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都>知识文库>专业资料>

县规划环评情况总结报告范文

专业资料 阅读(1.06W)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县规划环评情况总结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县规划环评情况总结报告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已于2003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该法除了对目前已广泛应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内容做了规定外,还将规划纳入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明确规定了规划也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该法的颁布施行,为在规划层面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法律依据。

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概况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是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对拟建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建设期和运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以有效地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在1979年引入EIA制度,通过20多年的实践,我国的EIA制度在管理体系和技术方法上都已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在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EIA主要是针对单个项目进行的,评价时空范围窄,不能考虑累积影响,不能从决策的源头防止污染等弊病也逐渐显露出来。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SEA)是指对政策、计划和规划及其替代方案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规范、系统和综合的评价过程,是环境影响评价在政策、计划和规划的战略层次的应用。SEA可将环境影响范围广、时间长的一些政策和规划纳入EIA的范畴,有利于从决策的源头抓起,预防为主,强化综合决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外开始将EIA扩展到政策、规划层次,SEA体系逐渐形成。90年代起,SEA开始得到了广泛接受,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欧盟、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都制定了有关文件,推进了SEA的发展。我国SEA开展的较晚,目前主要是对规划进行环评,开展最多的是区域规划环评。目己完成的区域规划环评有: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厦门东海岸区开发规划等,还有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环评报告书等。铁路系统目前尚未开展规划环评工作,但对一些大项目也做过一些类似的规划环评工作。如青藏铁路建设,从项目的立项开始,就十分重视环境问题,在该项目实施的各阶段,聘请了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系统的大量的评价工作。但总体上说,因为SEA工作开展的较晚,实施环评的项目较少,所以目前我国尚无通用成熟的技术、方法、程序、内容、评价指标及体系等,SEA在我国尚属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

为推动规划环评工作的开展,国家环保总局已举办了多期规划环评的学习班,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办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关于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待批稿)》等有关文件。另外,国家环保总局还多次推荐了参加规划环评的评价单位,这些都为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奠定了基础。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SEA)的比较

EIA的评价对象是具体的建设项目,通常是带有工程性质的建设开发活动,它是战略(计划、规划)的具体落实。SEA是EIA在政策、计划、规划层次上的应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各种规划。由于两者的评价对象不同,这两者的评价内容、方法等也不同。其主要区别:

(1)时空范围

EIA时间范围主要考虑项目的施工期和运营期,一般不考虑长期影响;空间范围一般只考虑项目影响范围,往往只局限于项目的地理覆盖地区和项目直接影响地区,铁路项目只考虑站场和线路两侧狭窄地带。

SEA对项目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环境影响分析,除考虑项目的'施工期和运营期外,还应考虑长期影响;空间范围也较大。

(2)综合、累积、间接影响

EIA一般仅考虑单个项目的各污染源对环境的一级影响,侧重于污染源的达标排放,不考虑多个项目共同作用的综合影响、长时间对周围环境的累积影响和间接影响。

SEA同时考虑多个项目在某一区域内共同作用的综合影响、长时间对周围环境的累积影响和间接影响。

(3)评价指标体系

EIA较易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可根据施工期和运营期可能诱发的环境问题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相对独立,评价因子数目较少。

SEA的环境影响识别较难,评价指标相关联,评价因子复杂,数目较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困难。

(4)评价方法

EIA可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进行评价,以定量方法为主,多采用单一因子评价方法。

SEA采用定量方法困难,偏重于定性方法和多目标综合决策方法,如幕景法、多目标综合评判法等。

(5)介入时机

EIA针对某项目开展环评,往往受限于最初的决策,介入时机晚,故一般只能提出缓解措施,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

SEA从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就开始介入,可以对战略进行选择和调整,提出环境最优方案,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

(6)客观评价

EIA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评价,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有利益关系,影响评价的客观和公正。

SEA由负有公共责任的国家机构和政府部门组织进行,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委托环评单位进行。因为介入时机早,方案未确定,有利于评价单位提出不同意见,通过部门间的合作和有关专家和公众的参与,保证评价结论的客观和公正。

(7)方案替代

EIA评价时,建设方案已确定,项目选址、布局、生产工艺等进行变动的可能性小,

没有选择替代方案的余地。

SEA对不合适的选址、布局等进行重新选择的余地大,在进行方案比较后,可确定环境最优方案,也可提出新的方案以进行决策。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要求

国家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要求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不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范围为:一地(土地利用)、三域(区域、流域、海域)、十专项(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和资源开发)。国家环保总局又制定了有关的文件,对这些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管理要求。可见:

(1)并非所有规划都需做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一些宏观、长远的综合性规划以及提出预测性、参考性指标的长期规划,可归类于指导性规划,仅需编写环保篇章和说明;对于指标要求比较具体的非指导性规划才需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

(2)和EIA不同,规划环评可以由规划编制单位自我评价,但参加规划环评的工作人员应接受培训,并有从事环评工作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由第三方进行评价。

(3)国家环保总局对从事规划环评工作的单位未做资质要求的规定。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多次推荐了从事规划环评工作的单位,以后将对参加规划环评工作的单位进行跟踪管理。

4、规划环评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早期介入

和EIA相比,规划环评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从决策源头开始介入,进行评价。因此,规划环评特别强调早期介入。一般情况下,介入得越早越好。若规划编制单位自我评价,可在形成规划方案阶段时介入环评,对形成的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进而否决方案或进行方案优化;若委托第三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由于第三方对情况不熟悉,也可在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的规划草案和推荐方案形成以后再介入。虽然第三方评价介入时机较晚,但也可根据评价结论提出放弃规划或修改规划目标或规划方案,再重新进行规划分析。

(2)公众参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明确要求“,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编制单位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以前铁路建设项目做EIA时,公众参与调查多采用调查表形式:列出本项目的主要环境问题,给出几种选择,在项目涉及的单位和民众中发放调查表,对收回的调查表进行统计,给出统计结果。现在则要按照环评法的要求,更加重视公众参与工作,采用论证会、听证会、问卷调查、大众传媒、发布公告或设置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在整个环评的全过程中贯彻公众参与的原则,在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中对公众意见必须做出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

(3)多方案比较

和EIA不同,规划环评是对规划进行评价。一般规划都有几个方案,因此,规划环评可在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后,对多个方案进行同等深度的评价。运用同样的评价方法,求出环境最优方案,所谓的环境最优方案为引发的环境问题最少、影响最小的方案或虽然环境问题多,影响大,但在采取了多项环保措施后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在没有比较方案时,以不上该规划的情况作为比较方案—零方案,运用前后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规划方案和零方案进行评价和比较,以提出规划方案的改进意见。

县规划环评情况总结报告2

1.1.规划背景及工作简介

xx市xx工业园于20xx年经省乡镇企业局、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批准设立,2004年7xx市唯一设立在业十二家,协议总投资额达28.12亿元。

2007年底,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和论证,工业园编制了《xx市xx特钢模具装备制造特色工业园十一五规划》,将特钢生产、模具加工、装备制造作为园区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中部战略崛起”、湖北打造“1+8武汉城市圈”和“xx被国务院列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这些历史性机遇,发挥xx、xx丰富的矿产资源、优秀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产业对接,聚集产业群,形成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实现产业延伸和资源升值,努力将xxxx工业园打造成为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特钢模具装备制造特色工业园。

与此同时,新一轮《xx市xx镇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年》的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并经xx市人民政府批准开始实施。为有效地指导园区内项目建设和管理,调整和优化工业园用地功能结构,xx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xx工业园管委会委托,在《xx市xx特钢模具装备制造特色工业园十一五规划》和《xx市xx镇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年》的基础上,于2008年6月编制完成了《xx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为进一步完善《xx市xx镇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年》,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正确把握工业园发展规模、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以及高效配置基础设施,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工业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xxxx工业园管委会于2007年12月委托湖北xx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承担“xxxx工业园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确定评价的范围后,我公司立即组成评价工作组,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工业园区及周围环境进行了详尽的实地勘查和污染源调查工作;收集、核实了xx市、xx市及xx镇的相关规划资料和环境基础数据;紧紧围绕地区的发展优势和环境制约因素,结合专家咨询,进行来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和环境影响识别工作;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的有关要求,编制完成了《xxxx工业园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提交开发区管委会并呈送湖北省环境保护局进行审查。

.规划概述

规划指导思想:以镇域体系规划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结合园区特点,发挥资源优势,注重生态环境,确定合理容量和开发强度。营造良好的园区环境,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达到高度的统一。

规划原则:遵循科学的发展观,综合分析工业园的现状与发展前景,高起点编制本规划;体现出“一先”、“二同步”。“一先”即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先行,“二同步”即园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园区项目建设同步;环境综合治理达标与项目投产同步;体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协调发展的思路;体现因地制宜,具有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思想。

规划目标:将xx工业园规划建设成功能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高度统一的具有特钢模具装备制造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型工业园;为xx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增长点;为xx镇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强劲活力,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途径;成为xx市乃至鄂东南地区乡镇工业园建设的示范园。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工业园区位于xx市xx镇镇区西南部,大畈村、南畈村、马桥村及戴岭村结合部,距镇区中心约2.5km。规划范围为:东起南畈村,南至戴岭村南侧山麓沿线,西至马桥村燕窝铺,北至大金省道,规划区总面积384.26公顷。

规划布局:根据《xx市xx镇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年》确定的城镇发展目标,结合规划区自然条件和产业发展需要,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功能协调的现代化工业园。形成“一心”(工业园区研发、服务中心)、“三轴”(南北发展主轴、东西发展主轴、南北发展次轴)“四区”(特钢模具材料生产区、特钢模具加工区、特钢模具装备制造区、特钢模具交易区)的规划结构。

服务区、市场交易区、工业区、集中仓储区。

该规划还包括:土地利用分项布局规划;管线综合规划(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线、综合电信线和燃气管等);专项工程规划(给排水工程规划,电力、电讯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环保措施与综合防灾规划等)。

1.3.规划的符合性和有利因素分析

规划与市、区“总规”的符合性表现以下方面:⑴符合“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背景下市镇、发展的的要求;⑵符合湖北省推进特色工业园建设的政策和“1+8”武汉城市圈规划;⑶符合湖北省冶金行业主管部门产业政策及《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武汉城市圈推进产业合理转移指导目录》的相关要求;⑷符合xx市相关政策和xx市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xx⑸资源优势

1.4.相关规划对该规划的制约性及不利因素分析

⑴xx工业园属于中部片区,是生态脆弱区。随着工业园的开发建设以及配套的xx镇外环线、垃圾填埋场等工程的建设,工业园区将逐步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由原来的农业人工生态逐步转向城市生态或者纯粹的工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如管理不善,还将加剧区域的水土流失,还可能致生态功能和结构的退化,对物种多样性、异质程度、相对同质和生物量都会造成大幅度降低,区域环境连通程度变差,抵御生态风险的能力降低。

⑵xx镇重视生态和人居环境、对工业园的污染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xx镇的城镇建设目标是“绿色xx、富裕xx、明星xx、和谐xx”,其中“绿色xx”居于建设目标的首位,可以看出对xx生态环境的重视。工业园的开发建设和工业企业的生产不仅占用土地,改变地表结构,而且其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均会对本地区生态环境以及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环境造成明显影响。特别废气污染物影响范围广,其中含有的特异因子会在空气中扩散到很远的地方,并为植物所吸收,通过生态链传递到动物和人。废水排入沟渠,在岸边形成一定范围的污染带,压迫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改变了近岸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固体废物的堆放占用耕地,还会通过渗沥把有毒有害的物质传递到土壤,经过植物、动物的生态链传递给居民。

⑶资源紧张,工业园的建设将加剧这一矛盾。目前,xx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外部矿产资源。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原油消费为辅,电力消费比重不断攀升,需要通过区外输入才能满足xx市生产和生活电力需求。规划实施将进一步增大对石化产品原料、煤炭、电力的需求量;近年来,地下水已逐渐受到采矿的污染,水质得不到保证,xx工业园的企业也经常由于供水量不足停产。由于地下水资源有限和长期的超负荷开采,所以饮用水和工业用水问题已成为了制约镇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⑷限制了xx镇镇区的发展。工业园的建设、配套的xx镇外环线、工业园与镇区绿化隔离带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将对镇区产生影响。规划区内和周边居民区可以通过搬迁措施减缓环境的影响和缓解社会矛盾,同时对周边镇区建设和土地利用要提出制约性的要求。以老镇区为基础,主要沿大金省道向西、向南方向发展,适当向东发展,同时兼顾xx工业园的发展,老镇区主要以改造为主。

⑸总量紧张,环境容量不足。

规划区位于镇区主导风向的侧风向方位,城市大气环境SO2仍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但需要总量控制;PM10近年来呈逐步上降趋势,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规划区与镇区相距2.5规模的适宜性,通过控制规模和合理布局来减缓不利影响。

现有水环境容量的制约。工业园污水的最终受纳水体xx湖目前不能完全满足Ⅲ类水要求。由于环境容量的制约,虽然通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可以削减部分污染负荷,但园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受到一定的制约;

1.5.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

征地搬迁和移民安置:水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

特钢模具、装备制造项目引进:空气,土壤,水资源,公众安全,生态;

公共市政设施:污泥和电磁辐射;

道路建设:环境空气,声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

施工建设: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社会经济;

1.6.规划区的环境质量现状

1.6.1.大气环境

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功能区划类别属于“二类区域”,应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修改单二级标准。

从区域上看,工业园上风向空气质量较好,SO2、NO2、TSP和PM10日均值均未出现超标现象;工业园内及下风向的监测点SO2、NO2和TSP日均值浓度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满足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其修改单“二级标准”的要求,但PM10日均值浓度存在超标现象。

县规划环评情况总结报告3

一、我县规划环评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高度重视规划环评工作,按照开展规划环评的相关要求,积极推动规划环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县环保局在编制的《环保、生态、自然保护区宣传手册》中对规划、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重点宣传;同时,在其他相关部门征求规划编制意见时,环保部门也积极提出需开展规划环评建议等。

二是规划环评工作有序开展。2013年度12月,县经济商务局《县工业集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了原省环保局的审查,并出具了审查意见。

三是规划环评效益明显。我县工业集中区在规划环评的统领下,在协调发展矛盾,促进经济合理布局、满足环境容量和环境安全,预防和控制新污染源,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我县规划环评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县规划环评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部分单位认识不到位,工作配合有待加强。在实际工作中个别领导和部门对规划环评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规划环评的编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到位,各行业专项规划公开不够,使部分专项规划没有及时开展规划环评。

二是规划环评措施的落实机制尚显薄弱。规划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例如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调整等)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规划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实施时间滞后。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环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相关领导和部门对规划环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法制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二是继续完善规划环评部门协作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水务、环保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推进规划环评早期介入,与规划编制互动。

三是强化规划环评建议和措施的落实。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确保规划环评意见和建议得到落实。

四是加大考核力度,逐步实行规划环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