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都>知识文库>实用文档>

情境语文的教学设计

实用文档 阅读(2.23W)

情境语文的教学设计

情境语文的教学设计

情境语文篇一:情景作文

情景作文(也称情境作文),就是根据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某种景象或某种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这种作文形式对训练同学们的描写、记叙、抒情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都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情景作文,就内容来说,可以是社会生活、自然景观的方方面面,也可以是虚拟的某种场景或故事。从形式来讲,它可长可短,或段或篇,训练时可灵活把握。情景作文大至可分为续补式和引发式两类。

写作续补式情景作文要注意三点:

(一)准确把握材料所提供的情景(特别要注意体会细节、抒情议论部分和意旨),确立材料的立意。

(二)借助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按情景设定的方向进行合理合情的想象和推理。

(三)续写或补充的部分要符合题目要求(如拟题、文体、字数等)

情景作文(也称情境作文),就是根据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某种景象或某种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这种作文形式对训练同学们的描写、记叙、抒情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都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情景作文,就内容来说,可以是社会生活、自然景观的方方面面,也可以是虚拟的某种场景或故事。从形式来讲,它可长可短,或段或篇,训练时可灵活把握。情景作文大至可分为续补式和引发式两类。

写作续补式情景作文要注意三点:

(一)准确把握材料所提供的情景(特别要注意体会细节、抒情议论部分和意旨),确立材料的立意。

(二)借助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按情景设定的方向进行合理合情的想象和推理。

(三)续写或补充的部分要符合题目要求(如拟题、文体、字数等)。

初中语文情境作文的写作思路,面对同一情境如何打开思路。

一、情境再现

看到文题中提供的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引发对某段相同经历的回忆和感受,可以以回忆经过为主,也可以夹叙夹议。

例1:“5岁那年的儿童节,天气炎热,我和妈妈去买菜,市场里有卖小鸡的。圆滚滚的身子,金黄色的小嘴,毛茸茸的羽毛,别提多可爱了。于是我央求妈妈给我买了一只。”接下来写自己如何照顾小鸡,怎样幼稚地用香皂给小鸡洗澡,小鸡死掉后多么伤心的故事,最后写出“而今的我已经不再拥有儿童节了,我是多么的不舍,但我相信,童年的儿童节会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例2:“灰色,往往暗含着一种悲伤,让人想要抱头痛哭,那一年的儿童节正是如此。似乎还在一个欢度“六一”的梦中,似乎各种各样新奇、好玩的东西还摆在我面前时,妈妈叫醒了我。“快起床,一会去上课,我给你报的数学班今天不歇。还有下午去上作文课,晚上家教来讲英语。”我的天啊!老妈,今天是儿童节!我极不情愿地起了床,一步一步向学校挪去。在煎熬中,儿童节过去了。

上天,求求你,下一次我要金色的儿童节,我要快乐。”

这两篇文同是对过去儿童节经历的回忆,同一情境下,经历不同,感受不同,文章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同。

二、由情境引发感想

例3:“在儿童节那天,我再也不会去索取那些精美的玩具,而是和父母一起散步、聊天、打球,放松心情。因为我已经明白了:父母为了我们生活舒适,不辞劳苦地努力工作,我们不应该去索取,更应该去回报。

在儿童节那天,我再也不会去商场肆意地消费,而是把钱捐给大山里贫困的孩子,让他们可以上学,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我已经明白了:我们生活在如此好的环境中,不能忘记了那些可怜的孩子们,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这种写作方式是通过对比,表达对情境中所提问题的看法和自己的主张。

三、根据情境设计理想中渴望的经历

例4:“再给我一个儿童节,我会陪伴你们——灾区的孩子们。你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美好的学校,失去了美好的家园。我会带去同胞的祝福,安慰你们,鼓励你们。我会与你们玩耍,把丰富的知识教给你们,让你们走出哭泣与无奈,孤独与迷惘。再给我一个儿童节,我会陪伴你们。”

例5:“现在很多中国家庭在儿童节这天,选择消费来满足孩子的愿望,形成了单一化的儿童节。我们如何把儿童节过得有意义呢?

方案一:我们可以做一天钟点工。平时我们很少帮父母做家务,利用儿童节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擦擦桌子,扫扫地,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激。

方案二:我们可以做一天社区志愿者。平时我们很少了解小区的情况,利用儿童节我们可以到社区去,帮助做一做宣传,拜访空巢老人,表达我们对社会的感恩。”

这种形式是通过在所给情境中选取关键词语,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当然,今天给大家选取的只是八年级学生中比较有特色的文章,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打开面对新形式考题的写作思路,同样的情境可以阐发许多的写作角度,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最想说的话,是这种命题的最佳解决办法。

浓浓水墨情

垂柳依依,似妩媚,又不乏丝丝豪情;

亭台楼阁,似朦胧,又不乏点点神幻;

苍树葱葱,似暗淡,又不乏滴滴洒脱……

这就是水墨画中的山水,浓浓水墨情。

爱它,因为它宛若一个女子,柔情含蓄,缥缈如仙,让人品来总有些一言难尽;爱它,因为它恰似一位须眉,荡气回肠,肆意潇洒,让人观来总有些回味无穷;爱它,因为它好像一个孩子,活泼顽皮,不受约束,让人赏来总有些陶醉其中。一幅浓浓的水墨画,也许它没有过多的色彩,可它有更多的感觉。看一眼,美妙,再一眼,奇妙,最后一眼,神奇。这简直是无与伦比!一张纸,一笔墨,一颗心,会成一幅画。

我想只有在画中,才有真正的水平如镜,圈圈涟漪被轻轻抹去,留下的,只是清澈见底。看去,心如止水,没有风,没有浪,没有摇动,却胜似一切美景,让人平静,慢慢的去欣赏里面独到的趣味。没有研究过水墨画的人,自然不会懂得这些道理,或许黑也能表现一切。由深到浅,由粗到细,笔笔精华。一眼就能看入画中,便不能自拔。欣赏它,就会觉得作画人的每一笔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但下笔时,好像并不经过什么考虑,那样迅速。提笔慢划,中锋用笔,侧锋渲染,大笔泼墨,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手法,但结合在一起就变得那样不简单,这就是组合之美。虽然我只学过书法,但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国画,体会其中的独到。可能它体现的是中国之风,和山水之美,而书法更在于表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书写与描绘,动静结合,才是最完美的演绎。

笔墨形色,国画被大家形容成是一纸文章,没错。但我觉得它更胜于文章,一切尽在不言中,好文章大家都能看懂,但好国画不是人人都能品的。就像是一杯茶,只有真正喜欢它的人,才能喝出不一样的感觉,才能觉得它有迷人的香,国画亦如此。缕缕茶香,喝了便知,淡淡墨香,赏了便知。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是神话,但现实亦如此。

浓浓水墨情,点点入人心。我知道,微风吹拂的杨柳,垂入静静的水面,远处小小的楼阁,像是景中的点缀,又像是很随意的一笔。树丛,一看便是作者最满意的一笔,浓浓的,稠稠的,却是最美好的。

垂柳依依,亭台楼阁,苍树葱葱。

妩媚,朦胧,暗淡,

花样水墨画,别样水墨情……

情境语文篇二:语文情境教学法

在新课程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能够切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符合教材的具体特点和个性,又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有兴趣,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关系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教学设计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体现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之前,“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等,进行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教师的教学离不开这一课前的准备——教学设计。在新课程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能够切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符合教材的具体特点和个性,又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有兴趣,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这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水平的标尺,也是我们在听课过程中最注意的方面,因为它是评价一节课成功程度的重要标准。可见,一堂好的阅读课,一堂高效率的阅读课,无不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体现教师的精心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本人对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进行了三方面尝试、总结。

一、语文情境导入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本。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本,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互通交流探讨。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谊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找准人文教育的着眼点。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2.人文精神的养育具有诸多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时采取适宜的对策。人文教育充满想象和创造;人文意义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人文语言具有混沌性、隐喻性。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悟出意蕴和道理。在教学中,要重在激发想象和体悟力,让学生去感受,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3.语文学科肩负着丰富人与社会知识,启迪人们的智慧,间接地影响人们对于人与社会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重任。担负此重任的基本途径就是将语文学科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语文人文教育不能等同于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人文教育离不开学科知识的教学,但绝不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教学。语文学科虽然反映了人文精神的精华,能够给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提供各种有益的影响,但它们不等同于实际生活。回到现实当中,现实生活给予学生的影响,对学生人文素养成长作用更为有力、更为实际。

四、处理好教学步骤,简化和中心环节强化的关系问题

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非常强调教师的阅读课设计要简化教学环节,这并不是说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简化了,我认为教学步骤是要简化,而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强化、细化。要处理好这一对关系,首先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抓准重点难点,选准切入点,比如《风筝》的教学,可以从分析课文开头的“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切入,也可以从分析课文结尾的“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与冷气”切入,还可以围绕课文中间的“我”破坏弟弟的风筝切入。这种设计灵活性强,全凭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摆脱了千篇一律、不分轻重的机械而又繁琐的教学模式,解开了束缚教师手脚的框框,也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真正体现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其次是中心环节设计时主问题设计要起到以简驮繁的作用,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并且带动全篇的阅读研讨,切忌设计一连串是非判断类的问题,既把教学环节复杂化,又不利于教学中心的突出和重点难点的解决。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中,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皇上为什么会上当受骗?”这样的问题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的思维就可以活跃起来,从皇帝自身、诚实的大臣到狡猾的骗子一一加以剖析,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又比如针对描写比较细腻,情感比较丰富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可以设计一个统领全篇的语言品味题,如《春酒》一文作者擅长在细节描写中见真情,因此,在初步感知环节后,可设计这样一个中心环节:请勾画出文中精彩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读一读,尽量读出情趣,并说说你的体会。这样的设计看似随意,却匠心独运:学生在没有束缚的空间内,思维活跃,灵感迸发,才会有潜心的揣摩,深刻的领悟,会心的微笑,真切的表达。

另外,针对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可为学生设计一种简单而又中心突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也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组内探讨解决疑难问题,教师从旁指点;解决不了的或推荐出的重点问题拿到课堂上来交流;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与教师的读中指导相结合。也可以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要的讲解还是需要的,当然讲解要精练,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应该说,大部分的教学设计都只能说是一个预案,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能以不变应万变,尽可能地处理好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但我始终相信这样一点:预设越充分,即教学设计越到位,课堂教学生成的组织就越有把握,语文阅读课的生命力才会越强,课堂教学效率也才会越高。

情境语文篇三:情境作文的教学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

1、情境法是外国语教学的一种,它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主张创立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外国语。

2、情境教学法

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法。

二、情境教学的类型

根据情境对儿童的感官或思维活动所起的不同作用,大体可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几种:

(一)实体情境

即以物体原形为主的情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其观察山川田野、风霜雨雪、花鸟虫鱼等都是实体情境,在课堂上出示的各种物品,标本等也是实体情境,可以发展其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如、写景、写物的作文。

(二)模拟情境

在无法在客观上具备实体情景的情况下模拟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情境再现:比如画片再现、音乐渲染、角色扮演等。模拟情境只需要相似即可,在适用时就显得简单,如音乐作文、美术作文??

(三)语表情境

语表情境是单纯用语言描述某一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对一些实体无法展现实体情境的内容。比如:害怕??

(四)想象情境

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它虽不像实体情境那样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但它的意象却比实体情境更广远。更富有感情色彩,但想象情境往往借助实体情境语表情境和模拟情境来作为想象情境的契机。如《我是一片杨树叶》《我是一颗蒲公英种子》,让学生想象一下,种子会飞到哪儿去,带领学生来到室外,抬头看看天空、低头看看地上,你会来到什么地方,会干什么。

三、情境作文的教学

(一)低年级要求从写一句话开始,懂得一个句子可以回答什么人,怎么样、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什么地方怎么样,其实,观察日记打下认识与表达的基础,学会留心观察事物,一般一二年级(四个学期)后写三百字没问题。

(二)中高年级

大家都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儿童作文同样离不开生活,三年级让学生写一些词语麻辣串、观察日记、四年级后,每日作文,每天十分钟。不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分析课文上,我们要搬掉压在学生头上的两座大山,一座是课堂上问答或分析的山,一座是习题或训练的山。问答或分析学生能学到什么,能达到什么目的,只是一种模式化的操作。这种问答式的分析,把一篇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有位老师对两句话提出了十几个问题。《穷人》师:地扫得怎样、炉子怎样、搁板怎样,这些告诉我们什么、桑娜补网说明什么??一边补网一边又在干什么,其实一个问题就可以解决,如:读了这段话可以看出桑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就会根据课文回答问题。因为一千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哈姆雷特。

(三)各类文体的指导方法

1、怎样写景物

先指导学生观察再写作文,这是写景的重要方法,因为观察是基础,写作是目的。

写景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也就是作者的一种思想倾向,是优美亮丽,还是低沉伤感,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其次要动静搭配因为动静搭配像卖菜一样,市场上的菜很多,要挑选搭配才好吃,最后按顺序安排材料,分块组合。用图表示以上用实体情境。

2、怎样写静物(状物)

①立即抓住主体物

所谓主体物:就是作文题要求描写的对象也就是这个物品的样子,长、宽、高、形状、颜色。

②快速找到联系物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总与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光写主体物,能写的材料不会多,内容就会匮乏,而一写联系物,文章的内容就会丰富多彩了,如《桥》

③尽快展开联想

有些作文,写了前两个就可以完了,但有些作文题,光写前两种还不行,因为光写前两种,内容是具体了,但主题还有够深刻,要想立意就必须写联想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物喻人)联想有三种,第一是相似联想,如长城联想到长龙,弯弯的月芽,想到小船,老牛联想到忍辱负重的人。由圆想到月饼。第二种是相关联想,如:由馒头联想到面点师,种田的农民。第三种相对联想,如:由冷想到热,由白想到黑。

一篇文章不一定非要写三物,这要根据题目来定,如:写竹林,给了写竹林笔直的竹竿,青青的叶子,写了联系物,林中的小鸟,早晨的薄雾,展开联想,又如:后山上的松树,又怎样写三物呢?《喇叭花》两种联想,结构:来历——样子——联系到什么——联想。

3、怎样写好一件事(包括游记)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在整个小学阶段写得最多的是以记事为主题的文章,基本步骤如下:

首先是确定中心思想,观点要鲜明,歌颂什么,反对什么,不能含糊,而且要有时代性,也就是要紧跟形势。

其次,根据中心选材,一提到新风尚的事,就写让座、捡钱包,选材要典型,有意即可。

再次,合理安排材料。

第一是按时间顺序比如:运动会、有趣的实验。会前、会中、会后。

第二是按空间转换顺序:如《爬山》脚——半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