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都>体裁作文>读后感>

心理健康读后感精编版

读后感 阅读(2.49W)

心理健康读后感篇一: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

心理健康读后感精编版

——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李顺

从传统的“名师出高徒”到目前的“高徒出名师”,都反映出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培养“得意门生”, 而忽视培养学业不良学生的现象。教师和成绩好的学生接触多,热情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大加鼓励,课堂上眼光也只是放在少数几个人身上,甚至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过程也由教师和少数学生承包了,这样长此以往,一些学业不良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成了旁观者,由压抑变成了漠视,进而和老师、和数学成了“陌路人”, 这是值得深思的一种现象。唤起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案例:学生李?,王?,高二年级,据说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成绩不错,进入高中后,两人数学考试成绩曾经多次不及格,学习上屡遭失败,可以说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发展到课堂上闷头睡觉或看小说,还感觉老师看不上他们,歧视他们,当老师指出他们的错误时,不服气顶嘴,有时课后不做作业,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样子。且此种现象不断蔓延,严重的影响到周围其它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对这两位学生的诊断是:严重丧失学习热情,对数学存在逆反心理。

对策是:慢火攻心,逐步诱导。

实践中 ,我在全班开展了课前五分钟学生讲解活动,每天由一个学生讲解一道自己认为感受深、方法好、对学习有很大帮助的题目 。对这两位学生教师私下给以指导 , 或者替他们准备讲解内容 ,待他们讲完后 , 当众表扬 ,这样极大的激励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作业采取面批 ,几人一组 。分析他们的不足与可取之处 。尤其是这两个学生的作业,我叫到办公室里面批,做得好的地方,批示以“好”、“很好”,“你很有潜力”等语句,使他们感到教师平等的对待他们,也在诚恳的帮助他们。 在课堂提问中 , 特别关注这两个学生 ,让他们多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一次 , 王? 给出了我没有料到的一种新颖解法 ,虽然有些纰漏和不成熟,但我当即表扬了他的这种创新精神 ,并以他的名字冠以“王×解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经常用到“王×解法”,该生大受鼓舞,乐得眉开眼笑。 由此班内也掀起了争创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解题方法的学习活动。和他们两人关系密切后,他们经常来找我讨论问题,还给我出“脑筋急转弯”,“趣味数学题”考我 , 我也不客气的给他们出一些“趣味题”, 和他们“打赌”。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他们之间争的面红耳赤不说,和许多同学也争的不可开交,经常请我做裁判调停。这样,一学期下来 , 全班数学学习的局面大变样 , 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高涨 , 原来不爱数学的学生 , 也有了极大的兴趣,期末数学成绩大大提高。

通过此案例,我有以下体会:

1、数学学业不良学生,除了学习能力差和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外,最主要的是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这种状况的产生,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在学习上屡遭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另一方面是教学上的原因,如学校过分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期望值过高,迫使任课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给学生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所致;或因教师教学不得法,没有在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上下功夫,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感到枯燥无味,把学习数学看成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来说 , 在成长过程中 , 在认识事物过程中 , 总会有种种情感的表现 , 如兴奋、冲动、懊丧、抑郁、低沉、消极?等,由于年少而往往消极部分多些。这些消极因素会严重地影响着大脑潜能的开发。当学有困难的学生感到老师平等对待他们,给他们真正的情感关爱时, 内心会涌出股股勇于进取的劲头。

3、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师不光是知识的传播者,还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学业不良学生内心有多方面的需要,其中最迫切的是爱的需要、信任的需要 , 他们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态中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因此 , 教师要偏爱他们,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 , 哪怕是对他们的微微一笑,一句口头表扬 , 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 , 一次表扬机会的给与 , 都可能为其提供热爱数学 , 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

4、实施成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学生数学学业不良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正如前面所说 ,由于屡遭失败 ,心灵受到严重“创伤”,气失去了自信心。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不断成功 , 提高学生自尊自信的水平 , 逐步转变失望和失败心态 , 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 ,实施成功教育 , 创设成功教育情景 , 给他们创造成功机会 ,让他们在教师的“成功圈套”中感到经过努力,可以取得成功,以达到转化他们的目标。

心理健康读后感篇二: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

《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张玲等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6月(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袁振国主编)

(一)心理健康新概念(第1-29页)

1、为什么我们的心理会出问题

想想人生匆匆,何苦如此苦闷。人们在竭力的变革着自然界,却忽视了对自我心灵的提升,这一快一慢,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显得多么的不和谐。人啊,你为何在倾斜和摇

摆中仍不能正视自己的弱小

人创造了强大,并挑战一个又一个极限,然而面对自然界,人的生命却如芦苇般脆弱。看到自己的无助和弱小,人在创造“超人”、“机器人”、“××组合”中自我麻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其宏大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震撼效果,而这正是作为个体的人不自信的表现,个体的忽视只能用叠加和组合来形成对自然的回应。人往往对外界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对内心的关注,当我们对那些超乎寻常的事物报有超乎寻常的兴趣时,人们过多地是被现象迷惑,从而

忘记了内心深处真实的本我。

人总在寻找着一种力量,希望通过这种力量去改变人自身,使人强大、使人完美、使人永生……人在这种无限的寻求中不断地在大自然打上烙印。一方面是无止境的征服,另一方面又是不可更改的弱小。蓦然回首,却发现又回到了原点。弱小与强大,忽视与震撼,……

人,怎能不恐惧、幻想、崩溃?!

2、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理想人格的标准是“圣人”,古人追求的境界,简单的说就是“内圣外王”。作为一个“圣人”,应具备四个特征:责任态度、进取意识、慎独能力、博爱之心、诚信精神。 当代一些学者和专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意见整合起来,主要有几条是大家都认可的:

一是热爱之心。即爱自我、爱他人、爱工作、爱自然。

二是接受他人,能利己、利他

三是积极的评价。无论对自己、对他人还是对物,都能做出恰当的、积极的评价和回应;不逃避、不隐讳、不妄为、不无限制放大欲求。

3、马斯洛的自我实现

马斯洛将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称为自我实现,即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的不断成长。这样的人具有如下临床特征:

(1)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加适的关系

(2)更能接受自我、他人与自然。

(3)自发性;坦率;自然。所谓自发性就是很少做作与人为的努力,他们对现实的洞察力是轻松自如的。

(4)以问题为中心。。

(5)超然独立的特性;离群独处的需要;对于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

(6)自主性;自由意志、积极的行动者。

(7)更新颖的鉴赏;情绪反应的丰富性。

(8)高峰体验。对自我实现者来说,他们都有一种相当共同的极为神秘的主观体验。这是一种气势磅礴、混沌、漫无边际、视野无垠的神秘体验。

(9)社会感情。

(10)改善了的人际关系。

(11)更民主的性格结构。自我实现者认为:只要是一个人,就应该受到尊重,哪怕是一个恶棍,也不应该超越某种最低限度去贬损、侮辱其人格。

(12)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他们无人信仰宗教,但他们信仰一个上帝,这不是一个有形的人物,而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他们都相信宇宙是有意义的,并相信明确的是非观念,但这是基于他们自身的体验,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宗教启迪。

(13)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4)创造力。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是普遍人性的一个基本特点,它使任何工作都涂上了一层色彩,他会以源于性格本质的创造性态度来做任何事,而不是非得著书立说。

(15)对文化适应的抵抗。

(16)自我实现者也有缺陷。为了避免对人性的失望,我们首先应该放弃对人性的幻想。自我实现者也是人,他们也有罪恶感、焦虑、悲伤、自责、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只是他们并非源于神经症。自我实现者也会犯错误,但他们能够很恰当地加以纠正。

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者特征的详尽描述,为我们理解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完整全面的框架,这也成了自我参照评估的标准。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有三个不同层次,最低层次:克服心理疾病;中间层次:超越“第三状态”;理想层次:自我实现。所以心理健康是一个“状

态”概念而非“人格”概念,心理健康更多的是相对概念。

我希望通过对心理健康的学习,快乐多一些、痛苦少一些;价值大一些、遗憾少一些;生活质量丰富些、悲观消极淡漠些。

(二)增进智慧 完善认知(第37-68页)

4、认知与心理健康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尽管这句话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多少有点原则上的问题,但他对人思维能力的高度重视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态度问题”也可以说就是认知问题。一个人的认知态度决定自觉的行动,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5、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

一个人的思想与信念是引起心理问题的根源。其代表理论有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埃利斯认为人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人既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是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人们有人们保护自己、快乐、思考并以口语表达、爱、与别人沟通、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倾向;同时也有自我毁灭、逃避思考、因循、重蹈覆辙、迷信、无耐性、完美主义和自责,以及逃避自己的倾向。 二是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精神以及行有成效的人。而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的。

三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人们常常因为扭曲思考的天生倾向,以及学来的自我挫败模式,而妨害自我成长。会犯错误是人的正常现象。 四是情绪困扰的持续是那些内部语言持续的结果。

五是大部分的情绪困扰都起源于责备。我们会有一种很强的倾向,把我们的欲望与偏好逐渐转变为独断的、绝对的“应该”、“必须”等要求与命令。绝对性的认知是人类悲剧的核心。

六是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他可以通过自我对谈、自我评价而达到自我支持。他可以创意地决定对同样的情景产生不同的感受。

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

一是积极、不消极。

二是客观、不自欺。

三是独立、不依赖。

四是灵活、不僵化。

五是本质、不幼稚。

而不健康的认知或者说认知失真,是指歪曲现实、丧失了客观性的不合理认知。认知失真与认知错误不同,认知错误是一种偏离客观真理的现象,而认知失真不是针对客观真理而言,只是针对某种客观情境和现实的现象。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将认知失真总结为:任意推论、过分概括化、选择性断章取义、全或无的思维方式、乱贴标签、过分夸大或缩小等几方面。

(三)调节情绪 丰富情感(第86-146页)

6、调节情绪、情感的变化

这一切都是人的情绪和情感。诺尔曼.丹森曾说:情感规定着人的存在。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情感的本质就是自我的感受。

人的情绪与情感与身心健康关系十分密切。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喜伤心、悲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等。把情绪、同感与人的健康联系起来,使我们更好的去把握它。

在四川汶川抗震的英烈中,有一个名字被全中国人所记住,他就是武文斌。更让人感动的是他的父亲。在痛失爱子后,他并没有被这种痛苦所压倒,而是向军队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接过儿子的遗物,投入抗震救灾之中,去完成儿子未完成的任务。”从此,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身穿迷彩服、两鬓白发的一位老人出现在抗震救灾的队伍当中(请原谅我没有记住他的名字)。从情感上说,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坚强的父亲而骄傲、感动。但是当我们深入分析后就会发现:他做出这样的抉择应该是一种最积极的排解心理痛苦的做法,是一种对负性情绪的建设性反应。

面对丧子之痛,有些人长睡不起、有些人萎靡不振,甚至有些人丧失理智,出现精神失常,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人们常把“白发人送黑发人”看成人生最不幸事之一。武父的丧子之痛自然不用多说,他用这种积极的方式——利他行为去排解心中的悲伤,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我们在为他感动的时候,也为他的理智而佩服,祝福他能够早日走出心中的阴影。

7、辩证地分析“利他行为”

当人们遭遇负性情绪、情感时,若不及时疏导,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会以各种形式外化。如攻击他人、自暴自弃、利他等。在各种反应当中,只有利他是一种建设性的反应,其他都是破坏性的反应。但是过分的利他却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因为过分利他会导致自我的迷失。。”

记得前不久看过一篇文章,批评北大的季羡林教授越来越没有个性,越来越趋于

平庸,作者说这是北大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悲哀。现在想来,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密勒曾说过:“一个社会中,怪僻的数量一般总是和那个社会所含的天才异秉、精神数量和首先勇气的数量成正比。今天敢于独立怪僻的人如此之少,这正是这个时代主要危险的标志。

8、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进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仅应包括心理特征符合年龄、智力正常、情绪健康等方面,还包括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

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行为的一般准则,是意志努力的力量源泉,使人能在动机斗争中做出合适的选择,在实现目的时克服艰难险阻。

确立适当的行动目标,理解行动的后果。意志努力与目标效价与目标成功概率成正比。目标太高,实现的可能性太低;目标太低,其意义、价值太小,这两者都不能激发人的意志努力,只有高低适当、具体明确的目标,对意志的激励力量最大。另外,对和为后果的想像和领悟,以行为后果的社会评价的认识和理解,都影响着人的意志的努力程度。

意志行动是指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动,其心理过程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包括行动动机的取舍、行动目的的确定、行动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所以采取决定是在复杂情境中做出决策的过程,它考验和锻炼人的自觉性、果断性等意志品质。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要把决定付诸行动,需要更大的意志努力,因为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会遇到重重困难;这些困难的克服要求顽强的坚持精神和高度的自制力,才能坚持正确的决定,完成既定的目标。

(四)健全人格 达至整合(第176-222页)

9、人格概述

人格又称个性,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和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米谢尔则认为:“人格是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区别”。人格包括个人的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心理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等等,主要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集中反映了人性独特的一面。

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健全人格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宁静的心境。

第三、有效地运用个人的能力。

心理健康读后感篇三:《 心理健康》读后感

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雨露中。既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我的重大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比如:一位学生特

别喜欢画画,可是处理不好学习与发展兴趣爱好的关系,教师不是扼杀他的爱好,而是进行家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还和他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在教师的帮助下,这个学生不仅成绩优秀,当上“三好”学生。鉴于此,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要想方设法地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指导他们做实验,搞调查,提高综合能力,等等。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自信心,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二,是教学方法上的滲透。具体做法如下:

⒈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肆意辱骂,更不能体罚。一个孩子一旦失去自尊心,就会影响他一辈子。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进行创造学习和活动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能够成为一个“最好的学生”的潜在能力。必要的时候,我采取“高高的举起你的左手”的教育策略,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⒉组织学生进行人格分析。

我经常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我分析,相互分析,从而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学生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讨论,统一认识,提高辨别能力。

⒊帮助学生完善健全人格。

在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又帮助学生进行了人格分析。那么,接下来,顺理成章地,我就与学生一道,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朝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样,人格教育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了。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之寒”,人格教育并非短期奏效,不会朝夕即获成功的。人格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工程,我要用自己一颗颗火热的心,去碰撞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直至生产灿烂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