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資料>

材料作文訓練(人教版高三)

教學資料 閱讀(2.84W)

 一,命題分析

材料作文訓練(人教版高三)

題一:06年全國1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與800字的文章。(60分)

  一隻老鷹B從鷲峯頂上俯衝下來,將一隻小羊抓走了。

    一隻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A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啊!於是烏鴉模仿老鷹的俯衝姿勢拼命練習。

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B便哇哇地從樹上猛衝下來,撲到一隻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隻什麼鳥,牧羊人說:“這是一隻B忘記自己叫什麼的鳥。”孩子摸着烏鴉的羽毛說:“A它也很可愛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問題,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曹孟德《短歌行》中的詩句

我們何不以此自問“何枝可依?”--問自己什麼是適合自身的,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歸附。

老鷹兇猛、健壯,飛翔速度迅猛,從鷲峯頂上俯衝而下,捕獲獵物,這是它生存的本領,是它依附的“枝頭”。而烏鴉生來弱小,卻一味模仿老鷹,自然事倍功半,最後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誠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卻忘記了考慮自身的優點與弱點。ノ鎘倘鞝耍人亦然。フ易甲約旱奈恢茫找到適合自己依附的“枝頭”,生命才能達到極致。

一代先師孔子,初時以建立用“仁”治國的完美社會爲志向,周遊列國後沒有成功,退而辦學,他卻成了很好的老師,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終成爲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見,找到自己的“枝頭”,生命的價值才能實現。

一代喜劇大師卓別林,年少時因相貌不佳總被人取笑。後來,在他的喜劇生涯中,這恰恰成爲一種優勢。他演的無聲喜劇電影,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境界。我們不能不說,事業的成功,離不開他正確認知自我併發揮了自身優勢。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本是美國某著名大學的一名學生,然而當他感到大學所教的並不適合自己時,便毅然離開學校,從事電腦研發、設計,終於積累了世界上無人能比的財富。ド緇嵩詵⒄梗然而道理卻沒有變,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適合自己的“枝頭”,生命才能綻放光彩。

烏鴉勇於拼搏、喜愛學習的精神,固然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它不能認清自己,註定是要以失敗告終的。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繞樹三匝,並非枝枝可依。

人不只需要勇於拼搏的精神,更應認清自己,只有二者俱備,纔有可能走向成功。

擁有自知與拼搏,光明就在你的眼前,在努力過後,你會發現--“繞樹三匝,此枝可依!”

點評:文章突出的優點是,考生對所給材料寓意的把握準確到位,分析、論述全面而辯證。作者在肯定人要有“勇於拼搏的精神”的同時,提醒我們“更應認清自己”,強調只有這樣,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歸附”,進而“走向成功”。引用曹孟德的詩句作爲標題並貫串全文,貼切自然,古樸典雅,是構思上的一大亮點;闡發觀點時,事理結合,旁徵博引,孔子、卓別林、比爾蓋茨等實例涉及古今中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語言表達簡潔曉暢,富有張力,也是此文勝人一籌之處。

題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名英國登山者因爲極度缺氧倒在攀登珠穆朗瑪峯的路上,這是一條登山者常走的登頂之路,幾十個登山者從他身邊走過,都不願意耽誤自己的登程。幾個小時後,這個34歲的登山者就離開了人世。 

這件事傳開之後,有人感到震驚說,以前只有經驗最豐富的才能攀登到那麼高的地方,不管認識不認識,除非會危及營救者的生命,瀕臨死亡的攀登者是不會不營救就被遺棄的。但也有人說:不管是公衆還是登山者都要明白,人總是要死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和壓力,要不,人們還以爲這是花錢逛公園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或其含意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存在的問題:

1.一方面,有些同學“原地打轉”只寫“登山”,不能拓展開去;

2.另一方面,又有同學“另起爐竈”,拋開材料,越寫越遠,比如寫:安樂死問題;寫和諧社會問題;寫素質教育問題;寫心靈問題;還有探討人的本性問題;要爲社會爲他人做貢獻等。這些立意不是偏離就是過寬,沒能“切題”。

3.在審題中片面理解材料,若即若離:如(1)看到“登山者們放棄救助”,得出認識:不要放棄(理想、事業、愛情、友誼等);學會捨棄(捨棄優越環境、暫時利益等)。(2)看到“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壓力、任務”,得出認識:有壓力就有動力,壓力催生成功;明確任務,才能通向成功。(3)看到“人總是要死的”,得出認識:前仆後繼,無所畏懼等。看到“應該救助”,得出認識:人要有愛心,愛祖國,愛人民,愛家人,愛社會,愛自然;要樂於助人(忽視對方處於困境的條件)。

材料觀點:(1)有人震驚,認爲不應遺棄這位登山者。(2)有人則認爲,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壓力任務,他們不救助無可非議;況且人總是要死的,登山不是逛公園,應知道其危險。

選擇角度立意: 

同意(1)應該救助 

立意過程A:先分析--條件:處於困境、險境,遭遇挫折、失敗;應取態度:人類需要相互關愛、援助;結論:人應該要有悲憫情懷,當他人處於困境、遭遇不幸時,應該伸出援助之手。(引申:珍愛他人生命;要有患難與共、同舟共濟的精神。)

立意過程B:材料中的現象反映現實人們道德的滑落,人心的冷漠,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比如利益追逐、土地爭奪、宗教衝突等等,探討怎樣改變這種局面。(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同意(2)不必救助 

立意過程:先分析--條件: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壓力任務;應取態度:可以捨棄局部的、個別的利益,以大局爲重,以集體利益爲重;以局部的犧牲換取更重要、全局的勝利;權衡利弊得失,如果不可爲而爲,損失更嚴重。結論:權衡輕重,比較得失,要勇於做出顧全大局、捨棄個體的決斷。(缺氧登山者的角度: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壓力任務,不要祈望身處困境時一定能得到援手,更不要苛責他人;做事要預想後果,量力而行,對自己負責。) 

(3)救助與實現自我 

立意觀點:即救助生命也不耽誤自己的任務,取中間道路。

範文: 

向生命伸出你的手

    生命是寶貴的,同樣也是脆弱的。面對脆弱的生命,面對掙扎的靈魂,我們怎麼能不伸出溫暖的手? 

                                        一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在藍天下,在森林中,一個女孩遇見了一隻純白的無瑕的丹頂鶴。可是,這隻丹頂鶴失足陷入了沼澤。鶴聲如一首哀曲,振碎女孩的心。那純白翅膀在污泥中上下拍打,上演着一暮催人淚下的掙扎求存。 

    女孩面對死亡的沼澤,還是向丹頂鶴伸出了援手。在沼澤上邊,她一不小心也陷入了其中。此時,他仍不忘不斷地用雙手托起丹頂鶴,她自己卻越陷越深,直到沼澤淹沒了視野……

    一隻重生的丹頂鶴,在上空盤旋着,哀鳴着。 

    伸出的這雙手,已不再溫暖,卻留下了一個新的生命。 

                                     二 

    在戰火紛飛,硝煙瀰漫中,他,披着一件佈滿血污的白大褂,在手術檯上挽救一個又一個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戰士。 

    在戰爭年代,他捨棄了和平安定的生活,義無返顧地來到這片災難的土地上,用自己的雙手一次又一次地救回受傷掙扎的生命。面對惡劣的衛生條件,面對血肉模糊的傷殘,面對炮彈刺刀的威脅,他沒有退縮,伸出的雙手反而更加堅定地握住了與死神抗爭的靈魂。 

    手術檯是他的他的陣地,挽救別人是他一生中不變的道路。 

   他就是白求恩,一個向中國人審出雙手,帶來生的希望的偉大醫生。 

                                     三 

    他,沒有豐厚的家產,沒有顯赫的名氣,但面對在貧困中苦苦掙扎的生命,他還是慷慨地伸出了自己的雙手。 

    叢飛,一個深圳的普通歌手,以一生全部的積蓄去拯救貧困中失去希望的孩子,用雙手將陽光灑向人間。 

   他無私地伸出雙手,奉獻自己的每份光熱,讓曾經絕望的孩子再一次看到希望的晨光,讓曾經不幸的他們獲得一次高飛的機會。 

    叢飛伸出的雙手,讓許多被貧困折磨的生命看到生命另一面的美好和希望。 

    泰戈爾曾說:“生命是天賦予的,我們唯有獻出生命纔可以得到生命。”向脆弱的生命伸出你的雙手,是拯救了他人,更是昇華了自己。 

簡評:本文立意以救助生命爲中心,可以說把握住了原材料的思想核心,能夠“切題”。第二,思路清晰:在總--分--總結構中,中間部分以並列式展開,且都能圍繞救助生命這一主旨;第三選材精當:三個素材論據以不同的故事場景和情節形成一種“形散”,但又都能緊扣中心展開,作到了“神聚”;語言較流暢,有一定的哲理性。(52分)

拾回人道主義的晶石

    相傳魚兒在河底乾涸後會用唾沫溼潤彼此的身體,相互守望,來熬過艱難困苦的時節;大象在同伴倒下後,也會在它的屍首旁不安地徘徊,發出悲慼的低吟,試圖喚醒已永遠沉睡的同類。而一向自詡爲萬物之靈的人,竟忍心讓一個奄奄一息的登山者孤獨無助地死在珠峯無情的風雪中!天冷,人心更冷!人道主義的晶石頓時蒙上陣陣陰影。 

    事後有人認爲,每個人都有一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和壓力。那名登山者既然選擇了登珠峯,就要做好死亡的準備。他是死於自視過高,準備不足罷了,與人無涉。誠然,那些旁觀者們的反應不無道理,但這並不能構成放棄任何一個生命的理由。人之所以爲人,就是因爲人有仁愛之心,惻隱之心,從心底裏閃出人道主義的光芒。 

    倘若時光倒流六十年,一個日本少年兵因爲跟不上部隊逃離中國腳步,倒在雪地裏,你是救他,還是讓他自生自滅?你也許會說:“既然選擇了做侵略者,就知道會有如此悲慘的一天!”但偏偏有個東北老婦,忘記了受害者的痛苦,被心中人性的光輝驅使着,把這名日本少年扛回家,並給他保暖,洗腳。如今,這位少年雖已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但每當他回憶起當年的事,都會流着淚激動地說道:“我的性命是中國人救的!老奶奶的愛從我的腳暖到我的心窩裏!”正是老奶奶的仁愛,老奶奶身上的人道主義之光,給中日友好埋下了永不枯死的種子。 

    又再若你是加爾各答的街童,每個人都對你漠不關心,認爲你終日流浪都是因爲你自己不爭氣,不去找一些維持生活的工作。你心中的苦悲,何人可知?幸而印度街童有熱心的德蘭修女幫助,她爲街童辦學校,指導他們找工作,處處呵護體貼他們。街童的健康成長,掃除了一些人對救助街童會使他們不思進取、散漫懶惰的擔心。正是德蘭修女的人道主義精神,給一個個彷徨的,被遺棄的靈魂,找到了希望的視窗。 

人啊!雖然現在經濟發展一日千里,但別用經濟學中殘酷的定律構築遮擋人性光輝的牆垣,好嗎?我相信,人道主義乃每個人埋藏心底的晶石,只要伸出援手,多走一步,就可化解誤會與仇怨,就可給失意人以希望,就可讓人道主義的晶石重新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但願日後在通向珠峯的山路上,再沒有枉死的冤魂,而只有一個個登山者相互扶持的身影。 

【評點】這是一篇較規範的議論文,一二段由材料引出觀點,鮮明有力。之後的兩個事例很特別,也典型,結尾部分能聯繫實際論述,給人警醒。 評分:22+22+8=52 

二、無論如何總結幾點

*一:全面理解材料(材料的多元性)

*二:選擇一個角度(寫作的一元性)

*三:選擇一種態度(命題的開放性)

*四:分析論點條件(論證的嚴密性)

*五:探究材料本質(結論的深刻性)

三、練一練

題一:

有一種抓野雞的老辦法。先往地上撒些玉米,然後在玉米最多的地方拉起一張網,網和地面之間留出兩尺的距離。然後可以安心地去忙你的事,就等你回來取獵物。野雞雖然機警善飛,卻總是落入網中,這是爲什麼呢?

原來,當野雞確定沒人的時候,就會飛到網的附近,低頭啄食。它們邊走邊吃,從不擡頭,就這樣一直走到網底下。等它們吃光了所有的玉米,便把頭一擡,拍着翅膀往上飛,就自投羅網了。其實,它們只要一低頭就能輕易地從網下走出來,但被網罩住的野雞驚慌失措,一個勁地往上飛,直到筋疲力盡動彈不得,只有束手就擒了。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或其含意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角度1不要爲了眼前利益而低頭彎腰,誤入歧途。角度2得志時避免把頭昂得太高。角度3該低頭時就低頭,不要光想往上飛,一輩子困在自負的網裏。

題二:

又到秋天收穫的時候了,農民們把熟透的柿子摘下來。但是採摘結束後,農民們總會留些熟透的柿子在樹上。外地人不解,當地農民說,那是喜鵲的食物。外地人更不解,爲什麼要用柿子喂喜鵲?

原來,有一年冬天特別冷,找不到食物的喜鵲一夜之間都被凍死了。第二年春天,柿子樹重新發芽開花結果,但是一種不知名的毛蟲突然氾濫成災,那年的秋天一個柿子也收穫不到。這時人們纔想起了喜鵲,如果有喜鵲就不會發生蟲災了。以後,秋天收穫柿子的時候人們都留下一些柿子讓喜鵲過冬。喜鵲彷彿也會感恩似的,春天也不走,忙着捉蟲子,從而保證了柿子的豐收。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或其含意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角度1在自己收穫的時候,別忘了給別人留有餘地,這樣往往會給自己留下生機與希望。

題三: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在即將步入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國城市居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渠道依舊比較單一,儘管報紙、圖書、雜誌、廣播的迅速發展使他們對媒體的選擇餘地越來越大,網絡的普及更是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但是作爲傳統媒體的電視在他們的文化生活中仍然佔據着主導地位,居民的文化生活主要侷限在家裏,其他形式的文化業餘生活匱乏。調查認爲主要是由於組織文化活動缺乏人力、物力、財力的保障。

     社區是城市組織中的重要細胞,城市居民對社區的概念越來越深刻,人們渴求的不僅是居住面積的增加和環境設施的配套,更重要的是生活質量,特別是精神生活質量的提高。社區文化恰恰是提高社區居民精神生活、維繫社區良好的人際關係、提高人居生活環境空間質量的最有效方式和途徑。人們渴望能夠在閒暇時間享受到社區的各種文化服務。所以,加強社區文化的建設,已刻不容緩。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問題,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