒下的細繩綁在糉子上。這樣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做成了。我有模有樣地照着外婆的樣子做了起來,可是每次都不能成功。沒有多少時間,外婆已經做了二十多個了。她把那幾個糉子放進高壓鍋裏,放了一些水開始煮。過了半個多小時,從高壓鍋裏冒出股香氣撲鼻的味道。

過了一會兒,外婆從鍋裏拿出了糉子給大家吃。我吃着又香又甜的糉子,心裏真高興。

在離鄉遊子的記憶裏,端午節是在河邊看龍舟競渡的熱鬧,是掛着五彩蛋袋與小夥伴撞蛋的歡樂,抑或是眼巴巴等着灰湯糉和薄餅上桌的垂涎……如今當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這些傳統習俗被一點點簡化,乃至淡忘。明天就是端午節了,小長假的最後一天,不妨與親人老友在溫習舊俗的過程中懷念質樸的往昔。

“節日”班課開始了!隨着主持人精彩的講解詞,我們分別瞭解了一些關於元旦、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端午節和聖誕節的知識。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端午節”的介紹了,這個假日小隊讓我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因爲屈原投江自殺,人們爲了紀念哀思,一開始往水裏扔米粒等東西給屈原的靈魂吃,後來逐漸演變成了這種吃糉子賽龍舟的方式。

“節日”班隊課還有許多內容很有趣,我今天就不一一細說了,下次再說。

過了一個又一個充盈着歡樂而又顯得有些平淡乏味的日子,終於迎來了端午節。這天,街道上滿是來來往往的人和奔流不息的汽車,人們從公交車上蜂擁而下,都趕着買糉子、菖蒲,稚嫩的孩童脖子上掛着香袋,在陽光的照耀下,香袋顯得波光鱗鱗……一個個景象令我目不暇接。

我和媽媽興致勃勃地走着,不一會兒,便來到了糉子攤,我和媽媽“百裏挑一”買了一些口味各異的糉子。便急匆匆地回家了。讒涎欲滴的我早已撲到桌子旁邊。媽媽可真是一個慷慨的人,我左數右數,一共有三十個。“買這麼多幹嘛?”我自言自語道。現在也管不了這麼多了,我不屑一顧,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不一會兒,賽龍舟便成了我們家關注的焦點,我們全家聚集在電視機旁,全神貫注地凝視着屏幕,一個個槳手精神抖擻,一條金龍耀武揚威,在河面上緩緩浮動。一個壯觀的景象映入眼簾。

啊!今天的端午節可真是樂趣無窮。我希望下次的端午節也像這次一樣,充滿朝氣與樂趣!

過兩天就是端午節了,每年家裏都要包糉子。看着大人們忙前忙後,我心裏真着急。今天我決心要學學包糉子。

準備工作做好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照着媽媽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包住了這邊那邊漏出來了。弄得我手忙腳亂,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媽媽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重新把糉葉包好。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糉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媽媽。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端午節的習俗總少不了吃糉子,糉子的味道甜甜的,外面包着一層層竹葉,裏面有各種各樣的餡兒。

說到糉子,我還有一個故事,在兩千多年以前,也是農曆的五月初五,屈原抱石投江,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家家戶戶包糉子,來到江邊把糉子都扔進了江裏,用這種方法來保護屈原的屍體。

糉子分爲兩種,有圓筒形的叫竹筒糉,一種是三角形的叫竹葉糉。家人還給孩子戴五絲線,頭上畫“王”字,在家門上插艾草……端午節的風俗還真不少。

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我的家鄉――永昌,位於祖國的大西北,是座古城,歷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鎮而已。在彼,人們留心於早晚的雲蒸霞蔚,四時的風花雪月,並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節;在此,人們嚮往着都市的燈紅酒綠,生活的紙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鎮。他們都喜歡心目中美好的東西,卻不知在此邊陲小鎮中,端午節也是熱鬧非凡的。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糉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糉子了。在永昌吃糉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糉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爲止。媽媽做的糉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糉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糉子都會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氳香氣中,彷彿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彷彿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爲屈原的氣節所折服。何爲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複着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尋真理的腳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糉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嘆嗟,沉淪不已……

糉子在口,母親在身邊,家鄉在心中。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7

幼年時,我曾和媽媽、大嬢、妹妹在重慶老家龍水鎮生活過幾年。記憶中,那裏有一條寬闊的大河,河裏有漁船和渡船。聽媽媽說,龍水鎮盛產小五金製品,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實際上比縣城還熱鬧呢。

然而,給我留下深深的記憶的,還是龍水鎮過節時那濃濃的民風民俗:端午節包糉子,劃龍船;中秋節打餈粑,放焰火;春節推湯圓,舞龍燈……其中,最熱鬧的當數端午節。

記得離端午節還早,大嬢就帶着我和妹妹去鎮外的鴨棚子,買上幾十個鴨蛋回家泡鹽蛋,說是端午節吃。

端午節前的另一件重要事情是做香包。大嬢帶着我和妹妹扯回一種叫香附子的野草,把草根洗淨、曬乾、磨成粉用來裝香包。媽媽和大嬢都是做針線的巧手,會用鮮豔的花布角做各種香包:一種是桃子形的,內裝香料;一種是猴子抱金瓜,內填棉花;一種是筍殼做的空心糉子,外面用彩色絲線纏出圖案花。每一種都吊着一個用彩色絲線做的穗子。我學着做了一個小猴子,媽媽和大嬢都誇我做得好。

端午節前兩天,大嬢就泡糯米,買糉葉(買來泡在水裏)。

端午節前一天,媽媽就和大嬢一起包糉子:用青悠悠的竹葉包小糉子,用黃色帶麻點的斑竹殼包大糉子。大嬢會包各種形狀的糉子,但我最喜歡媽媽包的尖角糉:三個小角整齊地排成三角形,延伸出一隻細長的尖角,整個糉子顯得十分精緻、纖巧。鮎糉子最費時間,煮一下午後再利用竈中的炭?“憨”(燜)一晚上,就又茸又香了。人口多的人家糉子包得也多,用草木灰水煮糉子就茸得快。我吃過“灰水糉”,有一股鹼香味兒。

端午節那天早上起來,前一晚煮的糉子還是熱的。從鍋裏撈幾個糉子剝了,蘸着“漏水糖”(紅糖水)吃。甜膩了,就切煮熟的鹽蛋。那鹽蛋真好吃,蛋黃又紅又沙,直流油。

吃完早飯,全家收拾打扮。我和妹妹穿上爸爸從成都寄來的連衣裙,梳了雙髮髻,紮上蝴蝶結,脖子上掛了香包。媽媽穿上爸爸寄來的花襯衣,長辮梢上也紮了蝴蝶結。媽媽那一米六八的高挑身材,長及膝彎的一對大辮子,走在哪裏都會引人注目。大嬢穿上了平時捨不得穿的藍色綢衫,紐襻上掛了鮮豔的香包。收拾歸一,就去看“龍舟會”。

到了河邊,只見大河兩岸已擠滿了人,十里八鄉的人都來了,聽說還有從外縣趕來的。在岸邊,我們找到了媽媽的'小學包租的綵船,船上扎滿綢花,彩旗迎風飄揚,好漂亮!登上彩船,上面有遮陽的頂棚,船上有整齊的座位,還有保溫桶,還有連環畫,真是太舒服了(幾年後,當我帶着妹妹在成都錦江邊擁擠的人羣中,頭頂烈日看劃龍船時,不覺深深地懷念這一刻)!

“龍舟會”開始了,先是“綵船巡遊”。第一艘大船上站着一位高大的古裝男子,他長着鬍鬚,穿着大袍子,戴着高帽子。媽媽說他裝扮的是古代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就是爲了紀念屈原。後面那艘船的故事我知道,是《白蛇傳》。我看過川劇:白娘子端午節時飲雄黃酒現了原形,嚇死了許仙,被法海和尚捉拿,於是水漫金山寺。後面那些綵船的故事我就記不得了,反正都是與端午節有關的神話故事和傳說。巡遊完畢,“龍舟賽”開始了。一時,河中龍舟競發,你追我趕;岸上吶喊助威,歡聲雷動。我們跟着喊“加油”,嗓子都喊啞了。最後是“搶鴨子比賽”。從船上把鴨子拋入水中,誰搶到鴨子就歸誰。看着那些游泳高手在水裏圍追堵截,十分有趣。“搶鴨子”結束後,各單位觀光的綵船就可以劃到河中心去“巡遊”了。我們乘着綵船航行在河中,河風吹拂,十分愜意。

回家後已是半下午,趕緊準備節日午餐。飯桌上,紅燒黃鱔是少不了的,雄黃酒也是必喝的。當然我家例外,因沒人喝酒。

晚上,媽媽和大嬢照例熬了陳艾、菖蒲水讓我們沐浴。至此,端午節就算過完了。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8

天下糉子,種類上大致可分爲“京、浙、川、閩、粵”五大流派。嘉興糉與湖州糉齊名,被公認爲糉中之王。

嘉興糉子裏的老大,首推“五芳齋”。用的是上等白糯、豬後腿瘦肉、徽州伏箬。所謂伏箬,指盛夏時節所採之箬,此時的糉葉,因吸足了土壤的營養、水分和陽光,最香。徽州糉葉一年只長一季,開春發芽,至梅雨季節長大爲“梅箬”,不過太嫩。而秋冬的糉葉又嫌太老了。

五芳齋的糉子,賣得滿坑滿谷,滿天下到處都是。但是,那些真空包裝絕對沒有新鮮的好吃,嘉興城裏五芳齋總店的新鮮糉子,好像又不如嘉興城外路邊的好吃…

這條路,就是滬杭高速公路,五芳齋糉子專賣店,就開在上海-杭州約50公里處路邊的嘉興服務區。我個人的習慣是,聞香下車,別管什麼豆沙糉、蛋黃糉、栗子糉、火腿糉等等勞什子(特別別吃鴨蛋黃的,不是一般的難吃),堅定地直奔那三塊五一個的─大肉糉。

把這燙手的寶貝熱騰騰地捧在手裏,怯生生地試探着咬一小口…肉香、米香、箬香,交融四溢了滿嘴,這種香味還以熱量的形式線性地奔騰直下,軟軟糯糯地一路鑽到心尖。七千年前發源於嘉興的稻穀文明,實在是強啊!感謝五芳齋,感謝滬杭高速公路,感謝屈原,感謝宋玉,感謝楚懷王,感謝夫差,感謝伍子胥,感謝曹娥,感謝介子綏,感謝河裏的魚,感謝江裏的水怪……

爲什麼是路邊的糉子最好吃?我有兩個理由:

一,現剪、現煮、現吃,當然新鮮(可能是因爲大肉糉特別好賣,我發現店員有時候會事先煮好一堆放在一邊,你要,就先從這堆裏拿一個剪給你。這個時候,嘴要甜,原則更要堅持,務必只吃鍋裏現煮的);

二,嘉興城裏五芳齋的新鮮糉子,也許更新鮮更好吃,但“路邊的糉子最好吃”,基本上屬於心理作用,它來源於一種“旅途”的儀式感。車開到休息區,往來客官多少都有些睏乏,這種時候吃到的食物,通常都會自動加分10%-20%不等。我個人的經驗是,從上海出發,最好選在上午,千萬別吃早飯,喝杯小咖啡就行,車行一個多小時,在右側的嘉興服務區下車,先跑趟廁所,最後再吃糉子─如果能把這件事情搞得像屈原沉江那樣具有儀式感,糉子的味道加分,有時能達到30%!

如果吃不了,千萬別兜着走,就算是新鮮而非真空包裝的糉子,回家煮出來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

從前,浙江的湖州糉不但與嘉興糉齊名,某種程度上名氣比嘉興糉還響。僅管湖州與嘉興現在都歸一個地區行政公署—嘉興地區行政公署管轄,嘉湖一家,但湖州糉和嘉興糉起碼在外形上還是有明顯區別的,前者糉小巧優雅,稱“秀才糉”,後者大方實惠,稱“乞丐糉”。做爲一個浙江人,金庸在他的小說裏從來就不放過每一個以“置入”方式表彰推廣湖州糉子的機會:“韋小寶聞到一陣肉香和糖香。雙兒雙手端了木盤,用手臂掠開帳子。韋小寶見碟子中放着四隻剝開了糉子,心中大喜…提起筷子便吃,入口甘美,無與倫比。他兩口吃了半隻,說道:‘雙兒,這倒像是湖州糉子一般,味道真好。’浙江湖州所產糉子米軟餡美,天下無雙。揚州湖州糉子店,麗春院中到了,常差韋小寶去買。糉子整隻用糉箬裹住,韋小寶要偷吃原亦甚難,但他總在糉角之中擠些米粒出來,嘗上一嘗。自到北方後,這湖州糉子便吃不到了。”

金庸的意思其實是,湖州糉子,天下無雙,不僅愛吃,俠客也愛吃。見《神鵰俠侶》:“甜的是豬油豆沙,鹹的是火腿鮮肉,端的是美味無比,楊過一面吃,一面喝采不迭”,吃了黃藥師關門弟子程英親手製作了“天下馳名”的江南糉子之後,楊過還要用糉子與她調情,即把吃剩的糉子用線栓了,擲出去黏住她寫了什幺“既見君子,雲胡不喜”的碎紙,也算是把糉子給利用到家了。

不過,現在顯然是嘉興糉戰了上風,五芳齋在包糉子和賣糉子兩方面都相當牛逼,不僅在各地的超市以及公路、鐵路沿線大賣特賣,還出口到全世界五大洲。當然,五芳齋最狠的一招,是把糉子賣成一種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的東西,糉子不再是InSeason的,更不是端午節的專利,而是AllSeason的東西了。全中國賣月餅的,心裏指不定有多饞呢。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9

姥姥的糉香——端午節了!又想起姥姥包的糉子

端午節了!又想起姥姥包的糉子。姥姥包糉子認真細心。包好的糉子,養眼養胃又養心。

往年,端午節前幾天,姥姥就張羅買葦葉、糯米。葦葉買回,要“打”葦葉,所謂“打”就是把葦葉一片片碼齊,浸在水裏泡一天使葦葉更平整而有韌性。米得稍泡會兒,邊淘邊泡。等葦葉泡得了,米也淘好泡好了,才能開始包。包糉子也很有講究,姥姥包的糉子四個角六個面很標緻特立體。葦葉包成,麻繩捆綁,結結實實美觀大方。

糉子包好同雞蛋一起上鍋煮,通常煮兩三個小時,悶一宿。吃姥姥包的糉子得有耐心,忍得住饞,頭天煮的糉子,第二天早晨才能吃。可一旦開鍋就是色香味俱佳!

開鍋,清香四溢,綠色蒸騰。那種綠不像翠那麼耀眼,它平實柔和。糉身的深色麻繩是暗綠,蘆葦葉是深綠,雞蛋被葦葉的青綠塗染深褐色略有斑駁的綠。綠,水墨畫般渲染,瞬時使你的眸子清靈如水。葦葉的清香,濃郁的甜絲絲的米香、淡淡的蛋香撲鼻而來。忍得住,你就等到把糉子剝開放碗裏,撒上紅糖,用筷子夾開一小塊,仔細品嚐。饞得受不了,就用葦葉當碗,剝出一角咬一口,一口一口,葦葉全剝開了,糉子也吃完了,吃得嘴粘手粘。

糉子很大,吃完一個即飽。可那濃香讓人肚飽眼不飽,眼飽心不飽。此時,姥姥就把剩下的糉子分分,一些讓我們拿回家慢慢吃,另一些分給周圍鄰居們嚐嚐。

媽最愛吃糉子,姥姥每次分給我們家最多。她還特意給媽買了個大竹籃,年年包了糉子,都讓媽拿着籃子回家盛。我們給籃子取了名,叫“糉子籃”,而我們家的“竹籃糉”也出了名。媽常常遵着姥姥的叮囑,把糉子分分,讓身邊的人都嚐嚐。端午節時,我家的鄰居小孩看見我們的“糉子籃”,都感到無比興奮。

每年端午節,姥姥的鄰居、朋友們,她的兒女們,她兒女的鄰居、朋友們都多多少少能吃到她包的糉子。多少年,我們周圍的親友都脣齒留香。

姥姥的糉子香香糯糯“走四方”,姥姥的糉香散佈最廣最遠最深,在我們的記憶中常留不忘!

有一天當我們踏過那條熟悉的小路,發現曾經的拐角已是岔路

成羣走在街上的人,哪個不是深懷着自己的一份孤獨,或許一個人並不孤單,一個沒有回憶的人才是真正的孤單。

有時候我不是不想張口,我怕一張口,那些深隱的念便碎成了淚,那些令人心酸的感覺又浮上了心頭。

多年後的一天,刻骨的東西忽然變得模糊不清,你記不起曾經與某個人在一起的細節,只是感覺一切恍然如夢。

愛有時候只是某個階段,我們卻將其假想成了一生,我們的心啊,爲何如此的彷徨,原來我們一直都在離別中。

我們可以做到對一個人放棄,卻做不到對一個人忘記,有一天當我們踏過那條熟悉的小路,發現曾經的拐角已是岔路。

時光的角落裏,零落了幾多無力詮釋的清愁,卻不能夠再與一個人重新認識,重新開始一次。

人生是一場永不落幕的演出,今天的親近或許就是明天的遙遠,如夢如幻的往事,只在心間留下一抹惆悵的真。

生命的故事裏曾經走失了誰,人生的河流裏淹沒了多少勇敢的執念,愛總在最深時落下交織的帷幕,我們已不敢向那個故事裏的人索要太多。

或許冷漠與薄涼,纔是分開的兩個人最適應,最恰好的溫度,我們已經無法再醞釀出那些突然的溫暖,我們的心已經無力再承受那樣猛烈的撞擊。

錯過,卻不再期待新的遇見,多年後依舊在反覆問詢自己的心,我究竟愛過的是那段時光,還是那段時光裏用心陪我走過的人。

錯過的人,即使還在心底千百次的憶起,卻只能說與文字裏的天涯海角聽了,我已經不敢在一個人的心裏,拾取一份仿若當年的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