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佛家經文>心經>

心經小結

心經 閲讀(1.41W)

心經》是文字般若,指示我們用功的方法。我們明白了行法之後,要於二六時中勤作觀行,此即觀照般若。

佛説三藏十二部經,總而言之,皆是説心。這部《心經》則是心法諸説的精華。大凡,人有七個心,而人卻迷昧不知。前六個心是凡夫心,即六道輪迴心,每日流轉不停。忽而天道心,忽而人道心,忽而修羅心,又忽而三惡道心,總是無主地着境,不停地流浪。下根人並不知道什麼是心;中根人才知道有善心、噁心的分別;上根人則知道有第七個心——超越的心。這第七個心是真空妙有的心,是無上心,是無住心,是清淨自在的心。這個心若沒修證到,就不會知道它存在,連二乘人和權乘菩薩也不會知道。眾生的心到處可緣,可就是不肯向般若上去緣。所以,他就不知道這第七個心。這個心若能明瞭,就立地成佛了。

眾生在此岸是前六個心。超登彼岸則是第七個心,即妙有真空之心。它是毫無掛礙、妙用無盡的空明心。但人若不從前六個心上下手,就不能證到這第七個心。所以,要從煩惱上參透,從掛礙上打開,才能成佛。譬如,人落在泥坑裏,還須從泥坑裏爬出來,這樣才能得救。所以説,世間法正是出世間的資糧。

人要除煩惱,就必須知道煩惱究竟是什麼?煩惱即是自己的前六個心。你若能把前六個心都息下來,心空無住,那麼,煩惱不除也自除了。第七個心,即那無心的心,不要求見而自見了,此即謂之見性。

但是,從來修道的'人,往往把世間法看得很輕,以為不值得理它,以為出世法就是遠離世法。於是,日常動用就不在人事上練心,於做人的道理全不講究。哪知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忠信是做人的法用,均是盡人道的基礎。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為人的基礎就不牢固。人格尚不夠,如何能成就比人更圓滿的佛呢?所以,盡人道正是成佛的資糧,要成佛先需盡人道。人格尚不夠,要成佛,是根本不可能的。正如六祖所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要成就大乘佛法,必須首重做人的根本。只有基礎牢固了,才能一路直入、一竿到底,中間才不會背失忘道、自入歧途。請想:五藴法已盡,都空了,根本已斷了,那麼,名利心又附在何處呢?

所以,奉勸世人,讀經要照經上所説的義理去做,不是誦幾遍就算完事了。要正信、正修,才能得正果。第一步,先求得明心見性的法門。得到法後,就一門深入。切不可見異思遷、朝三暮四地胡亂修行。見到了般若實相,智慧自然就開了。第二步,悟後真修,勤除習氣。打開般若之後,就有辦法在人事上磨練自己了,以掃蕩多生的習氣污染。這時,般若智慧只進不退,直到成佛。但此生可能只是見性成佛;除盡習氣,圓成果地佛,還需多世方能成就,若不用功,還會延遲。不過,見性後,就生生世世不會退轉了。

《心經》是文字般若,指示我們用功的方法。我們明白了行法之後,要於二六時中勤作觀行,此即觀照般若。啟發般若之後,見到自性,開了智慧,則是實相般若。這是歸宗唯一的門路,由此永斷無明、了脱生死。此經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個字,但足以蕩空掃有、實證菩提,菩提薩埵與三世諸佛,均不能離此而成就。此經雖有契意,有義理,但卻是不二法門,匯萬法以歸一,更破一以歸宗,實是無心可行、無經可説。

釋迦世尊説法四十九年,未曾説過一字,就是點明性空之理。故願行者需從自性之道上領會,而不要執着在文字道理上。只有把心空掉了,才可以和《心經》相應,是為‘印心’。

講《心經》竟。

拓展:

未知的餘生

我們都明白有生就有死,都知道有一天一定會離開這個世界,但是卻沒有明白死期不定,更不會為死亡去做任何準備。當死亡突然來臨時,無論是少年、青年還是老年,都是恐懼絕望,手足無措。

其實,死亡何時來臨我們都不應該感到突然,因為它本來就是不確定的。這是一種自然規律,也是一種真相。死亡究竟是在我們幾歲、十幾歲的時候來,還是幾十歲、上百歲的時候來,都是不確定的!它沒有給我們特意安排過,但是它通過各種渠道向我們表達得很清楚:它隨時隨地都會來。

從我們出生那天開始,它就竭盡全力、千方百計地通過各種渠道,不停地給我們發信息。但是我們沒有在意,更沒有深信。手機來信息了,我們會看一下。但是死亡早就給我們發信息了,頻繁地警告我們要做準備,我們卻根本沒有重視。因為我們對它發來的消息已經習以為常了,麻木了,都擦肩而過了。我們不應該抱怨死亡來得突然,應該責怪自己太輕視了。

知道死期不定有什麼意義?知道這些就能鞭策我們爭分奪秒地精進學佛修行,在死亡來臨之前解脱成佛。這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利益!我們可以利用人身承辦這樣的利益。其實不是誰都可以學佛修行,解脱成佛的,這是需要條件和機緣的。現在我們得到了人身,並且具備了暇滿的功德,就相當於有了學佛修行,解脱成佛的條件和機緣。這些都是很難具足的條件,無法通過錢財、權勢來獲取。

但是我們具備了,對於我們來説,這是千載難逢的機緣,這是我們生生世世修來的福報。從世間的角度看,我們是沒錢財、沒名氣的普通人,然而我們卻有這麼大的福報,這麼大的善根!若是我們自己意識不到,不珍惜機緣,不認真學修,那真是太可惜了。