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都>知识文库>实用文档>

雪花飞舞的教学设计

实用文档 阅读(2.91W)

雪花飞舞的教学设计

雪花飞舞的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雪花飞舞》

教学内容:1、欣赏乐曲《雪花飞舞》

2、表演歌曲《捉迷藏》

3、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乐曲《雪花飞舞》,进一步体验感受乐曲表现孩子在冬日里凝视室外漫天飞舞的雪花,热切盼望春天早日来临的心情。

二、能够参与歌曲《捉迷藏》歌表演的学习与表演、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歌曲中活泼而又轻快,形象生动,富有童趣的音乐特点。也表现儿童对美好的大自然充满着热爱的情感。

三、通过乐器学习歌曲《捉迷藏》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6、1、2、3、5、6六音进行练习)

4、复习《四季童趣》指明学生演唱(其余学生评价)边听音乐边唱边表演

二:欣赏乐曲《雪花飞舞》

1:欣赏歌曲《雪花飞舞》

1)初听,(完整听全曲;先讲: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于1910年为5岁的爱女创作了一套钢琴曲集,题名为《儿童乐园》,反映和刻画孩子的童心世界。《雪花飞舞》就是其中的第四首。后听)

2)谈谈所听内容;乐曲开始,轻轻响起“”四个音的上行序列,随即衍化为用左右手交替弹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音型“”,好像雪花纷纷扬扬,越下越密。一会儿,左右手做反向进行,打乱了原来的序列,使人联想到悄悄飘落的雪片随风飞舞。穿插在十六分音符中的长音与和弦也渐渐明朗,变为一支简单朴素的、孩子们吟唱的儿歌:乐曲的中间部分在象征雪花飘飞的节奏音型衬托下,高音区奏出主要由三连音节奏组成的下行音调:而低音区接着出现上行的旋律,有如孩子们的对话:在4小节不断上升的十六分音符节奏音型引导下,乐曲再现了第一段音乐。结尾时音区移高,力度减弱,曲首的“ ”依稀可辨。风已止息,最后几片雪花缓缓飘落。

3)复听前作曲家德彪西介绍(可用多媒体):再听后结合音乐情绪自由地随音乐即兴律动。

1:表演歌曲《捉迷藏》

1)结合节奏练习进行拍手练习

2)录音伴奏: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拍手练习;

3) 为自己的拍手伴奏(分组进行,可进行自己创编歌词进行表演),要求边唱边表演。

2:歌表演《捉迷藏》

1) 提要求,尽量地给学生最大的表演自由度;

2) 录音伴奏,学生自编动作

3) 分组表演(学生自己伴奏。

4) 集体表演。(录音或自伴都可)

时间允许可加《四季童趣》复习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